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武陵溪上路,桃花流水潺潺。可怜仙侣剩浓欢,黄鹂惊梦破,青鸟唤春还。
千古武陵溪上路,桃花流水潺潺。可怜仙侣剩浓欢,黄鹂惊梦破,青鸟唤春还。
回首旧游浑不见,苍烟一片荒山。玉人何处倚阑干,紫箫明月底,翠袖暮云寒。
回首旧游浑不见,苍烟一片荒山。玉人何处倚阑干,紫箫明月底,翠袖暮云寒。

línjiāngxiān--zhānghóngfàn

qiānlíngshàngtáohuāliúshuǐchánchánliánxiānshèngnónghuānhuángjīngmèngqīngniǎohuànchūnhái

huíshǒujiùyóuhúnjiàncāngyānpiànhuāngshānrénchùlángànxiāomíngyuècuìxiùyúnhán

张弘范

张弘范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元朝初期重要将领,名将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 1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功名归堕甑,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空、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功名归堕(duò)(zèng)¹,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cuō)(tuó)²,林泉笑傲³,诗酒飘零。书间事、良可笑,似长空、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译文:功名失去无法挽回,便轻轻地挥一挥衣袖,就此洒脱而去,用不着大惊小怪。姑且让我搁置文武技艺,在山林野泉边逍遥自在过活,借诗酒宽慰这飘零人生。人世间的事情确实可笑至极,就像一阵风吹过,云遮月影,阴晴不定。不要像阮籍一样在穷途末路的时候老泪纵横,也不要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对泣悲伤。
注释:¹堕甑:指书洒脱大度,对己犯错误不加计较。比喻事已过去,无法挽回,不必再作无益的回顾。²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³笑傲:潇洒,逍遥。
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正百二河山。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míng)¹,正百二河山。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译文:我当在天际晚霞霭霭、薄暮冥冥的时候,像宁戚一样击牛角高歌。眼前这国家的大好河山,我也曾去治理过,如今却只能坐视终老。真正的英雄不该如此,我打算迎着风尘,像大鹏一样奋飞万里。谁说这是在怀念自己年轻时的荣华富贵呢?我只是可怜天下百姓生活疾苦。
注释:¹冥:昏暗。

lánhuāmànzhēngnánsānshǒuèr--zhānghóngfàn

gōngmíngguīduòzèng便biànxiùjīngqiěshūjiàncuōtuólínquánxiàoàoshījiǔpiāolíng

rénjiānshìliángxiàoshìzhǎngkōngyúnyǐngnòngyīnqíngqiónglǎolèixiūliánérxīntíng

hàofànniúshēngtiānyānmíngzhèngbǎièrshānshíguāndàilǎoquèshēngpíng

yīngxióngyīngyòngfēngchénwànfènpéngchéngshuíqīngchūnguìwèiliánhǎicāngshēng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寂寞东篱(lí)¹湿露华,依前金靥(yè)²照泥沙。
译文:重阳后菊花虽然还带着湿露,鲜嫩可爱,但已经无人来赏。
注释:¹东篱:化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因陶渊明诗意而后人借以特指菊花栽种之地。²金靥:字面意思是指金色的笑脸,其实是诗人的化用,实意是形容菊花,这一用法宋朝尤为常见。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照重阳一日花。
译文:与重阳前比并没有差异,还是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世俗之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解赏花,只知道看重阳节那一天的菊花。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译文:过了重阳登高节之后,菊花还是很新嫩的,但所谓的酒徒与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恰如退士¹垂车²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译文:这就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朋故友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
注释:¹退士:退休之官员。²垂车:犹“悬车”,以悬挂车子表示不再当官上朝。

  第一首,起句先写重阳后的菊花无人观赏。“寂寞”,无人到来;“东篱”,特指菊花栽种之地;“湿露华”,菊花带着湿露,犹鲜嫩可爱。后三字与前二字对照,以见无人见赏的可惜,七字之中,自为比照,词意充实。第二句又申述菊花之美,与重阳前比较,进一步比照。“依前”,不异重阳之前;“金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照泥沙”,光彩照地,然只独照泥沙,有伤叹之意。第三四句“世情儿女”指世俗之人;说他们没有超脱的情趣,即“无高韵”,所以只能应着节日故事,“看重阳一日”之“花”,实际上意在求福求寿,不解赏花。此诗借看菊事刺世人庸俗。

