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梨园一点文星,西土储英,中夏扬名。胸次天成,口角河倾,席上风生。吞学海波澜万顷,战词坛甲胄千兵。律按衡玑,声应和铃,乐奏英茎。
是梨园一点文星,西土储英,中夏扬名。胸次天成,口角河倾,席上风生。吞学海波澜万顷,战词坛甲胄千兵。律按衡玑,声应和铃,乐奏英茎。
钟嗣成

钟嗣成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文学家,散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寓居杭州。屡试不中。顺帝时编著《录鬼簿》二卷,有至顺元年(1330)自序,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小传和作品名目。所作杂剧今知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皆不传。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 ▶ 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仙游渡颍(yǐng)¹,访隐同元君²
译文:到处游访仙人,今天渡过颍阳河,来拜访隐士元丹丘。
注释:¹颍水:源出河南登封西南,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²元君:指元丹丘。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忽遗苍生望¹,独与洪崖²群。
译文:老元啊,你怎么丢弃天下苍生的愿望,不去当官,却喜欢与洪崖仙人在一起?
注释:¹苍生望:百姓所望。²洪崖:传说中的仙人。或说即黄帝臣子伶伦,帝尧时已三千岁,仙号洪崖。此借喻元丹丘。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卜地初晦(huì)¹,兴言且成文。
译文:当初选择此地建山居的目的就为了幽静隐蔽,每次的议论都足称美文。
注释:¹晦迹:隐居匿迹。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却顾北山断,前瞻(zhān)南岭分¹
译文:此地好风景,北面是马山的断崖峭壁,南面是鹿台山。
注释:¹“却顾”二句:即诗序所说“北倚马岭”,“南瞻鹿台”。北山,指马岭。南岭,指鹿台山。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遥通汝海¹月,不隔嵩(sōng)²云。
译文:月光洒在汝水河面,波光粼粼,溪水在远处与汝水河相连;嵩山与其山上的流云烟霞相邻。
注释:¹汝海:指汝水流域。²嵩丘: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qīn)清芬¹
译文:你这个人真有闲情逸致,我可是把你佩服得不行。
注释:¹清芬:喻美德。陆机《文赋》:“诵先人之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译文:你在山泉松风里就可发迹,笑看朝暮云飞雨落。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益愿狎(xiá)青鸟¹,拂衣²栖江濆(fén)³
译文:而我却更喜欢四处游玩,与青鸟为伴,栖息江湄。
注释:¹青鸟:海鸟。或说为鸥乌。典与鸥鹭忘机近似。²拂衣,振衣。表示隐居。³江濆:江滨。
本文是李白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夏天游汝、洛时题写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一诗,诗前并有一《序》。元丹丘:唐道人,李白与之交厚。李前后写给元氏的诗文有十馀篇;从其内容看,似乎本诗文应写在与元氏初交之时。颍阳:《唐书·地理志》云,河南道洛州有颍阳县,载初元年(武则天,公元689年)析河南、伊阙、嵩阳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更名颍阳,西北有大谷故关,倚箔山有钟乳。清人王琦评价此诗说:“诗意谓颍阳别业,固尽丘壑之美,而已之所好更在江湖,是以欲与青乌相狎而栖息江渍。”是得李白本诗之意。虽说李白本诗《序》中说:“白从之游,故有此作”,诗中也说到“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但他还是要“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溃”,还是要迎接风浪、云游四海,这一直是李白出川以来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yuándānqiūyǐngyángshān--bái

