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之遗墨在人间,风起萧萧万叶寒。何日携琴踏青藓,雨华台上听琅玕。
凯之遗墨在人间,风起萧萧万叶寒。何日携琴踏青藓,雨华台上听琅玕。

zènghǎizhōngsuǒcángdìngzhīzhú--huángzhènchéng

kǎizhīzàirénjiānfēngxiāoxiāowànhánxiéqínqīngxiǎnhuátáishàngtīnglánggān

黄镇成

黄镇成

黄镇成(1287-1362)字元镇,号存存子、紫云山人、秋声子、学斋先生等。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元代山水田园诗人,与黄清老(邵武故县人)被后人并称为“诗人二黄”。初屡荐不就,遍游楚汉齐鲁燕赵等地,后授江南儒学提举,未上任而卒。著有《秋声集》四卷、《尚书通考》十卷。 ▶ 2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天山¹雪,无花只有寒。
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注释:¹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中闻折柳¹,春色未曾看。
译文: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注释:¹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晓战随金鼓¹,宵眠抱玉鞍(ān)
译文: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注释:¹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但愿带上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本诗的结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是因为有了前六句的铺垫。如果一开口就豪言壮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3-244
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6-139

sàixiàliùshǒu ·

bái tángdài 

yuètiānshānxuě huāzhǐyǒuhán 
zhōngwénzhéliǔ chūnwèicéngkàn 
xiǎozhànsuíjīn xiāomiánbàoān 
yuànjiāngyāoxiàjiàn zhíwèizhǎnlóulán 
琵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么弦。未解将心指下传。
琵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么弦。未¹²将心指下传。
译文:琵琶是门需要长久练习的技艺。弹琵琶的小姑娘,也就是十一二岁。她们拨弄着细细地琴弦,却不懂如何将心事、情感通过音乐传达出来。
注释:¹未:不。²解:明白,理解。
主人瞋小。欲向东风先醉倒。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
主人瞋(chēn)¹小。欲向东风先醉倒。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
译文:主人很生气,瞪着眼睛盯着弹奏的小姑娘。琵琶声硬,东风却柔,美酒春景在心,不必在意那些细节。她都已经是你家里的人了,何必急于一时调教,且待她慢慢成长吧。
注释:¹瞋:发怒时瞪着眼睛。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三月咸(xián)¹²,千花昼如锦。
译文: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注释:¹咸阳:借指长安。²“城”一作“时”。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¹饮。
译文: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注释:¹径须:直须。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穷通¹与修短,造化²(sù)所禀(bǐng)
译文:富贫能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注释:¹穷通:困厄与显达。²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一樽(zūn)齐死生¹,万事固难审。
译文: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无差别,何况世上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注释:¹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醉后失天地,兀然¹就孤枕²
译文: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注释:¹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²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译文: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yuèxiàzhuó ·sān

bái tángdài 

sānyuèxiányángchéng qiānhuāzhòujǐn 
shuínéngchūnchóu duìjìngyǐn 
qióngtōngxiūduān zàohuàsuǒbǐng 
zūnshēng wànshìnánshěn 
zuìhòushītiān ránjiùzhěn 
zhīyǒushēn zuìwéishèn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¹
译文:花开时节满树鲜红,花落之后万枝皆空。
注释: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之为空。佛教被称为空门。这句诗里的“空”,明指“花落万枝空”,实亦有双关之意,也指佛门的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¹²一朵在,明日定随风³
译文:剩下的唯一的那朵花呀,明天也要随风飘落了。
注释:¹唯:只。²余:剩下的花。³随风:随风飘落之意。

  此诗前两句以“花开”和“花落”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有花和无花的巨大不同;第三句中“惟余一朵”本可以感到庆幸和喜悦,然而诗句一转, “明日定随风”,又一下子把这种庆幸转入低谷,这唯一朵也是要随风飘落的。这首诗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描写了花与树的自然变化过程,显得清新可爱,反映出诗人细致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才思。

