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茆屋隔寒林,独抱枯桐觅旧吟。
山家茆屋隔寒林,独抱枯桐觅旧吟。
门掩无人飞蛱蝶,白云垂地结晴阴。
门掩无人飞蛱蝶,白云垂地结晴阴。

huà··--zhāngniáng

shānjiāmáohánlínbàotóngjiùyín

ményǎnrénfēijiádiébáiyúnchuíjiéqíngyīn

张玉孃

张玉孃

松阳人,字若琼。号一贞居士。宋提举官张懋女。生有殊色,敏惠绝伦。嫁沈佺,未婚而佺卒。玉娘郁郁不乐,得疾卒,年二十八。文章酝藉,诗词尤得风人之体,时以班大家比之。有《兰雪集》。 ▶ 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垂柳依依惹暮烟,素魄娟娟当绣轩。妾身独自眠,月圆人未圆。
垂柳依依惹暮烟,素魄(pò)¹娟娟²当绣轩。妾身独自眠,月圆人未圆。
注释:¹素魄:月亮,洁白的月亮。²娟娟:美好的样子。
啼得花残声更悲,叫得春归郎未知。杜鹃奴倩伊,问郎何日归?
啼得花残¹声更悲,叫得春归郎未知。杜鹃奴倩伊,问郎何日归?
注释:¹啼得花残:辛弃疾《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因为杜鹃啼声,如曰“不如归去。”又“此鸟鸣则芳菲歇。”故曰“啼得花残”,“叫得春归。”
两首均写怨妇的离别相思之情,意脉相连,步步深入。字斟句酌,含蓄蕴藉。

pínglánrén··guīyuàn--wángyuándǐng

chuíliǔyānjuānjuāndāngxiùxuānqièshēnmiányuèyuánrénwèiyuán

huācánshēnggèngbēijiàochūnguīlángwèizhījuānqiànwènlángguī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秦穆公¹谓伯乐曰:“子²之年长³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长
译文: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年纪大了,您的家族中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长
注释:¹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²子:尊称,相当于“您长。³年长:年纪大了。子⁴姓:您的家族。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伯乐对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²。天下之马者³,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zhé),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mò)(xīn)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长
译文:伯乐回答说:“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天下最好的马,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我的家族中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担柴打柴的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求您接见他。长
注释:¹对:回答。²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 形容,形体外表。相,仔细观察。³天下之马者:天下最好的马。⁴若灭若没,若亡若失:意思是说千里马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⁵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即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绝尘:不扬尘土。形容跑得快,灰尘来不及沾到马蹄上。弥辙:没有车辙。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车轮碾过没有留下痕迹。弥,同弭。⁶下才:才能低下的人。⁷良马:一般的好马。⁸与共:—起。⁹担纆薪菜:担柴挑柴。 纆,挑东西用的绳索。 菜,通采。薪菜,及打柴草。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¹。三月而反²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长穆公曰:“何马也?长对曰:“牝(pìn)³而黄。长使人往取之,牡(mǔ)而骊(lí)。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¹⁰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长
译文: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长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长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长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长
注释:¹使行求马:派遣他到外面去找千里马。²反:同“返长,返回。³牝:雌性的鸟、兽。与“牡长相对。⁴牡:雄性的鸟、兽。⁵骊:纯黑色的马。⁶说:同“悦长,高兴。⁷败矣:坏了、糟了。⁸色物:色,纯色:物,杂色。两者指马的颜色。⁹尚:尚且。¹⁰弗:不。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伯乐喟(kuì)¹太息²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³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长
译文: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观察他所需要观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哩!长
注释:¹喟然:叹气的样子。²太息:长叹。³天机:天赋的悟性,或非常情深的道理。⁴遗:遗漏。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译文: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¹(tiáo)(dì)²。惊塞雁,起城乌³,画屏金鹧(zhè)(gū)
译文: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声。这声音惊起了塞外大雁,在那城头上宿眠的乌鸦也苏醒,就连那画屏的的金鹧鸪好像也被惊醒。
注释:¹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²迢递:遥远。塞雁:北雁,春来北飞。³城乌:城头上的乌鸦。⁴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⁵金鹧鸪: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香雾薄¹,透帘幕,惆(chóu)(chàng)²谢家池阁³。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译文: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注释:¹薄:通“迫”,逼来。²惆怅:失意、烦恼。³谢家池阁:豪华的宅院,这星即指女主人公的住处。谢氏为南朝望族,居处多有池阁之胜。后来便成为一共名。韦庄归国遥词中有“日落谢家池阁”句。⁴红烛背:背向红烛;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线不向人直射。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

