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xiāo)¹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译文: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
注释:¹萧萧:寒风之声。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愁。
译文: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胡地¹多飚(biāo)²,树木何修修³
译文:胡人之处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
注释:¹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²飙风:暴风。³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译文: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心思¹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译文: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注释:¹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míng liǎnghàn 

qiūfēngxiāoxiāochóushārén chūchóu chóu 
zuòzhōngrén shuíhuái怀yōu lìngbáitóu 
duōbiāofēng shùxiūxiū 
jiāyuǎn dàihuǎn 
xīnnéngyán chángzhōngchēlúnzhuà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

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

胡人之处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

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

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注释

萧萧:寒风之声。

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

飙风:暴风。

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鉴赏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gōng)¹船一棹(zhào)²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³
译文:整条酒船给喝个精光,十年的青春岁月,总算没有虚度。
注释:¹觥:酒杯。觥船即载满酒的船。²棹:船桨。³公:指酒神。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今日鬓丝禅榻¹畔,茶烟轻飏(yáng)²落花风。
译文:今日,我两鬓银丝,躺在寺院的禅床上,风吹落花,茶烟在风中轻轻飘飏。
注释:¹禅榻:禅床,僧人打坐用的床具。²飏:飘。

  前两句写诗人年轻时落拓不羁、以酒为伴的潇洒生涯。诗人暗用毕卓的典故,说自己十多年来,常常乘着扁舟载着美酒,自由自在地泛舟漂流,在酒的世界里如同毕卓那样,忘忧忘返,觉得万事皆空。用十年的青春岁月来与酒相伴,真算得上不辜负酒神。这里的“觥”、“公”同音双关,由“觥”到“公”的转换见出诗人对酒的赞颂,酒以其忘忧解忧而成了诗人的友人、恩人。由此也暗寓着诗人在多年来郁郁不得志、借酒浇愁的真实生活状态。

  后两句表现出一种洞悉世情的洒脱。诗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了,斜卧在禅床边,品着僧人献上的清茶,见煮茶的袅袅轻烟盘旋在微风中,此刻的闲情与安逸惬意飘然。可能是诗人借清茶一杯以消酒渴,也可能是晚年因体衰而不能多饮聊且以茶代酒,或是因茶而思酒,但这两句所透露出来的清幽境界和旷达情思,韵味深长。诗人杜牧平生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然而却投闲置散,始终未能得位以施展抱负,以致大好年华只能在漫游酣饮中白白流逝,落得“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结果。此处“茶烟”与前面的“觥船”相应,“落花”与“青春”相应,说明一生自许甚高的诗人已经步入衰老之境,不仅施展抱负无从说起,就连酣饮漫游也不复可能,只有靠参禅品茗来消磨剩余的岁月。

  全诗通过酒与茶两种境界的对比描写,深蕴着对人生的独特体悟。年轻时的风流放浪以及壮志难酬,全在“觥船”、“青春”等语句中体现出来;而今清静禅院中的“禅榻”、“茶烟”所引发的万般感慨,如同萦绕于落花风中的茶烟一样散去无踪。这首诗中包含着对年华老去时的感念与豁达、对过去青春岁月的追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全诗洒落而不见其辛酸。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166-167
2、 盛世高考研究室.超级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42页

chányuàn

 tángdài 

gōngchuánzhàobǎifēnkōng shísuìqīngchūngōng 
jīnbìnchánpàn cháyānqīngyángluòhuāfēng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松子¹(qī)金华²,安期入蓬海。
译文: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
注释:¹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²金华: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此人古之仙,羽化¹竟何在。
译文: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
注释:¹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浮生¹速流古²,倏(shū)忽变光彩。
译文: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古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注释:¹浮生:人生。²流古:形容人生短促,似流古。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天地无凋(diāo)¹,容颜有迁改。
译文: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
注释:¹凋换:凋落变化。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对酒不肯饮,含情¹欲谁待。
译文: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注释:¹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史,1992年:208-210页

