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的是野外离别的情景。“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诗歌开篇直陈眼前景,使友人最感舒心爽意的时日不会再来了,这个分手离别的时刻就在须臾之间了。情深意长的友人即将在瞬间结束美好的时光,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万分难熬。友人间在四通八达的路口彷徨,手牵手在即将分手的野外徘徊。其中的“屏营”指彷徨,“踟蹰”即徘徊。这两个词把他们那苦闷难解的心境写尽了。这四句诗,写出了友人之间平日友情之深,写出了他们对这份友情的珍惜,也写出了离别使他们遗憾终生。“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这四句以浮云吹散喻友人离别。抬头仰望,天际间浮云朵朵,随风奔驰;它们急剧地互相超越,而后被长风猛吹,各失其所,飘零于天各一方。其中“奄忽”指急剧;“波”用如动词,相当于“波荡”。这里,以浮云之驰,喻友人之行;以云朵互越,各失其所,喻友人皆为客,你南我北各奔他乡,故而更加珍惜当前的情意。“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其中“长当从此别”即“当从此长别”。讲从此分手了,再也难相见了,就多呆一会儿,再叙几句。真可谓情绵绵,意切切,难于割舍。最后,诗人竟希望自己随着晨鸟一起,亲自送友人远去。曹植《七哀》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与此意一致,皆言情之所钟,深且厚,久且长,不忍分手。这首诗将人情美好的一面,确实写得深,写得透,写得感人。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是说美好的聚会很难再有机会了,以往相聚的三年,结下了深情厚谊,胜似千秋。三载胜千秋,写得寓意深切,既夸张又合理,也很有气魄。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送友送至河畔,用河水再为友人洗一洗系马的革带,一想到即将离去的友人心中惆怅难消。以上四句写旧日的情之深,而今难作别。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向着友人欲去的远处望去,催人泪下的悲风扑面吹来;举杯欲饮送别酒,心中却只念别离,难以劝饮。
然而,“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远行的人非走不可,一心惦记着征程上的事。欲留不可欲,使人愁上愁。
用什么来慰安自己的忧愁呢?“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唯有斟满了的酒,与友人一起痛饮,祝福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绸缪,指缠绵难解的情意。
诗的后六句,写自己劝饮无心,但又只能借酒解忧。这之间的矛盾心情,正说明与友人分手时的那种忧虑、烦闷,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最后四句,与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语意一致,这也许能说明“别诗”所作的时间并非西汉,而为东汉末或者更晚些时日的原因吧。
其三
这首别诗是较前几首写得较轻松、较乐观的一首送别诗。诗歌的前二句写送朋友远行的地点、时间和情感。“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讲的是友人手拉手走上送别的桥梁,远游的朋友临晚时将前往何方?携手:亲切,难分手,惜别。“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走的难于启步,送的苦于无奈,只得在小路旁徘徊、激动、惆怅、外带着几分悲哀,临别的赠语都难以描述、但终究“行人难久留”,必走无疑,非分手不可。告别的话语是“各言长相思”,但愿人长久,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你常惦记我,我常思念你!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长相思”!精炼、准确!“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句中的“日月”是偏义复词,“日”是虚设,“月”是主要的。这里以月比人,以月的圆缺比喻人的离合。需知,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由圆到缺再由缺到圆。人的分手,能否再见,可就难说了。对一切的一切,只能寄之于希望了。一盼“努力崇明德”,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质、培育崇高的品德。二盼“皓首以为期”,即“以皓首为期”,把到了老年、白了头作为无论如何也要相见的期限。这“以皓首为期”想得多么乐观、多么浪漫,说明想相见的意志有多年坚定!这也道出了友人之间的情意有多么深了。寄希望于未来,有信心会相会,这也是此诗与其它几首别诗的不同之处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相聚的美好时光不再,分手离别的时刻就在须臾之间。
我们在四通八达的路口彷徨,在即将分别的野外手牵着手徘徊不前。
抬头仰望,天际间浮云朵朵,随风奔驰;它们急剧地互相超越;
而后被长风猛吹,各失其所,飘零于天各一方。
从此分手了,再也难相见了,就再多停留片刻,再叙几句离别之言。
真希望自己能随着晨鸟一起,亲自送友人远去。
美好的聚会很难再有机会了,以往相聚的三年,结下了深情厚谊,胜似千秋。
送友送至河畔,用河水再为友人洗一洗系马的革带,一想到即将离去的友人心中惆怅难消。
向着友人欲去的远处望去,催人泪下的悲风扑面吹来;举杯欲饮送别酒,心中却只念别离,难以劝饮。
远行的人非走不可,一心惦记着征程上的事。欲留不可欲,使人愁上愁。用什么来慰安自己的忧愁呢?
