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世事催人老。不觉风光好。江南无处不萧条。何处笙歌灯火做元宵。
无情世事催人老。不觉风光好。江南无处不萧条。何处笙歌灯火做元宵。
承平父老头颅改。就里襟怀在。相逢不忍更论心。只向路傍握手共沈吟。
承平父老头颅改。就里襟怀在。相逢不忍更论心。只向路傍握手共沈吟。

měirén--shàohēngzhēn

qíngshìshìcuīrénlǎojuéfēngguānghǎojiāngnánchùxiāotiáochùshēngdēnghuǒzuòyuánxiāo

chéngpínglǎotóugǎijiùjīn怀huáizàixiāngféngrěngènglùnxīnzhǐxiàngbàngshǒugòngshěnyín

邵亨贞

邵亨贞

邵亨贞(1309~1401) 元代文学家。字复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训导。邵亨贞生当元、明之际,入明后生活近30年。终于儒官,足迹不出乡里。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1卷、《蚁术词选》4卷。 ▶ 1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gēng)而食(sì)¹,织而衣(yì)²也,为开其资财之道³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jí)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译文: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能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
注释:¹食之:给他们吃。 “食”作动词用。²衣之:给他们穿。 “衣”作动词用。³道:途径。⁴捐瘠:饥饿而死。 捐,抛弃; 瘠,瘦。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¹(yǔ)、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zhuó)²,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lián)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lǐn)³,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译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能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能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能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注释: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民者,在上所以牧¹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zhǎng)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²之重,中人弗胜³,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译文: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是君主使用它们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能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注释:¹牧:养,引申为统治、管理。²石:重量单位。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³弗胜:不能胜任,指拿不动。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yì)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xīn)(qiáo),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¹暴虐²,赋敛(liǎn)不时,朝令而暮改³。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chèn)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ù)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gǔ)大者积贮(zhù)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qiān)(mò)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áo),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yè)(gǎo)。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bēi),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wǔ)¹⁰,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译文:现在农户中一家如果有五口人,当中去服徭役的,就有两个以上;能耕作的田地,却不超过一百亩;这一百亩地所能收的粮食,也没有超过一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能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时候,早上下令,晚上就改了。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商贩摆摊设市,拿着他的物资,在街上转悠打听行情。他们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货物的机会,所卖物品的价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非常丰厚的利润。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各地,车乘络绎不绝,乘着坚固的车,赶着壮实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注释:¹政:同“征”。²虐:清代王念孙认为当作“赋”。³改:王念孙认为原本作“得”。⁴倍称之息:加倍的利息。 称,相等,相当。⁵贾:商人。⁶奇赢:以特殊的手段获得更大的利润。⁷阡陌之得:指田地的收获。 阡陌,田间小路,此代田地。⁸乘坚策肥:乘坚车,策肥马。 策,用鞭子赶马。⁹履丝曳缟:脚穿丝鞋,身披绸衣。 曳,拖着。缟,一种精致洁白的丝织品。¹⁰乖迕:相违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sù);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¹,得以拜爵(jué)²,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è)³。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译文: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能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注释:¹县官:汉代对官府的通称。²拜爵:封爵位。³渫:散出。⁴损:减。⁵车骑马:指战马。⁶大用:最需要的东西。⁷五大夫:汉代的一种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级中属第九级。凡纳粟四千石,即可封赐。⁸擅:专有。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译文: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崐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有时有军役,亦或者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全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他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所谓“谷贱伤农”,意思就是说,粮食太便宜了,就会挫伤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导致产量减少,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我国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农业国,所以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晁错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民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他的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是有好处的,对现代社会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但他尊崇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待商业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颇和不公正之处,读者阅读时要注意。

lùnguìshū

cháocuò liǎnghàn 

    shèngwángzàishàng érmíndòngzhě fēinénggēngérzhī zhīérzhī wèikāicáizhīdào yáo yǒujiǔniánzhīshuǐ tāngyǒuniánzhīhàn érguójuānzhě duōérbèixiān 