duìjiǔxíng--bái

sōngzijīnhuáānpénghǎi

rénzhīxiānhuàjìngzài

shēngliúdiànshūbiànguāngcǎi

tiāndiāohuànróngyányǒuqiāngǎi

duìjiǔkěnyǐnhánqíngshuídài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君平¹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译文:蜀人严君平弃世不仕,朝廷亦弃严君平任其隐沦。
注释:¹君平:严君子,名遵,西汉蜀郡人。
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
观变穷太易¹,探元化群生。
译文:他潜心钻研太易以观变化,探索玄机以化度众生。
注释:¹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无形,这就叫做太易。
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
寂寞缀(zhuì)道论,空帘闭幽情。
译文:终日研究,过着闭门读书的闲居生活。
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
(zōu)(yú)¹不虚来,鸑(yuè)(zhuó)²有时鸣。
译文:驺虞这样的仁兽不会在世间平白地出现,凤凰这样的神鸟有时也会降临人间鸣叫。
注释:¹驺虞: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在传说中它是一种虎躯猊首,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²鸑鷟:凤凰之别名。
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
安知天汉¹上,白日悬高名。
译文:怎知在天河白日之上没有高悬的我的名姓?
注释:¹天汉:古时指银河。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译文:只是那位访过牵牛的海客早已不在,现在到哪里去请严君平这样的高人来测算我的命运和前途呢?
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
好古笑流俗¹,素闻贤达风。
译文:我信而好古,流俗的世俗之风看不顺眼,而一向仰慕贤达之风。
注释:¹好古句:谓崇尚古代淳朴的风尚,嘲笑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庸俗风气。
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
方希佐明主¹,长揖(yī)辞成功。
译文:我所希望的是能够辅佐明主,功成之后再长揖而去。
注释:¹方希句:谓正希望辅佐明君,建功立业后,急流勇退,如战国的鲁仲连,西汉的张子房。
白日在高天,回光烛微躬。
白日在高天,回光烛(zhú)微躬¹
译文:皇帝像高悬在佐空中的白日一样,它的光辉有幸地照到了我的身上。
注释:¹白日二句:谓自身蒙受君恩。白日,象征天子,回光,象征君恩。烛,作动词用,即照耀之义。微躬,自身的谦称。
恭承凤凰诏,欻起云萝中。
恭承凤凰诏,欻(xū)起云萝中¹
译文:我恭承皇上的沼书,起身草莽中,奔赴长安。
注释:¹恭承二句:谓应天子诏书,从村野到朝廷。恭承,应诏的敬辞。凤凰诏,帝王使者送达的诏书。欻:忽然。云萝,指深山隐居之处。
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清切紫霄迥(jiǒng),优游丹禁通¹
译文:从此后在皇帝身边任清贵切要之职,在紫禁城内自由进出。
注释:¹清切二句:谓在宫中任职,悠闲自得。清切,清贵而贴近皇帝的官职。紫宵,帝王之居。迥:远。优游,悠闲自得。丹禁,帝居之禁城。
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
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¹
译文:由于君王的另眼相待,因此我的声名噪起,如凌烟虹。
注释:¹君王二句:二句:谓在宫中深受天子赏识,声价倍增。凌,升高。烟、虹,借指天空高处。
乘舆拥翠盖,扈从金城东。
乘舆(yú)拥翠盖¹,扈(hù)²金城东。
译文:常履从佐子的乘舆,进出于长安城东的温泉宫中。
注释:¹乘舆句:言随天子出巡,见其地位之高,受宠之甚。乘舆,天子所乘之车。翠盖,以翠鸟羽毛装饰的车盖。²扈从:随从皇帝出巡。
宝马丽绝景,锦衣入新丰。
宝马丽绝景(yǐng)¹,锦衣入新丰²
译文:我乘着宝马来到这风景佳丽之地,身穿锦衣进入新丰镇。
注释:¹宝马二句:谓乘宝马,衣锦绣,外出悠游。宝马句,言所乘宝马美如“绝景”。绝景,骏马名。²新丰,旧县名。
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¹
译文:在骊山温泉宫里,有时游山逛景望松雪而寄傲,有时在筵席上对酒弹琴。
注释:¹丝桐:代指锦瑟。
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
因学扬子云,献赋(fù)甘泉宫¹
译文:也曾像汉代的扬子云献赋甘泉宫一样问皇上献赋。
注释:¹因学二句:谓效仿汉扬雄,向天子献诗赋。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¹
译文:皇上下诏对我的“雕虫小技”加以赞美,我的美名从此传播开来,佐下皆晓。
注释:¹天书二句:言天子下诏书赞赏主人公的诗作,从而使自己声名远播。天书,皇帝的诏敕。片善,即小善。此处为谦词。清芬,高洁的德行。此处指文才声誉。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译文:从温泉宫回到长安后,王公权贵争相交结,好不热闹。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一朝去金马¹,飘落成飞蓬。
译文:一旦我朝别金马,辞京还山,就如同一颗蓬草一样随风飘落。
注释:¹金马:即金马门。汉武帝得大宛马,乃命东门京(人名)以铜铸像,立马于鲁班门外,因称金马门。东方朔、主父偃等曾待诏金马门。此处代指朝廷。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译文:门前的宾客日稀,案上的酒杯已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译文:但我自觉才力可合,与当世之雄才相比,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译文:闲来作一曲《东武吟》,曲尽而情犹未尽。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¹翁。
译文:书此诗向诸知己告别,从此吾将追随往昔商山四皓,返吾初服,啸傲山林去了。
注释:¹黄绮:商山四皓的简称。

