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游南国,红粉三千台百尺。歌钟激浪楚日白,帘栊凝树湘云碧。
大明天子游南国,红粉三千台百尺。歌钟激浪楚日白,帘栊凝树湘云碧。
凌歊高宴金舆来,侍臣狎笑朱颜开。台城宫扉锁花柳,寄奴土障生尘埃。
凌歊高宴金舆来,侍臣狎笑朱颜开。台城宫扉锁花柳,寄奴土障生尘埃。
昏昏醉梦春风几,不顾江东数千里。酒罢歌阑帝业销,青山空映当涂水。
昏昏醉梦春风几,不顾江东数千里。酒罢歌阑帝业销,青山空映当涂水。

shítái怀huáishílíngxiāotái--shīdào

míngtiānziyóunánguóhóngfěnsānqiāntáibǎichǐzhōnglàngchǔbáiliánlóngníngshùxiāngyún

língxiāogāoyànjīnláishìchénxiáxiàozhūyánkāitáichénggōngfēisuǒhuāliǔzhàngshēngchénāi

hūnhūnzuìmèngchūnfēngjiāngdōngshùqiānjiǔlánxiāoqīngshānkōngyìngdāngshuǐ

吴师道

吴师道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太后¹新用事²,秦急³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¹⁰。太后明¹¹谓左右¹²:“有复言¹³¹⁴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tuò)其面¹⁵。”
译文: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注释:¹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²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³急:加紧。⁴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⁵必:一定。⁶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⁷以……为:把……作为。⁸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⁹强:竭力,极力。¹⁰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¹¹明:明白地。¹²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¹³复言:再说。¹⁴令:让,使。¹⁵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唾:吐唾沫,动词。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¹触龙言²愿见³太后。太后盛气而揖(xū)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¹⁰不能疾走¹¹,不得¹²¹³久矣。窃¹⁴自恕¹⁵,而恐太后玉体¹⁶之有所郄(xì)¹⁷也,故愿望见¹⁸太后。”太后曰:“老妇恃(shì)¹⁹(niǎn)²⁰而行。”曰:“日²¹食饮得无²²²³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²⁴²⁵不欲食,乃自强(qiǎng)²⁶,日²⁷三四里,少²⁸²⁹(shì)³⁰,和³¹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³²少解³³
译文: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注释:¹左师:战国时赵国无实权的高级官名。²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³见:谒见,拜见。⁴盛气:怒气冲冲。⁵揖:应为“胥”。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⁶入:进入殿内。⁷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跑,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⁸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⁹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¹⁰曾:竟,副词。¹¹疾走:快跑。走:跑。疾:快。¹²不得:不能。¹³见:指拜见太后。¹⁴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¹⁵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¹⁶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¹⁷有所郄:有什么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郄: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¹⁸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¹⁹恃:依靠,凭借。²⁰辇: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²¹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²²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²³衰:减少。²⁴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²⁵殊:很,特别,副词。²⁶强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²⁷日:每天(步行)。²⁸少:稍微,略微,副词。²⁹益:增加,动词。³⁰耆食:喜爱吃的食物。耆:同“嗜”,喜爱。³¹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³²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³³少解: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¹曰:“老臣贱息²舒祺(qí)³,最少(shào),不肖(xiào);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补黑衣之数,以¹⁰卫王宫。没(mò)¹¹¹²¹³。”太后曰:“敬诺¹⁴。年几何¹⁵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¹⁶¹⁷未填沟壑(hè)¹⁸而托之¹⁹。”太后曰:“丈夫²⁰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²¹²²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²³。”对曰:“老臣窃以为²⁴(ǎo)²⁵之爱燕后²⁶贤于²⁷长安君²⁸。”曰:“君过²⁹矣!不若长安君之甚³⁰。”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³¹,则为³²之计³³深远³⁴。媪之送燕后也,持³⁵其踵(zhǒng)³⁶,为之³⁷³⁸,念悲³⁹其远⁴⁰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⁴¹思也,祭祀(sì)⁴²祝之⁴³,祝曰:‘必勿使⁴⁴⁴⁵。’岂非计久长⁴⁶,有子孙⁴⁷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译文: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也算是够爱她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注释:¹公:对人的尊称。²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³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⁴少:年幼。⁵不肖: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⁶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⁷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⁸得:能够。⁹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¹⁰以:来,连词。¹¹没死:冒着死罪。没:冒昧。¹²以:连词,来。¹³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¹⁴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敬:表示客气的副词。诺:表示答应的意思。¹⁵几何:多少。¹⁶愿:希望。¹⁷及:趁。¹⁸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¹⁹托之:把他托付给(您)。²⁰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²¹甚:厉害,形容词。²²于:比,介词。²³异甚:特别厉害。²⁴以为:认为。²⁵媪: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²⁶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²⁷贤于:胜过。²⁸君:您,对人的尊称。²⁹过:错。³⁰之甚:那样厉害。³¹子:这里泛指子女。³²为:替,介词。³³计:打算,考虑。