  上片写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洒在花木丛中的情形。独处空闺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触动其心绪,何况是在万籁俱寂的春夜。因此,当她听到从花木上掉下来的雨滴之声,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可以想象,思妇由于对远人的眷念时刻萦系在心,无法释然。故而心绪不宁,度日如年。那雨滴之声就像是放大了的漏声,对她来讲就格外地刺耳。柳丝、春雨等本是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只是用来暗示思妇凄凉的心境,增强对比的效果。“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这种心理感觉。人忍受不了这夜雨之声的侵扰,那么物又如何呢。在思妇的想象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乌鸦,甚至是画屏上之鹧递也必定会闻声而惊起,不安地抖动其翅翼。这几句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画屏金鹧递”乍一看似突亍铿由室外移至室内,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其实,描写静止的鹧递慢慢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正好衬出思妇胸中难言之痛苦。

  下片描写思妇所居之室内情形。在兰室之内,炉香即将燃尽.香雾渐渐消散,但却依然能透过层层的帷帐。在这样精致雅洁的环境里,思妇的心态却只能以“惆怅”两字来概括,可见其凄苦。这里“谢家池阁”泛指思妇居处。由于这些华堂美室曾经是思妇与离人共同欢乐的地方。现今独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觉就迥然不同。“红烛背”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在这孤寐无伴的夜晚。百无聊赖的环境下思妇之情状。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绵绵不绝的离情,如何才能寻觅离人的踪影。只有吹熄红烛,放下帐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进入梦乡。然而“梦长君不知”,这又是一种多么可悲可叹的情景。

  全词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妇寂寞凄凉的心理状态,深沉细腻的感情世界,几乎都是从具体的物象中反映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4 .

