金羁游侠子,绮机离思妾。春度人不归,望花尽成叶。
金羁游侠子,绮机离思妾。春度人不归,望花尽成叶。

chūnguīshī--xiāozixiǎn

jīnyóuxiáziqièchūnrénguīwànghuājǐnchéng

萧子显

萧子显

萧子显(489年—537年),字景阳,东海兰陵(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梁历史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八子。起家太子中舍人,迁国子祭酒,拜侍中,领吏部尚书,出任吴兴太守。博学能文,爱好饮酒,性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大同三年,去世,谥号为骄。 萧子显一生撰写五部历史著作,只有《南齐书》存于世。 ▶ 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金陵风景好,豪士¹集新亭²
译文: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注释:¹豪士:指西晋灭亡后,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门士族、王公大臣。²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举目山河异¹,偏伤周顗(yǐ)²情。
译文: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注释:¹山河异:指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²周顗: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后被王敦所害。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jì)¹
译文: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山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注释:¹社稷倾:国家灭亡。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公¹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译文: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注释:¹王公:即王导。

  李白在《金陵新亭》中,怀想东晋王导的爱国壮语,无限感慨,不禁对王导的英雄气概,表示由衷的赞美。作品首二句“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说明金陵的豪士们在新亭游览胜地聚会。中四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颧情。四坐楚囚山,不忧社稷倾”,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历史上的具体事实。周颛眼看新亭风景没有变化而社会动乱,山河易色,山从中来,大为哀叹。参加饮宴的人都像被拘禁的楚囚那样,忧伤流泪,只有王导激愤地说:“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建功立业,光复神州,怎么能如楚囚一般相对哭泣!”这些爱国壮语,李白并未写入诗中,却在末二句融合成真诚颂扬的话:“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大诗人不轻易给人以高度赞语,这两句人物总评,是很有分量的。

  诗的主线和核心是歌颂爱国志士王导,构成历史事件矛盾的焦点,是爱国思想和消极山观情绪的斗争。诗歌如果按照历史事件原型,全盘托出,那就成为平板叙述,缺乏艺术光彩。李白选取了周顗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这一典型场景,微妙地熔铸成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诗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颉情。四坐楚囚山,不忧社稷倾。”篇末把王导的爱国壮语“当共勤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赞美爱国志士的诗句“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这首怀古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不是平铺直叙的,如果直白自述,则易陷入板滞。作品感情显现的不同节奏是:首联淡淡引出,次联接触矛盾,三联矛盾有深化,末联解决矛盾。达到审美高潮。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内在思维布局上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季伏昆主编 宙浩 张宏生副主编 .金陵诗文鉴赏 :南京出版社 ,1998年12月 .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息徒兰圃(pǔ)¹,秣(mò)²华山。
译文:我们的部队于兰圃休息,在青草丰茂的山坡喂马。
注释:¹兰圃:有兰草的野地。²秣马:饲马。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流磻(bō)¹平皋(gāo)²,垂纶(lún)³长川。
译文:在水边的原野用石弹(磻)打鸟,在长河里钓鱼。
注释:¹磻: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叫做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做磻。²皋:水边地。这句是说在皋泽之地弋鸟。³纶:指钓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目送归鸿,手挥皋弦¹
译文:一边目送着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挥弹五弦琴。
注释:¹皋弦:乐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¹
译文: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对大自然的奥妙之道能够心领神会,十分快乐!
注释:¹太玄:就是大道。“游心太玄”,是说心中对于道有所领会,也就是上句“自得”的意思。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嘉彼钓叟(sǒu),得鱼忘筌(quán)¹
译文:不禁赞赏《庄子》中那位渔翁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捕鱼工具)的风神。
注释:¹筌:捕鱼竹器名。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yǐng)¹人逝矣,谁与尽言?
译文:(兄长参军就像)郢人逝世,我还能与谁一起谈论倾诉呢?
注释:¹郢:古地名,春秋楚国的都城。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诗人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他将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自然之道有所领悟。显然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征人生活,不如说是抒写诗人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最后诗人用《庄子》中“匠石斫垩”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嵇喜从军远去的惋惜心情。此诗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二句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妙句。它以凝练的语言传写出高士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zèngxiùcáijūn··shí--kāng

