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高城铁瓮,缘底事、净妖氛。道霜落长安,元戎阃令,万骑云屯。
问高城铁瓮,缘底事、净妖氛。道霜落长安,元戎阃令,万骑云屯。
人人知自有用,望金汤、直上撼乾坤。海陆鲸鳌掀舞,秋风怒捲孤豚。
人人知自有用,望金汤、直上撼乾坤。海陆鲸鳌掀舞,秋风怒捲孤豚。
将军却恐炽炎熏。玉石到俱焚。便立马、城头扶伤吊病,不侈奇勋。
将军却恐炽炎熏。玉石到俱焚。便立马、城头扶伤吊病,不侈奇勋。
区区虿锋螳臂,算从今、都合□平吞。一片旌旗闲暇,梦魂常绕夔门。
区区虿锋螳臂,算从今、都合□平吞。一片旌旗闲暇,梦魂常绕夔门。
魏初

魏初

魏初,字太初,号青崖。元代宏州顺圣(今张家口阳原东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初(约公元一二六四年)前后在世,年六十一岁。好读书,尤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少辟中书省掾吏,亲老告归,隐居教授。中统起,为国史院编修寻擢监察御史,疏陈时政,多见赏纳。官至南台御史中丞。初著有《青崖集》五卷,《四库总目》非独以文章贵,又足补史阙。《元史》有传。 ▶ 2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寒食¹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²城下,记我旧停骖(cān)³。襟(jīn)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yì)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译文:你寒食节也未能小住,匆匆地就要赶赴衡州。曾记得在石鼓山畔,衡阳城下停过车马。衡阳以潇湘之水、香花岭为襟,以洞庭、青草湖为带,地势险要而风景十分佳丽。盼望着你到任后注重教化,关心农事。放下刀剑,从事农耕蚕桑。
注释:郑厚卿:郑如峦,字厚卿,曾任衡州太守。¹寒食:即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²石鼓:即石鼓山,在衡州城东。³停骖:停车,骖,驾车的马。⁴潇湘:潇水和湘水。⁵桂岭:即香花岭,在湖南临武县北。⁶洞庭青草:湖名。⁷紫盖:紫盖峰。⁸骚雅:《离骚》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⁹刀剑化耕蚕:辛弃疾谓友人到任会重农桑。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看使君¹,於此事,定不凡。奋髯(rán)抵几²堂上,尊俎(zǔ)³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kù),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译文:厚卿你能力不群政事才干出众。一定要整顿吏治,严肃果断而从容不迫。休说君门遥不可及,但能政绩卓著,即可奉诏归朝。你既然走了我同谁饮酒呢,只怕是像李白一般同明月、影子成三人吧。
注释:¹使君:州府长官的别称,此谓郑厚卿。²奋髯抵几:谓友人将大刀阔斧整顿吏治。³尊俎:酒杯与盛肉的器具,这里代指宴席。⁴民歌五栲:用典谓郑厚卿到任会取得政绩,得到百姓拥戴。⁵归诏:谓郑厚卿有政绩,皇帝会下诏召回朝廷。

  上片记述友人赴任未上路,迎君已有待。“寒食不小住”一句点明离别时令,“千骑拥春衫”是写友人赴任的前驱仪仗。接着“衡阳石鼓城下”一句,写诗人安抚湖南时,曾按视其地,所以说“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潇湘、桂岭、洞庭、青草、紫盖五个地名直接串起句子,且由于地名的相关性而在词中并不显得突兀。虽然诗人未必有意要采取这种结体方式处理作品,但客观上为即席写作减省很多的时间。“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两句是写社会人文环境,那里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百姓们务农蚕耕,安居乐业,所以作者希望友人体察民情,解除民间疾苦。

  下片诗人鼓励郑厚卿凭借才华富民强国,以立功勋。“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五句是对郑厚卿的赞扬和鼓励,说其有着卓尔不群的才能和刚强豪放的性格,定会干出一番事业。“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三句劝勉郑厚卿在衡州取得业绩,使百姓富足了,朝廷会予以拔擢,并委以重任。结尾两句笔锋一转,抒发离别的忧怨,朋友走后再饮酒时,就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渲染了一种孤独感,表现了与朋友情意的深厚、真挚。

  此词为送别之作。一起点题,留人不住,匆匆而去。结拍惜别,无人共饮,唯有邀月。中间叠层铺叙,或描画山川形胜,或颂扬非凡才干,或预祝凤诏早降。诗人希望友人效法古之良吏,发展文化,关心农桑,严于吏治,兴利除弊,做一个万民称颂的好官。这说明词人胸怀深广,不独爱国,而且忧民,两者兼而有之。

