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九节称身长,扶得衰翁气力强。
一枝九节称身长,扶得衰翁气力强。
色点湘妃红泪雨,骨凝王屋紫藤霜。
色点湘妃红泪雨,骨凝王屋紫藤霜。
结交最与芒鞋密,寄友应含荜拨香。
结交最与芒鞋密,寄友应含荜拨香。
独有探梅时节苦,相随江路雪茫茫。
独有探梅时节苦,相随江路雪茫茫。

zhúzhàng--àixìng

zhījiǔjiéchēngshēnzhǎngshuāiwēngqiáng

diǎnxiāngfēihónglèiníngwángténgshuāng

jiéjiāozuìmángxiéyǒuyīnghánxiāng

yǒutànméishíjiéxiāngsuíjiāngxuěmángmáng

艾性夫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 3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dì)¹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fěng)²之马,跅(tuò)³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jùn)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译文: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马奔跑踢人,却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
注释:¹奔踶:奔驰,踢人。意谓不驯服。²泛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³跅弛:放纵不羁。⁴绝国:极为辽远的邦国。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是汉武帝选拔社会人才而颁布的诏书。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才,又常称作“茂才异等”。在西汉属特举科目,汉光武帝时改为岁举。茂才的选拔之是对于有特异才能和有非常之功的低级官吏的提拔。

  凡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所以有些狂奔踢人的马,却是日行千里的良马;有些时常被世俗讥讽议论的人,却是能建功立业的奇才。那可能翻车的马,以及放荡不羁的人,关键在如何使用而已。现特责成全国各州县地方官,要留心考察推荐官民中有特殊才干,能做将相和出使外国的人。

  这篇文章是汉武帝为建功立业发出的征求贤才的号召书。文章强调了建设国家与发掘人才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大行不避细节的选拔原则。这篇诏书文字精炼,表现了大汉恢宏的风范和招揽贤良之急切,其爱才的胸襟令人景仰。此外,对人才也不求全责备,只要是千里马,偶尔踢人也无妨。这都是符合“人才学”原理的。

  当代之人应学习汉武帝恢宏的风范、爱才的胸襟,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是“千里马”,就不要求全责备。这样才会使人才脱颖而出,并有用武之地,为社会献计、献策和出力。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¹黄鸟²,止于棘(jí)³。谁从穆公?子车(jū)(yǎn)。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zhuì)惴其栗(lì)。彼苍者天,歼(jiān)我良人¹⁰!如可赎(shú)兮,人百其身¹¹
译文: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注释:¹交交:鸟鸣声。²黄鸟:即黄雀。³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刺,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⁴从:从死,即殉葬。⁵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⁶子车:复姓。⁷奄息:字奄,名息。⁸特:杰出的人材。⁹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¹⁰良人:好人。¹¹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¹。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译文: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注释:¹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²防:抵当。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¹。谁从穆公?子车鍼(zhēn)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译文: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注释:¹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54-255页