  李白在诗中说自己当年奉诏入京陪王伴驾,声名鹊起,与王公权贵相接交,诗酒快意,但是遭到无情的打击,最后被赐金还山,深重的失落感使他愤积膺怀自觉可与贤哲比肩,此时他以诗作与翰林院中诸位友人礼貌性地告别,说自己向来崇尚古风。不合流俗,将要归隐山林。

  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抒情主人公生平夙愿和抱负。“好古”即好古风。古风,即下文所谓“贤达风”。贤达风即辅佐明主,功成身退。所以“好古”一词下启后三句。“白日”句至“王公”以上二十句为第二段,写抒情主人公受皇帝恩宠的盛况。这一段又分为四层意思。“白日”四句写承诏入宫,喜出望外。白日、回光、恭承、欻起等词语表达了这种喜悦心情。“清切”以下十句写“君王赐颜色”的无比荣耀。悠游宫禁,天子赐颜色,升价倍增。扈从帝驾,乘宝马,衣锦衣,依岩望松,对酒弹琴,其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因学”四句言因献辞赋,天子赏识,其声价倍增。归来二句言由于以上原因,王公贵族皆纷纷结交。“一去”十句为第三段,写失去帝宠,离开皇宫后的凄凉酸楚。一旦失势,身如飘蓬,宾客疏散,酒尊空空。无奈之际,自我宽慰:才力可依,不惭文宗。书告知己,学四皓而隐遁。

  全诗叙议结合,成功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悲愤的情怀,也包含着对统治者的讽刺之意。

参考资料:
1、 金玉花.朝鲜文人对李白《东武吟》的接受与批评.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dōngyín

bái tángdài 

hàoxiàoliú wénxiánfēng 
fāngzuǒmíngzhǔ chángchénggōng 
báizàigāotiān huíguāngzhúwēigōng 
gōngchéngfènghuángzhào yúnluózhōng 
qīngqièxiāojiǒng yōuyóudānjìntōng 
jūnwángyán shēngjiàlíngyānhóng 
chéngyōngcuìgài cóngjīnchéngdōng 
bǎojuéjǐng jǐnxīnfēng 
yánwàngsōngxuě duìjiǔmíngtóng 
yīnxuéyángyún xiàngānquángōng 
tiānshūměipiànshàn qīngfēnqióng 
guīláixiányáng tánxiàojiēwánggōng 
zhāojīn piāoluòchéngfēipéng 
bīnshūsàn zūnkōng 
cáiyóu cánshìshàngxióng 
xiánzuòdōngyín jìnqíngwèizhōng 
shūxièzhī xúnhuángwēng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千锤(chuí)万凿(záo)¹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²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注释:¹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²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¹在人间²。(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译文: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注释:¹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²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 李世琦评注.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述志卷[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01.第224-225页

shíhuīyín

qiān míngdài 

qiānchuíwànzáochūshēnshān lièhuǒfénshāoruòděngxián  (wànzáozuò wàn )
fěnsuìshēnhún yàoliúqīngbáizàirénjiān  (húnzuò quán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