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女歌儿滟两川,回裙掩面斗婵娟。那堪白马狂游日,正是青楼薄倖年。
舞女歌儿滟两川,回裙掩面斗婵娟。那堪白马狂游日,正是青楼薄倖年。
孙蕡

孙蕡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3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报 一作:送)
(jiànɡ)(zé)¹鸡人²报晓筹(chóu)³,尚衣方进翠云裘。(报 一作:送)
译文:戴红巾报时官手执更筹报晓,更衣官才给皇帝送上翠云裘。
注释:¹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²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³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⁴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⁵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九天阊(chāng)(hé)开宫殿,万国衣冠¹拜冕(miǎn)²(liú)
译文: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注释:¹衣冠:指文武百官。²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日色才临仙掌¹动,香烟²欲傍衮(gǔn)³
译文:日光初照遮阳的掌扇在晃动,香烟缭绕黄袍上面绣龙飘浮。
注释:¹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²香烟:这里是和贾至原诗“衣冠身惹御炉香”意。³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⁴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朝罢须裁五色诏¹,佩声归向凤池头。
译文:早朝结束还须为皇帝写诏书,佩玉叮当贾至回到凤凰池头。
注释:¹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王维这首为贾至《早朝大明宫》而写的和作,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以警百官,称为“鸡人”。“晓筹”即更筹,是夜间计时的竹签。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宫殿”即题中的大明宫,唐代亦称蓬莱宫,因宫后蓬莱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见的地方。“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仙掌”是形状如扇的仪仗,用以挡风遮日。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衮龙”亦称“龙衮”,是皇帝的龙袍。“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这里即代指贾至。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67-168 .

jiǎshěrénzǎocháomínggōngzhīzuò

wángwéi tángdài 

jiàngrénbàoxiǎochóu shàngfāngjìncuìyúnqiú  (bàozuò sòng )
jiǔtiānchāngkāigōngdiàn殿 wànguóguānbàimiǎnliú 
cáilínxiānzhǎngdòng xiāngyānbànggǔnlóng 
cháocáizhào pèishēngguīxiàngfèngchítóu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州图¹领同谷²,驿(yì)道出流沙³
译文:秦州都督府领着南面的同谷,驿道伸向西面沙漠。
注释:¹州图:《唐书》:秦州都督府,督领天水、陇西、同谷三郡。²同谷:在秦州南,今甘肃成县。³流沙:沙漠。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降虏(lǔ)¹兼千帐,居人有万骄。
译文:归附的异族帐篷绵延有数千座,土居的汉人计以万骄。
注释:¹降虏:指归附的少数民族。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¹
译文:矫健的骏马驰骋时满身赤汗飞溅,异族舞蹈时斜戴着毡笠。
注释:¹白蹄斜:以白垩其首,舞则头偏,故云。白蹄,即白题,古代匈奴部族所戴的毡笠。蹄,一作“题”。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年少临洮(táo)¹子,西来亦自夸。
译文:来自西部的临洮少年,也在自夸身手不凡。
注释:¹临洮:地名,在秦州西。其地民风勇劲。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译文:青青的水中蒲草萋萋,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君今上陇¹去,我在与谁居?
译文: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注释:¹陇:陇州。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译文:蒲草青青,长期生活在水里。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寄语浮萍¹草,相随²我不如。
译文:哪及浮萍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我亦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注释:¹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²相随:伴随,跟随。
这两首乐府诗写于贞元九年(793),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这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是寄给他的妻子卢氏的。两首诗一脉贯通,相互联系。随着行子刚离家门及远去,思妇的离情别绪也由初蕴到浓重,而后与日俱增,一层深于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本组诗语言上“炼藻绘入平淡”,“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朱彝尊),体裁为“代内人答”(陈沆),极为独特。

qīngqīngshuǐzhōngèrshǒu--hán

qīngqīngshuǐzhōngxiàyǒushuāng

jūnjīnshànglǒngzàishuí

qīngqīngshuǐzhōngzhǎngzàishuǐzhōng

píngcǎoxiāngsuí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¹亦如君。
译文:古老的永乐县城,笼罩在深秋一派萧条枯索的景象之中,昔日的县令陶潜先生的风采一如此时的您。
注释:¹陶令:即陶渊明。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头巾漉酒¹临黄菊,手板支颐(yí)²向白云。
译文:拿块头巾来过滤米酒,把盏吟赏黄灿灿的菊花,微醺之后用手托着下巴,两眼眺望着来去飘忽的白云。
注释:¹漉酒:指对新酿的酒进行过滤除去杂质。²支颐:以手托下巴。
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
百里岂能容骥(jì)足¹,九霄终自别鸡群。
译文:方圆百里的小县城怎么能够容得下千里马来驰骋,终有一天自然要像仙鹤离开鸡群那样一飞冲天。
注释:¹骥足:骏马的脚。比喻高才。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译文:十分想念您,但不为很少收到您的来信而心生遗憾,因为很多时候能从都城听到您的名作佳句了。

yǒngyīnyáofānmíng

yōngtáo tángdài 

xiànxiāotiáoqiūjǐngwǎn niántáolìngjūn 
tóujīnjiǔlínhuáng shǒubǎnzhīxiàngbáiyún 
bǎinéngróng jiǔxiāozhōngbiéqún 
xiānghènshūláishǎo jiāduōcóngquèxiàwén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旅客三秋¹至,层城四望开。
译文: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注释:¹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楚山¹横地出,汉水²接天回。
译文: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注释:¹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²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冠盖¹非新里,章华²即旧台。
译文: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注释:¹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²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习池¹风景异,归路满尘埃(āi)
译文: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书记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