参考资料:
1、 宋小克,徐拥军.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暨南大学,2014:146
2、 朱德才.辛弃疾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2

shuǐdiàotóu··sòngzhènghòuqīnghéngzhōu--xīn

hánshíxiǎozhùqiānyōngchūnshānhéngyángshíchéngxiàjiùtíngcānjīnxiāoxiāngguìlǐngdàidòngtíngqīngcǎogài西nánwénsāodāojiànhuàgēngcán

kàn使shǐjūnshìdìngfánfènrántángshàngzūngāotánxìnjūnménwàndàn使shǐmínguīzhàofènghuángxiánjūnshuíyǐnmíngyuèyǐngchéngsān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乱云如兽¹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wèi)²
译文:乱云就像猛兽奔涌出山前,细雨和风洒遍了渭河河川。
注释:¹乱云如兽:空中的积云,下雨前变幻无穷,有的像奇异的怪兽。²渭川:渭河,是黄河的支流,它发源于甘肃省,流入陕西省,经过咸阳城外后会径水,在陕西、河南交界处入黄河。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尽日¹空濛(méng)²无所见,雁行³斜去字联联
译文:终日阴雨濛濛什么也不见,几行归去的雁就好像字联。
注释:¹尽日:整日,整天。²空濛:迷檬,迷茫,这里指雨丝不断,远眺景物迷茫。³雁行:指雁群。行,列,排。⁴字联联:指雁群一会变“人”字形飞行,一会变“一”字飞行。

  这是一首描写雨天景象的小诗。这首诗诗设喻新巧、描写别致,一联想丰富。全诗四句,全是眼望所见的景物,因此,“眼望”便是全诗的线索。空前的云涌是指眼望见,雨洒渭川是远望所见;天边归雁是极目远眺所见。这些使诗人有所思,有所感,诗人触景生情,借周围的景物扦发自己久居他乡的愁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衰微的慨叹。

  晚唐社会,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军阀的连年混战,国势衰微,日趋末落,经济崩溃,民生涂炭。笼革朝野上下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气氛。再加上诗人一生颇不得志,为了求官,辗转他乡,一直到六十岁才中进士。他在流离奔走中,亲眼看到社会的凋弊,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些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留下无限的悲楚的记忆,思绪中凝聚着不可排遣的忧虑。这悲楚,这忧虑自然会遣于笔端,写进诗中。这首诗,虽句句写诗,然而从诗人对景象的描写中处处能见到诗人所思,诗人所虑。

  诗的第一句“乱云如兽出山前”,写的是雨前。诗人用一“乱”字,用“如兽”的比喻来描绘乌云的变化和狂奔的速度,形象而通真。第二句是写雨。雨虽不大,是“细雨”,然而是“和风”而来,因此弥漫了整个渭水两岸。诗人用一个“满”字具体写出了渭水两岸细雨迷蒙的景象。紧接着,第三句用了“尽日”二字写下雨时问之长,用“空漂无所见”写雨景迷茫,写诗人内心的空荡。这个“无所见”,是指没有一样具有生气的景物,没有一样令人欢心的事。一切全是灰濛濛的,灰濛濛的天,灰濛濛的地。此时此景,诗人自己的心境便可想而知了。而最后“雁行斜去字联联”一句则更能反衬出诗人感情的凄苦,烘托出周围气氛的凄凉。在单调的灰濛濛的天空,来了一行归雁,又传来声声的雁鸣,这是一幅凄凉的景象。这样,这首小诗就不只是一首写景诗了,诗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由此可见,诗人借景抒情,设喻描绘的技巧是高明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2-184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74-276

dēngxiányángxiànlóuwàng

wéizhuāng tángdài 

luànyúnshòuchūshānqián fēngmǎnwèichuān 
jìnkōngméngsuǒjiàn yànxíngxiéliánlián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晨起动征铎(duó)¹,客行悲故乡。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注释:¹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¹月,人迹板桥²霜。
译文: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注释:¹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用茅草盖成的旅舍。²板桥:木板架设的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 一作:照驿墙)
(hú)¹叶落山路,枳(zhǐ)²花明³驿(yì)。(明驿墙 一作:照驿墙)
译文: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注释:¹槲: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²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³明:使……明艳。⁴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思杜陵¹梦,凫(fú)²满回塘³
译文: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¹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²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³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行”。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 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 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 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 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21-1122页

