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平芜,渚寒烟暝秋波远。凫鹥散乱。黯黯天涯晚。
极目平芜,渚寒烟暝秋波远。凫鹥散乱。黯黯天涯晚。
蟹壮莼香,村瓮家家满。频相见。幽怀共展。剪烛巴山馆。
蟹壮莼香,村瓮家家满。频相见。幽怀共展。剪烛巴山馆。

diǎnjiàngchún--shàohēngzhēn

píngzhǔhányānmíngqiūyuǎnsànluànànàntiānwǎn

xièzhuàngchúnxiāngcūnwèngjiājiāmǎnpínxiāngjiànyōu怀huáigòngzhǎnjiǎnzhúshānguǎn

邵亨贞

邵亨贞

邵亨贞(1309~1401) 元代文学家。字复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训导。邵亨贞生当元、明之际,入明后生活近30年。终于儒官,足迹不出乡里。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1卷、《蚁术词选》4卷。 ▶ 1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¹色蒹(jiān)(jiā)²外,苍茫旅眺(tiào)情。
译文:我坐船在江上行驶,极目远眺,夜色笼罩在岸边的芦苇上,一片苍茫。
注释:¹暝:黄昏。²蒹葭: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残雪和雁断¹,新月带潮生。
译文:雪已残,雁声断,新月初升,潮水汹涌。
注释:¹雁断:大雁的鸣声中断。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天到雪中尽,舟随树杪(miǎo)¹行。
译文:天空映照在水面,好像天已到尽头。船行驶在映着树梢的江面上,好像船跟着树梢在前行。
注释:¹杪:树枝的细梢。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zhào)¹声。
译文:我离开家已经几个夜晚了。这时,船工在划桨时尽情地唱着渔歌,我却因离家多时听起来感到厌烦。
注释:¹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蒹葭苍茫,语出《诗经·秦风·蒹葭》篇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中对水中伊人的思慕和追寻成了后世诗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节。因为“道阻且长”,伊人可望不可即,所以才成为永恒。这伊人并不专指情人,也可以是家人、朋友,有时还指皇帝,而更多的时候指的则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只有理想才真正具备这种因可望不可即而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特性。严羽对于江边丛生的蒹葭所造成的苍茫境界颇为敏感,蒹葭是他诗中的常客,在他的《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中有这样的句子:“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都是“旅情”,一思家乡亲人,一思旅中好友。然而无论思念的对象如何变化,思念的媒介却是一如既往,这就是“蒹葭”。而傍晚的“暝色”更为丛丛蒹葭增添了苍茫之感,也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和疑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作者并非不知道自己的乡关何处,只是因避乱才来到江楚,有家而不能归比无家可归更痛苦。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古人喜欢用残断的意象来传达心中的无奈和绝望,如“残月”“笛声残”“梦断”“肠断”等等。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的信息,应该是喜讯,可春节又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有家不能归,不仅不能归,就连传书的大雁都断绝了。诗人的希望和绝望尽在其中了。“新月带潮生”一句,化用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的痕迹很明显,但与“残雪和雁断”对仗得却极为工整,于此可见诗人的功力。明月与蒹葭一样,都是蕴含相思的意象,而用明月寄相思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和频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能够乘月而归,那份喜悦也早已把月亮给淹没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既然雁声已断,不能传书,所以只能许愿与月,托它打探故乡的消息了。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严羽《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虽然棹歌已听厌,但回家的路却“迢迢”;纵然厌听,但还是得遥遥无期地听下去。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一曲清歌一束绫(líng)¹,美人²犹自意嫌轻。
译文:歌女清唱一首歌曲就可得到一束绫罗的酬答,但是她自己心中仍嫌报酬太少。
注释:寇公:即北宋大臣寇凖,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莱国公。¹绫:一种很薄的丝织品,一面光,像缎子。²美人:歌女。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不知织女萤(yíng)¹下,几度抛梭(suō)织得成?
译文:不知在夜窗下织绫罗的女子,要操作多少次嫌子才能织成这一束绫罗啊?
注释:¹萤窗:晋人车胤以囊盛萤,用萤火照书夜读,后以萤窗喻勤学苦读。此处用以形容织女夜里辛勤织绫。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风劲¹衣单手屡(lǚ)²(hē)³,幽窗轧(yà)度寒梭
译文:冷风大而织女的衣服单薄,双手冻得一次次呵气取暖,幽暗的窗下只听到嫌子来回的轧轧声。
注释:¹风劲:《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锦绣万花谷》作“夜冷”。²屡:屡次,多次。³呵:口中呵出热气。⁴轧轧:象声词,形容织机运转时发出的连续的声响。⁵寒梭:冷天里的梭子。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腊天¹日短不盈尺²,何似妖姬³一曲歌?
译文:寒冬腊月一日的时间特别短,织得的绫罗短得不满一尺;哪里及得上歌女唱一曲来得轻松、所得又多啊?
注释:¹腊天:指寒冬腊月。²日短不盈尺:古人常以日影的长短来估计时间。³妖姬:妖艳的歌女。一作“燕姬”。