huángniǎo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jiāojiāohuángniǎo zhǐ shuícónggōng yǎn wéiyǎn bǎizhī línxué zhuìzhuì cāngzhětiān jiānliángrén shú rénbǎishēn 
jiāojiāohuángniǎo zhǐsāng shuícónggōng zhòngháng wéizhòngháng bǎizhīfáng línxué zhuìzhuì cāngzhětiān jiānliángrén shú rénbǎishēn 
jiāojiāohuángniǎo zhǐchǔ shuícónggōng qián wéiqián bǎizhī línxué zhuìzhuì cāngzhětiān jiānliángrén shú rénbǎishēn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苏秦¹始将连横²,说(shuì)³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hé)、代¹⁰马之用,南有巫山¹¹、黔(qián)¹²之限¹³,东有肴(xiáo)¹⁴、函(hán)¹⁵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¹⁶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¹⁷,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译文: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注释:¹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纵横派代表人物,先用连横之说说秦,后又主张合纵,为东方六国所任用,后因在齐国为燕昭王从事反间活动被发觉,车裂而死。²连横: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约从(或“合纵”);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连横。³说:劝说,游说。⁴秦惠王:嬴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⁵巴:今四川省东部。⁶蜀:今四川省西部。⁷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一带。⁸胡:指匈奴族所居地区。⁹貉:一种形似狐狸的动物,毛皮可作裘。¹⁰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以产良马闻世。¹¹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¹²黔中: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¹³限:屏障。¹⁴肴:同“肴”,肴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¹⁵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¹⁶奋击:奋勇进击的武士。¹⁷天府:自然界的宝库。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yǎn)¹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²。”
译文:秦王回答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注释:¹俨然:庄重矜持。²愿以异日:愿改在其他时间。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¹伐补遂²,黄帝³伐涿(zhuō)鹿而禽(chī),尧伐驩(huān)(dōu),舜(shùn)伐三苗,禹(yǔ)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¹⁰,武王伐纣¹¹,齐桓任战而伯¹²天下。由此观之,恶¹³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gǔ)¹⁴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¹⁵,诸侯乱惑(huò),万端俱起¹⁶,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chóu)¹⁷,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¹⁸,明言章¹⁹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²⁰,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zhuì)甲厉²¹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²²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²³,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²⁴戟相橦(chōng)²⁵,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²⁶万乘²⁷,诎(qū)²⁸敌国,制海内,子元元²⁹,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sì)³⁰,忽于至道³¹,皆惛(hūn)³²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译文: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纵有的连横,战争没有停息。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究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注释:¹神农:传说中发明农业和医药的远古帝王。²补遂:古国名。³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⁴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⁵禽:通“擒”。⁶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⁷驩兜:尧的大臣,传说曾与共工一起作恶。⁸三苗:古代少数民族。共工传为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⁹有夏:即夏桀。“有”字无义。¹⁰崇:古国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¹¹纣:商朝末代君主,传说中的大暴君。¹²伯:同“霸”,称霸。¹³恶:同“乌”,何。¹⁴毂:车轮中央圆眼,以容车轴。这里代指车乘。¹⁵饬:通“饰”,修饰文词,即巧为游说。¹⁶万端俱起:群议纷起。¹⁷稠浊:多而乱。¹⁸聊:依靠。¹⁹章:同“彰”,明显。²⁰伟服:华丽的服饰。²¹厉:通“砺”,磨砺。²²徒处:白白地等待。²³五伯:伯同“霸”,“五伯”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²⁴杖:持着。²⁵橦:冲刺。²⁶凌:凌驾于上。²⁷万乘:兵车万辆,指大国。²⁸诎:同“屈”,屈服。²⁹元元:人民。³⁰嗣主:继位的君王。³¹至道:指用兵之道。³²惛:不明。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¹,黑貂之裘(qiú)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léi)²(téng)³(lǚ)(jué),负书担橐(tuó),形容枯槁(gǎo),面目犁(lí)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得太公阴符¹⁰之谋,伏而诵之,简¹¹¹²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zhuī)自刺其股,血流至足¹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译文: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注释:¹说不行:指连横的主张未得实行。²羸:缠绕。³縢:绑腿布。⁴蹻:草鞋。⁵橐:囊。⁶犁:通“黧”,黑色。⁷归:应作“愧”。⁸紝:纺织机。⁹太公:姜太公吕尚。¹⁰阴符:兵书。¹¹简:选择。¹²练:熟习。¹³足:应作“踵”,足跟。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于是乃摩¹燕乌集²阙,见说赵王于华屋³之下,抵(zhǐ)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bì)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译文: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
注释:¹摩:靠近。²燕乌集:宫阙名。³华屋:指宫殿。⁴抵:通“抵”,拍击。⁵武安:今属河北省。⁶溢:通“镒”。一镒二十四两。⁷关:函谷关,为六国通秦要道。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¹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²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³,黄金万溢为用,转毂(gǔ)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quān)之士耳,伏轼(shì)(zǔn)¹⁰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kàng)¹¹
译文: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纵,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崤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注释:¹式:用。²廊庙:指朝廷。³隆:显赫。⁴山东:指崤山以东。⁵使赵大重:谓使赵的地位因此而提高。⁶掘门:同窟门,窰门。⁷桑户:桑木为板的门。⁸棬枢:树枝做成的门枢。⁹轼:车前横木。¹⁰撙:节制。¹¹伉:通“抗”。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¹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pú)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jù)²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³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译文: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注释:¹张:设置。²倨:傲慢。³季子:苏秦的字。⁴盖:同“盍”,何。

