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洒雨沙场秋,滩高水平凝不流。晓霜袭透苍驼裘,圉人浴马津水头。
黄云洒雨沙场秋,滩高水平凝不流。晓霜袭透苍驼裘,圉人浴马津水头。
绿骠连钱双骅骝,日光射波脂腻浮。青丝脱鞚黄金钩,轻爬短刷湿未收。
绿骠连钱双骅骝,日光射波脂腻浮。青丝脱鞚黄金钩,轻爬短刷湿未收。
三花剪鬉平且柔,籋云骏气将无俦。束刍斗豆岂马羞,茫茫丰草生林丘。
三花剪鬉平且柔,籋云骏气将无俦。束刍斗豆岂马羞,茫茫丰草生林丘。
霜蹄胡为踏长楸,振鬣一跃期天游。
霜蹄胡为踏长楸,振鬣一跃期天游。

guānnèijiù--zhūrùn

huángyúnshāchǎngqiūtāngāoshuǐpíngníngliúxiǎoshuāngtòucāngtuóqiúrénjīnshuǐtóu

绿biāoliánqiánshuānghuáliúguāngshèzhīqīngtuōkònghuángjīngōuqīngduǎnshuā湿shīwèishōu

sānhuājiǎnzōngpíngqiěróunièyúnjùnjiāngchóushùchúdòudòuxiūmángmángfēngcǎoshēnglínqiū

shuāngwèizhǎngqiūzhènlièyuètiānyóu

朱德润

朱德润

(1294—1365)睢阳人,徙吴中,字泽民。工画山水人物,能诗,善书。仁宗延祐末荐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顺帝至正中,起为行中书省照磨,摄守长兴。有《存复斋集》。 ▶ 1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suí)¹万邦²,娄(lǚ)³丰年。天命匪(fěi)(xiè),桓(huán)武王。保有厥(jué),于四方,克¹⁰定厥家¹¹。於(wū)¹²¹³于天,皇¹⁴以间(jiàn)¹⁵之。
译文:万国和睦,连年丰收,全靠上天降福祥。威风凛凛的武王,拥有英勇的兵将,安抚了天下四方,周室安定兴旺。啊,功德昭著于上苍,请皇天监察我周室家邦。
注释:¹绥:和。²万邦:指天下各诸侯国。³娄:同“屡”。⁴匪解:非懈,不懈怠。⁵桓桓:威武的样子。⁶保:拥有。⁷士:指武士。⁸于:往。⁹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国而拥有天下。¹⁰克:能。¹¹家:周室,周王宗室。¹²於:叹词。¹³昭:光明,显耀。¹⁴皇:皇天。¹⁵间:通“瞷”,监察。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可知《桓》是乐舞《大武》六成(第六场)的歌诗(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见《周颂·我将》一诗的鉴赏文字)。据《礼记·乐记》,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作有如下说明:“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按,旧读“崇”下断句,非)。”郑玄注解“六成”为“六奏象兵还振旅也”。而《毛诗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孔颖达疏云:“《桓》诗者,讲武类祃之乐歌也,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习武事,又为类祭于上帝,为祃祭于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大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则所述与《礼记》所引孔子之言不合。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此篇文字又有“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之句,表明周王朝已经统有四方,则毛序孔疏谓此诗为武王伐殷讲武类祃之乐歌与原诗文本不合。今按:《大武》六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带成王东伐奄国之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的史实,《桓》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诗的前三句,是以“绥万邦,娄丰年”来证明天命是完全支持周朝的。“娄丰年”在农耕社会对赢得民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姓对能致物阜年丰的王朝总会表示拥护;而获得农业丰收,在上古时代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娄丰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天意的象征。中间四句歌颂英勇的武王和全体将士,并告诉全体诸侯,武王的将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卫周室。叠字词“桓桓”领出整段文字,有威武雄壮的气势,而“于以四方”云云,与首句“绥万邦”上下绾合,一强调国泰民安,一强调征服统治,而都有周室君临天下的自豪感。最后两句是祷告上苍、让天帝来作证,以加强肯定,同时也是对第三句“天命匪解”的呼应。诗的核心就是扬军威以震慑诸侯,从而达到树立周天子崇高权威的目的,其内容正与《尚书·周书·多方》一致。诗名为《桓》,“桓”即威武之貌,正点明了主题。诗的语言雍容典雅,威严而出之以和平,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氛围,涌动着新王朝的蓬勃朝气。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696页