唯有斟满了的酒,与友人一起痛饮,祝福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手拉手走上送别的桥梁,远游的朋友临晚时将前往何方?
徘徊在小路旁不忍前行,愁绪满怀连临别的赠语都难以说出。
但终究要分手别离,但愿你我心中常常思念对方。
要知道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由圆到缺再由缺到圆。人的分离,能否再见,可就难说了。
只盼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质、培育崇高的品德。就算等到年老白头也要相见。
注释
须臾: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
屏营:作谦词用于信札中,意为惶恐。
衢路:道路。
踟蹰:徘徊。
奄忽:疾速,急剧。
斯须:片刻,一会儿。
长缨:指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长革带。
盈:充满。
觞酒:杯酒。
绸缪:指缠绵难解的情意。
悢悢:悲伤;怅惘。
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的是野外离别的情景。“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诗歌开篇直陈眼前景,使友人最感舒心爽意的时日不会再来了,这个分手离别的时刻就在须臾之间了。情深意长的友人即将在瞬间结束美好的时光,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万分难熬。友人间在四通八达的路口彷徨,手牵手在即将分手的野外徘徊。其中的“屏营”指彷徨,“踟蹰”即徘徊。这两个词把他们那苦闷难解的心境写尽了。这四句诗,写出了友人之间平日友情之深,写出了他们对这份友情的珍惜,也写出了离别使他们遗憾终生。“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这四句以浮云吹散喻友人离别。抬头仰望,天际间浮云朵朵,随风奔驰;它们急剧地互相超越,而后被长风猛吹,各失其所,飘零于天各一方。其中“奄忽”指急剧;“波”用如动词,相当于“波荡”。这里,以浮云之驰,喻友人之行;以云朵互越,各失其所,喻友人皆为客,你南我北各奔他乡,故而更加珍惜当前的情意。“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其中“长当从此别”即“当从此长别”。讲从此分手了,再也难相见了,就多呆一会儿,再叙几句。真可谓情绵绵,意切切,难于割舍。最后,诗人竟希望自己随着晨鸟一起,亲自送友人远去。曹植《七哀》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与此意一致,皆言情之所钟,深且厚,久且长,不忍分手。这首诗将人情美好的一面,确实写得深,写得透,写得感人。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是说美好的聚会很难再有机会了,以往相聚的三年,结下了深情厚谊,胜似千秋。三载胜千秋,写得寓意深切,既夸张又合理,也很有气魄。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送友送至河畔,用河水再为友人洗一洗系马的革带,一想到即将离去的友人心中惆怅难消。以上四句写旧日的情之深,而今难作别。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向着友人欲去的远处望去,催人泪下的悲风扑面吹来;举杯欲饮送别酒,心中却只念别离,难以劝饮。
然而,“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远行的人非走不可,一心惦记着征程上的事。欲留不可欲,使人愁上愁。
用什么来慰安自己的忧愁呢?“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唯有斟满了的酒,与友人一起痛饮,祝福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绸缪,指缠绵难解的情意。
诗的后六句,写自己劝饮无心,但又只能借酒解忧。这之间的矛盾心情,正说明与友人分手时的那种忧虑、烦闷,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最后四句,与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语意一致,这也许能说明“别诗”所作的时间并非西汉,而为东汉末或者更晚些时日的原因吧。
其三