gēnglòu ·liǔchá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liǔcháng chūn huāwàilòushēngtiáo jīngsàiyàn chéng huàpíngjīnzhè 
xiāng tòulián chóuchàngxièjiāchí hóngzhúbèi xiùliánchuí mèngchángjūnzhī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¹: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²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³,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¹⁰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¹¹,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¹²问足下之贤否(pǐ)¹³。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¹⁴;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¹⁵,而俯仰¹⁶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kǎn)然正色¹⁷,论前世事¹⁸,历历¹⁹可听,褒(bāo)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²⁰之,然后决²¹知足下非君子也。
译文: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当时我年纪轻,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所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明辨是非。凭借着不可屈服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啊,据有这样的辨才向人显示,谁会不爱戴您呢?即使我仍然怀疑您是否是真正的君子。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
注释:高司谏(jiàn):即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时任右司谏。¹足下:古代同辈相称的敬词。²天圣:宋仁宗的年号。³接:交往。⁴宋舍人兄弟:指宋庠、宋祁兄弟,安陆(今属湖北)人,均为北宋文学家。舍人:官名,在中书省掌制诰等事务。⁵叶道卿:即叶清臣,字道卿,长洲(今江苏昊县)人,曾官翰林学士。⁶郑天休:即郑戬,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吏部侍郎、枢密副使。⁷得人:指录取到有才学的人。⁸厕:参与。⁹卓卓:优秀突出。¹⁰更:经过。¹¹御史里行:宋朝以寄禄官阶低者为御史时,称里行。御史:掌管监察的官。¹²尹师鲁:即尹洙,字师鲁。曾官起居舍人,后贬为筠州酒税。¹³贤否:好坏。否:坏、恶。¹⁴屈曲:摇摆。¹⁵言事之官:指御史台、谏院等机构中的官员(御史、谏官),文中指御史。¹⁶俯仰:指随人高下,没有主见。¹⁷侃然正色:刚直严肃的样子。¹⁸前世事:指前代的事。¹⁹历历:清清楚楚。²⁰较:对照、考查。²¹决:断然,确然。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前日范希文¹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²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³,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gū),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bǐng)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wǔ)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mǐn)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pián)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dài)¹⁰;以智文¹¹其过,此君子之贼¹²也。
译文: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了宰相得到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奇怪了。说起人的性格,刚正果敢,怯懦软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强改变。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虽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您的。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
注释:¹范希文:即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死后谥“文正”。²安道:即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时任集贤校理。³本末:指临事知本末轻重。⁴非辜:无辜,无罪。⁵禀:承受。⁶忤:触犯,违背。⁷不才谏官:不称职的谏官。⁸闵:同“悯”,可怜,同情。⁹便毁:随意诋毁。¹⁰不逮:不及。¹¹文:掩饰。¹²贼:害虫,败类。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¹至前行员外郎²,作待制³日,日备顾问,今班行(háng)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译文: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从三、四年以来,从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员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时候,每天备作皇帝的顾问,如今同僚中没有能与他相比的人。这难道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假使天子把不贤之人当作贤人,那是聪明之中的疏忽。您身为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他违背自己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
注释:¹大理寺丞:中央司法机构的官员。²前行员外郎:指吏部员外郎。前行:唐宋时六部分为前行、中行和后行三等,吏部属前行。³待制:宋朝在各殿阁皆设待制之官,备皇帝顾问之用。⁴班行:班次行列,文中指同僚。⁵骤用:破格迅速提升。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昔汉杀萧望之¹与王章²,计³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译文:从前汉王朝杀害萧望之和王章,估计当时朝廷中的议论,必然不肯明确地说是杀了贤者。相反必然把石显、王凤说成是忠臣,而萧望之和王章作为不贤之人而遭受罪罚。如今您真把石显、王凤看作是忠臣吗?萧望之与王章真的不贤吗?当时也有谏官,他们必定不肯承认是害怕灾祸而不向天子进言,也必定会说萧望之、王章应该被杀而不值得提出意见的。如今您看,他们真的该杀吗?那是只可欺骗当时的人们,而不可欺骗后代的。如今您又想欺骗现在的人们,就不怕后代人的不可欺骗吗?何况现在的人也未必就能欺骗啊。
注释:¹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汉宣帝时任太子太傅,后受宣帝遗诏辅佐幼主。²王章:字仲卿,钜平(今山东宁阳)人。汉成帝时为京兆尹,后因论帝舅大将军王风专权,被诬死于狱中。³计:估计。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¹、刘越²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³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译文: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害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注释:¹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²刘越:字子长,大名(今属河北)人。当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曹修古任御史知杂事,上书请太后还政,被贬兴化军。³榜:通告。⁴安道贬官:范仲淹遭贬后,余靖上言论救,被贬为监筠州酒税。⁵师鲁待罪:尹洙也上疏,自列于范党,后亦遭贬。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¹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²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zhū)³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译文:按照《春秋》的法则,对贤者要求详尽周全。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倘若您还认为希文不贤而应当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为他说话,那是朋党邪恶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带着这封信到朝廷上去,让天子判定我的罪过而杀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应当被斥逐,这也是谏官的一大作用啊。
注释:¹区区:忠诚专一。²朋邪之人:与坏人勾结之人。³诛:处分、斥责。⁴释然:明白的样子。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¹区区²,伏惟幸察,不宣³。修再拜。
译文: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
注释:¹布:陈达。²区区:自谦词,文中指微不足道的意见。³不宣:不尽述了,旧时书信末尾常用的套语。

  内容分析

  该信由年少事写起,先说自己对高由闻名到识面,三次怀疑高的为人:一疑未必是个人才,二疑未必正直有学问,三疑未必真君子;然后联系高若讷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的结论,确立总的论点。接着为范仲淹辩护,对高若讷的为人进行剖析,而在揭露高趋炎附势的本相时先荡开两笔,一说人的刚果懦弱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二说身惜官位,不敢忤相,此乃庸人之常情。“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然后折回,指责高若讷现在毁范以为当黜,并以此为荣,文过饰非,“此君子之贼也”。先退后进,欲擒故纵,抨击更显厉害。继而又两路出击,严密推理,指出不管范仲淹贤还是不贤,对他过去的升迁和现在的贬斥,作为谏臣的高若讷都有责任:“太抵罪在默默尔。”后引历史事实,说明忠贤奸邪自有公论。再联系现实抬出当今圣上“进用谏臣,容纳言论”的牌子,批评高若讷不能直言的失职行为,并以非谏官的余靖、尹洙的仗义执言作衬托,怒斥他沉默不谏随人高下的可耻。最后又退一步,表示希望对方主持公道作“能一言者”,并说明如若不然,自己愿意将书公之于朝,甘愿承担获罪的严重后果。

  在信中,作者驳斥高若讷对革新派范仲淹的诋毁诬蔑,鞭挞了高若讷趋炎附势的卑劣行径,斥责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并表示如果高若讷执迷不悟,坚持认为范仲淹当贬,那么就希望他“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一股浩然正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不计利害、维护改革、敢于直言的可贵精神。