lánhuáshān

liúpánpínggāochuílúnzhǎngchuān

sòngguī鸿hóngshǒuhuīxián

yǎngyóuxīntàixuán

jiādiàosǒuwàngquán

yǐngrénshìshuíjǐnyán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河北¹民,生近二边²³苦辛。
译文: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注释:¹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²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³长:长期。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家家养子学耕(gēng)织,输与¹官家²³夷狄
译文: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注释:¹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²官家:指朝廷。³事:供奉。⁴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今年大旱千里赤¹,州县²仍催给³河役
译文: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注释:¹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²州县:指地方官府。³给:应承,负担。⁴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老小相依来就南¹,南人丰年自无食。
译文: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注释:¹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悲愁天地白日昏¹,路旁过者无颜色²
译文: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注释:¹“悲愁”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²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汝生不及贞观¹中,斗粟(sù)数钱²无兵戎³
译文: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注释:¹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²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³兵戎:指战争。

  王安石早年创作诗歌学习杜甫关心政洽、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风也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顿挫”。这首诗在王安石的早期诗作中是颇有代表性的,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并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虑。这就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而诗人因采取转折累益、渐层深入、对比寄慨等表现手法而造成的文势跌宕之美,又可说是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长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而边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家家”者,风气普遍,无一例外之谓也。勤劳是取富之道。男耕女织,勿使相失,按照孟子的说法,可“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可是现在的倩况却不然。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送的名目,说来痛心,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赐”字虽然比“纳”字中听些,但没有受人威胁而又“赐”人以物之理,王安石用一个“事”字来概括,可谓得体。用予敌银、绢的办法来御敌,虽然有点荒唐,但这是北宋的一项国策,要长期奉行,因此河北之民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比中造成转折之势,从而波浪式地把诗意向前推进。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作为官府,理应开仓赈济,活彼黎庶,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仍”字见官府墨守陈规,赋役杂税,无一减免。“催”字状其急如星火。用字极为精确。对外怯儒畏葸,对内凶狠强横,这也是北宋朝廷长期奉行的国策,因此河北之民又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照中造成累叠之势,这是诗家所谓的“加一倍写法”,从而使文气旋转而下。以下即写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老小相携”四字寓无限悲惨之意。因为丁壮既为官府抽调,所剩只有老弱妇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长途跋涉,老弱需要搀扶,妇孺需要照顾,而现在一切都无所巴望,只好老小相携而行。而一个诱人的消息在鼓舞着他们:南方丰收,就食有望。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希望终于破灭。至此,二边人民的生计完全断绝。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必将困饿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则更将“长”伴“苦辛”,永无尽期。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映衬中造成开拓之势,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长苦辛”的原因,不止是因为“近边”、“大旱”,即使是内地与丰年照样不能幸免。这就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留下了想象空间,扩展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上述三层,紧扣开头“长苦辛”三字而来,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严重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尽管前者是明写,后者是暗寓,但正由于在叙事中有主观的情韵,所以虽然用的是赋法,而感人的力量同样极为强烈。至第三层叙毕,边民的深愁极苦已无以复加,作者的心情也惆怅难述,于是便转换角度,专事气氛的渲染:“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面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

  天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面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这两句都承上文理路而来,但前者虚,后者实,通过虚实相生,使诗中所写的内容更为惊心动魄,作者的感情脉络也趋于明朗。篇末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深意:“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好与唐太佘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观之治”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时政的批判。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99-201
2、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6-27
3、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55-156
4、 雷启洪.王安石诗文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71-72