³⁴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³⁵持:握持。³⁶踵: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³⁷为之:为她。³⁸泣:小声哭。³⁹念悲:惦念并伤心。⁴⁰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⁴¹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⁴²必:一定,副词。⁴³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⁴⁴使:让(她)。⁴⁵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⁴⁶计久长:打算得长远。⁴⁷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¹,至于赵之为赵²,赵王之子孙侯者³,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¹⁰必不善¹¹哉?位¹²¹³¹⁴无功,奉¹⁵厚而无劳¹⁶,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¹⁷长安君之位,而封¹⁸之以膏腴(yú)¹⁹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²⁰²¹有功于国,—旦山陵崩²²,长安君何以²³自托²⁴于赵?老臣以²⁵媪为²⁶长安君计短²⁷也,故以为其爱不若²⁸燕后。”太后曰:“诺²⁹,恣(zì)³⁰君之所使之³¹。”
译文: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
注释:¹“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前)。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²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³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⁴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⁵在者:在侯位的人。⁶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⁷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⁸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⁹人主:国君,诸侯。¹⁰则:就,连词。¹¹善:好。¹²位:地位。¹³尊:尊贵,高贵。¹⁴而:可是,转折连词。¹⁵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¹⁶劳:功劳。¹⁷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¹⁸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¹⁹膏腴: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²⁰及今:趁现在(您在世)。²¹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²²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²³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²⁴自托:寄托自己。²⁵以:认为,动词。²⁶为:替,介词。²⁷计短:考虑得太短浅。²⁸不若:不如。²⁹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³⁰恣:任凭。³¹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¹百乘(shèng)²,质³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注释:¹约车:套车。约:捆缚,套。²乘:量词,古代一车四马叫“乘”。质于齐。³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子义¹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²不能恃无功之尊³、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注释:¹子义:赵国贤人。²犹:还。³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出於一个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内心的隐痛。有人提起,对太后是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当然也愿意听了。左师说起燕后远嫁,太后曾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却祝:“必勿使反。”借此提出“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然后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長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無勞”所致。最后直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话说到这里,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师劝谏的使命圆满完成。他俩在長安君质齐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触龙的攻心术,使趙太后从抵触到对撞再到接纳最后到契合,始终未提長安君质齐这个话题。可听了触龙一席话后,太后主动要求触龙派遣長安君使齐为质。看似无心插柳,实是以情一动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资料:
1、 黄亚琴,高尚义.说谏文中的双璧——《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7年第21期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朱绂(fú)¹遗尘境,青山谒(yè)(fàn)(yán)²
译文:朝服绶带遗弃在尘世之境,赶赴青山拜谒佛教道场。
注释:¹朱绂: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此代指官职。²梵筵:佛教道场等宗教仪式。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金绳¹开觉路²,宝筏(fá)³度迷川
译文: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
注释:¹金绳: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典出《法华经》。²觉路:犹言“觉悟之路”。³宝筏:指船。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⁴迷川:指众生为欲念所蔽而陷于迷障的生活,与“苦海”的意思相类似。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岭树攒飞栱(gǒng)¹,岩花覆谷泉²
译文:岭上高树拢聚构成飞栱一般,岩上红花盛开掩盖山谷的泉水。
注释:¹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²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¹
译文:佛塔高耸是海上日出的标志,佛楼雄伟依傍大江烟云缭绕。
注释:¹江烟:指江上的云气、烟霭。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香气¹三天²下,钟声万壑(hè)连。
译文:佛烟香气传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钟敲响声连万壑千川。
注释:¹香气:指佛寺里的香火烟雾。²三天:即“三界”的意思,佛家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这里的“三天下”犹言“天下”。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译文:手中念珠如秋日莲子成熟满把满串,繁茂的松树团团圆圆如月。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¹
译文:鸟儿相聚疑是为听法而来,龙王亦来参加原为护法而来。
注释:¹龙参句:佛教认为龙王护持佛法。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愧非流水韵¹,叨入伯牙弦。
译文:惭愧我无洋洋兮若江河般的流水声韵,可以混为伯牙的琴上之声。
注释:¹流水韵:指美妙的乐曲。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朱绂”此处用以指代游者,正显示其身份之尊贵。“尘境”与“梵筵”相对,一指世俗生活的地方,一指超脱红尘的佛寺。诗人陪同这位贵人离开了世俗的境地,来到这青山环抱之中拜谒佛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两句纯用佛典当中的用语。“这两句是说佛法能开启众生觉悟的道路,能超度众生脱离迷川,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诗人这里是借眼前之景既赞颂了佛寺、佛法,又赞颂了来游禅寺的人。