  第二首,起句写过了重阳“登高节”后,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第二句写“酒徒”与所谓的“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第三四句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人们的不同对待,恰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交”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范成大做过大官,这时“致仕”家居,大概也尝过世人这种冷淡的况味,故见重阳后的菊花有感而一发之。这首诗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势利”。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37-1038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¹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²,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译文:近来我来往于南方北方,很承友朋们以尊师之礼相待,这其实有点像向瞎子问道,实不敢当。我独自以为,百年来以来的学者常常说心说性,然而他们却茫茫然不得其真谛。
注释:¹百余年以来:指明代理学家王守仁以来。²言心言性:这是指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哲学范畴。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¹;性与天道²,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³。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¹⁰。”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¹¹。自曾子¹²而下,笃(dǔ)实无若子夏¹³,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¹⁴。”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pì)诸草木,区以别矣¹⁵”,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¹⁶,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āo)¹⁷东鲁¹⁸而直接二帝¹⁹之心传²⁰者也。我弗敢知也。
译文:命与仁,孔子是很少谈到的,人性与自然规律,子贡没有听说过,人性与命运的道理出自《易传》,未曾多次与人谈起,他回答士人的准则是“自己行事要知道什么是耻辱”。孔子谈自己的治学,也只是说“喜欢古代的诗书礼乐,勤奋去追究。”他与门内弟子说话中,所有那些所谓相传尧舜的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的说法,全都不提,而只是说:“不偏不倚地执政,如果天下有穷困,那么,上天赐与的福份就终止了。”呜呼!圣人的用来作学问的方法,这是怎样的平易而且可以以遵循的啊!所以说,“从初级学起而可以达到高深的水平。”颜回已接近圣贤的水平了,还说:“教我各种知识,以使我学问渊博。”孔子告示鲁哀公时说,明辨善恶的功夫,首先要拥有博深的学问。从曾参以下,修养、没有比得上子夏的,可子夏说起“仁“来,却这样解释:“要广博地学习,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并且多方面地思考当前的问题。”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聚集宾客、弟子、求学者,数十或数百人“就像草木一样繁多应该加以区分”,可是却一律和他们讲心讲性。舍弃“多学而增长见闻”,来寻求统一贯通的方法,把天下的穷困放在一边不管却一天到头讲危微精一之说,这一定是他的道要比孔子高明,而且他们的门人弟子都比子贡还圣贤,这真是把孔子的儒学弃在一边而直接得二帝真传啊!我不敢相信他们。
注释:¹“命与仁”二句:《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²“性与天道”二句:《论语·公治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³“性命之理”二句:《易传》:《周易》中解释经的部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易传》中有讲性命的话,如《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又如《乾卦》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尺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⁴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子贡问曰:‘如何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⁵好古敏求:《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勤勉。⁶危微精一: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的简称,宋儒把它当作十六字心传,看成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这十六字的大意是说,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妙的,只能正心诚意,不偏不倚,执守中正之道。⁷“允执其中”三句:《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朱熹注:“允,信也;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⁸下学而上达:语见《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指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⁹颜子:即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得意弟子。¹⁰博我以文:语见《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¹¹“其告哀公”三句:其,指孔子。哀公,鲁哀公姬蒋。明善,辨明善恶。《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又谈到明善时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博学放在首位。¹²曾子:孔子弟子曾参,以孝称。¹³子夏:孔子弟子卜商,工文学。¹⁴“博学而志笃”二句:语见《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志:坚定自己的志向。切问:恳切地发问。近思:考虑当前切实的问题。¹⁵“譬诸草木”二句:语见《论语·子张》。子夏说:“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¹⁶“舍多学”二句:《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识:同“志”,记。¹⁷祧:超越。¹⁸东鲁:借指孔子。¹⁹二帝:指尧舜。²⁰心传:指道统的传授。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¹、公孙丑²、陈代³、陈臻(zhēn)。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¹⁰”。