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信怪来稀,世态时情固自宜。莫比红尘儿女辈,须知,义士交情死不移。
音信怪来稀,世态时情固自宜。莫比红尘儿女辈,须知,义士交情死不移。
应是占花期,箫鼓东城醉玉姬。谁念书生寒屋底,伤悲,忍泪窗前听子规。
应是占花期,箫鼓东城醉玉姬。谁念书生寒屋底,伤悲,忍泪窗前听子规。

nánxiāngziliúzhòng--zhānghóngfàn

yīnxìnguàiláishìtàishíqínghóngchénérbèizhīshìjiāoqíng

yīngshìzhànhuāxiāodōngchéngzuìshuíniànshūshēnghánshāngbēirěnlèichuāngqiántīngziguī

张弘范

张弘范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元朝初期重要将领,名将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 1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山郡(jùn)¹逢春复乍晴,陂(bēi)²分出几泉清?
译文:春天阴晴多变,此时突然放晴,阳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凉的泉水。
注释:¹山郡:指济南府。其城南多山,故称。²陂塘:池塘,此处特指济南城中的大明湖。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郭边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²
译文: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春雪过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无处不赏心悦目。
注释:¹郭边:即城下。词句谓城下人家临泉而居。²半入城:济南城中有大明湖,千佛山在城南郊,山色倒映湖中,故称半入城。

  前两句写济南初春雪后乍晴以及泉眼之多。“山郡逢春复乍晴”句,紧扣诗题,“山郡”点明济南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逢春”和“乍晴”是交待诗的具体形象所赖以产生的节候。续句“陂塘分出几泉清”,表现号称“泉城”的济南最典型的景色。济南城区,有七十二泉分布各处,春来冰雪消融,地下有充沛水源,于是处处泉眼都有清流汩汩涌出,泉水分流汇合城内城外,碧波荡漾,随地皆成陂塘。此句炼在“分”字,分而知泉眼之多,泉多水丰,故能形成陂塘池沼,这才成其为泉城。

  后两句写大明湖清丽纯净的奇伟景象。“郭边万户皆临水”,是描写大明湖及趵突泉一带城区的特殊景观。在济南旧城的四沿(即诗所说的“郭边”)环绕着由珍珠泉、美蓉泉、王府池、趵突泉等七十二泉涌水所汇成的河流水域,其中北部的大明湖水域尤擅景观之胜,民户鳞次栉比,傍水而居,清流逶迤。房舍掩映,这是济南胜致。此句“临”字比较关键,它体现了泉水和居人自然地交织汇合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美感。最后“雪后千峰半入城”句,是渲染春天乍降时,山郡济南所见。济南群山环绕,南有千佛山、四里山,北有卧牛山、华不注、鹊山等等,群山巍峙,层峦叠嶂,林木苍翠,钟灵毓秀。环城四顾,山色青冥,美不胜收。清人刘风诰有一联曾曰:“一城山色半城湖”,群山本不“入城”,因“雪后”看上去特别近,故有“千峰半入城”的错觉。比“一城山色”的写法,更有别趣。

  这首七绝四句纯然写景,不露声色,景中饱含深情,情景交融,极富情致。无论是“逢春复乍晴”的好天气,还是潺潺而流的清泉,以及湖水中倒映的“雪后千峰”等,都包蕴着诗人对济南初春的审美喜悦,流荡着一种迷恋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91
2、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明清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305
3、 李子光.旅游交通与旅游文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636

chūchūnnánzuò

wángshìzhēn qīngdài 

shānjùnféngchūnzhàqíng bēitángfēnchūquánqīng 
guōbiānwànjiēlínshuǐ xuěhòuqiānfēngbànchéng 

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
隋堤(dī)¹柳,汴河²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³凤舸(gě)木兰香,锦帆张。
注释:¹隋堤:隋炀帝时开通济渠,沿渠筑堤,后人称“隋堤”。²汴河:又称“汴水”、“汴渠”。³龙舟:船饰为龙状。⁴凤舸:饰为凤凰形的大船。⁵木兰:树名,指舟以木兰树制成,故香。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¹羽葆(bǎo)。笙歌²未尽起横流³,锁春愁。
注释:¹流苏:丝缕下垂的装饰物,用于车马、帐幕等物上。²笙歌:泛指音乐,这里指欢乐的场面。³横流:水不顺道而流,这里暗喻天下大乱。

  这首词借咏柳讽刺了隋炀帝的荒淫无度。

  上片写隋炀帝锦帆龙舟下汴河,极尽铺张。

  下片写其荒淫误国。“笙歌”句饶有韵味,将由繁盛转为破亡的历史教训,一笔端出,颇有社会意义。

liǔhányān··suíliǔ--máowén

suíliǔbiànpángjiāàn绿yīnqiānlóngzhōufènglánxiāngjǐnfānzhāng

yīnmèngjiāngnánchūnjǐnghǎoliúbǎoshēngwèijǐnhéngliúsuǒchūnchóu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译文:你骑着青骢马,沿着长满青草的小路,从秦地出发,一路远去。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译文:眼前的流水,宛如涌动着云梦楚地的晨意,身旁的山川,仿佛绵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译文:你的小船仿佛已经走到了三峡,凄清的猿叫声从四面传来将你包围。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译文:唉,你这一走,想再见我恐怕就很难了!

