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盖相逢意已亲,风流儒雅迈同伦。
倾盖相逢意已亲,风流儒雅迈同伦。
曾来东阁观奇士,又向西湖见伟人。
曾来东阁观奇士,又向西湖见伟人。
放棹小溪梅皪皪,敲棋深院烛燐燐。
放棹小溪梅皪皪,敲棋深院烛燐燐。
悬知后夜相怀切,帆落胥山月一轮。
悬知后夜相怀切,帆落胥山月一轮。
白珽

白珽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元钱塘(今杭州)人。原是四明名儒舒少度的遗腹子,后为钱塘人白某收作嗣子。白珽工诗赋,曾与当时名士结社,称“月泉吟社”。他的诗,题材多为描绘自然秀丽风光、农村田园生活,也有反映民生疾苦及时政的。 ▶ 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¹。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²儿蹙(cù)³
译文:弯弯一轮新年新月,妩媚如钩,清凉似玉。天上如钩似玉的月儿,象极了自己所穿的小小的凤纹绣鞋,又象极了那微微蹙起的一弯娥眉。
注释:¹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如水、月、竹等。²翠眉: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³蹙:局促不安。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闹寒(é)¹雪柳²添妆束,烛龙³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xiāo)三五,不如初六。
译文:盛装女子头插闹蛾、发嵌雪柳,街上灯火灿烂,烛龙劲舞,驰骋追逐。这驰骋追逐的盛况,即使三五元宵之夜,也远不如这初六。
注释:¹闹寒:古代一种头饰。剪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²雪柳: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³烛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能照耀天下。⁴火树:树上挂满灯彩,喻灯火灿烂。⁵争驰:竞相奔驰。⁶三五:农历每月十五日。

  这首词写的是淑真小时候关于正月初六那天的美好记忆。

  正月初六,月亮细弯,如一钩新镰。“寒玉”本是玉石的一种,即常说的翡翠,这里以“寒玉”指代月亮。“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在女孩子眼中,那月牙儿象极了她所穿的三寸凤鞋,象极了那微微蹙起的一弯娥眉。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闹娥”与“雪柳”都是古代女子的头部饰物,“闹娥”亦称“夜蛾”、“蛾儿”。用纸做成的灯蛾儿。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盛装女子头插闹蛾、发嵌雪柳,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烛龙”又称“烛阴”或“逴龙”,是北方民族的原始图腾。“火树”原指凤凰木,因其鲜红或橙色的花朵配合鲜绿色的羽状复叶,被誉为世上最色彩鲜艳的树木之一。这里的“烛龙”和“火树”,指的都是元霄节的灯火。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元宵三五”就是说元宵节,亦即正月十五,正月十五的月亮,原不似初六那般细眉弯弯,所以,说“弯弯曲”,十五当然不如初六了。

  在朱淑真的记忆里,正月初六是个快乐而热闹的日子,连元宵节都比不上。那个时候,待字闺中的少女朱淑真脚穿小凤鞋,戴闹蛾、佩雪柳,和姐妹们在灯火辉煌的街头追逐奔跑,在人流中穿梭,争看那街头的烛龙火树,一派无忧无虑的烂漫与天真。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译文: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盐梅¹已佐鼎,曲糵(niè)²且传觞(shāng)
译文: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
注释:¹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²曲糵:亦作“麴櫱”。亦作“ 麴孽 ”。亦作“曲櫱”。 指酒曲。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lǚ)¹积长。
译文: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
注释:¹缕:凡指线状物。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当轩知槿(jǐn)¹茂,向水觉芦香。
译文: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
注释:¹槿:木名,即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闭,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译文: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忠贞如不替,贻厥(jué)¹后昆芳²
译文: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注释:¹贻厥:贻:赠给;遗留。厥,文言代词、助词或副词,相当于“其”或“之”。²昆芳: 昆,指后代、子孙。昆芳,后代有美好的名声。