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¹¹,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zhì)不求之不足以尽道¹²,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译文:《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也是反复恳切了,于是和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诸人的提问和孟子的回答中,常常在于出仕和隐居,离职与就职,拒绝与接受、取得与付出的关系方面。)以伊尹这样的大圣人,有使君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使民成为尧舜那样的民的巨大功劳,而其本性却在于就算有四千匹马,一匹马也不看不取这样小而具体的地方。伯夷、伊尹的特点不同于孔子,但他们有与孔子相同的地方,就是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就算得到天下,他们也不不会做。所以,本性、天命等,是孔子很少说到的,可是却是现在的君子却常常挂在嘴边;出仕与隐居,离职与就职,拒绝与接受,取得与付出之间的分辨,孔子、孟子常常谈及,可今天的君子却很少谈到。这就是说忠诚和清正还未达到仁,而不知道不忠诚不清正却可以大谈特谈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还说“不嫉妒、不不贪求”还不足以达到道的要求,可我不知道,一辈子都在嫉妒和贪求的人却可以大谈其道,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人的作为,我真的不敢相信。
注释:¹万章:孟子弟子。《孟子·万章》中记其与孔子问答颇多。²公孙丑:孟子弟子,《公孙丑》篇中曾记孟子回答他有关孔子的处世态度。³陈代:孟子弟子,《滕文公》篇记他曾欲孟子往见诸侯,孟子以孔子非礼招己则不往回答他。⁴陈臻:孟子弟子,《公孙丑》篇记其曾问孟子何以接受宋、薛两国餽金而不受齐王餽金,孟子答以君子不可以货取。⁵周霄:魏国人,《滕文公》篇记其曾问孟子仕进的方法,孟子答以“由有道”。⁶彭更:孟子弟子,《滕文公》篇曾记其问“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秦乎”?孟子答以: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⁷伊尹:名挚,商汤时大臣,辅佐汤攻灭破夏桀。⁸元圣:大圣。⁹“尧舜其君”二句:语本《孟子·万章上》:“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其非义也,其非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驷:古代一车套四马,称为一乘。介:同“芥”。“¹⁰伊尹”五句:语见《孟子·公孙丑上》。其说不同:“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其说同:“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¹¹“谓忠与清”句:语本《论语·公治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清,谓洁身自好。¹²“谓不忮”句:语见《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不忮不求”二句是《诗经·邶风·雄雉》中的诗句。忮,嫉妒。求:贪求。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¹,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²,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³。”
译文: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是“博学多文”,是“行己有耻”。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到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做子弟、臣子、朋友以至处理隐居出仕、合交往,拒绝与接受,取得与付出等,都是包含有耻的事。)“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所以说,“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反躬自问而没有愧疚。”
注释:¹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²“而耻”句:《孟子·万章上》:“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³“万物”二句:《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反躬自问。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¹
译文:呜呼!士人不把有耻入在首位,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书礼乐和丰富的见闻,就是空虚的学问,靠无根基的人而讲空虚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提做圣人,但离圣人越来越远了。虽然如此,也不是我敢断言的,姑且把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给同道的说说,来给我启发和帮助。
注释:¹起予:《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起予,是说启发我的。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画鼓¹喧街,兰灯满市,皎(jiǎo)月初照严城²。清都³(jiàng)(què)夜景,风传银箭,露叆(ài)金茎(jīng)。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pèi),缓听歌声。凤烛荧(yíng)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译文:大街上锣鼓喧天,满市集上都是兰灯,皎洁的月亮刚刚升起,它的银辉映照着京城。夜幕下的京城,风中传来滴漏的声音,露水滴在承露盘里。道路纵横交错着,牵着马缓缓穿行于平康里,慢慢听着在耳边响起的歌谣。风烛摇曳,灯火在夜色中闪烁不定。在某处的一座屋宇中,半开着芳香的屏风。
注释:¹画鼓:这里泛指各种乐器。²严城:庄严严整的城。这里指帝都。³清都:帝王居住的宫殿。⁴绛阙:宫殿的深红色门阙。⁵叆:云彩很厚的样子。⁶款辔:牵着马的辔头慢慢走。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向罗绮(qǐ)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¹艳冶(yě),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²,漫迟留³、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huàn)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译文:在众多令人倾倒的美人中,我依稀认出旧日的情人,她依旧保持着那般令人心醉的优雅姿态。眼波艳冶,宛如从前一样巧笑倩兮,带着情意迎向我。墙头马上遥遥一顾,徒然停下脚步,情感在空气中凝结,难以言喻的情感涌动。她又哪里知道,在身居高位、备受瞩目的官员身份下,已不得不束缚自己的言行举止,近年来风流才情已经没了。
注释:¹娇波:娇媚的秋波。²墙头马上:指男女一见钟情。典故出自唐代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³迟留:停留。⁴写:表露。⁵拘检:拘束检点。