  《苏秦以连横说秦》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此外,本文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

  本文记载了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发迹的经过。他最初主张连横,想帮助秦国攻打六国,秦惠王不用他,他就转而主张合纵,造成六国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全文叙事层次清晰,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苏秦游说秦王失败。苏秦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情况做过认真的研究,也知道秦王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因而投其所好,强调用战争统一天下。然而,由于秦国内部的矛盾,秦王认为条件不成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第二部分写苏秦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经过。苏秦游说秦国失败以后,穷困潦倒,狼狈不堪,饱尝炎凉世态,这反而强化了他追求功名富贵的决心。他刻苦读书,引锥刺股,终于得到谋略,使合纵成功,以致秦国十多年不敢出兵。

  文中使用对比手法来描写人物,十分形象、鲜明、生动。作者通过苏秦的几段说辞,读书时的自白,以及先颓废后得意的情态细节描写,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坚韧不拔、刻苦好学、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的策士形象。但字里行间又流露了更隽永的意味。比如,文末作者高度赞扬了苏秦的合纵使人民免于战争的流血灾难,这和文章第一部分中苏秦在游说秦王时反复阐述用战争统一天下的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说明了苏秦的初衷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再如,游说秦王失败后,累计“说秦王书十上”,旷日持久,直拖到裘弊金尽,无可奈何,才“去秦而归”;心犹未死,而后回去下苦功,“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前后文的不同表现也足以反映其利欲熏心、投机取巧的政客本性。对比的手法不但用于塑造人物,还用于反映当时的庸俗世态。苏秦失意归家,妻目中无夫,不下织布机,嫂目中无叔,不为炊,父母目中无子,不与言;而苏秦得志归家,这些至亲之人全然另一副嘴脸,父母隆重远迎,妻子不敢仰视正听,嫂子则匍匐拜谢。这里通过对比,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世态炎凉。作者还善于运用夸张铺陈手法和排比错综句式来体现纵横家谈笑风生、纵论横议的风格。如开篇部分,为了迎合秦王,分别从东西南北分叙秦的农桑猎牧、山岭关塞,又合写田肥民富、车多卒众,使文章气势奔放,辞意飞扬。再如批评“今之嗣主”,连续以六个三字排比句直逼惠王,有不可挡之势。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帝里¹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²谁传,恨绵绵。
译文:京城的暮春时节,在重重门庭、深深院落中,台阶前绿草萋萋,黄昏的天空,不见大雁的踪影。伫立楼上等候远方的书信,却音讯全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注释:怨王孙:词牌名,有多体。据《词谱》,此调以秦观同名单调词为正体。此词为变格,双调五十三字。¹帝里:犹帝乡、帝京,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这里指东京汴梁。²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pàn)¹,又是寒食²也。秋千巷陌(mò),人静皎(jiǎo)月初斜,浸梨花³
译文:多情人当是多烦恼,想不思念心里却又难以割舍,倏忽间寒食节又到了。夜深人静,秋千空荡,巷陌寂寂,皎月初斜,洁白的梨花沉浸在银色的月光里。
注释:¹拚舍:割舍,舍弃。²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³梨花:此处为见梨花思远人之意。梨,谐音“离”。

