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室阎公多雅度,政暇舒怀染豪素。重叠青苍百丈山,参差绀碧无穷树。
唐室阎公多雅度,政暇舒怀染豪素。重叠青苍百丈山,参差绀碧无穷树。
白云一抹时往来,阴翳千林忘朝暮。仙家寂寂野禽啼,板桥历历行人赴。
白云一抹时往来,阴翳千林忘朝暮。仙家寂寂野禽啼,板桥历历行人赴。
迢遥白水接荒村,萧瑟黄芦鸣古渡。当年画手不乏人,谁似阎公能武步。
迢遥白水接荒村,萧瑟黄芦鸣古渡。当年画手不乏人,谁似阎公能武步。
宣和宝爱什袭藏,御笔亲题尚如故。屈指于今七百年,一失一得真有数。
宣和宝爱什袭藏,御笔亲题尚如故。屈指于今七百年,一失一得真有数。
清容先生欣购之,倒橐倾囊惬所慕。吾侪何幸入奇观,满目氤氲起云雾。
清容先生欣购之,倒橐倾囊惬所慕。吾侪何幸入奇观,满目氤氲起云雾。
固知作者有深思,芜词何敢轻相附。摩挲继晷未能忘,惭余亦有烟霞痼。
固知作者有深思,芜词何敢轻相附。摩挲继晷未能忘,惭余亦有烟霞痼。
柯九思

柯九思

(1290—1343)元台州临海人,字敬仲,号丹丘生。依附怀王图帖睦尔(文宗)。文宗即位,授典瑞院都事,迁奎章阁鉴书博士。文宗死,流寓江南。博学能文,善楷书,工画墨竹,能以书法为之。又善鉴识鼎彝古器。 ▶ 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东风¹(niǎo)²³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注释:¹东风:春风。²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³泛:摇动。⁴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⁵空蒙:一作“霏霏”。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只恐夜深花睡去¹,故烧高烛照红妆²
译文:只担心夜晚天色太黑花儿都会睡去,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注释:¹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²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 “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

  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徐少舟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19-420

hǎitáng

shì sòngdài 

dōngfēngniǎoniǎofànchóngguāng xiāngkōngměngyuèzhuǎnláng 
zhǐkǒngshēnhuāshuì shāogāozhúzhàohóngzhuāng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mì)¹
译文:长安城中大雪纷纷,鸟雀迷途难以互寻。
注释:¹难相觅:指鸟雀互相难以寻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其中豪贵家,捣椒(jiāo)¹²四壁。
译文:富贵人家并不怕冷,椒泥涂墙壁香又匀。
注释:¹椒:植物名,其籽实有香味,封建社会,富贵人家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²泥:用如动词,以泥涂抹。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到处爇(ruò)¹红豪,周回下罗幂(mì)²
译文:朱门处处烧着红炉,四周放下重重罗帐。
注释:¹爇:烧。²幂:幂本作“巾”字解,这里与“幕”字相同,诗人可能是为了押韵而用了“幂”字。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暖手调金丝¹,蘸(zhàn)²斟琼液。
译文:席上奏起玄妙乐曲,玉液琼浆斟满杯子。
注释:¹金丝:泛指乐器。丝,丝弦。金,形容丝弦的贵重。²蘸甲:古人饮宴,酒要斟满,举杯喝酒时,指甲能沾到酒,这里的“蘸甲”指斟满酒。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醉唱玉尘飞¹,困融²香汗滴³
译文:室内饮宴室外大雪,人人困倦汗洒满身。
注释:¹醉唱玉尘飞:室内饮宴欲舞,室外大雪飞扬,一说:席上歌者吟唱大雪纷飞的景象,亦通。玉尘,指雪。²困融:愧倦,懒散。³香汗滴:指歌者舞者滴洒香汗。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岂知¹饥寒人,手脚生皴(cūn)²劈。
译文:哪知城中饥寒的人,手脚冻裂苦苦呻吟。
注释:¹岂知:哪里知道。²皴: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张孜生当唐末政治上极其腐朽的懿宗、僖宗时代。他写过一些抨击时政、反映社会现实的篇,遭到当权者的追捕,被迫改名换姓,渡淮南逃。他的诗大都散佚,仅存的就是这一首《雪诗》。

  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八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两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

  诗以“长安”开头,表明所写的内容是唐朝京都的见闻。“大雪天”,说明季节、天气。雪大的程度,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大雪纷飞,迷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

  以下,以“其中”二字过渡,从大雪天的迷茫景象写到大雪天“豪贵家”的享乐生活。“捣椒泥四壁”,是把花椒捣碎,与泥混合,涂抹房屋四壁。汉未央宫有椒房殿,乃皇后所居之室。这里写“豪贵家”以椒泥房,可以想见室内的温暖、芳香下华丽。