  首句“花开满树红”,紧扣题面,描写花开景象,创造出一种十分优美的意境。只见春临大地,日暧风和,那满树的鲜花,开得极其茂盛,争奇斗艳,红红火火,多美好的春天。不要说小诗人看到这种场景欣喜若狂,就是成年人看到这种场景恐怕也是要兴高采烈的,句中“满树红”三个字。不仅写景生动形象,而且也蕴含着极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如果说诗的首句是写春来花开,引人入胜的话;那么,诗的次句则是写春去花落,令人惋惜。常言说“花无百日红”。随着春归的脚步声,诗人再去赏花,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是“花落万枝空”了。昔日那种姹紫娇红的美丽景象已不复存在,呈现在面前的则是有枝无花。写到这里,小诗人的惋惜之情,怅然之感。跃然纸上。这里的“空”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强烈的反差,足见小诗人用词之准确。

  诗的最后两句,就眼前之景,对枝头的那朵余花,表示担心。在万枝皆空的情况下,仅剩下的一朵小花,不知它还能坚持多久。也许到了明天,就会被风吹落了。这两句承前而来,把小诗人惜花、爱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五岁咏花》,写得生动形象,明白如话,韵律悠扬,琅琅上口。诗作表现了小诗人的童心和稚趣,在咏花诗中堪称短小精悍的佳品,值得仔细玩味。

参考资料:
1、 黄益庸 衣殿臣编著. 历代神童诗[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122-124.

suìyǒnghuā

chénzhīxuán tángdài 

huākāimǎnshùhóng huāluòwànzhīkōng 
wéiduǒzài míngdìngsuífēng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爱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爱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爱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xū)¹之声,欢忻(xīn)²惨戚³,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爱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译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注释:¹吁俞:吁,疑怪声;俞,应词也。²欢休:和善也。³惨戚:悲哀也。⁴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⁵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传》曰:“赏疑从与¹,所爱广恩也;罚疑从去²,所爱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³。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译文: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注释:¹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²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³士:狱官也。⁴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⁵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⁶方命:逆名也。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爱赏,可爱无赏,赏之过乎仁;可爱罚,可爱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¹。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爱爵禄,刑不爱刀锯。赏之爱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爱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爱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爱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爱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译文:《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注释:¹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zhǐ)¹,乱庶遄(chuán)²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³。”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爱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译文:《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注释:¹祉:犹喜也。²遄:速也。³沮:止也。

  这篇文章是作者应礼部试而写。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全文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结构严谨,说理透彻。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策论是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关于某某问题之对策的一种形式。这篇文章虽然是考卷,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写,也没有推测考官的喜好,思考的问题很是深刻。试题出自《尚书·大禹漠》:“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孔安国传注文:“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苏轼误记为“赏疑从与,罚疑从去”,于是紧紧抓住这一题目,主要阐明古代的贤君赏善惩恶,都是本着忠厚宽大的原则,主张“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应试之文,佳作极少,但这篇文章却是佼佼者,有其鲜明特色。

  由于文章的题目出自《尚书》,所以先以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开头,紧扣主旨。接着从赏善与罚不善两方面说明,总归于“忠厚”二字。周道衰落之后,穆王还是把要善于用刑的方法,告诉吕侯。所谓“祥刑”,是说要善于且谨慎地使用刑罚从事。王先谦《孔传参正》认为“祥”当为“详”。按《汉书・明帝纪》:“详刑慎罚,明察单辞。”又《刘恺传》:“非先王详刑之道也。”引《尚书》郑玄注云:“详,审察之也。”“详刑”实际上就是要“慎刑”,所以说孔子对此还是给予了肯定。衰世尚且如此,何况盛世。这是退一步说,从而更加夯实了主旨的深厚基础。