    jīnhǎinèiwèi rénmínzhīzhòng tāng jiātiānzāishùniánzhīshuǐhàn érwèizhě  yǒu mínyǒu shēngzhīwèijìnkěn shānzhīwèijìnchū yóuzhīmínwèijìnguīnóng mínpín jiānxiéshēng pínshēng shēngnóng nóngzhuó zhuóxiāngqīngjiā mínniǎoshòu suīyǒugāochéngshēnchí yánzhòngxíng yóunéngjìn hánzhī dàiqīngnuǎn zhī dàigānzhǐ hánzhìshēn liánchǐ rénqíngzài zhōngsuìzhìhán  hán suīnéngbǎo jūnānnéngyǒumínzāi míngzhǔzhīrán mínnóngsāng liǎn guǎng广 shícānglǐn bèishuǐhàn mínéryǒu 

    mínzhě zàishàngsuǒzhī shuǐzǒuxià fāng zhūjīnyín  hán ránérzhòngguìzhīzhě shàngyòngzhī wèiqīngwēicáng zài zhōuhǎinèiérhánzhīhuàn lìngchénqīngbèizhǔ érmínxiāng dàozéiyǒusuǒquàn táozhěqīng shēng zhǎngshí  fēichéng shùshízhīzhòng zhōngrénshèng wèijiānxiésuǒ érhánzhì shìmíngjūnguìérjiànjīn 

    jīnnóngkǒuzhījiā zhěxiàèrrén nénggēngzhěguòbǎi bǎizhīshōuguòbǎishí chūngēng xiàyún qiūhuò dōngcáng xīnqiáo zhìguān yáo chūnfēngchén xiàshǔ qiūyīn dōnghándòng shízhījiān xiū yòusòngwǎngyínglái diàowèn yǎngzhǎngyòuzàizhōng qín shàngbèishuǐhànzhīzāi zhèngbàonüè liǎnshí zhāolìngérgǎi dāngyǒuzhěbànjiàérmài zhěbèichèngzhī shìyǒumàitiánzhái sūnchángzhàizhě érshāngjiàzhězhùbèi xiǎozhězuòlièfànmài cāoyíng yóushì chéngshàngzhī suǒmàibèi nángēngyún cánzhī wéncǎi liángròu nóngzhī yǒuqiānzhī yīnhòu jiāotōngwánghóu guòshì xiāngqīng qiānyóuáo guāngàixiāngwàng chéngjiānféi gǎo shāngrénsuǒjiānbìngnóngrén nóngrénsuǒliúzhě jīnjiànshāngrén shāngrénguì zūnnóng nóngpínjiàn zhīsuǒguì zhǔzhīsuǒjiàn zhīsuǒbēi zhīsuǒzūn shàngxiàxiāngfǎn hàoguāi érguó  

    fāngjīnzhī ruòshǐ使mínnóngér mínnóng zàiguì guìzhīdào zàishǐ使mínwèishǎng jīntiānxiàxiànguān bàijué chúzuì  rényǒujué nóngmínyǒuqián yǒusuǒxiè néngshòujué jiēyǒuzhě yǒu gōngshàngyòng pínmínzhīsǔn suǒwèisǔnyǒu  lìngchūérmínzhě shùnmínxīn suǒzhěsān yuēzhǔyòng èryuēmínshǎo sānyuēquànnónggōng jīnlìngmínyǒuchēzhě sānrén chēzhě tiānxiàbèi wèi shénnóngzhījiàoyuē  yǒushíchéngshírèn tāngchíbǎi dàijiǎbǎiwàn ér néngshǒu  shìguānzhī zhě wángzhěyòng zhèngzhīběn lìngmínshòujué zhìshàng nǎiréněr zhīgōngxiāngyuǎn juézhě shàngzhīsuǒshàn chūkǒuérqióng zhě mínzhīsuǒzhòng shēngér gāojuémiǎnzuì rénzhīsuǒshèn shǐ使tiānxiàrénbiān shòujuémiǎnzuì guòsānsuì sàixiàzhīduō 