  “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的陈设。既然是“豪贵家”,他们陈设之富丽,器物之精美,自不待言,但诗中一一撇开,仅选择了“红炉”“罗幂”两件设施。“红炉”可以驱寒,“罗幂”用以挡风。红炉“爇(燃烧)”而“到处”,言其多也;罗幂“下”而“周回(周围)”,言其密也。这表明室外雪再大,风再猛,天再寒,而椒房之内,仍然春光融融一片。

  “暖手调金丝”四句,写“豪贵家”征歌逐舞、酣饮狂欢的筵席场面:歌女们温软的纤手弹奏着迷人的乐曲,姬妾们斟上一杯杯琼浆美酒。室外雪花纷飞狂舞,室内人们也在醉歌狂舞,直至人疲身倦,歌舞仍然无休无止,一滴滴香汗从佳人们的俊脸上流淌下来。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手脚生皴劈”,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这两句扣住大雪天“鸟雀难相觅”这一特定环境,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在这大雪飞扬、地冻天寒的日子里,“饥寒人”还在劳作不已,为生活而奔走,为生存而挣扎。这就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岂知”,很有份量,不仅是责问,简直是痛斥。作者愤怒之情,表露无遗。

  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诗人先写出长安城大雪纷飞的特定环境,再通过对在这一特定环境中“豪贵家”与“饥寒人”生活的对比突出主题,使主题鲜明。这种对比,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和诗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另外,诗人又采用了白居易在其讽喻诗中常常采用的篇末点题的手法。从数量上讲,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描写富贵人家的宴饮,以三幅图画表现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而在篇末仅仅用了二句点出富贵人家的对立面——“饥寒人”的苦况,可以想见“讥寒人”在鸟雀都“难相觅”的情况下会是怎样的情形,而这两句诗又赋予前八句诗以新义,指出“豪贵家”的奢侈享乐是建立在人民的贫苦的基础上,“豪贵家”的嘴脸也就更加可恶可僧了。诗人的态度是明确的,他十分憎恶那些在大雪天歌舞宴饮的“豪贵家”,无情地揭露他们,诗人把自已的同情投给了那些在大雪天痛苦挣扎的“饥寒人”,吟咏他们的痛苦,为他们请命,为他们歌唱。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5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9-162
3、 萧哲庵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7-1268
扇风淅沥簟流离,万里南云滞所思。
扇风淅(xī)(lì)¹(diàn)²流离³,万里南云(zhì)所思
译文:像扇子般的凉风吹过,像长簟般的细雨闪光。我遥望南天层云万里,怀人不来呀多么惆怅。
注释:¹淅沥:形容风声的轻微萧索。²簟:竹席。³流离:竹席纹路光洁的样子。⁴南云:南方的云,指代南方。⁵滞:停留。⁶所思:指所怀之人。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译文:从春望到夏,从夏望到秋,只是一片寂寞凄凉。枫叶红时,苔藓翠绿,正是我闭门独处的时光。

  纪昀评此诗说:“到字好”“住得恰好。”纪昀对“到”字的理解可谓是慧眼独具,别有会心的。先言“好”,后又言“恰好”。前面称“好”,是因为诗人选字精到,言约意丰,后面称“恰好”,是因为此诗含蓄深婉,情韵悠远。其实,细味全诗,这“到”字的“好”处不只两点,它还别有一番深意在。

  首句“扇风渐沥簟流离”,先拈出“扇子”和“竹席”这两件东西,以必不可少的夏令用具来点明时令节气。选物典型,特征鲜明。而夏季的点明,又将预示箸秋天的来临。要知道,这“秋天”在诗人心目中是个重要而喜人的季节。因为到了秋天,他就可与早有相约的友人相聚,把酒临风,一任倾诉离别的愁苦,“秋天”,对于诗人来说,已不是一般的季节概念,而是喜庆的象征,幸福的象征,是“相聚”的代名词,正因为现在已是夏天了,那么秋天不会远。当此际,他的盼望之情当然急迫难忍,火灼火燎。他恨不得时间老人一夜之间就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然而,愿望再好也不等于现实,他依然只能苦苦地等待着、等待着。每到夜晚,他只能独自一人躺在光滑的竹席上扇着凉风,百无聊赖,无人共话语,唯闻扇风“淅沥”声。这单调枯燥的声响,更衬托出诗人孤独寡居的愁苦,一阵阵撩拨起对远方友人更为炽热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万里南云滞所思”,紧承首句,集中写对友人的深深念情。“万里”,是虚写,即指与友人相距之遥。诗人与友人虽然相隔“万里”,但与友人始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对友人的思盼之情并未因“万里”之隔而淡薄,却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剪不断,理还乱。此句将诗人的一往情深纳入广阔的万里空间来展示,表明他们感情之厚重,友谊之深笃,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两句:“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诗人千盼万盼,好不容易盼来了秋天,实指望友人即来相会,谁知道迟迟不见踪影。诗人的一腔热望和期望,至此已无可奈何地变成了空望与失望。“守到清秋还寂寞”中的“守”字与“还”字,看似寻常,毫不经意,其实含意颇深。先看“守”字。自从诗人与友人“秋以为期”的相约之后,就一直信“守”着这个约定。他从春守到夏,又从夏守到秋,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信“守”不移。如此之“守”,表现了诗人与友人那如胶似漆般的挚情密意。再看“还寂寞”的“还”字,与前面的“守”字相看,诗人的寂寞已非今日始,像这样盼“寂寞”,诗人不知经受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而到了这一次,本可实现的团聚之望,却一下子又落了空。这回的“寂寞”,可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使他简直到了难以忍受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地步。一个“还”字,写活了诗人的焦躁和烦怨之情。“叶丹苔碧”为秋天所特有的两种景象,与上句的“清秋”相呼应。“闭门时”的“闭”字,十分形象直观地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所特有的孤寂冷寞之感,意深思远,耐人寻味。