xiānyóuyǐngshuǐ访fǎngyǐntóngyuánjūn

cāngshēngwànghóngqún

bochūhuìxìngyánqiěchéngwén

quèběishānduànqiánzhānnánlǐngfēn

yáotōnghǎiyuèsōngqiūyún

zhīziérqīnqīngfēn

sōngshítánxiàocháoxūn

yuànxiáqīngniǎojiāngfén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太平广记》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¹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太平广记》
译文:龙门山在黄河的东岸。大禹治水时凿断龙门山,又开辟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门状缺口,黄河从中间流下去,河的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年到暮春时节,就有金色的鲤鱼从大海和各条河流争先恐后来到龙门。一年之中,可以跳过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只要鲤鱼刚一跳过龙门,就会有云雨跟随着它,然后大火从天而降,从后面将它的尾巴烧掉,就变化成龙了。
注释:¹岁:年。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译文:溪水奔流,看上去无情却有情,进入山中三天,溪水总是伴着我前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岭头¹便是分头²处,惜别潺(chán)(yuán)³一夜声。
译文: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听到流水一夜潺湲作响如同深情的惜别之声。
注释:¹岭头:山头。²分头:分别;分手。《文苑英华》作“分流”。³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是唐代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的感受。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首句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的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是诗人时而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统一。开头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才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所以行人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就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清澈的面影、流动的身姿和清脆的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我们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这位有情良伴的欣喜。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登上山岭头就是我俩的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与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的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的感到这溪水“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的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体会如此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在不言之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生活的深切体会,对朋友间友谊的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在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是诗意出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7-1118

guòfēnshuǐlǐ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shuǐqíngyǒuqíng shānsāntóngxíng 
lǐngtóubiàn便shìfēntóuchù biéchányuánshēng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水波文¹袄造新成,绫(líng)软绵匀温复轻。
译文:表美如水波纹新袄刚做成,面料绵软匀细温暖又轻盈。
注释:¹水波文:水波纹。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温宜披踏雪行。
译文: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夜间赏雪应当不忘披在身。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鹤氅(chǎng)¹(cuì)²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译文:袍里夹绒不干吃苦的活儿,说木棉花儿冷是徒有其名。
注释:¹鹤氅: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²毳疏:鸟兽的细毛。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译文:宴罢友人叹息声中黑夜至,稳稳躺下一觉睡到大天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译文: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心中为念农桑(sāng)¹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译文:心里咋就难忘农民耕种苦,好像听到饥民受冻不绝声。
注释:¹农桑:农业,农事。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译文:啥时能有万丈之长保暖衣,与您分享护住洛阳至更多。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公元831(太和五年)至832年(太和六年)冬任河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壮年时代的白居易曾以写作《新乐府》、《秦中吟》闻名于世。在那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篇章中,白居易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情人民的疾苦。后来由于仕途上的多次挫折,青壮年时的锐气逐渐消失,以致“露饱蝉声懒”,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始终未泯。这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即是明证。

  诗的前半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温暖、轻盈。“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下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下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补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实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隐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作了鲜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体现。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下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

xīnzhìlíngǎochénggǎnéryǒuyǒng--bái

shuǐwénǎozàoxīnchénglíngruǎnmiányúnwēnqīng

chénxìnghǎoyōngxiàngyángzuòwǎnchūxuěxíng

chǎngcuìshūshíshìmiánhuālěngmíng

yànānwǎngwǎngtànqīnwěnhūnhūnshuìdàomíng

bǎixìngduōhánjiùshēnnuǎnqíng

xīnzhōngwèiniànnóngsāngěrwéndòngshēng

zhēngqiúzhǎngwànzhàngjūndōugàiluòyángchéng

刺竹芭蕉乱结村,人家犹有古风存。
刺竹芭蕉(jiāo)乱结村,人家犹有古风¹存。
注释:¹古风:古代的风习。
相逢尽道年来好,不见催科夜打门。
相逢尽道年来好,不见催(cuī)¹夜打门。
注释:¹催科:亦名“催征”。旧时对赋税的催收,主要指对田赋的催收。
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
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
凭谁识得真消息,只把南方作北方。
凭谁识得真消息,只把南方作北方。
此二首诗写儋耳郡农村风貌,其习俗简朴,人情敦厚,不见勒追赋税的现象,描绘出一派农家乐的景象。

yǒngdāněrèrshǒu

fāngxiàng míngdài 

zhújiāoluànjiécūn rénjiāyóuyǒufēngcún 
xiāngféngjìndàoniánláihǎo jiàncuīmén 

cūnběicūnnánmáng cūnqiáncūnhòudàohuāxiāng 
píngshuíshízhēnxiāo zhǐnánfāngzuòběif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