    xiàxìngshǐ使tiānxiàsàixiàbàijué shènhuì qièqièkǒngsàizhīyòngxiètiānxià biānzhīsuì lìngjùnxiàn zhīsuìshàng shíshè shōunóngmín  jiāwànmín mínqínnóng shíyǒujūn ruòzāoshuǐhàn mínkùn tiānxiàānníng suìshúqiěměi mín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
云封¹高岫(xiù)²³将军,霆(tíng)寒村灭下民
译文:云雾弥膜笼罩住高山峻岭,将军们躲进岩洞发号施令;国民党战机轰炸把村落夷为平地,遭受杀戮的全是无辜百姓。
注释:二十二年:指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邬其山,即内山完造;静农,即台静农。¹云封:云雾弥漫、笼罩的意思。²高岫:山峰、山峦。暗指江西庐山。³护:保护。⁴将军:指国民党蒋介石。⁵霆击:雷霆轰击。⁶寒村:贫穷的农村。⁷下民:小民,老百姓。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到底不如租界¹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译文:上海的租界依然歌舞升平,没有轰炸用不着胆战心惊;吃饱了牛排色翅红茶绿酒,打牌声里混过了又一新春。
注释:¹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租借”给他们统治管辖的地区。这里指上海的各国租界。

  这首诗,开头一联是对偶,“护将军”和“灭下民”相对,正说明“灭下民”的罪魁祸首是那个“将军”,是那个在云封高岫上的“将军”,矛头指向国民党首脑蒋介石,是极为有力的。“高岫”原作“胜境”,“胜境”只指名胜风景,显不出是庐山,改作“高岫”,就把庐山突出出来了。“霆落”改成“霆击”,用“落”是从上而下,用“击”是有意的轰击,又突出“灭下民”的罪恶。“戮下民”是屠戮下民,改为“灭下民”,是歼灭百姓,有全部消灭的意思,更其显出他们的罪恶用心。“到底”原作“依旧”,依旧是照旧,不如到底的更为有力。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鲁迅推敲修改的功夫,使得用词更为精确有力,更为生动。

  “到底不如租界好”是有力的讽刺。在国民政府实施轰炸、屠杀人民的时候,托庇于洋人势力的租界上的高等华人,还在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所以也对他们进行讽刺。诗人以强烈的讽刺,揭露了国民政府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难当头之际,却抱着“不抵抗主义”,挟带金银财宝躲进租界,依然“方城为戏”,“麻雀取乐”,为非作歹。“住在租界里的人是有福的”(《天上地下》),鲁迅运用反语,指出了国民政府奴颜婢膝,甘当亡国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精神状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准确有力,饱含愤怒,后两句,寓揭露于讽刺,以讽刺代怒斥,改“依旧为“到底”,更深刻地揭露了国民政府的本质。