  但是,完全掌握赏罚之道,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其中轻重也难以掂量准确。所以文章从经文中括出了一个“疑”字。解决疑难问题的原则就是“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所谓“广恩”“慎刑”,都体现了“忠厚”之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引用了唐尧不从皋陶执法杀人的意见,而同意四岳任用鲧的例子,体现先王刑赏之道,一本忠厚。通过叙事中的剖析,文章又引用《书经》的警句加以论断,复以咏叹出之,不仅使主旨更加突出,而且与开头遥相呼应,使人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行文至此,主旨似乎已经完全阐明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蓄足气势,横生波澜,展示了他不可羁縻的才思。关于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提示,这自然是上承“疑”字而来,但它并不是前者的重复。“疑”是有问题,而此则认识上已经基本明确,其概念和前者又不完全相同。而在这个范围内的过赏过罚问题,苏轼认为“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通过这一层挖掘,既深化了主旨,又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剖细入微的能力。而其断语“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则又表现了极大的概括力,显得斩钉截铁,十分精悍有力。

  赏和罚的范畴剖析明白之后,接着进一步又探讨赏和罚(刑)的方式。作者认为,古代赏赐有功者不一定用爵禄,处罚有罪者不一定用刀锯;加之“善不胜赏”,“恶不胜刑”,范时和方式实际上都被扩大了。如此发挥,真是处处贯通,无往而不可。但是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仍然再括出“疑”字,使文眼在笔阵墨浪中豁然透气,又复归结到“忠厚之至也”这个主旨上来。余波振荡,最后又引用《诗经》《春秋》之义,十分鲜明地捧出了题目。题目亦即结论,在结构上显得非常紧密而完整。

  其实此文立论不过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尧舜周孔,属于当时的滥调。但是作者在扣紧题目布局谋篇,引用圣经贤传与论据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技巧是很高的。文笔酣畅,说理透辟,概括力非常的强,结构紧密且完整。作者用这些手段成功的引起了考官的注意并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329-1332

xíngshǎngzhōnghòuzhīzhìlùn

shì sòngdài 

    yáo shùn  tāng wén  chéng kāngzhī àimínzhīshēn yōumínzhīqiè érdàitiānxiàjūnzhǎngzhězhīdào yǒushàn cóngérshǎngzhī yòucóngéryǒngjiētànzhī suǒshǐérmiǎnzhōng yǒushàn cóngérzhī yòucóngérāijīnchéngchuàngzhī suǒjiùérkāixīn zhīshēng huānxīncǎn jiàn xià shāng zhōuzhīshū chéng kāng wáng érzhōudàoshǐshuāi rányóumìngchénhóu érgàozhīxiángxíng yányōuérshāng wēiér àiérnéngduàn rányǒuāiliánzhīxīn kǒngyóuyǒuyān 

     zhuàn yuē  shǎngcóng suǒguǎng广ēn cóng suǒshènxíng  dāngyáozhīshí gāoyáowéishì jiāngshārén gāoyáoyuē shāzhī sān yáoyuē yòuzhī sān tiānxiàwèigāoyáozhízhījiān éryáoyòngxíngzhīkuān yuèyuē gǔnyòng  yáoyuē  gǔnfāngmìng  éryuē shìzhī  yáozhītīnggāoyáozhīshārén ércóngyuèzhīyònggǔn ránshèngrénzhī gàijiàn 

     shū yuē  zuìwéiqīng gōngwéizhòng shā nìngshījīng   jìnzhī shǎng shǎng shǎngzhīguòrén   zhīguò guòrén shīwéijūn guò liúérrěnrén rénguò guò zhěshǎngjué xíngdāo shǎngzhījué shìshǎngzhīdàoxíngjuézhīsuǒjiā érxíngjuézhīsuǒjiā xíngzhīdāo shìxíngzhīwēishīdāozhīsuǒ érshīdāozhīsuǒ xiānwángzhītiānxiàzhīshànshèngshǎng érjuéquàn zhītiānxiàzhīèshèngxíng érdāocái shìérguīzhīrén jūnzhǎngzhězhīdàodàitiānxià shǐ使tiānxiàxiāngshuàiérguījūnzhǎngzhězhīdào yuē zhōnghòuzhīzhì 

     shī yuē  jūnzhǐ luànshùchuán jūn luànshùchuán  jūnzhīluàn yǒushùzāi shí érshīrénér  chūnqiū zhī guìyán érrénguìkuān yīnbāobiǎnzhī zhìshǎng zhōnghòuzhīzh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