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露改寒司,交莺变春旭。
湛露改寒司,交莺变春旭。
琼树落晨红,瑶塘水初渌。
琼树落晨红,瑶塘水初渌。
日霁沙溆明,风泉动华烛。
日霁沙溆明,风泉动华烛。
遵渚泛兰觞,乘漪弄清曲。
遵渚泛兰觞,乘漪弄清曲。
斗酒千金轻,寸阴百年促。
斗酒千金轻,寸阴百年促。
何用尽欢娱,王度式如玉。
何用尽欢娱,王度式如玉。

shuǐ

wángróng nánběicháo 

zhàngǎihán jiāoyīngbiànchūn 
qióngshùluòchénhóng yáotángshuǐchū 
shāmíng fēngquándònghuázhú 
zūnzhǔfànlánshāng chéngnòngqīng 
dǒujiǔqiānjīnqīng cùnyīnbǎinián 
yòngjìnhuān wángshì 
王融

王融

(467—493)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元长。王僧达孙。博涉有文才。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竟陵王萧子良特相友好,为“西邸八友”之一。欲兴家业,上书武帝求自试,迁秘书丞。帝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后子良复奉融为宁朔将军、军主。及武帝病笃,融欲矫诏立子良,事败,郁林王即位,收狱赐死。融文辞捷速,为永明体代表作家。今存《王宁朔集》辑本。 ▶ 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jī)¹罢雾²³(cuó),镜水无风也自波
译文: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
注释:相和歌辞:相和歌辞是乐府诗集中的一类,盛行于汉魏时期。¹稽山:会稽山的省称。 原名茅山,亦称亩山,位于绍兴北部平原南部。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夏禹大会万国诸侯于绍兴,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²罢雾:罢止浓雾。³郁:郁郁葱葱。⁴嵯峨:山高峻貌。⁵镜水:指镜湖的水。平静明净的水。镜湖,绍兴镜湖。⁶自波:自己起波浪。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莫言¹春度²芳菲³尽,别有中流采芰(jì)
译文: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注释:¹莫言:不要说。²春度:春天度过。犹春去。³芳菲:芳香的花草。香花芳草。花草盛美。菲,花草的香气很浓。⁴中流:水流的中央。⁵芰荷:菱角与荷花。指菱叶与荷叶。菱,俗称菱角。两角的叫菱,四角的叫芰。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江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色!

  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色呢!因此引出了“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色二种,红色的芰通常比青色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荷”是一种水生植物,荷花中生莲子,故称“莲荷”。莲子可食用,又能治病,所以采莲的人很多。镜湖中大片的荷叶、荷花及采莲的姑娘,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美交融相映的风景线,这在北方的长安城里是看不到的。贺知章年青时经常看到的这一景,五十年后在越州镜湖又看到了。旧景新发,于是写了《采莲曲》。

xiāng ·cǎilián

zhīzhāng tángdài 

shāncuóé jìngshuǐfēng 
yánchūnfāngfēijìn biéyǒuzhōngliúcǎi 
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寒压重帘幔拕绣。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xiù)¹。寒压²重帘幔(màn)(tuō)³。袖炉远,倩东风,与吹透。
译文:春风殆荡,莺语啁啾,翠柳如烟,水波潋滟,远山如黛。室内帘幔重重,挡住了窗外的春光,仍透着寒意,令人感到压抑。袖中虽然笼着燃着远料的手炉,还是希望春风能将手炉吹得旺些。
注释:¹远岫:远山。岫,峰峦。谢胱《郡内高斋闲望》诗:“窗中列远岫。”²寒压:写闺中人对室内重帘叠幔的压抑的感受。³拕:同“拖”。⁴绣:指室外春光。⁵袖炉远:即炉远拂袖,此代指闺中人。⁶倩:同“请”。
花讯催时候。旧相思、偏供闲昼。春澹情浓半中酒。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花讯¹催时候。旧相思、偏供闲昼²。春澹(dàn)³情浓半中(zhòng)。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译文:春花催发,引起了旧日的相思情。如今孤身一人,闲极无聊得难捱这早春的清昼。唯有以酒销愁,来冲淡那春的引诱,情的煎熬。将醉未醉,闺中人玉损远销,有如梅花,甚或更加清瘦。
注释:¹花讯:二十四番花信风。古人认为花期有信,应风而开。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²闲昼:指极至无聊的时光。³春澹:春之淡薄,这是闺中人思春的心里感受。⁴情浓:指闺中人的内心情感。⁵中酒:因酒醉而身体不爽,犹病酒。