duān--lóng

duānlínzhōngxiàshíqīngzhǎng

yánméizuǒdǐngnièqiěchuánshāng

shìrénliúniánshēnzhǎng

dāngxuānzhī槿jǐnmàoxiàngshuǐjuéxiāng

亿zhàotóngguī寿shòuqúngōnggòngbǎochāng

zhōngzhēnjuéhòukūnfāng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¹,幽人弹素琴。
译文: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注释:¹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译文: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译文:《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钟期¹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注释:¹钟期:指钟子期。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yuètīngshùntánqín

bái tángdài 

xiánzuòmíngyuè yōuréntánqín 
wénbēifēngdiào wǎnruòhánsōngyín 
báixuěluànxiānshǒu 绿shuǐqīngxīn 
zhōngjiǔ shìshàngzhīyīn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余尝¹寓居²惠州³嘉祐(yòu),纵(zòng)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¹⁰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¹¹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¹²兵阵¹³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¹⁴,退则死法¹⁵,当恁(nèn)么时¹⁶也不妨熟歇¹⁷
译文: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释: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¹尝:曾经。²寓居:暂居。³惠州:今广东惠阳县。⁴嘉祐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⁵纵步:放开脚步走。⁶就:靠近。⁷止息:停下来休息。⁸宇:屋檐。⁹木末:树梢。¹⁰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¹¹由是:因此。¹²虽:即使。¹³兵阵:两军对阵交锋。¹⁴死敌:死于敌手。¹⁵死法:死于军法。¹⁶恁么时:这时候。¹⁷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编撰.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第二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08 第2版:第541页
2、 陶文鹏,郑园编选.苏轼集:凤凰出版社,2006.11:第318页
3、 蒋松源主编.历代小品山水:崇文书局,2010.01:第228页
4、 陈霞村,阎凤梧著.唐宋八大家文选 下:三晋出版社,2008.08:第407页

yóusōngfēngtíng

shì sòngdài 

    chánghuìzhōujiāyòu zòngsōngfēngtíngxià  jiùtíngzhǐ wàngtíngshàngzài wèishìdào liángjiǔ yuē  jiānyǒushènxiēchù  yóushìguàgōuzhī jiětuō ruòrén suībīngzhènxiāngjiē shēngléitíng jìn tuì退 dāngnènshífángshúxiē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心似风吹香篆过,也无灰。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zhāi)。心似风吹香篆(zhuàn)¹过,也无灰。
译文:病起饮食无味,强吃效果也不佳。只好陪伴病僧,念经长吃斋。心中一片虚空,似风吹香烟心头过,也无一点灰。
注释:¹香篆:香炷,点燃时烟上升缭绕如篆文,故云。
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
山上朝来云出岫(xiù)¹,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
译文:早晨云出山,随风飘散一去未曾回。待到前村行雨了,就会自己归来。
注释:¹出岫:出山,从山中出来。

  词的上片写病起后的心境。起句写其不思饮食。言其想着强吃一点,效果却不理想,身心状况并没多大起色。次句写因应之策。言其既然“强欲加餐”效果不好,万般无奈,只好陪伴病僧,长期吃斋念经,托身佛门。第三句写自己的心境。言此时此地,内心-片空虚,犹如缭绕的香烟从心头飘过,连一点香灰也没留下,真是万念俱寂,了无尘心,远离世界,清高极了,也淡泊极了,表达出作者超尘脱俗的情思。

  词的下片写独坐停云观云、体验云之出没的理趣。“山上”句写云之出岫。陶渊明说:“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此处似化用其意,并以云自比,言自己早年本来无心出去做官,以功名富贵,就像朝来“云无心以出岫”,随风飘流一样,到处漂泊。“次第”二句从“鸟倦飞而知还”脱胎,言自己像出山之云,行雨之后就应归来一样,自己出而做官,为霖为雨,以济苍生,晚来,也是应该的。言外之意是说,落职还乡,也是一种归宿,自慰,真可以说是淡泊以明志。这四句以“云出岫”起,以“和归来”结,完整地体现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说:“此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不能为此言也。”对于此词所写,我们也应作如是观,应当说它表明了作者胸怀淡远,不能以普通景语视之。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