参考资料:
1、 洪桥 叶由.鲁迅诗歌浅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年:127页
2、 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131页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蜡光¹高悬照纱空²,花房³夜捣红守宫
译文:高悬的灯烛透过细薄的纱罩放光明,花房的宫女们深夜里捣制红守宫。
注释:¹蜡光:烛光。²照纱空:烛光射过薄薄的灯纱,透明通亮。³花房:宫女的居室。⁴红守宫:宫中妇女们化妆用的一种颜料。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象口¹吹香毾(tà)(dēng)²暖,七星³挂城闻漏板
译文:香炉的象口中喷着香气,地毯暖烘烘,北斗七红挂在城头,漏板声声报深更。
注释:¹象口:象形香炉的出烟口。²毾覴:细密的地毯。³七星:北斗七星。⁴漏板:古代报时辰的铜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寒入罘(fú)(sī)¹殿影昏,彩鸾帘额²(zhuó)³霜痕。
译文:寒气侵入殿前网罩,宫殿的暗影昏蒙蒙,绣着彩
注释:¹罘罳: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²彩鸾帘额:绣着彩色鸾鸟的门帘上的横额。³著:沾着。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啼蛄(gū)吊月¹钩阑²下,屈膝³铜铺锁阿甄(zhēn)
译文:蝼蛄对着月光在曲栏下哀鸣,失意的宫女被牢牢关锁在大院深宫。
注释:¹啼蛄吊月:蝼蛄在月光下悲鸣。²钩阑:弯曲钩错的栏杆。³屈膝:门帘上的环扣。⁴铜铺:铜制的铺首。⁵阿甄: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清姿丽貌,初入宫时得宠,后被谗言失意,幽禁宫中。泛指失宠的宫女。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梦入家门上沙渚¹,天河落处²长洲³路。
译文:宫女梦中走进了沙洲上的家门,天河落处的长洲上留下了她的倩影。
注释:¹沙渚:水中的小陆地。²天河落处:银河落下的地方,比喻家乡十分遥远。³长洲:县名,唐朝时属于苏州,代指宫女的故乡。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愿君¹光明如太阳,放妾²骑鱼撇波³去。
译文:“希望君王能像太阳那样光明,放我走吧,跨鱼破浪我也马上起程!
注释:¹君:指皇帝。²妾:宫女自称。³骑鱼撇波:骑鱼破浪,形容宫女思乡情切,等不及坐船。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开篇便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场面。时间是秋夜,地点是宫中花房。歌咏的对象——宫娃,正在花房持杵夜捣红守宫。宫娃在宫中杂役甚多,然诗人只选择其“捣红守宫”,极富象征性将宫娃们不幸的处境披露出来了。守宫,宫娃们一生只能厮守宫中,过着幽禁森严的生活。她们的青春和生命如同蜡烛,在漫漫长夜中渐渐消逝,那滴滴蜡珠,仿佛是她们伤心的眼泪。

  夜色越来越浓了,北斗七星已斜挂城头,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报时的漏板声间或传来。宫娃长夜不寐,顾影自怜,心底时时生出一片悲凉。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寒气透进户网,殿影漫入浓雾中,依稀难辨,连绣着彩鸾的帘头上也沾满了清霜。此联虽为景语,却是情语。这里诗人着意描出“寒”、“霜”二字,以景衬情,道出宫娃身心俱寒,伤神刺骨的痛苦感受。

  如果说诗的前六句以浓墨渲染出秋夜的浓重和寒冷,以此暗寓宫娃凄苦的处境和悲凉的心境,那么,诗的后六句则径直揭示出宫娃深宫生活的幽闭、压抑与孤独,昭示出她们向往自由的强烈的生的企盼。

