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出并州第一程,凭高百井见孤城。潇潇风色今如此,却忆梅花雪里行。
才出并州第一程,凭高百井见孤城。潇潇风色今如此,却忆梅花雪里行。

bǎijǐng--wèichū

cáichūbìngzhōuchéngpínggāobǎijǐngjiànchéngxiāoxiāofēngjīnquèméihuāxuěxíng

魏初

魏初

魏初,字太初,号青崖。元代宏州顺圣(今张家口阳原东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初(约公元一二六四年)前后在世,年六十一岁。好读书,尤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少辟中书省掾吏,亲老告归,隐居教授。中统起,为国史院编修寻擢监察御史,疏陈时政,多见赏纳。官至南台御史中丞。初著有《青崖集》五卷,《四库总目》非独以文章贵,又足补史阙。《元史》有传。 ▶ 2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既描狼山之景,又抒诗人之情,在众多关于狼山的诗篇中可称冠冕。

  首联总起全篇,突兀峥嵘。“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登山面江望海,只见波浪滔天,西向而望,无边波浪拍天而来,缘此而提出是谁凿破了万里之外的昆仑山,使大水冲决而出,奔腾而下?北宋时狼山还孤悬江中,尚未和陆地相接,到南宋文天祥《渡海望狼山》时也只见“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王安石是登山眺望,又处于长江出海处,和唐代杜甫登夔州白帝城时所写《登高》虽也见“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同,那是在长江中上游,从高处俯瞰,而狼山仅一百多公尺高,和长江入海处的江面开阔相比较,就更觉江阔水大,波浪拍天。“凿破昆仑,地势高,水量大,气势恢宏。用“谁凿破”的提问,更是想落天外。诗一开始就攫住读者,加之“无边波浪拍天来”更给人以汪洋浩渺之感,且有震撼力。这一开篇,不仅起笔不凡,而且为全诗抒情奠定了基础。

  颈联写近景,叙感受。“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拍鱼龙化蛰雷。”诗人是春季早晨登临狼山的,只见云雾迷漫,岛屿、沙洲都在雾幔之中,春拍之后,春雷动,原来冬眠蛰居的鱼龙都活跃起来,上句的静景,和富有动态感的下句相映衬,使人更觉得春意勃郁。如果说首联从宏观上写出了狼山地处长江之委海之端的地理形势,那么此联就从近景上写出了狼山的地貌特色。

  腹联宕开一笔,赞此处犹如仙境。“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阆苑”,传说神仙所在的地方。到哪里去寻找阆苑的仙人呢?意谓这里就是人间仙境。“灵槎”即星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博物志·杂说下》: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诗人由上两联的实写,到此转为虚写,意在赞美狼山实为神仙居所。以上则将狼山的远景、近景、实景、虚意写全、写足,充分显示了狼山的风貌和意境。

  尾联总绾全诗并发感概。“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从家乡临川出来后,应试、为官,还不曾有后来丰富的阅历,初见如此浩渺江面,“始觉今朝眼界开”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赞叹之言出于胸臆。登狼山,“举首四顾,海阔天空;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确使人眼界顿开,心胸豁朗。

  《狼山观海》系王安石早期作品,从此可见这为他后来的创作现出端倪,也为有宋一代诗作埋下根芽。象“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语言率直,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把锋芒犀利的语言时常斩截干脆得不留余地,没有回味的表达了新颖的意思”(《宋诗选》第48页)缪钺先生也说:“王安石少以意气自许,故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郡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搏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宋诗鉴赏辞典》第11页)《狼山观海》正体现了王安石早期的诗风。这也可能是北宋初期诗风使然,同时王安石这一诗风也为宋诗的质直、散文化,形象思维不及唐诗埋下根芽。

  《狼山观海》虽然是王安石的一首逸诗,可是它给留下了写南通狼山的名篇,也可窥见王安石早期诗风,并对研究宋诗有一定价值。不仅南通人重视它,也是王诗与宋诗研究界值得珍视的。