  发端“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二句,以丽语勾出春暖花开的美景。“春语”句为近景,着“烟隔断”三字,点明下面所写“晴波远岫”是远景,开头所绘之春景,有柳之翠,莺之黄,山之青,水之绿,色彩鲜明清丽;有峰峦之静谧,水波之动荡,翠柳之摇曳,黄莺之歌唱,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交织、远近交融的立体画面。这画面充满蓬勃的生机,为下文起着反衬的作用。

  “袖炉香”三句,写闺中人在薰香的室内,敬请春风的吹拂,“吹透”二字,刻画出闺中人要驱走重帘叠幔所造成的寒气与重压之情何等强烈。这里没有春天来临的欢愉与轻松,由此将“闺怨”正面作了暗示。

  过片紧承“倩东风”,“花讯催时候”写闺中人盼望春天的迅速到来。“旧相思、偏供闲昼”一句,以直抒胸臆手法写出“闺怨”之情。“旧相思”与上片的“寒压”相呼应,可见“寒压”之感绝非客观的重帘叠幔所致,而是有内在的原因。因此,就更感到永昼漫漫,百无聊赖了。“春澹情浓半中酒”一句,继写闺中人的所为所感。正因“春澹情浓”这种感情的反差,造成的内心矛盾,也只好以酒消愁了。然而酩酊之后更引起身体不适。最后道“玉痕消,似梅花,更清瘦”,以闺中人玉损香销,如清瘦的梅花作结,从而将“闺怨”之情一笔托出。