  “啼蛄吊月”是一个境界:漫漫秋夜,月下蝼蛄嘶鸣,嘘唏如泣,幽咽如吊,使人不忍卒听。诗人巧借自然界中的昆虫做比,进一步隐喻、铺陈宫娃之孤独与悲苦。

  “屈膝铜铺锁阿甄”,又是一个境界:深宫大院,壁垒森严。有形无形的铰链铜锁隔绝了宫娃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锁”,这里是禁锢宫娃自由与生命的象征。后宫成为宫娃们生活的一所牢狱。“阿甄”,这里诗人是借甄氏喻失意幽旷的宫娃。的确,在森森后宫,宫娃们的荣辱富贵,全系于君王一时之恩遇与喜怒。有幸运者,如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而暂时得意的杨玉环;有失意者,如司马相如《长门赋》中“魂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被汉武帝遗弃的陈阿娇;有遗憾者,如王安石《明妃曲》里“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而被迫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亦有终生不得幸遇者,如杜牧《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众多宫女。然而宫娃们的命运,大都像白居易笔下“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的“上阳白发人”。她们年青貌美时选入宫中,从此与亲人再不得相见。耿耿残灯,萧萧暗雨,陪伴她们度过多少岁岁月月,直至满头白发。既便宫娃中幸运者,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元春,荣至贵妃,然而在省亲时也忍不住向自己的亲人倾出腹中的辛酸,称宫中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万恶的封建制度,不知葬送掉多少妇女的青春和幸福,临此绝境,她们不能不从内心深处发出生的呐喊。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宫娃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可是,这只是她们的痴想。家乡的路途是那样遥远,仿佛是在“天河落处”,而宫中的制度又是那样森严,谁也不敢迈出宫门一步。也许,只有在梦中,她们才能返回家门,享受与骨肉团聚的短暂欢乐。诗句至此,写得最为动情。人非游雁,都有家园;人非草木,都有亲情。深墙大院,铜铺金锁,可以锁住她们的身子,可是锁不住她们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由的企盼。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宫娃终于压抑不住内心骚动的激情,勇敢地喊出久已埋在心底的愿望:离开宫中,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宫娃的要求是正当的,口气亦极为谦卑,但她们“请去”的意志却是十分坚强的。“骑鱼撇波”句,淋漓尽致地描摹出宫娃欲从宫中脱身的急切心情。然而,这显然又是宫娃的一片痴想。封建帝王视宫娃为宫中玩物,不会管她们幸福与否。盼望光明如太阳的君王出现,无异于西望日出,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是一种“无望的期望”。诗人写出这样一种情状,尤其震撼人心。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这首诗亦颇有可称道之处。比兴的运用,情与景的交融,且不必论,单是构思之巧妙,便足以称奇了。诗人为表现宫娃这一形象,妙造出“三境”:环境、梦境与心境。秋夜漫漫,帘额著霜,啼蛄吊月,铜铺锁宫,描绘的是宫娃凄冷、幽闭的生活环境。“梦入家门”,“天河落处”,描绘的是宫娃幽远、缥缈的梦境。而大梦初醒,幻影依稀,恍中情不自禁地直道出“放妾骑鱼撇波去”的热切渴望,则将宫娃强烈思归,不甘寂灭的心境和盘托出了。当然,环境、梦境与心境是互相映衬、互为因果的,它们共同构成诗的意境。随着画面的拓展,感情的渲泄,这意境也就愈转愈深,愈转愈明。特别是诗的结句,豁然开朗,仿佛于重重阴霾中透露出一抹亮色,读者至此,那沉重而挹郁之气方稍许得到些释放。赞其章法,这可称之为“跌宕生姿”。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 .李贺诗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45

gōng--

guānggāoxuánzhàoshākōnghuāfángdǎohóngshǒugōng

xiàngkǒuchuīxiāngdēngnuǎnxīngguàchéngwénlòubǎn

hán殿diànyǐnghūncǎiluánliánézheshuānghén

diàoyuègōulánxiàtóngsuǒāzhēn

mèngjiāménshàngshāzhǔtiānluòchùzhǎngzhōu

yuànjūnguāngmíngtàiyángfàngqièpiē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魏帝¹营八极,蚁观一祢(mí)²
译文:魏武帝治理的是整个天下,祢衡却把曹操当做虫蚁一样看待。
注释:鹦鹉洲:长江中的一个小洲,遗址在今湖北武汉汉阳西南。¹魏帝:魏武帝曹操。²祢衡:东汉末名士,字正平。《后汉书》有传。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黄祖¹斗筲(shāo)²,杀之受恶名。
译文:黄祖则是一个斗筲的小人,杀掉祢衡遭到千古的骂名。
注释:¹黄祖:刘表部将,任江夏(今武汉武昌)太守。²斗筲人:谓小人。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吴江赋鹦鹉¹,落笔超群英。
译文:祢衡曾在吴江即席写作《鹦鹉赋》,落笔便压倒在座的群雄。
注释:¹“吴江”句:指祢衡在黄射大会宾客宴席上作《鹦鹉赋》。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译文:字字铿锵如金玉,句句飞动似云龙。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zhì)(è)¹啄孤凤²,千春³伤我情。
译文:不幸这只孤凤竟死在恶鹰的血爪下,这一千古悲剧使我伤情。
注释:¹鸷鹗:一种猛禽。喻黄祖。²孤凤:喻祢衡。³千春:语出梁简文帝诗:“千春谁与乐。”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译文:如同五岳在胸中,心中的起伏怎能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¹
译文:祢衡才高为什么得不到施展?只因见识短浅而丧失了性命。
注释:¹天刑:语出《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至今芳洲¹上,兰蕙(huì)不忍生。
译文:就是因为他的孤芳自赏与刚傲,鹦鹉洲上至今不见兰蕙的踪影。
注释:芳洲:语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的前四句,首先从刻画祢衡落笔,写他的性格和悲惨的遭遇。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而祢衡却视之为蚁类,这就突出地表现了祢衡傲岸的性格。黄祖是才短识浅之徒,他杀了祢衡,正说明他心胸狭隘不能容物,因而得到了恶名。

