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直接天台路,无数青山与云树。行人已在画图中,又复携图入山去。
仙居直接天台路,无数青山与云树。行人已在画图中,又复携图入山去。

shānshuǐsòngrénguīxiān--shīdào

xiānzhíjiētiāntáishùqīngshānyúnshùxíngrénzàihuàzhōngyòuxiéshān

吴师道

吴师道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曲鸾箫别彩云。燕钗尘涩镜华昏。灞桥舞色褪蓝裙。
一曲鸾箫别彩云。燕钗尘涩镜华昏。灞桥舞色褪蓝裙。
湖上醉迷西子梦,江头春断倩离魂。旋缄红泪寄行人。
湖上醉迷西子梦,江头春断倩离魂。旋缄红泪寄行人。

  “一曲”三句,上片述一位女子与郎君分别时的哀伤。“彩云”,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词有:“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句。这里据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说:“彩云,指小萍,系歌女也。”女主人公说:“自从郎君用凄哀的鸾箫声吹了一曲离别曲与我告别。在柳絮飘舞的分别处,我对郎君说:‘当你走了之后,我将不再打扮自己,从此钿钗上会因沾了灰尘而失去光泽;那铜镜也会因为不去拭拂而逐渐昏暗。’终于郎君离我而去,我久久地凝望着送郎远去,以致身上飘满了一身柳絮,将穿着的蓝裙盖得消褪了颜色,也还不忍离开这与郎君的分别处。”

  “湖上”三句,下片写女主人公盼郎忠于爱情,不生异心。此言“彩云”姑娘,去信告诫郎君:“希望郎君在西子湖畔不要沉湎在酒色之中,以致使我这个在‘江头’天天望郎归的‘倩娘’因相思而‘离魂’(即逝世),从而折断了你我俩的相思红线。”“倩离魂”,用《太平广记》中“倩女离魂”典故,并与上句“西子”映衬。又说:“随信我将把思君的胭脂泪封上,希望羁旅在外的郎君见信后能更加巩固我俩的爱情。”

  此词或是作者追忆杭妾之作。

huànshā··luánxiāobiécǎiyún--wényīng

luánxiāobiécǎiyúnyànchāichénjìnghuáhūnqiáotuìlánqún

shàngzuì西zimèngjiāngtóuchūnduànqiànhúnxuánjiānhónglèixíngrén

数亩低田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田家汩(gǔ)¹流水浑²,一树高花明远村。
译文:农家田园里流水汩汩向远方,高花满树映照着远处的村庄。
注释:¹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²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云阴拂暑风光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云意不知残照¹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译文:天上飘浮的云仿佛不解夕阳的美丽,挥洒着蒙蒙细雨来送走黄昏。
注释:¹残照:夕阳。
金屋旧题烦乙子,蜜脾新采赖蜂臣。
金屋旧题¹烦乙子²,蜜脾(pí)³新采赖蜂臣
译文:每天校对黄本书籍,令人有些厌烦,自己正如工蜂一样,每天在书房里辛勤校对。
注释:¹金屋旧题:指皇宫藏书中的旧籍。²乙子:图书分类名称。《旧唐书·经籍志》“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乙部为史,丙部为子,丁部为集。”³蜜脾:蜜蜂营造连片巢房,酿蜜其中,其形如脾,因称蜜脾。⁴蜂臣:与蜂皇相对,指采蜜的工蜂。
蜻蜓蛱蝶无情思,随例颠忙过一春。
蜻蜓蛱蝶无情思,随例颠忙过一春。
译文:细细想来,蜻蜓和蝴蝶与工蜂比起来,该是没有什么意思了,它们也跟着颠忙了一生,结果一事无成,不像工蜂那样留给人们甜蜜。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秋风湖上萧(xiāo)¹雨。使君²欲去还留住。今日漫³留君。明朝(zhāo)愁杀人。
译文:秋风徐徐,湖上风雨潇潇,你刚想启程,又被雨留住。今日枉自留你,明天我会十分忧愁。
注释:¹萧萧:同潇潇,形容风雨急骤。²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这里借指送别的对象陈襄。³漫:枉,徒然。⁴朝:早晨。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佳人¹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liǎn)双蛾²。路人³啼更多。
译文:送行的留人们的千滴泪,一起洒向钱塘江水。不用为分别而愁苦,你不见路上还有更多的人在洒泪相别。
注释:¹佳人:美女,指宫妓。²敛双蛾:即皱眉,此处指流泪。³路人:指站立在路旁送别陈襄的杭州百姓。

  上片先写天意留客。“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西湖上的晴雨变化是常见的现象,离任的太守陈襄将要远行,却被风雨留住。这是天从人意的美事,老天爷仿佛被送别的人们所感动,所以才特意以“萧萧雨”“留住”客人,满足了大家的心愿,这是老天有情。接下来苏轼笔锋陡然一转,“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为何这样写。接下去苏轼又把笔锋收回来,申述了一个使人信服的理由,“明朝愁杀人”原来是离情再经过一夜的酝酿和蓄积,会变得更深更浓,到明天送别时一下子爆发出来,会把人“愁”死的!可见老天有情,人更有情。经过这一纵一擒,心理上或情感上的回旋跌宕,苏轼将离情推向了纵深。

  下片转换角度,写动人的送别场景。“留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这两句写“留人”泣别,“留人”是指送别陈襄的一群官妓,同“长河水”联系起来,一方面是由于陈襄乘官船,从水程赴任,另一方面暗用了江淹《别赋》中的词语,“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水。” “留人”泣别是情重怨深的表现,这就把离情推向了一个高潮。“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这两句又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苏轼像是对“留人”们说,你们还是收住眼泪吧,且看站立在大路两旁的杭州百姓,他们哭得比你们还要伤心呢!广大百姓自愿前来送别一位离任的地方官,尽情挥洒泪水,离别场面庄严、感人。可以说,这是百姓对一位官员的最高褒奖。苏轼这样写,非溢美之辞。是苏轼从侧面写出了陈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在把离情推向极顶的同时,也暗含着对陈襄流惠于民的赞颂。

  全词无一处直接抒写苏轼自己当前的离愁,苏轼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但又无处不渗透了苏轼浓重的离情别绪。苏轼在对实际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出奇制胜,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21-223

mán··西--shì

qiūfēngshàngxiāoxiāo使shǐjūnháiliúzhùjīnmànliújūnmíngcháochóushārén

jiārénqiāndiǎnlèixiàngzhǎngshuǐyòngliǎnshuāngéréngèngduō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¹;发而皆中节,谓之和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注释:¹中: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²和: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博学¹之,审问²之,慎(shèn)³之,明辨之,笃(dǔ)之。有弗(fú)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决不罢休。别人一次就能做成的事情,自己做一百次;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注释:¹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²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³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⁴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⁵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