chángxiāng ·huàxuānjiē

liǔyǒng sòngdài 

huàxuānjiē lándēngmǎnshì jiǎoyuèchūzhàoyánchéng qīngjiàngquèjǐng fēngchuányínjiàn àijīnjīng xiàngzònghéng guòpíngkāngkuǎnpèi huǎntīngshēng fèngzhúyíngyíng rénjiā wèiyǎnxiāngpíng 
xiàngluócóngzhōng rènjiù tàiqīngyíng jiāoyàn qiǎoxiàorán yǒuxiāngyíng qiángtóushàng mànchíliú nánxiěshēnchéng yòuzhī mínghuànjiǎn niánláijiǎnjìnfēngqíng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时运¹,游暮春也。春服既成²,景物斯³,偶景(yǐng)独游,欣慨交心
译文:《时运》诗是写暮春出游的。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稳了,春天的景色是那么和美,独自出游只有影子作伴,不禁欣喜与慨叹交替袭来。
注释:¹时运:指春、夏、秋、冬四时之运行。²春服既成:春服已经穿定,气候确已转暖。《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成,定。³斯:句中连词。⁴和:和穆。⁵偶景:与影为伴,表孤独。景,同“影”。⁶欣慨交心:欣喜与感慨两者交会于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物物¹时运,穆(mù)²良朝。
译文:天回地转,时光物进,温煦的季节已经来临。
注释:¹物物:行而复行,此指四时不断运行。²穆穆:和美貌。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¹我春服,薄²³东郊。
译文:穿上我春天的服装,去啊,去到那东郊踏青。
注释:¹袭:衣外加衣。²薄:迫、近。³言:语词。全句说到了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山涤(dí)¹余霭(ǎi)²,宇暧(ài)³微霄
译文:山峦间余剩的烟云已被涤荡,天宇中还剩一抹淡淡的云。
注释:¹涤:洗、除。²霭:云翳。³暧:遮蔽。⁴霄:云气。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有风自南,翼¹彼新苗。
译文:清风从南方吹来,一片新绿起伏不停。
注释:¹翼:名词用作动词。写南风吹拂春苗,宛若使之张开翅膀。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洋洋¹平泽²,乃漱(shù)乃濯(zhuó)³
译文: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
注释:¹洋洋:水盛大貌。²平泽:浇满水之湖泊。³漱、濯:洗涤。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miǎo)¹遐景²,载³欣载瞩(zhǔ)
译文: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
注释:¹邈邈:远貌。²遐景:远景。³载:语词。⁴瞩:注视。此句写诗人眺望远景,心感欣喜。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人亦有言,称¹心易足。
译文:人但求称心就好,心意满足并不困难。
注释:¹称:相适合,符合。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挥兹一觞(shāng)¹,陶然自乐。
译文: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乐,陶然复陶然。
注释:¹挥兹一觞:意谓举觞饮酒。挥:倾杯饮酒。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延目¹中流²,悠想清沂(yí)³
译文:放眼望河中滔滔的水流,遥想古时清澈的沂水之湄。
注释:¹延目:放眼远望。²中流:此指平泽之中央。³沂:河名,源出山东东南部,即《论语·先进》所说“浴乎沂”之沂水。这两句谓当此延目中流之际,平泽忽如鲁地之沂水。言外之意,向往曾皙所言之生活。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童冠¹(jì)²,闲咏以归。
译文:有那十几位课业完毕的莘莘学子,唱着歌儿修褉而归。
注释:¹童冠:童子与冠者,即未成年者与年满二十者。²齐业:课业完成。齐,同“济”。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我爱其静,寤(wù)¹(mèi)²交挥³
译文:我欣羡那种恬静的生活,清醒时,睡梦里时刻萦回。
注释:¹寤:醒着。²寐:睡着。这两句说诗人向往曾皙之静,不论日夜都向往不已。“静”,指儒家所论仁者之性格。《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³交挥:俱相奋发。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但恨殊世¹,邈不可追²
译文:遗憾啊,已隔了好多世代,先贤的足迹无法追随。
注释:¹殊世:不同时代。²追:追随。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斯晨¹斯夕²,言³息其庐
译文:这样的早晨,这样的夜晚,我止息在这简朴的草庐。
注释:¹晨:早。²夕:晚。³言:语词。⁴庐:草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花药分列,林竹翳(yì)¹
译文:院子里一边药栏,一边花圃,竹林的清阴遮住了庭除。
注释:¹翳如:翳然,隐蔽貌。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译文:横放在琴架上的是素琴一张,那旁边还置放着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¹²莫逮³,慨独在余。
译文:只是啊,终究赶不上黄唐盛世;我深深地感慨自己的孤独。
注释:¹黄:指黄帝。²唐:指帝尧。陶渊明《赠羊长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³莫逮:未及。

  这首诗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点明全篇的宗旨。本来,汉魏以后,四言诗已渐趋消歇。因为较之新兴的五言诗来,其节奏显得单调,而且为了凑足音节,常需添加无实义的语词,也就不够简练。但陶渊明为了追求平和闲静、古朴淡远的情调,常有意选用节奏简单而平稳的四言诗体。因为是有意的选择,其效果比《诗经》本身更为明显。