  接着四句,举出祢衡的名作《鹦鹉赋》,极赞他的杰出才华。这样一个才华“超群英”的人,命运却如此之悲惨,令人极为痛惜。于是引出下面四句。诗人对祢衡的遭遇愤然不平,他把黄祖之流比作凶猛的恶鸟,而把祢衡比作孤凄的凤凰。祢衡被残杀使诗人哀伤不已,心中如五岳突起,不能得平。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后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把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似乎兰蕙也为祢衡痛不欲生了。

  诗中刻画人物十分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这两点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李白所引为同调的。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强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爱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法,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郑国铨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43-344 .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秋风湖上萧(xiāo)¹雨。使君²欲去还留住。今日漫³留君。明朝(zhāo)愁杀人。
译文:秋风徐徐,湖上风雨潇潇,你刚想启程,又被雨留住。今日枉自留你,明天我会十分忧愁。
注释:¹萧萧:同潇潇,形容风雨急骤。²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这里借指送别的对象陈襄。³漫:枉,徒然。⁴朝:早晨。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佳人¹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liǎn)双蛾²。路人³啼更多。
译文:送行的留人们的千滴泪,一起洒向钱塘江水。不用为分别而愁苦,你不见路上还有更多的人在洒泪相别。
注释:¹佳人:美女,指宫妓。²敛双蛾:即皱眉,此处指流泪。³路人:指站立在路旁送别陈襄的杭州百姓。

  上片先写天意留客。“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西湖上的晴雨变化是常见的现象,离任的太守陈襄将要远行,却被风雨留住。这是天从人意的美事,老天爷仿佛被送别的人们所感动,所以才特意以“萧萧雨”“留住”客人,满足了大家的心愿,这是老天有情。接下来苏轼笔锋陡然一转,“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为何这样写。接下去苏轼又把笔锋收回来,申述了一个使人信服的理由,“明朝愁杀人”原来是离情再经过一夜的酝酿和蓄积,会变得更深更浓,到明天送别时一下子爆发出来,会把人“愁”死的!可见老天有情,人更有情。经过这一纵一擒,心理上或情感上的回旋跌宕,苏轼将离情推向了纵深。

  下片转换角度,写动人的送别场景。“留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这两句写“留人”泣别,“留人”是指送别陈襄的一群官妓,同“长河水”联系起来,一方面是由于陈襄乘官船,从水程赴任,另一方面暗用了江淹《别赋》中的词语,“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水。” “留人”泣别是情重怨深的表现,这就把离情推向了一个高潮。“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这两句又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苏轼像是对“留人”们说,你们还是收住眼泪吧,且看站立在大路两旁的杭州百姓,他们哭得比你们还要伤心呢!广大百姓自愿前来送别一位离任的地方官,尽情挥洒泪水,离别场面庄严、感人。可以说,这是百姓对一位官员的最高褒奖。苏轼这样写,非溢美之辞。是苏轼从侧面写出了陈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在把离情推向极顶的同时,也暗含着对陈襄流惠于民的赞颂。

  全词无一处直接抒写苏轼自己当前的离愁,苏轼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但又无处不渗透了苏轼浓重的离情别绪。苏轼在对实际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出奇制胜,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21-223

mán··西--shì

qiūfēngshàngxiāoxiāo使shǐjūnháiliúzhùjīnmànliújūnmíngcháochóushārén

jiārénqiāndiǎnlèixiàngzhǎngshuǐyòngliǎnshuāngéréngèngdu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