  第一首诗揭示了歌女易获赏赐而织女辛劳无赏的现象,表现了作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第二首如为织女代言,道出了织女在寒冬里辛苦劳动反而比不上歌女唱一曲歌所得的赏赐这样一个辛酸事实。这两首诗语言平直朴实,描写生动形象,都运用对比手法,取得鲜明的艺术效果。

  蒨桃这组诗的第一首,是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一二句写美人。“一曲清歌一束绫”表明寇凖对歌女的赏赐极多,而这么多的赏赐,“美人犹自意嫌轻”,说明歌女索取赏赐的不知满足,而且寇凖的毫不足惜而滥施赏赐。

  三四句转写织女的辛劳。设问而不答,而答案自明,织女织绫非常辛苦。两相对照,蒨桃深感不平,因此她要站出来说话,表现了蒨桃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此诗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寇凖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作风。全诗出语坦率,倾向鲜明。

  第二首,蒨桃犹如是在为织女代言了,因此这四句很像是织女的独白。这个独白道出了如此一个辛酸事实:北风猛烈地吹着,一年四季为人织绫的织女自己“可怜身上衣正单”。她在那幽暗的窗下,一刻不停地投梭织绫,只听得织机轧轧地叫着。天冷极了,那梭子握在手里也是冷冰冰的。虽然“鸡鸣入机织”,可是冬天日短,往往整天也织不满一尺。人是这样的辛苦,根本比不上那位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就能得大量赏赐。这段代言,语意沉痛,辞气哀怨,表达了蒨桃对处于生活底层的织女们的深切同情。

  作为一个侍妾,地位是很低下的,所以她才能如此真切地体念到织女的苦楚,而以诗的形式向豪侈的寇准进言,很像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的讽喻诗。这位不谙蚕织苦、只知挥霍的相爷看了蒨桃的诗,却对蒨桃之言颇不以为然,步她第二首诗的原韵,写了一首《和蒨桃》,直言不讳地回答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说他要及时行乐,还要听歌。要听歌就要大量赏绫,蒨桃的诗等于没有做,反映了这位宰相思想的另一面。

  然而蒨桃是可敬的。一个地位卑下的侍妾,她在寇凖宴乐之际不去乘兴助乐,反而作诗批评一位堂堂的当朝宰相,她知道寇凖可能会发怒,但是她敢说,她有足够的勇气来诉说不平,又有足够的勇气来写出不平之鸣。这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才女。其诗其人都博得了千百年来读者们的爱戴和尊敬。