huán

míng xiānqín 

suíwànbāng fēngnián tiānmìngfěixiè huánhuánwáng bǎoyǒujuéshì fāng dìngjuéjiā zhāotiān huángjiànzhī 
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
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
译文:春色回归长安城,一般先入青门道边。
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
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
译文:绿杨没有自持能力,跟从着春风随意倾倒。
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
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lóng)¹
译文:海燕飞归秦宫,双双飞入帘栊,画梁筑巢。
注释:¹帘栊:门窗的帘子。
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
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
译文:相思却不能相见,只好托梦到你所在的地方辽城东。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汉将¹归来虏(lǔ)²空,旌(jīng)旗初下玉关³东。
译文:将领们扫空敌营归来,高举旌旗直入玉门关东。
注释:¹汉将:唐朝的将领。²塞:要塞。³玉关:玉门关。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译文:三千战马放蹄飞奔,冷冷的落日沉入平原秋草中。

sàixià

róng tángdài 

hànjiàngguīláisàikōng jīngchūxiàguāndōng 
gāozhànsānqiān luòpíngyuánqiūcǎozhōng 
瘴云苦。遍五溪、沙明水碧,声声不断,只劝行人休去。行人今古如织,正复何事,关卿频寄语。空祠废驿,便征衫湿尽,马蹄难驻。
(zhàng)¹苦。遍五溪²、沙明水碧,声声不断,只劝行人休去³。行人今古如织,正复何事,关卿频寄语。空祠废驿(yì),便征衫湿尽,马蹄难驻。
译文:布满瘴云的地方多么苦啊!那沙明水绿的五溪,传遍了鹧鸪声声不断的啼鸣,只管劝行人不要到那里去。鹧鸪啊,那里从古到今,行人来往如同穿梭,这又关你什么事?哦,你在频频向人寄语:这里除了空寂的破祠,就是废弃了的驿站,即使泪水湿尽了征衫,也无法找到驻足之地!
注释:鹧鸪:鸟名,羽毛黑白相杂,背部、胸腹的眼状白斑十分显著。作者的弟弟曹申吉康熙十年(1671)任贵州巡抚,二年后吴三桂叛清,申吉行踪不明。作者因此愁思万千。著明词人李良年作《留客住·鹧鸪》对申吉的处境表示哀念,作者便以此词与李良年相唱酬。因此作者通过咏鹧鸪而哀念弟弟,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同情和理解。¹瘴云:南方山林里的湿热蒸郁之气,可致人疾病。²五溪:《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横溪、西溪、无溪、辰溪,悉蛮夷所居。”³只劝行人休去:鹧鸪鸣叫,其声如“行不得也哥哥”。⁴卿:爱称,指鹧鸪,暗指作者的弟弟。
风更雨。一发中原,杳无望处。万里炎荒,遮莫摧残毛羽。记否越王春殿,宫女如花,秪今惟剩汝。子规声续,想江深月黑,低头臣甫。
风更雨。一发中原¹,杳(yǎo)无望处。万里炎荒²,遮莫³摧残毛羽。记否越王春殿,宫女如花,秪(dī)今惟剩汝。子规声续,想江深月黑,低头臣甫
译文:在那风雨交加的日子里,鹧鸪啊,你遥望幽暗的天际,望不见“青山一发”的中原大地。你只能在万里炎热荒远的地方,备受摧残,凋落了毛羽。李白的诗句你还记得不?当年的越王春殿里,挤满了如花的宫女,如今只剩下了你。你听,杜鹃接着你发出了悲鸣,想必你在这江深月黑的时候,也会向杜鹃低头再拜,学一学不忘朝廷的杜甫?
注释:¹一发中原:语出苏轼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意思是远望中原青山,如同一根头发。杳,幽暗深远,见不到踪影。²炎荒:南方炎热荒远之地。³遮莫:尽教之意。⁴“记否越王春殿”三句:化用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玉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意。汝:你,指鹧鸪,暗指在边廷的很多官员中,只有作者的弟弟还在不屈地忍受煎熬。⁵子规:又名杜鹃。相传系古望帝之魂所化。⁶低头臣甫:化用杜甫《杜鹃》中“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意。此处有作者坚信弟弟忠于朝廷的寓意。