  “岭树攒飞拱”以下四句是从宏观上描绘佛寺之壮观,也是诗人刚入禅寺所看到的景色。山岭上茂密的树木簇拥着寺庙的飞栱;岩石边的繁花覆盖着谷中的幽泉;寺中的高塔,高耸入云,似乎凌驾于海日之上;而雄伟的殿宇,气势非凡,又好象超出于江烟之上。“海日”、“江烟”在这里无非是用以烘托“塔形”与“楼势”,不一定意味着这禅寺真的在海边江上。所以对诗意的解释不必过于拘泥。这四句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用词精妙。“攒”、“覆”、“标”、“出”四个字把环境的幽美,庙宇的雄伟写尽写足了,也写活了。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随着这两句诗的展开,诗人之笔深入到了佛堂之中。由此可以体会到全诗似乎是由外而内逐步深入的。佛寺里的香烟弥散于“三天下”,宏亮的钟声在千丘万壑之间回荡不绝,象征着佛门广大,其影响正普及于天下。这两句诗气魄宏伟,正是李太白的一贯诗风。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这是进入到禅堂深处了。这两句虽仍是写景,却隐含着佛理。秋天荷叶上布满了晶莹的露珠,繁茂的松树已亭亭如盖。这两句描摹景色,细致入微。“已”、“初”两字用得十分确切,“圆”、“满”更是语带双关。“圆”,“满”两字一方面赋于荷珠、松盖以鲜明的形象和勃勃的生机,准确地传达出荷珠松盖的神韵情致;另一方面又隐含着禅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一节“说圆”写道:“释书屡以十五夜满月喻正遍智”。他广征博引上座大众诸部经典,如《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等等中的各类例子。可见以“圆”“满”作为“如来智慧”的形容在佛家经典中是比较普遍的,所以人们也说功德圆满之类的话。诗人在这里揉诗意禅趣于一体,可谓巧妙之至。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两句进一步借写景点明身在佛寺,也像“鸟”与“龙”一样受到佛理佛法的薰染,体验到佛法的威力。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两句借用伯牙钟子期的故事,自谦和的诗愧非知音。《吕氏春秋》载:伯牙鼓琴,遇钟子期,伯牙志在泰山,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

  李白一生与道教关系密切,自称“臣是酒中仙”,以贺知章赠给的佳号“谪仙人”自傲。但是他与佛教的关系也同样十分密切,他自称“青莲居士”,并有诗言道:“金粟如来是后身。”据有人统计,与李白交游的僧人有三十余人,他还曾从两位高僧学法。他寄居过的佛寺寺院有名可考的便有二十余座,他写的有关佛教的诗文有五十多篇。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量应景的佛家典故,胡震亨曾说道:“诗家拈教乘中题,当既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李白在这首诗中基本上是为了应景而用佛典语,但他用得精工,用得巧妙,景语佛语熔于一炉。这就表现了他的诗学佛学造诣均卓越非凡。这首诗音律精严,对仗工稳,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确实,最能表现李白心胸、抱负、胆识的是他的乐府古风之中的许多不朽之作,但这首诗虽是应酬之作,仍表现出他超凡脱俗的横溢的才华,于“端整”中不失“飘逸”。诗中没有明写游禅寺,但几乎每一句每一字都不离一个“禅”字,使人一下子便能悟到诗人说的是禅寺,这些地方也可见诗人深厚的功力。