  全诗牵涉到这样一个典故:据《论语》记载,一次孔子和一群门徒围坐在一起,他让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最后一个是曾点,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在暮春时节,天气暖和得已经穿得住春装了,和五六个成年朋友一起,带上六七个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坛,迎着春风的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想像中和平安宁的景象,悠闲潇洒的仪态,把向来严毅深沉的老夫子也感动得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我的心与曾点一样)后代修禊(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的风俗渐盛,因为时间也是暮春,又同是在水边嬉游,所以关于修禊的诗文,常引用到《论语》中这个典故。诗前小序的大意是:暮春时节,景物融和,独自出游,唯有身影相伴,欣喜感慨,交杂于心。全诗四章,恰是前二章说欣喜之情,后二章叙感伤之意。

  先说一二两章。第一章前四句中,“时运”谓四时运转;“袭”谓取用、穿上;“薄言”是仿《诗经》中常用的语词,无实义。这四句意思很简单,用五言诗写两句也够了:时运值良朝,春服出东郊。但诗歌语言并非唯有简练才好,而必须服从特定的抒情要求。下笔缓缓四句,正写出诗人悠然自得、随心适意的情怀。开头“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也有助于造成平缓的节奏。而且“迈迈”形容时间一步一步地推进,“穆穆”形容春色温和宁静,都排除了激荡、强烈的因素,似乎整个时空和诗人的意绪有着同样的韵律。后四句写郊外所见景色:山峰涤除了最后一点云雾,露出清朗秀丽的面貌;天宇轻笼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淡淡云气,显得格外高远缥缈;南风吹来,把踪迹留在一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苗上,那些禾苗欢欣鼓舞,像鸟儿掀动着翅膀。这些写景的句子从简朴中显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却恰到好处。同时这开远的画面,又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广大、明朗、平和、欢欣。

  第二章转笔来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濛,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第三章前四句,写自己目光投注在湖中的水波上,遥想起《论语》中曾点所描叙的那一幅图景:少长相杂的一群人,习完了各自的课业,无所忧虑、兴味十足地游于沂水之滨,然后悠闲地唱着歌回家。需补充说明的是,这里面包含着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平静悠闲,一方面是社会的和平安宁。这本是曾点(包括孔子)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但陶渊明把它当作实有之事,以寄托自己的感慨。他的周围,是一个喧嚣激荡的流血世界;他自己,进不能实现济世之志,退又不能真所谓超然物外。而且他是孤独的,小序中说“偶影独游”,正与曾点所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相对照。他不能不感伤。下面说:“我爱其静,寤寐交挥。”用一个“静”字总括曾点所叙,并表示对此时刻向往,不能自已(“交挥”犹言“迭起”),因为那种社会的安宁与人心的平和,是他所处的世界中最为缺乏的;那种朋友们相融无间、淡然神会的交往,又是他最为渴望的。最后两句说:遗憾的是那个时代与自己遥相悬隔,无法追及。这实际是说,他所向往的一切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第四章所叙,是游春后回到居所的情景。开头两句,写经过自晨至夕的流连,又回到家中。接着四句描摹庭园景色和室内陈设。这里表面上没有写主人的活动,但诗篇取景的镜头,映照出分列小径两旁的花卉药草,交相掩蔽的绿树青竹,床头一张古琴、半壶浊酒,清楚地表现出一种清静的气氛和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怀。第二章出现过的、使诗人“陶然自乐”的酒,在这里重又出现了,不过它现在似乎更带有忧伤的色彩。酒中的陶渊明到底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呢?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

  后面“黄唐”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据说他们统治的远古时代,社会太平、人心淳朴。但是“黄唐莫逮”,这个时代自己已经无法追赶了,“慨独在余”,我只能一个人独自感叹伤怀。最后这两句的意思和第三章结尾两句差不多,不过是换了一个寄托感慨的对象,把伤今怀古的情绪回复加强了一番。

  但怀古并非陶渊明真正的目的。他只是借对古人的追慕表达对现实的厌恶,对一种空想的完美境界的向往,这和《桃花源记》实质上是共通的。

  这首诗表现的情绪、蕴含的内容是复杂而深厚的。诗人从寄情自然中获得欣慰,但仍不能忘怀世情,摆脱现实的压迫;他幻想一个太平社会,一个灵魂没有负荷的世界,却又明知道不可能得到。所以说到底他还是痛苦的。但无论是欢欣还是痛苦,诗中表现得都很平淡,语言也毫无着意雕饰之处。陶渊明追求的人格,是真诚冲和,不喜不惧;所追求的社会,是各得其所,怡然自乐,因而在他的诗歌中,就形成了一种冲淡自然、平和闲远的独特风格。任何过于夸张,过于强烈的表现,都会破坏这种纯和的美,这是陶渊明所不取的。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