  此首小令在艺术颇具特色:一、含蓄委婉以景托情,反复渲染,揭示主旨。开章描绘春景之美,用以反衬闺怨之情,后以帘幔塞压从正面衬托闺怨,进而以“倩东风,与吹透”表达闺情之渴望;下阕又以闲昼相思,情浓病酒来揭示“闺怨”,最后以玉容消损如清瘦梅花的比喻将闺怨写足。二、善于炼字。词语声调铿锵,色彩鲜明,景物描写富有主体感。如“春语莺迷翠柳”一句,写翠柳飘拂,黄莺婉转,不仅有声有色,动静交织,而且加上一个“迷”字,将黄莺拟人化了,有力地表达了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它起了诗眼的作用。又如“晴波远岫”二个词的修饰语为“晴”“远”二字,于是就将晴空如洗,水波荡漾,峰峦起伏,山青如黛的美好境界勾出。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349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mín)¹疾威²,敷(fū)³于下土。谋犹回遹(yù),何日斯?谋臧(zāng)不从¹⁰,不臧覆¹¹用。我视谋犹,亦孔¹²之邛(qióng)¹³
译文:苍天苍天太暴虐,灾难降临我国界。朝廷策谋真邪僻,不知何时能止歇。善谋良策难听从,歪门邪道反不绝。我看朝廷的谋划,确是弊病太多些。
注释:¹旻天:秋天,此指苍天、皇天。²疾威:暴虐。³敷:布施。⁴下土:人间。⁵谋犹:谋划、策谋。犹、谋为同义词。⁶回遹:邪僻。⁷斯:犹“乃”、才。⁸沮:停止。⁹臧:善、好。¹⁰从:听从、采用。¹¹覆:反、反而。¹²孔:很。¹³邛:毛病、错误。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xì)¹訿(zǐ)訿²,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³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
译文:小人叽喳攻异己,是非不分我悲凄。若有什么好谋略,他们全都不肯依。若有什么坏计策,他们全都会同意。我看朝廷的谋划,不知弄到何境地。
注释:¹潝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²訿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³具:同“俱”,都。⁴依:依从。⁵伊:推。⁶于:往、到。⁷胡:何。⁸底:至,指至于乱。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我龟¹既厌²,不我告犹³。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jiù)?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译文:占卜灵龟已厌倦,谋划再不向我谈。谋臣策士实在多,就是没有好意见。议论纷纷满庭中,指出弊病有谁敢!就像谋划要远行,真到路上没效验。
注释:¹龟:指占卜用的灵龟。²厌:厌恶。³犹:策谋。⁴用:犹“以”。⁵集:成就。⁶咎:罪过。⁷匪:彼。⁸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哀哉为犹,匪¹先民²是程³,匪大犹是经。维⁶迩(ěr)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suì)于成。
译文:如此谋划我悲痛,古圣先贤不效法,常规大道不遵从。近僻之言王爱听,肤浅之见纷聚讼。就像宫室建路上,当然不会获成功。
注释:¹匪:非。²先民:古人,指古贤者。³程:效法。⁴大犹:大道、常规。⁵经:经营、遵循。⁶维:同“唯”,只有。⁷迩言:近言,指谗佞肤浅无远见的言论。⁸争:争辩、争论。⁹溃:通“遂”,顺利、成功。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国虽靡(mí)¹²,或圣或否。民虽靡膴(wǔ)³,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wù)沦胥(xū)以败
译文:国家虽然没法度,人有聪明有糊涂。人民虽然不富足,还有明哲有善谋,有能治国有严肃。就像长流那泉水,不让衰败与陈腐!
注释:¹靡:没有。²止:礼。靡止,犹言没有礼法、没有法度。³靡膴:犹言不富足、尚贫困。膴:肥。⁴艾: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⁵无:通“勿”。⁶沦胥:沉没。⁷败:败亡。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敢暴(bào)¹,不敢冯(píng)²。人知其一,莫知其他³。战战(jīng),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不敢空手打虎去,不敢徒步过河行。人们只知这危险,不知其他灾祸临。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注释:¹暴虎:空手打虎。²冯河:徒步渡河。³其他:指种种丧国亡家的祸患。⁴战战:恐惧的样子。⁵兢兢:谨慎的样子。

  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突兀起句,以怨天的口气发端,指出当前王朝政治的灾难是“谋犹回遹”,昏庸的国王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结果“谋臧不从,不臧覆用”,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愤慨和忧虑。第二章进一步指出,所以造成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局面,是由于一些掌权者叽叽喳喳、党同伐异。他们“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因而诗人再次发出感叹:这样下去,不知国家要弄到什么地步!从而加深了第一章内容的表述。第三章,作者用“我龟既厌”这一典型的事例再次表示对王朝政治、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并指出,朝廷上虽然“谋夫孔多”、“发言盈庭”,但都是矢不中的、不着边际的空谈。接着第四章又进一步说明,当前王朝的政令策谋,上不遵古圣先贤、下不合固有规范,而国王还偏听偏信、不加考究,就使王朝的策谋更加脱离实际了。第五章作者又以谏劝的口气说,国家各种人才都有,国王要择善而从,不要使他们流散、消亡。这实是对周王发出了警告。最后一章,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忧虑国事的深沉心情,其中“战战兢兢”三句,生动形象、寓意鲜明,写出了自己焦虑万状的心态,广为后世所引用,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