这首别诗是较前几首写得较轻松、较乐观的一首送别诗。诗歌的前二句写送朋友远行的地点、时间和情感。“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讲的是友人手拉手走上送别的桥梁,远游的朋友临晚时将前往何方?携手:亲切,难分手,惜别。“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走的难于启步,送的苦于无奈,只得在小路旁徘徊、激动、惆怅、外带着几分悲哀,临别的赠语都难以描述、但终究“行人难久留”,必走无疑,非分手不可。告别的话语是“各言长相思”,但愿人长久,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你常惦记我,我常思念你!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长相思”!精炼、准确!“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句中的“日月”是偏义复词,“日”是虚设,“月”是主要的。这里以月比人,以月的圆缺比喻人的离合。需知,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由圆到缺再由缺到圆。人的分手,能否再见,可就难说了。对一切的一切,只能寄之于希望了。一盼“努力崇明德”,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质、培育崇高的品德。二盼“皓首以为期”,即“以皓首为期”,把到了老年、白了头作为无论如何也要相见的期限。这“以皓首为期”想得多么乐观、多么浪漫,说明想相见的意志有多年坚定!这也道出了友人之间的情意有多么深了。寄希望于未来,有信心会相会,这也是此诗与其它几首别诗的不同之处了。
夫子不自炫,世人知者稀,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夫子:指崔全。自炫:自我夸耀以求仕进。阮氏酒:西晋阮籍避祸全身,远离司马氏政权,以嗜酒为由,求为步兵校尉,终日酩酊,遗落世情。此处指崔全不以干君、谄媚官宦为务,故而被放。老莱衣:指春秋时的隐者老莱子。老莱子行年五十,父母犹存,着五彩斑斓衣以娱双亲。后常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见《初学记》卷十七《孝悌篇》。此处暗合诗题“觐省”意。此四句写崔全因其洁身自好,不务谄媚,不矜夸以干人君,故而知音者少,名声不外达。虽微官暂寄,然遗落世情,终被再放归省。诗人表达对崔全人格的赞赏,也对其不被重用表示同情和惋惜。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渭北:指渭水流域,在陕西一带,渭水流经长安。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此处指崔全回归的洛阳。楚千旬:用《韩非子》卷四《和氏》典。将:持。此处用楚王自惑喻崔全不得君臣遇合。片玉将归:喻崔全为怀瑾握瑜之才而不得重用,被放回乡。此四句写长安春草新发季,东都洛阳也值繁花烂漫时。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结句用典故暗喻友人的磊落胸襟、良玉之器不得重用,如璞玉之真价难以被人赏识。
首二句作者以慧眼独识英才为好友叹息。出笔即开门见山,诗人义愤填膺、仗义伸屈之情溢于言表。五、六句以写景点示季节,用语平淡中有新奇,自然中有新巧,已现岑参后期追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瑶《河岳英灵集》)的诗歌艺术风格之端倪。诗中典故的运用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咀嚼。
这首诗开头写江上景色。
首联上句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见其时为晨;下句写风平荻静,江水无波,状其日为晴。
颔联出句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复状其晴;下句写旭日东升,光芒似箭,又见其时为晨。若诗到此结束,那也不过描写了清晨江面晴朗、平静的景色而已,但紧接着的一联,为全诗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
颈联对句的一个“晴”字,将前两联的描写作了一个概括。但与“六朝形胜”连在一起,其意就不止于描写气候的晴朗了。扬子江畔,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与南朝十分相像。此时宋金已缔结和议,宋朝以屈辱的条件,换得了一个苟安局面,因此扬子江畔,这古战场也渐趋平静。这里的“晴”字,除指气候外,也含有形势平静之意。“雪”字与出句“鸿去”呼应。此处“飞鸿”,指“千载英雄”,也就是杨万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提到的岳飞、韩世忠、赵鼎、张浚等名将良相。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