参考资料:
1、 徐应佩教授的博客 王安石《狼山观海》赏析

lángshānguānhǎi--wángānshí

wànkūnlúnshuízáobiānlàngpāitiānlái

xiǎohányúnliánqióng屿chūnnuǎnlónghuàzhéléi

lángyuànxiānrénchùlíngchá使shǐzhěshíhuí

áoyóubànzàijiāngshǐjuéjīncháoyǎnjièkāi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译文:当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在花前痛饮而醉,何等快活!今日我呆立在花前,抱病在身,一天天消磨着日子。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独倚破帘闲怅(chàng)¹,可怜虚度好春朝。
译文:我独自倚靠在残破的窗帘旁,闲得无聊。惆怅地向外望去,只可惜我虚度了如此美好的春光。
注释:¹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chóutiānsānyuèsānjiàn--yuánzhěn

dāngniánhuāqiánzuìjīnhuāqiánbìngxiāo

liánxiánchàngwàngliánhǎochūncháo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其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其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其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其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shù)¹之子为公卿(qīng)²;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译文:父母生养了子女却不很好的教育他们,就是不其自己的孩子;即便教育了孩子却不严格要求,也同样是不其孩子。如果说父母符合标准地教育了孩子,但子女却不自主学习,这便是他们不其惜自己了。如果他们学习了却不勤奋努力,同样是不珍惜自身。所以,作为父母,既然生养了子女就一定有教育他们的义务,而且对子女的教育一定要严格,只有严格的教育,才可以督促孩子勤奋学习,足够勤奋就可以学有所成了。如果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通过考试,那么就算是平民子弟也会显赫一时;如果有了渊博的学识,即便是贫民子弟也有望成为将相公侯,如若不学无术,即便是王公贵族之子也可能变成贫民百姓啊!
注释:¹庶人:平民百姓。²公卿:达官贵人。

  柳永出身书香门第,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算得上是“公卿之子”了。这篇文章是他早期的作品,其中洋溢着用世的积极。

  全文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先从父母之教开始,说明了父母有教育监督子女的义务,要求是严厉;又说明子女要做到主动学习,要求是勤奋,这样才可望学有所成。最后两句十分警策,精炼地说明了学的用处与不学的坏处,收束全文。

  事实上,这篇文章是在说应试科举,而不是所谓的崇尚学识,是在说“考试改变命运”,而非“知识改变命运”啊!正如宋真宗赵恒所谓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后人常常用来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满篇的铜臭,又谁知道呢?

参考资料:
1、 次仁 . 2020年10月3日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圣人¹不利己,忧²³在元元
译文:圣人从来不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一心忧虑拯济平民百姓。
注释:¹圣人:指贤君。²忧:忧患。³济:接济。⁴元元:百姓。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黄屋¹非尧(yáo)意,瑶台²安可论³
译文:坐拥王位不是尧的本意,美玉高台哪里可论说!
注释:¹黄屋:车名,古帝王所乘,车盖用黄缯作里子。²瑶台:用玉石装饰的台子。³安可论:更不必说。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吾闻西方化¹,清净道弥(mí)²(dūn)³
译文:我听说西方传来佛教,清净的道义更加质朴、笃厚。
注释:¹西方化:指佛教的教化。²弥:更。³敦:敦厚,淳厚。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奈何穷¹金玉,雕刻以为尊?
译文:为什么用尽黄金宝玉,以那奢靡的镌雕为贵?
注释:¹穷:穷尽,耗尽。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云构¹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译文:伐尽山林让庙宇高耸,精美宝像过多缀珠翠。
注释:¹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译文:鬼斧神工尚且不能成,人工之力又如何能及?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夸愚¹²增累³,矜(jīn)智道逾昏。
译文:夸耀愚民恰增添烦累,自负智巧治道更昏聩。
注释:¹夸愚:指如此劳民伤财以夸耀的行为实际上很愚蠢。²适:只。³累:即“物累”,佛道二家视不能超然物外的行为为“物累”。

  武则天当政时期,搜刮民财,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佛寺。佛寺的规模超过宫阙。崇佛的工程兴起以后,每天要役使上万人,国库耗竭,民不聊生。

  诗人对此义愤填膺,禁不住把怨刺之笔直接指出了武则天,尖锐地讽刺和揭露武则天崇奉佛教,劳民伤财的荒唐行径,有如痛斥弊政的檄文。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用诗来议论时弊。与诗人多次向武则天上呈的那些批评朝政得失的奏章大不相同,它所谈的虽然也是政治、社会问题,但不同于一般直陈其事的政论文,它既是政论,但又首先是诗,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开头四句标举懦家仁政爱民的思想,抨击武则天生事扰民的行为。借上古“仁德”之君来讽诫当代胡作非为的君主是中国古代诗歌习用的传统手法。因此陈子昂开宗明义地为全诗立论:上古道德之君从来不为一己谋利,而是处处关怀和扶助善良的平民百姓。