  剖析了全诗,再回头看诗题“到秋”之“到”的妙处,至少还有两点可作为纪昀评语的补充,即“到”字隐含了诗人由希望而失望的心灵历程。通过时间的延伸跌宕,加深了诗人的离愁别绪,此其一。“到”字,还稍露出诗人由失望而生出的对友人未能践约的淡淡的怨艾之情。而诗人的怨艾,恰恰是其对友人怀有深情厚谊的怨中寓爱的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怨得越深,爱得越切。总之,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已全部凝聚到达个“到”字上了。诗人锻字炼句之功,于此可见一斑。

  此诗短小精美,含蕴深广,通篇不着一“愁”字,而诗人思念友人的深沉愁思和寂寞凄凉之景已跃然纸上。通过从夏至秋的时间和万里之遥的空间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久及友情之深,含情绵邈,十分感人。

  反衬手法在诗中运用得也很成功。“叶丹苔碧”本是“清秋”季节的美好景物,可此时诗人恰因故人未得相会而闭门孤愁。就在这情与景甚不协调的氛围中,反衬出诗人极为寂寞的心情。这像诗人《天涯》诗中用春日莺啼和花开的美景来反衬出悲凉的心情一榉,同样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所不同的是,《天涯》为思乡,此诗为怀人,于怀人中写出失望的心情。因此,这首诗的深意又超过了《天涯》。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157-1158

dàoqiū--shāngyǐn

shànfēngdiànliúwànnányúnzhìsuǒ

shǒudàoqīngqiūháidāntáiménshí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wán)¹(chán)²素月,纱巾缥(piāo)(miǎo)轻烟³。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yú)天。
译文:细绢织成的团扇美如圆月,轻薄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大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树阴浓合,雨后天气格外清凉滋润。
注释:¹纨扇:又称宫扇,细绢织成的团扇,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珍品,形如满月,故云“素月”。²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³轻烟:指纱巾的轻细。⁴清润:清凉滋润。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弄笔斜行小草¹,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²
译文:闲来无事,拿着笔写小草打发时光,饮酒微醺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注释:¹“弄笔”句: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弄笔:谓执笔写字、为文、作画。²新蝉:初夏的鸣蝉。

  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

  全词寓情于事与景中,在情景交汇中抒发了作者流畅、舒适的情怀,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

  上片起二句:“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树阴浓合,梅雨季节,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宽舒。这二句与王安石《初夏即事》“绿阴幽草胜花时”的诗句,以及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的词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诗、周词,笔调幽细,陆词则表现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睡闲眠。”由上片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陆游的有关写字的诗,如《草书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醉中作行草数纸》等,大多都是表现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题的诗中所说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在这里,诗人却以写字表现闲适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正和这里的词句、语意接近。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为了迎凉,享受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那样的乐趣。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明晰地表现了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压抑、苦闷。

  这首词只写事和景,不写情,情寓于事与景中。上下片复叠,句式完全相同,故两片起句都用对偶。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居宅依山傍水、风景美丽如画。作者不禁释怀,将昔日的抑欲苦闷一并抛到脑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闲适之中,全词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后的闲居生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84

··wánshànchánjuānyuè--yóu

wánshànchánjuānyuèshājīnpiāomiǎoqīngyāngāohuáizhǎngyīnchūqīngrùntiān

nòngxiéxíngxiǎocǎogōuliánqiǎnzuìxiánmiángèngdiǎnchénāidàozhěnshàngtīngxīnchán

门前唤担买芳菲,白发犹堪插一枝。
门前唤担买芳菲¹,白发犹堪插一枝。
译文:门前有人叫着担子卖花,即便我的头发花白,也还可以插上一枝花。
注释:¹芳菲:香花芳草。
旧厌蛙声今喜听,墙阴特地作盆池。
旧厌蛙声今喜听,墙阴¹特地作盆池。
译文:我曾经讨厌青蛙的声音,现在却喜欢听它,还特意在墙的阴暗处做了个盆池。
注释:¹墙阴:墙的阴影处;墙的阴暗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