  康熙十二年(1673) 爆发的“三藩之乱”给予曹贞吉以极深的刺激。由于其胞弟曹申吉陷身于吴三桂的叛乱中,贞吉是心境既乱而处境甚危。曹申吉,字锡余,号淡庵,幼贞吉一岁,顺治十二年(1655) 以二十一岁之龄中进士,可谓年少得志。康熙初深得清圣祖赏识,曾作为特使祭祀南岳。康熙十年(1671) 出任贵州巡抚,年仅三十七岁即荣为方面大臣。谁知二年后吴三桂叛清,一起兵尽俘黔贵督抚,曹申吉行迹变得扑朔迷离,真相不明。“三藩”乱平后,康熙定申吉为 “逆臣”,到雍正朝撤销“逆臣”之谳,然未作明确论定,直至乾隆朝才又正式批准入“忠烈祠”。当康熙定曹申吉为“逆臣”时,作为胞兄的曹贞吉其心情固可想见;而在未定罪案前,对手足情亲的兄弟孤悬天外、音闻中断、行踪难明,贞吉愁思百端,焦忧无端,心中伤痛实在难以言喻。《留客住·鹧鸪》词作于康熙十五年左右,即曹贞吉深怀难以尽言之痛时。

  “浙西六家” 中的著名词人李良年原在曹申吉幕中,“三藩”乱起前李氏先期出黔,得免陷难。他曾作《鹧鸪怨》五古三首“怀渠丘公”(即指申吉),到京城后又作《留客住·鹧鸪》,哀念曹申吉处境,贞吉此词即系与李良年相唱酬之作。前后同时所作的《满廷芳·闻雁》的“从今去,湘流曲折,莫近小窗横” ;《青玉案·雁字》的 “人间多少伤心客,欲寄离愁那能得”,“无端风雨,横斜催乱,几阵烟云黑”等,也都哀伤感于其弟生离死别的无可沟通的是苦吟唱。

  词起句三字 “瘴云苦”,既从地域空间上紧扣湘黔云贵一带特定的“境”,又以一“苦”字浓重地抽理起全篇的 “情”。这一声苦叹,似是鹧鸪啼出,又似词人抚案沉吟。作为咏物之篇,一起首就已 “物” 、“我”相融,合二为一。五溪,指湘黔接壤之地的雄、 横、 西、 潕、 辰五条江水(见《水经注》)。“遍五溪沙明水碧”一句以具体的地理位置既补足了 “瘴云”之句的寓意,界明其方位,又在艺术效果上令人仿佛听到“声声不断的”“瘴云苦、“行人”休去”之啼吟声响遍了五溪流域的上上下下。一个“遍”字看似寻常实属精警,应和“苦”字以及“声声不断”的啼鸣贯连一气来体味。词人说: “行人今古如织”,这区域这条道上古往今来行人不绝,关你何事呢?何以“只劝行人休去”啊? “频寄语”以下是 “寄语”的内容,也即“休去”的理由: 那里是一片荒芜,祠空驿废,人烟绝迹,泪湿征衫,无可驻脚之处。这就是“瘴云苦”的实际境界。这“苦”境之所以造成,是战乱,是人事沧桑的变异。从时空的广阔性上说,湘黔云贵地区自明末以来未曾安定过,南明永历政权抗击清兵血战过十数年,吴三桂之乱则是在疮痍遍地未见恢复之际接踵而来的。从曹贞吉具体的心境感受而言,这“苦”境又正是他爱弟现今陷身的具体处境。王士祯曾评贞吉咏物词说: “实庵先生咏物皆取其闻见所及耳,而神光离合,望之如蜃气结成楼阁。” (见《珂雪词》前《词话》)渔洋讲了二点很准确的问题,一是曹氏咏物的 “实”的一面即 “皆取闻见所及”,指实在的感受;二是艺术形态的 “虚”的一面: “蜃气结成楼阁”。这“虚”、“实”相契的中介环节是如“蜃气”一般的 “神”。取物之神而再渗入以一己神思,此乃咏物上乘技法,所谓“神光离合”。从这首鹧鸪词的上片中已可体味到这高妙之处。