  这首词通过描写春暮时节的景物和描绘主人公对“远信”的痴想,刻画了少妇独处深闺的形象。爱人不在身边,闺中寂寞无聊,又正是红花衰败,“草绿阶前”的暮春时候,闺中少妇更提不起兴趣外出赏春游玩,只是深院重门紧闭,独对空闺,任凭离别的思绪纠缠环绕于心头。思念丈夫之情难却,盼人不归,登楼眺望也是无济于事。更何况天色已昏黑,连能够为人传送书信的大雁也看不见。所以,即使是将自己一腔的相思情怀写成书信,也无由寄达。词人自知“多情”无法“拚舍”,只得默默忍受。这时,闺房外面的秋千无人问津,周围静悄悄的,惟见明月升起,将银辉洒向梨花,也洒向大地。词人在闺楼里枯坐了一天,从白天到昏暮到皎月升起。闺阁思妇对丈夫感情之浓厚,思念之愁苦,于此可见。

  开篇“帝里春晚”点明时地。京城汴梁是热闹繁华的所在,暮春是莺啼花开的季节。“重门深院”,是李清照独处时的周遭环境氛围。“重门”显其府第之森严,“深院”微露幽深闺中之寂寞惆怅。在京城的暮春时节,本是热闹繁华,莺飞燕舞的大好时光,而女词人却是独自在“重门深院”里,无法与丈夫一同去亲近大自然,不禁叫人顿生愁怨。“草绿阶前,暮天雁断”两句意味十分深厚。庭前草绿,让人忆及“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暮天雁断,古时传说称雁能传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处是说雁书已断,音讯不知。“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李清照在西楼望见庭阶前春草绿了,天色渐晚,天边归雁已无踪影。雁且知归,人竟不返,勾起她无穷怨意。如今雁影都不见,音讯杳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过片“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三句把词人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很精当巧妙地表现出来。她自怨多情善感,登楼望远易生挂念,而多情则多烦恼。然而却又难以割舍,倏忽间发觉又一个寒食已近。这一句“又是寒食也”很是生动,虽然语言浅近,但是格调雅致。最后“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三句托出一个凄清皎洁、如梦如幻的境界。夜来寂静一片,秋千无人打,巷陌无人行,唯有清辉皎洁的月光,宛如一汪清水,浸润着梨花。这里运用谐音双关,“梨”借作“离”。那月光下的梨花不由触起了人的离情别绪。这离愁轻如云,薄如雾,如月光绵绵不绝,在心头萦回不去。这个结尾写得幽静、清奇、梦幻。帝里暮春,夜深人静。秋千架空荡荡地随风摇曳,街巷里已经不见人影。天上斜挂的明月皎洁轻寒。那树树梨花沐浴在月光下,如梦如幻。“梨花”有时也隐指眼泪,如“泪带梨花”。梨树在春末开花,其花色白而艳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泪带梨花”的名句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故此处“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也有离情难抑以致眼中噙泪之意。李清照笔下的这种离人凭楼望远、月浸梨花的景象和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中的“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的情境非常相似。词的最后以白描手法,将月色描摹得如此传神,可见作者动笔的灵巧,遣词的精工。

参考资料:
1、 王晓芳.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兼论宋词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2003

yuànwángsūn ·chūn

qīngzhào sòngdài 

chūnwǎn chóngménshēnyuàn cǎo绿jiēqián tiānyànduàn lóushàngyuǎnxìnshuíchuán hènmiánmián 
duōqíngshìduōzhān nánpànshě yòushìhánshí qiūqiānxiàng rénjìngjiǎoyuèchūxié jìnhuā 
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译文:用绣花针刺破纸糊的窗户,引入梅花的一线清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lóu)¹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译文:蚂蚁也知道春色正好,倒拖着梅花花瓣上了东墙。
注释:¹蝼蚁:蚂蚁。

  翠妃的这一首咏梅花诗很有名气,古来咏梅之作不计其数,而这篇咏梅诗,别出心裁。

  诗人在室内窗前从捅破的窗纸的孔洞观看梅花,并且先是细腻地描写梅花的香味缕缕如线,真是未见梅花,先闻其香。

  后面又写到蝼蚁拖着梅花瓣儿,爬上东墙,这个细节令人觉得充满生活情趣,从而透露出诗人对于梅花的喜爱,对于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

  “刺破””“引透”“倒拖”几字,恰似一个个小小细腻的片段,把春色之浓之妩媚,以及对春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