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卓越,倡道苏门。上溯邹鲁,下探关闽。謇谔在朝,立纲陈纪。
立志卓越,倡道苏门。上溯邹鲁,下探关闽。謇谔在朝,立纲陈纪。
身尊道行,莫窥其际。
身尊道行,莫窥其际。
孙承恩

孙承恩

(1485—1565)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 7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花有重(chóng)¹开日,人无再少年。
译文:花谢了还有再开放的一天,人老了之后再无少年之时。
注释:酴醾(tú mí):亦作"酴釄"、"酴醾",花名。亦有因颜色似酒,故从酉部以为花名,产于陕西秦岭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¹重:再,再次;重复。
相逢拌酩酊,何必备芳鲜。
相逢拌(pàn)(mǐng)(dǐng)¹,何必备芳鲜²
译文:朋友相见尽管推杯换盏,喝个酩酊大醉,只要有酒无需备办美食。
注释:¹酩酊:指醉得迷迷糊糊的样子。²芳鲜:味美新鲜。也指新鲜美味的食物。

zhíshǎngquànjiǔèrshǒu--chénzhe

huāyǒuzhòngkāirénzàishǎonián

xiāngféngbànmǐngdīngbèifāngxiān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燕郊¹芳岁²晚,残雪³冻边城。
译文: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
注释:¹燕郊:指辽西。辽西地区为战国时期燕国边区,故称。²芳岁:即百花盛开的季节,指春季。³残雪:残存的积雪。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四月青草合¹,辽阳²春水生³
译文: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
注释:¹合:即长满,遍布。²辽阳:指辽水北岸地区。³春水生:指四月份辽水上游地区积雪融化,形成辽河的春汛。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胡人¹正牧马,汉将日²征兵。
译文: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
注释:¹胡人:指奚、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²日:即天天。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露重宝刀湿,沙虚¹金鼓²鸣。
译文: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
注释:¹沙虚:指沙土不结实。²金鼓:即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一作“金甲”。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寒衣著(zhuó)已尽,春服¹与谁成²
译文: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
注释:¹春服:春日穿的衣服。²与谁成:又一作“谁与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寄语洛阳使¹,为传边塞(sài)²情。
译文: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
注释:¹洛阳使:指前往洛阳的使者。²边塞:一作“边戍”。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四句是说: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这几句描写辽西春天的景象。起句点名时节地点。辽西地处北国,虽然已是晚春,却残雪犹存,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既称“芳岁”,复称“残雪”,再一个“冻”字,写出了这里荒寒而独特的景象。“四月”照应“芳岁晚”;“春水”暗应“残雪”。这两句在荒寒的背景上涂抹了清亮的生命的绿色,意境宁静优美。

  “胡人月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四句意为:关外胡人月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这四句由前面描绘辽西春景转为写人。四月春草合,故胡人月牧马。胡人入侵通常是在秋高马肥之时,此春天牧马,看似安宁祥和,实暗伏杀机,因而汉将日征兵,严加防范,不敢懈怠。“露重”两句,用兵器与铠甲在自然条件下的反应突出士兵作战的艰苦,引出下文的感叹。

  “寒衣着已尽,春服谁为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四句意为: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这四句即景抒情。“寒衣”二字,呼应开头次句“残雪冻边城”。寒衣已尽,春服无着,戍边生活倍加艰辛,却无人知晓、可怜。“春服谁为成”,采用疑问语气,意即没有做成,自然引出结句寄语洛阳使,亦即寄语朝廷,要体恤边关将士的辛苦。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深切同情。

  这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语言平实,层次清晰,格调刚健,境界沉雄,饱含深情,意在言外,可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7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44-146

liáo西zuò--cuīhào

yànjiāofāngsuìwǎncánxuědòngbiānchéng

yuèqīngcǎoliáoyángchūnshuǐshēng

rénzhènghànjiāngzhēngbīng

zhòngbǎodāo湿shīshājīnmíng

hánzhejǐnchūnshuíchéng

luòyáng使shǐwèichuánbiānsāiqíng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莫攀(pān)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¹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译文:你不要死缠着我,不要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了。我只是那曲江边一棵临池垂柳而已,这个过来攀折一支,那个也过来攀折一支,折完就走了,情爱只是一时之间。
注释:¹者:“者”同“这”。

  这是一首反映妓女内心痛苦的作品,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写出。她诉说的对象,看来是一位属意于她的青楼过客。曲江是唐都城长安郊外的著名旅游胜地。女主人公自比“曲江柳”,当时就近取譬,可知她是长安的妓女。

  作品开门见山。开头直截了当地奉劝那位男子不必多情。所谓“心偏”,相当于现代北方话的“死心眼”。后三句写出了女子这样决绝的原因。

  从词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那位男子真诚相爱的表示是感激的;惟其感激,才投桃报李,坦率相劝。那男子,也许还是一个初涉青楼的年轻后生,不谙世事;而这女子,却是一位老于风尘的过来人,懂得生活的严峻。

  她用否定的语气说出的“恩爱一时间”,表明她对于坚贞的爱情是向往的。但自己身为烟花女子,只有卖笑的义务,没有被爱和爱人的权利。她对那男子直言不讳,足见她心地善良,也说明了现实的黑暗和她作为妓女的深刻不幸。她拒绝了那男子真诚相爱的表示,也等于认可了自己永远不肯能得到真正爱情的不幸处境。

  词中用比喻的手法,代替直接的叙述,是民歌惯用的手法,既贴切、形象,又符合妓女的身份,富有民歌的色彩,表明它是出自处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之口。以青楼女子的口吻,奉劝男子不必多情,并以柳树自喻,表明自己沦落风尘的悲凉处境。此词一说是青楼女子对随意玩弄她们的男性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

  这首小词不仅内容可取,而且结构相当完美。前人说“真诗果在民间”(李梦阳《郭公谣序》),此词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77-278页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¹悠悠野兴²长。
译文: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注释:¹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²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万壑(hè)有声含晚籁(lài)¹,数峰无语立斜阳。
译文: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野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注释:¹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棠梨¹叶落胭脂色,荞(qiáo)²花开白雪香。
译文: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注释:¹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²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¹似吾乡。
译文: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注释:¹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3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4
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
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
译文:您在闲暇时经常陪伴我游历尘世之外,清晨去朝见天子仍然能送我行舟。
轩车更共入山脚,旌旆且从留渡头。
轩车¹更共入山脚,旌(jīng)(pèi)²且从留渡头。
译文:您的轩车与我一同驶至山脚,旗帜跟随着我们在渡头驻留。
注释:¹轩车:有屏障的车;楼车。²旌送:旗帜。
精舍泉声清㶁㶁,高林云色淡悠悠。
精舍泉声清㶁(huā)¹,高林云色淡悠悠。
译文:禅房旁泉水潺潺,高林中的云色显得淡然宁静。
注释:¹㶁㶁:形容水声。《集韻》霍虢切,音砉。與湱同。水聲。《韓愈·藍田㕔壁記》水㶁㶁,循除鳴。
谈终道奥愁言去,明日瞻思上郡楼。
谈终道奥愁言去,明日瞻思上郡楼。
译文:我们谈论着道家的奥秘,感叹着即将分别,明天我将怀念地登上郡楼。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