  艺术特色

  一、反话正说,直砭肌骨。开篇一段,作者以他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作者眼里,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作者坦言他从朋友那里对高司谏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很是可疑。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断近乎有误,几乎已认定高司谏为人人可爱的真君子了。因为高司谏“侃然正色”“无一谬说”的表现,作者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司谏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铺叙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犀利,语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笔触激荡。

  二、对比叙事,揭其真貌。与其说作者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之心,不如说作者在心底潜隐着“惺惺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段判词,显示出作者对范仲淹的推重与赏识。正直之人反遭贬黜,刚直本性不得伸展,这已使有识者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谏之流,却要翻白为黑,落井下石,助纣为虐,令人激愤不平。作者以人之常情来推断,庸人惜身自保,无可厚非;但如高司谏者却要“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能,以其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贼”了。层层推理,婉曲中显现出绵长透辟的说理风格,让人无可辩驳,无可回避。在事理对比中,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

  三、穷究其理,无可遁形。作者绵长的说理论证风格还表现在他能够将道理条分缕析,于细微处见深厚的笔力。他依理说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与超群的才能,并以此来反责高司谏:“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节不当,却能在朝为官多年,你身为朝廷谏官,岂不有失职之实?而当其为皇帝‘骤用’之际并无谏讽之语,一旦官事颓败,却又刻意逐贤,不正是谄媚权贵以自保、诋毁贤人以自高吗?”作者义正词严,理据充分,透辟深邃,具有论说家考据的风范。

参考资料:
1、 朱进国著.唐宋元明清书信选析:阳光出版社,2014.12:第53-60页
2、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下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928页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白云无赖¹帝乡²遥,汉苑³谁人奏洞箫
译文:看到天空中无所依赖的流云,不由得思绪万千,想到飘渺不可期的遥远的京城,此时此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在那皇家官苑歇奏洞箫呢?
注释:睢阳学舍:即应天书院,又叫睢阳书院,位于今天河南商丘睢阳。北宋建都汴梁,商丘改称应天府,因而睢阳书院又叫应天书院。此诗是诗人年轻时在此求学时所作。¹无赖:无所依赖。²帝乡: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³汉苑:指皇家官苑。⁴洞箫:吹管气鸣乐器,是汉民族非常古老的乐器,简称作箫,发音清幽凄婉。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多难¹未应歌凤鸟²,薄奏³犹可赋鹪(jiāo)(liáo)
译文:对于我来说,尽管世路艰难,遭遇诸多不幸,也绝不会应该唱着“凤兮凤兮”,在心中生出遁世归隐的念想。虽说我才华微薄,但也应该像张华一样写出《鹪鹩赋》以自我寄托。
注释:¹多难:多不幸遭遇。²凤鸟: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³薄奏:指微薄的奏能。犹不奏。常用为自谦之辞。⁴赋鹪鹩:写出《鹪鹩赋》。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奏也!”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piáo)思颜子¹心还乐,琴遇钟君²恨即销。
译文:我向往着如颜回一般,就算身处贫穷也能处之泰然,不因贫穷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与乐趣。如果能够得到像钟期一样的知音,我辛苦求学的遗憾会立即消解。
注释:¹瓢思颜子:颜子的典故。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食瓢饮”的原义是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指颜回生活虽然清苦,却依旧不改乐道的志趣,后用以比喻安贫乐道。²琴遇钟君: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¹使斯文天未丧²,涧(jiàn)³何必怨山苗
译文:只要是上天没有来使礼乐斯文消失,我这棵涧底之松又何必埋怨长在山顶的苗木呢?
注释:¹但:只。²斯文未丧:孔子在匡地受困,他说:“如果老天不丧失‘文’,那么匡人能把我怎样呢?”孔丘说的“文”是指礼乐。他认为周文王死后,正是他继承了文王的礼乐制度的一套理论。后人遂以“斯文”指儒者或文人,也用指文雅、典雅。“未伤斯文”喻指文雅犹存。³涧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奏高而官位卑的人。⁴山苗:指山上初生的草木,也喻指世袭高位的庸奏。

suīyángxuéshěshū怀huái--fànzhòngyān

báiyúnlàixiāngyáohànyuànshuírénzòudòngxiāo

duōnánwèiyīngfèngniǎobáocáiyóujiāoliáo

piáoyánzixīnháiqínzhōngjūnhènxiāo

dàn使shǐwéntiānwèisàngjiànsōngyuànshānm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