  接着三、四两句引出古代著名的贤君与暴君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诗人以恳切而激烈的语气向当代最高统治者进言:尧一向以节俭著称,乘坐考究的车子决不是他所愿意;你大周皇帝本该励精图治,不去学习万代称颂的圣君尧,难道还去效法那亡国之君商纣王建造瑶台的奢侈行为吗?这里引入了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有代表意义的事物(“黄屋”与“瑶台”),避免枯燥地直接说理。因而使议论具有了形象性,富有情韵,增强了感染力与说服力。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诗人援引佛教主张清净慈悲的教旨,指出崇佛者穷金玉、兴土木、残生灵,恰恰是悖离了佛家的本意。这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有理有据地否定了当事者为自己辩解的借口。武则天是代李姓皇帝而立,建立武周政权的,她执政后急于欺骗民心,让百姓相信大周是“天命”所归。于是奸佞小人趁机而起,投其所好,伪造符箓图谶,宣扬这位女主是西方弥勒佛转世,这正迎合了武则天的迷信心理和政治需要。此后,兴建佛寺之风愈演愈烈。陈子昂针对此驳斥道:来自西方的佛教,本以清净慈悲为主,愈是清净愈见佛道的尊严;自称崇佛的人为什么反而要违背佛道,大兴土木,用金玉塑像造庙这种奢侈行为作为对爱好清净的佛的尊奉呢?这是全诗的第二处反问。

  这个反问,比第一个反问更为有力。如果说,前一个反问中还带有劝导的成分,那末这个反问就完全是怒斥了。这一怒斥,揭穿了崇佛者的虚伪。“奈何”一词诘难有力,使对方没有辩解的余地。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以严格的工对对新建的座座佛寺的宏伟规模与奢华布局进行充分的描绘。

  为了建造高耸云霄的庙宇寺院而将山林砍伐开采殆尽,为了做成金碧辉煌的图案花纹而搜尽了民间的珍珠宝物,给人民带来很大的苦难。这里只写建筑物的巨大耗费,而将百姓因此而遭受的深重苦难留给读者去想象和补充。接下去“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二句仍是对偶,但已由实化虚,从前面的描写重新转入议论。两句大意是:这些宏大精丽的巧妙工程,看来连鬼神也难以建成,人怎么竟把它们建成了呢?言外之意是:这些,耗费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和生命。这是全诗浩繁的工程对统治者倒行逆施的第三处反问。这个反问由第一处的劝导和第二处的申斥,上升为愤激的控诉了。诗的最末二句:“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是警告统治者向“愚民”夸示宗教排场,足以造成无穷的后患;玩弄聪明的结果,徒然劳民伤财,使政治更加昏乱。这个结尾正面着笔,慷慨陈辞,说服力极强。以批判昏乱之“道”来呼应开头所歌颂的古圣人之“道”,使得篇章结构严密,说理透辟,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说服力。

gǎnshīsānshíshǒu ·shíjiǔ

chénáng tángdài 

shèngrén yōuzàiyuányuán 
huángfēiyáo yáotáiānlùn 
wén西fānghuà qīngjìngdàodūn 
nàiqióngjīn diāowéizūn 
yúngòushānlínjìn yáozhūcuìfán 
guǐgōngshàngwèi rénānnéngcún 
kuāshìzēnglèi jīnzhìdàohūn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尖已作伤春皱。
一颗樱桃樊(fán)素口¹。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尖已作伤春皱。
译文:佳人嘴小巧鲜艳似成熟的樱桃,不爱黄金,只想要与心上人长久不分离。还不能够熟练地画出乌鸦,眉间已经因为伤春而皱起来了。
注释:¹樱桃樊素口:形容妇女的嘴小巧鲜艳。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译文:跟随女伴在西园扑蝶,看见园中花开花落,思青春易逝,渐知相思之苦而消瘦。破镜重圆,自己即使重来,所爱之人还在吗?别离时在章台折尽青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