sòngrénháijīngzhōu--huángcéng

cǎosuícōngyōuyōutóngchūqín

shuǐchuányúnmèngxiǎoshānjiēdòngtíngchūn

fānyǐngliánsānxiáyuánshēngjìnlín

qīngménfēnshǒunánjiànlíngrén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雨在¹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译文:刚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
注释:¹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山深失小寺,湖¹²得孤亭(tíng)
译文: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
注释:¹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²尽:尽头。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春着¹湖烟腻(nì),晴摇野水光。
译文: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烟霭,带有浓重的湿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波光粼粼,摇荡不已。
注释:¹着:着落。这里指春天来到。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草青仍¹过雨,山紫更斜阳。
译文:绿草刚经过一番春雨的冲洗,更显得青翠欲滴;烟光凝聚的山头,一派紫色,斜阳返照,增添了几分色泽。
注释:¹仍:又,还。

  这两首诗题中所说的“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诗写作者游栖禅山暮归时的所见景物。

  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侯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这变幻不定、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个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字是个句眼,却显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的痕迹。

  次句“春归处处青”,由天容写到野色。“归”既可指归去,也可指归来,这里用后一义,传出喜悦之情;缀以“处处青”三字,欢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归》说:“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所至”句亦即“春归处处青”的意思。不过《春归》诗强调春风的作用,该篇则泛言春归绿遍,暗示这种时下时停的春雨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点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题中说“暮归”,则栖禅寺在白天游览过程中已经去过,这里说“失小寺”,是暮归回望时,因为山峦重叠,暮霭朦胧,已不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达。这里透出了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一句相对。上句是回望所见,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丰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之上。诗人在暮归途中,信步走到丰湖尽头,忽然发现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串着诗人的“暮归”行程。

  第二首起句“春着湖烟腻”,紧承组诗第一首结尾,仍写丰湖。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一层带有浓重湿意的烟霭,给人一种化不开的粘腻之感。句末的“腻”字固然是刻意锤炼,表现了春日南方卑湿之地的烟雨迷蒙,“着”字也同样是着意经营。春天,仿佛将它的灵魂与生命附着于湖烟之上,使湖烟也变得粘腻了。

  次句“晴摇野水光”,写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摇曳不定。“摇”字不仅富于动态感,而且透出诗人的一份愉悦感。诗人的心,如同也在随着水光摇动。

  “草青仍过雨”,第三句又回到天气的变幻。草色青绿,一片春意,而时停时下的雨在行程中又掠过了一阵。经过雨的清洗,草色显得更青了。

  “山紫更斜阳”,傍晚时分,烟霭凝聚,山色显得青紫,紫由返照而来,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可与此参证。雨后斜阳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色泽。“更”字与上句“仍”字相应,突出斜阳的作用,用斜阳作衬托,增加了色彩的变化。

  这四句诗,每句如一幅独立的图画,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栖禅暮景图。诗人巧妙地把实景湖、水、草、山与季节、天气、时间结合在一起,主体与背景安排得分外和谐。在具体写景时,不是就景写景,而是尽力通过客观景物与感觉相结合来描述,烟雾湿腻,水光闪耀,草色青翠如滴,暮山紫色浓厚,山中的景观与诗人浏览时的情趣一起展现,引发读者去感受,去想象。

  诗全首用对,工稳自然。前两句,使用动词“着”与“摇”字,使景物与节令、天气关联,让无情的景物带有主动的情感。后两句使用“仍”、“更”两个副词,作进一层描写,使形象更为鲜明。对实词的锤炼也同样令人瞩目。首句的“腻”字,写出南方春天雨后,日光照耀下烟雾迷濛的情况,给人以化不开的黏腻潮湿的感觉。末句的“紫”字也很见观察得细致。傍晚时烟气凝聚,远山在斜阳照射下,呈现出青紫色,这一形象,与唐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几乎相同。

  色彩和谐也是此诗一大特色。诗不仅在后两句用了“青”、“紫”两个颜色字,前两句的“湖烟”、“野水”也隐含色彩。这样,既有大块的颜色,又有小块的颜色,层次分明,深浅相间,与诗所写的春、晴、暮三点丝丝入扣,妙手绘出山野的独特景色。

  这两首诗,前首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后首由湖景写到变幻的天气和绿野紫山。“暮归”是所写景物的贯串线索。两首在写法上偏于实写刻画,与唐代绝句多空灵蕴籍不同。两首诗均用对起对结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独立,不相连属,实际上所写景物不但为春日所共有,而且带有岭南地区春天晴雨变幻以及“暮归”这个特定时间的特征。因此,尽管各个画面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与联系,但这些图景给读者总的感受是统一的。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到岭南春归时烟腻水摇、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此的喜悦之情。这种以刻画实境为主、一句一景、似离实合的写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后的不少绝句中可以遇到。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26-728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chánguīshūsuǒjiànèrshǒu

tánggēng sòngdài 

zàishíshíhēi chūnguīchùchùqīng 
shānshēnshīxiǎo jìntíng 

chūnzháoyān qíngyáoshuǐguāng 
cǎoqīngréngguò shāngèngxiéyáng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¹小雨润如酥(sū)²,草色遥看近却无。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注释:¹天街:京城街道。²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¹一年春好处²,绝胜³烟柳满皇都
译文: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注释:¹最是:正是。²处:时。³绝胜:远远胜过。⁴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莫道官忙身老大¹,即²无年少逐春心。
译文: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就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注释:¹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²即:就。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¹君先到江²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¹凭:这里作“请”讲。²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参考资料:
1、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9-730

zǎochūnchéngshuǐzhāngshíyuánwàièrshǒu

hán tángdài 

tiānjiēxiǎorùn cǎoyáokànjìnquè 
zuìshìniánchūnhǎochù juéshèngyānliǔmǎnhuáng 

dàoguānmángshēnlǎo niánshàozhúchūnxīn 
píngjūnxiāndàojiāngtóukàn liǔjīnshēnwèi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