běimí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ěimín shēngjìnèrbiānchángxīn 
jiājiāyǎngxuégēngzhī shūguānjiāshì 
jīnniánhànqiānchì zhōuxiànréngcuī 
lǎoxiǎoxiāngláijiùnán nánrénfēngniánshí 
bēichóutiānbáihūn pángguòzhěyán 
shēngzhēnguānzhōng dǒushùqiánbīngróng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之禽¹曰:“越²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文:名叫“爰居”的海鸟,停在鲁国国都东门外已经两天了。臧文仲命令国都里的人都去祭祀它,展禽说:“臧孙治理政事太越礼了!祭祀,是国家的大法,而法度,则是政治成功的基础。所以要慎重地制定祀典作为国家的常法。现在无故增加祀典,不是治理政事的正确方法。
注释:¹之禽:即柳下惠(季),鲁大夫。²越:指越礼。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¹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²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³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¹⁰以固¹¹民,尧能单¹²均刑法以议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¹³为司徒而民辑¹⁴,冥¹⁵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¹⁶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¹⁷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¹⁸,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¹⁹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²⁰,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译文:“  圣明的先王制定祀典的准则是,对百姓执行法度就祭祀他,努力王事而死就祭祀他,安定国家有功就祭祀他,能防止重大灾害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祸患就祭祀他,不是这一类的,不在祀典之内。从前神农氏拥有天下,他的后代名叫柱,能种植各种谷物和莱蔬;夏朝建立以后,周的始祖弃继承了柱的事业,所以作为谷神祭祀他。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后代担任土官之长,称为后土,因能治理九州的土地,所以作为土神祭祀他。黄帝能替各种事物命名,使百姓了解事物的名称,供给所需的财赋,颛顼又能进一步加以修定;帝喾能序列日、月、星辰以安定百姓,尧能竭力平均刑法以为百姓的准则,舜努力民事而死于野外,鲧堵洪水而被杀,禹能以德行修正鲧的事业,契任司徒而百姓和睦,冥尽水官的职责而死于水中,汤以宽大治理百姓并替他们除掉邪恶的人,后稷致力于谷物种植而死在山间,文王以文德昭著,武王除掉百姓所唾弃的坏人。所以有虞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尧而宗祭舜;夏后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鲧而宗祭禹;商朝人禘祭帝喾而祖祭契,郊祭冥而宗祭汤;周朝人禘祭帝喾而郊祭后稷,祖祭文王而宗祭武王。幕是能继承颛顼的人,有虞氏为他举行报恩祭;季杼是能继承夏禹的人,夏后氏为他举行报恩祭;上甲微是能继承殷契的人,商朝人为他举行报恩祭,高圉、太王是能继承后稷的人,周朝人为他们举行报恩祭。总共有禘、郊、祖、宗、报,这五种,是国家的祭祀大典。加上土神、谷神、山川之神,都是对百姓有功绩的;还有,前代有智慧和美德的人,是百姓所信赖的;天上的日、月、星辰,是百姓所仰望的;地上的金、木、水、火、土,是万物赖以生长繁殖的;九州的大山川泽,是赖以出产财富的。不是上述这些,不在祀典之内。现在海鸟飞来,自己不懂而去祭祀它,当作国家的大典,这就难以算是仁爱和智慧了。仁者善于评价功劳,智者善于处理事物。海鸟无功而祭祀它,不是仁;自己不懂又不问,不是智。现在这一带海上恐怕将有灾害吧?大江大海的鸟兽,总是预先知道并躲避即将到来的灾害的。”
注释:¹烈山氏:即神农氏。²弃:传说为周之始祖,尧舜时农官。³共工氏:传说不一,一说为水官。⁴九有:即九州。⁵九土:九州的土地。⁶社:土地神。⁷成命:定百物之名。命:名。⁸颛顼:音专须,即高阳氏,黄帝之孙。⁹帝喾:音酷。即高辛氏,黄帝之曾孙。¹⁰三辰:日、月、星。¹¹固:安定。¹²单:通“殚”,尽。¹³契:传说为商之始祖。¹⁴辑:和睦。¹⁵冥:契六世孙,夏时水官。¹⁶稷:即弃。¹⁷帅:遵循。¹⁸禘、祖、郊、宗、报:均为祭礼名。¹⁹质:诚信。²⁰五行:金、木、水、火、土。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¹
译文:这年,海上多大风,暖冬。文仲听了柳下季的话说:“确实是我的错啊!季先生的话,不可不当做原则啊!”让属下写了三个竹简分送给司马、司空、司徒 。
注释:¹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简或木板。
臧文仲叫国人去祭祀海鸟“爰居”,引起展禽的一番大议论。这番议论反映出:祭祀是当时国家的大事,但只有为人民建立了功劳的人以及有益于人民的事物,大家才把它当作神来祭祀。虽然有迷信的色彩,但主张“仁者讲功,智者处物”,反对“淫祀”,在古代却是颇有见地的。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¹萧然²似野僧(sēng)
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注释:¹兴味:兴趣、趣味。²萧然:清净冷落。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邻家乞(qǐ)新火¹,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¹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
2、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编;张卫国译评.千家诗.湖北:崇文书局,2015.06:第20页
3、 (宋)谢枋得选;张凌翔解译.千家诗全鉴(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第147-148页
4、 林风编著.廉吏诗三百首选注.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01:第107页

qīngmíng--wángchēng

huājiǔguòqīngmíngxìngwèixiāoránshìsēng

zuólínjiāxīnhuǒxiǎochuāngfēnshūd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