参考资料:
1、 周慧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6-37

chéngkòugōngèrshǒu

qiàntáo sòngdài 

qīngshùlíng měirényóuxiánqīng 
zhīzhīyíngchuāngxià pāosuōzhīchéng 

fēngjìndānshǒu yōuchuānghánsuō 
tiānduǎnyíngchǐ yāo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
成都与维扬¹,相去万里地。
译文:成都与扬州,相隔万里。
注释:¹维扬:扬州的别称。
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沧江¹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译文: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张开的的船帆如图飞鸟展翅。
注释:¹沧江:江流;江水。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译文:楚地的游子过此桥,东望故土无不思乡流泪。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¹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yōng)²,高千馀雉(zhì)³,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zhàng)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yì)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kān),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¹⁰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wù)而诡趣¹¹,帷张而军行¹²。岩尻(kāo)¹³有泉,皇帝¹⁴来巡,名之曰“甘露¹⁵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¹⁶。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màn)¹⁷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¹⁸”云。
译文:泰山以北有很多大山,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的南面有重叠如屏障的山峰遮蔽着,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唯一的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填塞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卑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注释:¹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²城墉:城墙。³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⁴重嶂:重叠如屏障的山峰。⁵翳高塞深:遮掩高处,填塞深处。⁶灵岩寺:法空禅师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始建于灵岩山下。寺中的四十罗汉像为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所塑。皆属著名古迹。⁷龛:供佛像的石室。⁸度:估计。⁹十九:十分之九。¹⁰斜援:斜出可供攀援之石。援,牵引,攀附,援助。¹¹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通趋,急速地奔驰。¹²帷张而军行:山势如帷幕张开,军队前进。¹³岩尻:山岩的末端。尻,脊骨末端。¹⁴皇帝:指当时的乾隆皇帝。¹⁵甘露:甜美的露水。¹⁶酌以饮余:斟给我喝。酌,本指斟酒,此作动词用。¹⁷墁:镶嵌。¹⁸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余初与朱子颍(yǐng)¹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²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sù)³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pú)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译文: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注释:¹朱子颍:时任泰安知府,为姚鼐挚友。²聂剑光:字剑光,泰安人。对泰山周的山川位置、地理形势颇有研究,著有《泰山道里记》,姚鼐曾为之作序。³溯:逆流而上。⁴佛图澄:西晋末后赵高僧。西域人,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东来洛阳。⁵朗公谷:旧名琨瑞溪,因竺僧朗居此,故名。⁶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⁷观:道教的庙宇。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lù),观乎灵岩,北至历城¹。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²夜宿,姚鼐记。
译文: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注释:¹历城:县名。今属山东省济南市,清为济南府治。²张峡:村镇名,在长清县境。

  这篇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灵岩及灵岩寺的幽绝。文章第二部分一落笔,先交代朱子颍因公事缠身而未能同游,然后叙述自己在聂剑光的指引下涉水越岭,游历与灵岩相望的琨瑞谷的情景。

  文章的构思跳跃性较大,先写灵岩寺的座落方位及寺院附近的景抵接着插入一段聂剑光导游的情况,然后又介绍寺院的修建及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又谈到给朱子颍写信。这种写法,接近于游山的散记,但叙写的中心还是围绕灵岩,因此散而不乱。构思的跳跃,反而使文章显得活泼,作者便于多方面地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此文在描写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等。前者状物逼真形象,寥寥数笔便把遍山柏树;灵岩寺隐在柏林中的情况表现出来了。后者写“积雪”、“初日”,“寒光”,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季节特点和游人的特殊感受,可谓传神之笔。“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雅”是文雅;“洁”是精炼。因此用少的语言恰当地表现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是“桐城派”作家的共同要求,而此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姚鼐是喜欢考据的,就是写游记,也主张“以考证助文之境”,因此他的游记中,经常出现对名胜古迹进行考证的文字。这篇散文对朗公谷、朗公石的介绍,对庙宇兴废情况的介绍,都属这类情况。游记文学增加考证的内容,容易使文意游离,文气不调谐,而姚鼐行文之妙,在于他善于把考证性出文字与全文结成一体,不仅不是文章的赘疣,反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这也是姚鼐游记文学的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
1、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历代游记赏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383-388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cōng)¹
译文: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手持金鞭指挥着骏马。
注释:¹骢:指黑色的骏马。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译文:远行万里之外求取功名,万千心事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lǔ)¹燕支²北,秦城太白东³
译文:安西在燕支之北,长安在秦岭太白峰以东。
注释:¹虏障:指防御工事。²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³太白东: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离魂¹莫惆(chóu)(chàng)²,看取宝刀雄³
译文:离别时不要难过,就让宝刀来实现你的雄心壮志吧。
注释:¹离魂:指离别时的心情。²惆怅:失意、难过。³宝刀雄: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

  “铁骢”为青黑色相杂的马,本已矫健迅疾,再加上主人挥鞭,自然是凌厉如飞了。以“金”、“铁”来修饰“鞭”和“骢”,平添坚强的力度。故一发端,颇具顿挫之力,使“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此联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先从“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一开一阖之际,极富抑扬顿挫之力。

  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指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汉代李陵与匈奴交战的遮虏障远在燕支山之北,而李侍御所赴的安西则更在此之外。此句上承“金鞭”句、 “功名”句;对句指李侍御家室亲友所在之地——太白峰东的长安。这句上承“行子”句、“心事”句,虽不明言心事,而心事自含其中。 “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 自不免有所系恋,但“功名万里外”的豪情壮志又激励征人挥鞭直指前路。这一联只列地名,不直接书事言情,而情、事俱含其中。

  尾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475页
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06-208页

sòngshìān西

gāoshì tángdài 

xíngduìfēipéng jīnbiānzhǐtiěcōng 
gōngmíngwànwài xīnshìbēizhōng 
zhàngyānzhīběi qínchéngtàibáidōng 
húnchóuchàng kànbǎodāox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