  这首诗也许不能代表李白诗作中主要方面,但正因为其独特更说明了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恰如要全面地了解杜甫,除了“三吏”三别”之外,《秋兴八首》也不可不读一样,读读这首诗,对全面了解李白是会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90-393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依然¹临江渚(zhǔ)²,长望³倚河津(jīn)
译文:面对着江中的小洲,依依不忍离去;站在这江边的渡口遥望着远去的船只。
注释:江津:江边渡口。刘光禄:刘孺,字孝稚,曾任光禄卿。不及:没有赶上。¹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²渚:江中小洲。³长望:远望。⁴津:渡口。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鼓声¹随听绝,帆势²与云邻。
译文:随着朋友的船渐行渐远,那船桨摇动的声音听不到了;那船上的大帆也渐渐与云彩接近。
注释:¹鼓声:古时开船,以打鼓为号。²帆势:帆船的姿影。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bó)¹空余鸟,离亭²已散人。
译文:去看朋友船停过的地方,只有几只小鸟;再看那离亭中,为朋友送行的人也早已散去了。
注释:¹泊处:船只原来停泊之处。²离亭:渡头供人休息、饯别的亭子。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林寒正下叶¹,钓晚欲收纶²
译文:傍晚风寒,林间的树叶纷纷落下;日暮黄昏,钓鱼人也正准备收拾回家。
注释:¹下叶:落下树叶。²纶:钓鱼用的丝绳。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如何相背远¹,江汉²与城闉(yīn)³
译文:为什么要让我们背离得这么远,一个远去江汉,一个归返城中。
注释:¹相背远:远别,各分东西。²江汉:指朋友前去之地。³城闉:城门,指诗人回去的地方。

  此诗共十句。首二句“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是一幅目送朋友风帆逝去的远望图。“依然”是依恋,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内心是何等懊丧。从“长望”的凝神注目中能够窥见其情绪的起伏,有如这眼前的江水翻滚不已!

  “鼓声随听绝”以下六句可分为两个层次,也可以把它看成两个镜头。第一层次“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两句是电影长镜头中的远景,写船已经远去的情状。友人开船时的打鼓声已在江空中绝响,而去帆也如脱弦之箭到了很远的江际,似乎已经与云为邻。这两句都是写诗人注目的那个远去所在。

  紧接着的四句是第二层,可以看作近乎特写的近镜头。诗人回过头来写自己身边的情景,也就是朋友刚才离去的那个地方。“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这个泊处是朋友离船所泊之处,离亭是朋友离去前曾经逗留过的亭子。诗人所以特别注目,或许是因为没有来得及送别友人,因而对与友人刚刚驻足的地方产生情感上的牵连和迁移,其中有睹物思人的意味。泊处已空,只剩有飞鸟在盘旋往还,飞鸟是不领会诗人的离别之苦的,依旧追逐嬉戏,这就更加撩拨了诗人的惜别之情。离亭依旧存在,人却已散去,物是人非,徒增感慨。诗人写鸟亭的实有,更反衬出泊处的空寂和朋友之间的散落。下二句“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仍是承上二句,说的是天气寒冷而树木纷纷落叶,时正向晚而钓者也要收起钓丝返家。这里对选取入诗的景即诗人的眼中景是颇具匠心的。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正渲染出诗人独立苍茫、凄苦无着的情绪和氛围,景的色调灰暗,从中可窥出诗人心中的悲凉。这里树叶的纷纷落下象征着朋友的孤帆远去、萍水飘泊,钓晚收纶暗示着诗人即将怏怏归去。这种诗歌欣赏的二重境界基于作者创造的第一重境界,这样才可以在欣赏、接受的过程中开拓出新的艺术天地。