  由上述内容,与其说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不如说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更确切些。当然,政治讽刺也是一种政治抒情。作者以“谋犹回遹”为此诗中心议题,以对国事的忧虑为主线,以感叹的语气贯穿始终,从中把叙述、揭露、讽刺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表述,从而形成了此诗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和感情深厚的显著特色。从谋划的正邪、决策的当否,能看到政治的弊端以至国家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并忧心忡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为国事操心,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爱国感情,这些也就是此诗思想价值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06-409

xiǎomín

míng xiānqín 

míntiānwēi xià móuyóuhuí  móuzāngcóng zāngyòng shìmóuyóu kǒngzhīqióng 

訿訿 kǒngzhīāi móuzhīzāng shìwéi móuzhīzāng shì shìmóuyóu  

guīyàn gàoyóu móukǒngduō shìyòng yányíngtíng shuígǎnzhíjiù fěixíngmàimóu shìyòngdào 

āizāiwéiyóu fěixiānmínshìchéng fěiyóushìjīng wéiěryánshìtīng wéiěryánshìzhēng zhùshìdàomóu shìyòngsuìchéng 

guósuīzhǐ huòshènghuòfǒu mínsuī huòzhéhuòmóu huòhuòài quánliú lúnbài 

gǎnbào gǎnpíng rénzhī zhī zhànzhànjīngjīng línshēnyuān bīng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gǔ)(mǔ)¹在西山西。其始盖冉(rǎn)²自南奔注,抵山石,屈³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¹⁰,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¹¹,然后徐¹²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¹³
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屈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屈流。潭水清澈屈平缓,屈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屈下。
注释:¹钴鉧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钴鉧,熨斗,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²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³屈:通“曲”,弯曲。⁴其:指冉水的源头。⁵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⁶势峻:水势峻急。⁷荡击:猛烈冲击。⁸益暴:更加暴怒。⁹啮:侵蚀。¹⁰涯:边沿。这里指侵蚀着岸边。¹¹轮:车轮般的漩涡。¹²徐:慢慢地。¹³有树环焉,有泉悬焉:有树环绕在潭上,有泉水从高处流入潭里。环,环绕。焉,在那里,兼指代词。悬,自高处而下。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qì)¹也,一旦款门²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³,既芟(shān)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译文: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注释:¹以予之亟游:因为我经常去游玩。以,因为。予,我。亟,经常,多次。²款门:敲门。³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承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不胜,承担不了。券,债务的借据。委积,累积的压力。⁴芟山:割草开山。芟,割草。⁵更居:搬迁居住的地方。⁶贸财以缓祸: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贸财,以物变卖换钱。缓祸,缓解目前灾难。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¹,延其槛²,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³,有声潀(cóng)。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jiǒng)。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译文: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屈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注释:¹崇其台:加高潭边的台沿。崇,加高。其,指示代词,这里指潭。²延其槛:延长那里的栏杆。延,加长。槛,栏杆。³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引导那些高处的泉水,使之坠落到潭里。⁴潨然:水声淙淙的样子。尤与中秋观月为宜: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赏月更为适合。⁵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在这里可以看见天空的高远,感受到空气的清爽。于以,于此,在这里行迥,遥远。⁶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钴鉧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二篇。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作者从冉水着笔:“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奔注”二字描状冉水强悍的生命力,大有迅猛而来,一泻千里之势,但却遇上了屹立不动的山石挡住了去路。“奔注”之水抵石而下,但“抵”不过山石,只得“屈折东流”了。经过山石激荡后的溪水,变得更加湍急狂暴了,“啮其涯”,直到“啮”完了水涯的沙土,奔注之水全部流到潭中,有所归依才停止。在此,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写出了湍急的溪水景象。接下来,作者则描绘“旁广而中深”的水潭。约有十亩大的潭水则显得格外的平静,格外的清澈。至此,作者的笔势也由峻急而变得平缓起来,不仅表现了溪水因落差过大而迸发出的巨大冲击力,而且进一步写出了溪水“流沫成轮”的又一性情,生动地描画出旋涡溅沫卷雪、旋转如飞的奇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是流动变幻、神秘瑰伟的,并且是有着强悍的生命力的锦绣画卷。这与作者顽强执着、自信自强的意愿相合,让其精神为之一振,作者长时间被压抑的内在不屈与傲岸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冉水由“奔注”而遇阻,而“屈折”,而“荡击”,而“啮”食,直至冲出个水潭来。这是一种充满了力度、骨气凛凛的壮观之景。“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又是一种安宁疏朗,深婉幽美的恬静之景。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水有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与大自然融合一体,才能识得天机,悟透人理。在柳宗元笔下,永州山水完全是为“我”而独有的。其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动静远近等等,都是或兴发感慨,或寄寓哲理的抒情载体。