  下片承上述“苦”境,集中抒述对申吉的苦忆。这忆念的具体表述则是从代爱弟吐露苦情的角度写来,即写自己所忆念的对象的心境。这种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在杜诗和柳永的词等前人作品中曾经有过。此类手法的运用,贵在真切,即务需情致真挚、情感深沉、情境贴切,所以颇不易佳。曹贞吉对其弟深深理解,有着感同身受的心灵相通处,故词情哀凄感人。他说: 在风横雨斜的日子里,你一定昼夜在苦思遥念中原的亲人(“一发中原”句翻用苏轼“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为“杳无望处”而哀苦无尽; 你又一定在“万里炎荒”备遭摧残,“毛羽”凋零! 遮莫,意为 “尽教”,严重地被……这些虽属设想,但应属对方真切的处境和心境。接着词人悲叹道:当年边廷的众多官员中,一定只有你不屈辱地在孤苦无援的境地里受煎熬。“记否”三句化用李白诗:“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曹贞吉绝不信种种关于申吉降顺吴三桂的谣传,他坚持认为其弟是效忠清廷的,并未从逆。词到这里,从形态上看仍不离鹧鸪此“物”,然而这物形所透现的情与意全是“我”的,诚是“神光离合”一片。

  因为曹贞吉不接受有关其弟的各种传言,所以紧接着在结句中强调出“忠爱”之情。他认为曹申吉一定在月黑江深的境遇中如同当年杜甫为叛军所拘时那样吟唱出“臣甫愤所切”,犹似杜鹃泣血一般地忠魂不化! “子规声续”,子规即杜鹃,一“续”字既是以鹃啼续鹧鸪之鸣,由哀苦而变悲壮; 又是“续”杜甫的忠爱之情,由凄怨而转为慷慨。这一转化,使这首咏物之唱的“意”愈益深化,其笔墨又足见灵动。

  《留客住·鹧鸪》的高明处全在一个“化”字法上。所咏之 “鹧鸪”,时而是第一人称“我”,时而是第二人称的“汝”,时而又是第三人称的“物”。三者化合为一,离合惝恍,遥思深虑隐约而出,此即所谓“光怪腾蛟蜃”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东风飘拂雨纤纤,吹向空中草木沾。
东风飘拂雨纤纤¹,吹向空中草木沾。
译文:东风拂过,细雨纤纤,草木都被细雨浸湿。
注释:¹纤纤:细长的样子;柔细的样子。
记得传喧三殿日,恍疑天半撒珠帘。
记得传喧三殿日,恍(huǎnɡ)¹天半撒珠帘。
译文:还记得雨下了整整三日,雨声传进殿中,还以为是空中撒下了半边天的珍珠帘。
注释:¹恍疑:仿佛。

zhēnzhūlián--chénxiángdào

dōngfēngpiāoxiānxiānchuīxiàngkōngzhōngcǎozhān

chuánxuānsān殿diànhuǎngtiānbànzhūl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