  最后二句是说朋友已去江汉而自己却返归城曲。“如何相背远”,诗的语气平淡朴素,其中深深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调。这样写自己归来的情状于全诗而言,一是对江津送友不及情状的续写,更可见出诗人对朋友思念之深、之切;二是整个诗篇也更浑然一体,而且情意不绝,余音袅袅,更加显得深厚蕴藉。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262-263页

jiāngjīnsòngliúguāng--yīnkēng

ránlínjiāngzhǔzhǎngwàngjīn

shēngsuítīngjuéfānshìyúnlín

chùkōngniǎotíngsànrén

línhánzhèngxiàdiàowǎnshōulún

xiāngbèiyuǎnjiānghànchéngyīn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shuì)¹宁容²减一分。
译文:军兵离去,家室一空。财物掠夺走,男子抓了丁。税赋的数额又哪里容许减去一分?
注释:¹税额:规定应缴赋税的数字。²宁容:岂容,不许。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衣食旋营¹犹可过,赋(fù)输长急²不堪闻。
译文:缺衣少食尚可勉强解决,赋税常交又急迫,听到传令让人心惊。
注释:¹旋营:临时对付。²赋输长急:官府长年都在急迫地催缴赋税。输,送。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蚕无夏织桑充寨¹,田废春耕(gēng)(dú)劳军²
译文:到了夏天,桑树疯长充塞村寨,却无人养蚕,无丝可织。到了春耕时节,田野荒芜,耕牛都被犒劳了军队。
注释:¹充寨:充作修营寨的木料。²犊劳军:将耕牛牵去慰劳官军。犊,小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xūn)¹
译文:这样下去,哪一州县会得到好处呢?只有那些军棍酷吏靠宰杀榨取百姓得到更多功勋。
注释:¹“如此”二句:多州县都处于如此水深火热之中,没谁去理会,那些作地方宫的却一味不顾人民的死活,只管敲榨勒索,争取立功受赏、升官发财。

  这首墙头诗,题在作者所住村舍的墙上,意在叫大家看,所以写得很通俗。某些前人和今人以“鄙俚近俗”贬斥杜荀鹤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孰不知既反映民间疾苦,又力图写得通俗易懂,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读者,正是杜荀鹤的难能可贵之处。

  离乱之后,诗人寄居在一个被战争蹂躏的满目疮痍的村庄里,他见到许多农舍,空无人居,由于赖以蚕织的桑树竟被砍伐,充作修营寨的材料,所有耕牛也都被杀掉犒劳了士兵,使得蚕没法养,帛不能织,大片田地也遭到了荒芜,人们缺衣少食,只能凑合着过,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农家所负担的赋税一分也不能少,催缴赋税官吏的呼喊声仍然非常急迫,实在惨不忍听,作者最后指出,遭到兵燹之害得并不只这一个村庄,而是许多州县。官府怎么一点也不予理会,减免赋税呢,原来这些地方官吏都是一群不顾人民死活的家伙,老百姓都被杀害完了,他们还在多收税向上面邀功请赏。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霍有明.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548
2、 潘同生.中国经济诗今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642

suǒcūnshě--xún

jiāsuíbīngjǐnkōngcúnshuìéníngróngjiǎnfēn

shíxuányíngyóuguòshūzhǎngkānwén

cánxiàzhīsāngchōngzhàitiánfèichūngēngláojūn

shùzhōushuíhuìshāmínjiāngjǐngèngyāoxūn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万里南游客,交州¹见柳条。
译文:不远万里去到岭南游玩,到时柳树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注释:¹交州:泛指五岭以南。 汉武帝时為所置十叁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 东汉末改為交州。 越南於十世纪叁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宋亦称其国為交趾。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译文:整日只知逢迎他人,饮酒作乐。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
浪晓迎青雀¹,风温解黑貂(diāo)
译文:天晓时分可以看见随波浮动的华丽游船,暖风拂过让人不禁解下黑色的貂裘。
注释:¹青雀:这里应是青雀舫。泛指华贵游船。
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náng)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译文:如果行囊里的财资不够,也不要埋怨故乡太遥远。

sòngrényóulǐngnán

kōngshǔ tángdài 

wànnányóu jiāozhōujiànliǔtiáo 
féngyíngrén shíjiǔnéngxiāo 
làngxiǎoqīngquè fēngwēnjiěhēidiāo 
nángjīnwèi hènxiāngy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