shāngshānzǎoxí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chéndòngzhēngduó xíngbēixiāng 
shēngmáodiànyuè rénbǎnqiáoshuāng 
luòshān zhǐhuāmíng驿qiáng  (míng驿qiángzuò zhào驿qiáng )
yīnlíngmèng yànmǎnhuítáng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
圣人秘元命¹,惧世乱其真。
译文:圣人从不公开宣讲天命,害怕世人扰乱它的本真。
注释:¹元命:天之大命。
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如何嵩公辈,诙(huī)(jué)¹误时人。
译文:究竟为什么宫嵩那帮人,用诡诞的谶言贻害世人。
注释:¹诙谲:戏谑,欺诈。诙,一作“谈”。
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
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
译文:先天的预测诚然很美好,谁是造成国家动乱的祸因?
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长城备胡寇(kòu),嬴(yíng)祸发其亲。
译文:修建长城本来是为了防备胡寇,秦朝的祸殃却发自皇亲。
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
赤精既迷汉,子年¹何救秦。
译文:赤精之谶已迷惑了汉帝,王子年又怎么能够拯救前秦?
注释:¹子年:东晋王嘉,字子年,能言未来之事。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译文:快快离去到那桃李花下,多言而横死者密密麻麻。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玉楼¹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²枕衾(qīn)(yuān)凤,闷则和衣拥。
译文:那华丽的高楼上深锁着一个多情之人,清冷的漫漫冬夜却无人和她共度。独守空闺之时,更怕看见枕头、被子上绣着的成双成对的鸳凤,烦闷的她无心解衣,拥被而眠。
注释:¹玉楼:汲古阁本误作“秦楼”。²羞见:怕见。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无端画角严城动¹,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²霜重,听彻³《梅花弄》
译文:没来由地,忽然画角声起,惊动了警卫森严的整个城池,也打破了她的新梦。望窗外月光铺地,映着严霜,听《梅花三弄》的乐曲幽幽响起,一曲终了,犹自辗转难眠。这万般凄冷,如何消磨?
注释:¹无端句: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严城,防守严密之城。²月华:月光。³听彻:听毕。曲终,谓之“彻”。⁴《梅花弄》:汉《横吹曲》名,相传据晋桓伊笛曲《三调》改编;后为琴曲,凡三叠,故称《梅花三弄》。

  少游词的基本风格为雅丽,但也有少量俚俗之作,吴梅曾举俚俗之词数首,惟不及此。可见此词既雅又俗,殊难界定,可以雅俗共赏视之。 

  “玉楼深锁薄情种”,意谓词中女子被“薄情郎”深锁闺中。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一般称男子为薄情郎或薄幸,这里的“薄情种”概指夫婿。古代女子极少与外界接触,遇到夫婿外出,自有被深锁玉楼之感了。

  词在介绍环境、引出人物之后,便以情语抒写长夜难眠的心境。“清夜”,写夜间的清冷沉寂,“悠悠”状夜晚的漫长。悠悠春夜,闺人独处,备觉凄凉。而着以“谁共”二字,则更加突出孤栖之苦。又以问句出之,便渐渐逗出相思之意。此时她惟见一床绣着鸳鸯的锦被、一双绣着凤凰的枕头。凤凰鸳鸯,皆为匹鸟。这对单栖的女主人公来说,无异是强烈的对比、辛辣的讽刺。鸟儿尚且成双作对,人儿反而孤眠。因此说是“羞见”。这二字用得极好,既通俗,又准确。以“羞见枕衾鸳风”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极为贴切。歇拍“闷则和衣拥”,清人彭孙通谓“新奇之甚”。可这里俚语,也就是话在人民口头的语言,一般雅词中是不用的。少游这里用了,就显得真挚、坦率,富有生活气息。在这一句中,“闷”字似更为要紧,女主人翁因为被玉楼深锁,无人共度长夜,所以心头感到闷得慌。闷而无可排解,只得和衣拥衾而卧。因此这一句是上阕的结穴所在。

  下阕写女主人翁梦醒。她拥衾而卧,似乎睡着了,人梦了。依词意,她似乎梦得很甜美。但刚刚人梦,就被城门楼上传来的画角声惊醒。“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意境好似李清照《念奴娇》中的“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不过这里的新梦是被画角声所惊醒罢了。梦被惊醒,睁眼看看室内,照理应该仍是“羞见枕衾鸳风”,仍是“闷则和衣拥”。然而这样写,词情便没有发展,境界更显得重复。于是词人宕开一笔,从室内写到室外。

  室外的景象,同样写得很冷静,但语言却变得更为雅丽一些。此刻已到深夜,月亮洒下一片清光,地上铺着浓重的白霜。月冷霜寒,境界极其凄清。这也是主人翁心境的写照,即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有我之境”是也。在此境界中,主人翁似乎谛听着外面的一切,刚听罢严城中传来的画角声,又传来一阵哀怨的乐曲——《梅花三弄》。听《梅花弄》而曰“彻”,说明她从头至尾听到最后一遍,其耿耿不寐,可以想见。这结尾二句,紧承“梦破”句意,针门一线,衔接得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主人翁长夜不眠的情景,从而突出“忆故人”的“忆”字,语言清丽,情致雅逸,留有余味,耐人寻绎。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

táoyuánrén··lóushēnsuǒbáoqíngzhǒng--qínguān

lóushēnsuǒbáoqíngzhǒngqīngyōuyōushuígòngxiūjiànzhěnqīnyuānfèngmènyōng

duānhuàjiǎoyánchéngdòngjīngfānxīnmèngchuāngwàiyuèhuáshuāngzhòngtīngchèméihuān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