  第二段笔锋一转,由写景过渡到叙事,叙述得潭经过时带出一个社会问题:钴鉧潭岸边上居住的一户人家,见作者多次去那里游玩、观赏,有一天,便来敲门相告:因受不了官租私债的重重负担,要躲避到山里去开荒,情愿把潭上的田地卖给作者,以缓解当前的困境。作者“乐而如其言”,把田地买了下来。这仿佛是把贫民的“忧”变成了自己的“乐”。其实相反。联系作者自身的遭遇和《捕蛇者说》等文所反映的情况,就不难想见他此时的心情。如前所说,作者寄情山水,本来是想逃避现实,排遣忧闷,然而尖锐的社会矛盾,直扩展到山巅水涯,如何逃避。一个由于企图改变黑暗现实而被放逐的人仍然不能不面对政治苛虐、生民涂炭的现实,他的忧闷就不能排遣得了。然后作者“崇其岩,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淙然”。作者对潭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改造,使钴鉧潭的环境便更优美了,更宜于“中秋观月”,更宜于站在潭上见天之高,气之迥了。只有在这幽丽清爽的大自然中,在这“天高气迥”的境界中,他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文章到此,作者沿着买田修潭的经过,再度抒发感慨,绾合二者,收束全篇。“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作者说因此潭而忘故土,但在这“乐”的背后,也流露出心底的隐隐哀愁。表面上说因此潭而忘故土,实则故土并不能忘。正所谓“不思量,自难忘”,这种忧郁,这种期待,始终剪不断,理还乱,这便是作者的矛盾心理。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057-1059
2、 马亮.柳宗元作品鉴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209-211
3、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49-450

tá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tánzài西shān西 shǐgàirǎnshuǐnánbēnzhù shānshí zhédōngliú diānwěishìjùn dàngbào niè pángguǎng广érzhōngshēn zhìshínǎizhǐ liúchénglún ránhòuxíng qīngérpíngzhěqiěshí yǒushùhuányān yǒuquánxuányān 

    shàngyǒuzhě zhīyóu dànkuǎnménláigàoyuē  shèngguān quànzhīwěi shānshānérgēng yuàntánshàngtiánmàocáihuǎnhuò  

    éryán chóngtái yánkǎn xíngquán gāozhěérzhuìzhītán yǒushēngcóngrán yóuzhōngqiūguānyuèwéi jiàntiānzhīgāo zhījiǒng shúshǐ使érwàngzhě fēitán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哀筝一弄¹(xiāng)江曲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译文: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注释:¹弄:演奏乐曲。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波筵(yán)秋水¹²,玉柱斜飞雁³。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dài)低。
译文: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波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注释:¹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²慢:形容眼神凝注。³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⁴春山:喻美人的眉峰。⁵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4

mán ·āizhēngnòngxiāngjiāng

yàndào(zhāngxiān) sòngdài 

āizhēngnòngxiāngjiāng shēngshēngxiějìnxiāng绿 xiānzhǐshísānxián jiāngyōuhènchuán 
dāngyánqiūshuǐmàn zhùxiéfēiyàn tándàoduànchángshí chūnshānméid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