尾联回到题上,“汲江心水”,正是过江之时,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第一首诗揭示了歌女易获赏赐而织女辛劳无赏的现象,表现了作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第二首如为织女代言,道出了织女在寒冬里辛苦劳动反而比不上歌女唱一曲歌所得的赏赐这样一个辛酸事实。这两首诗语言平直朴实,描写生动形象,都运用对比手法,取得鲜明的艺术效果。
蒨桃这组诗的第一首,是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一二句写美人。“一曲清歌一束绫”表明寇凖对歌女的赏赐极多,而这么多的赏赐,“美人犹自意嫌轻”,说明歌女索取赏赐的不知满足,而且寇凖的毫不足惜而滥施赏赐。
三四句转写织女的辛劳。设问而不答,而答案自明,织女织绫非常辛苦。两相对照,蒨桃深感不平,因此她要站出来说话,表现了蒨桃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此诗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寇凖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作风。全诗出语坦率,倾向鲜明。
第二首,蒨桃犹如是在为织女代言了,因此这四句很像是织女的独白。这个独白道出了如此一个辛酸事实:北风猛烈地吹着,一年四季为人织绫的织女自己“可怜身上衣正单”。她在那幽暗的窗下,一刻不停地投梭织绫,只听得织机轧轧地叫着。天冷极了,那梭子握在手里也是冷冰冰的。虽然“鸡鸣入机织”,可是冬天日短,往往整天也织不满一尺。人是这样的辛苦,根本比不上那位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就能得大量赏赐。这段代言,语意沉痛,辞气哀怨,表达了蒨桃对处于生活底层的织女们的深切同情。
作为一个侍妾,地位是很低下的,所以她才能如此真切地体念到织女的苦楚,而以诗的形式向豪侈的寇准进言,很像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的讽喻诗。这位不谙蚕织苦、只知挥霍的相爷看了蒨桃的诗,却对蒨桃之言颇不以为然,步她第二首诗的原韵,写了一首《和蒨桃》,直言不讳地回答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说他要及时行乐,还要听歌。要听歌就要大量赏绫,蒨桃的诗等于没有做,反映了这位宰相思想的另一面。
然而蒨桃是可敬的。一个地位卑下的侍妾,她在寇凖宴乐之际不去乘兴助乐,反而作诗批评一位堂堂的当朝宰相,她知道寇凖可能会发怒,但是她敢说,她有足够的勇气来诉说不平,又有足够的勇气来写出不平之鸣。这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才女。其诗其人都博得了千百年来读者们的爱戴和尊敬。
这首诗的首联写刘评事虽暂时隐居,不久当复起用,而自己则事业无望;颔联写刘有谏草将由门下省采纳,尚待鹤书赴垄,诏请入朝;颈联写刘暂居莲峰之下,不久当入京师;尾联称美刘评事宠辱皆忘,欹枕读书,时惊蠹鱼从书中落下。这是一首应酬之作,用“君”与“我”相对,采用对偶的方式成文,诗中四句都是一些善颂善祷之语,并无深意,表达了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叹。
首联即以对比手法写刘评事之居永乐是暂时闲休,但自己的闲居却不同于刘评事。刘评事只是一时退隐暂休,是将升迁的休闲,自己则全无本事和刘评事一样升迁,委婉曲折地写出自己难言之隐。
颔联是为刘评事不久即将升迁表示祝愿,两句实为倒装句。
颈联首句以望莲花峰可见写刘评事晋京之路已不远,以物寄意,显得生动突出,永乐地近潼关,莲花峰西峙,到莲花峰即与长安靠近,因而望莲花峰就可见晋京之路并不远,这也是劝慰祝愿之语;次句则为刘评事将来归京后这闲居之处将变得冷落空虚而惋惜。
尾联说自己已经完全忘却名利,每日惟有倚枕读书自乐,显然是自我排解之词。其心中难言之痛隐然见于言外。诗人在永乐闲居时始终不忘国事,急于用世之心理见于不少诗中,所以此篇诗之所谓忘名利,只能是强自排解之辞。
这首诗旨义甚明,在第二句。李商隐感叹“青云器业”之离已远去,“君”、“我”对举,刘乃“幽闲暂居”,我则“器业全疏”,相比照而寓心中感慨。三、四回应“暂居”。“封谏草”即“上封事”似刘评事暂离大理寺而将调谏职,如补阙拾遗之任,故下云“待鹤书”也。五、六“莲耸碧峰”、“水掖翠扇”,回应“幽闲”。七、八回到自身,照应“青云器业我全疏”:如今我惟日日与典籍图书为伴,枕落蠹鱼矣。七句写“忘名利”,是所谓“全疏”,此义山愤激之辞,而不是真忘其匡国之心、青云之志者。落句“惊”字妙,亦《赠田叟》之云“在野无贤心自惊”也。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娖,通“捉”;胡觮,箭袋。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