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鹊夜南飞,良人行未归。池水浮明月,寒风送捣衣。
乌鹊夜南飞,良人行未归。池水浮明月,寒风送捣衣。
愿织回文锦,因君寄武威。
愿织回文锦,因君寄武威。

hánguīshī--xiāo

quènánfēiliángrénxíngwèiguīchíshuǐmíngyuèhánfēngsòngdǎo

yuànzhīhuíwénjǐnyīnjūnwēi

萧绎

萧绎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巴山楚水¹凄凉地,二十三年²弃置身³
译文: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注释:¹巴山楚水: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²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³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¹空吟²闻笛赋(fù)³,到乡翻似烂柯(kē)
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注释:¹怀旧:怀念故友。²吟:吟唱。³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⁴到:到达。⁵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⁶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¹侧畔(pàn)²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译文: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注释:¹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²侧畔:旁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¹,暂凭杯酒长(zhǎng)精神²
译文: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注释:¹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²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弃”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弃”指洛阳。一本作“郡”,郡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弃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自我激励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参考资料:
1、 中华活页文选(初三年级), Zhonghua Loose-leaf Collection, 2013年03期
2、 郭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J]. 现代家教 1995年05期
3、 骆玉明. 纵然挫败 不失豪爽——谈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7年06期
4、 袁由启. 为霞尚满天——《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J]. 初中生必读 2005年10期
5、 初中生必读, Required Reading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005年10期
6、 语文教学通讯,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1980年03期

chóutiānyángzhōuchūféngshàngjiànzèng

liú tángdài 

shānchǔshuǐliáng èrshísānniánzhìshēn 
huái怀jiùkōngyínwén dàoxiāngfānlànrén 
chénzhōupànqiānfānguò bìngshùqiántóuwànchūn 
jīntīngjūn zànpíngbēijiǔzhǎngjīngshén 
湔裙独上小渔矶,袜罗微溅春泥。一篙生绿画桥低,昨夜前溪。
湔裙独上小渔矶,袜罗微溅春泥。一篙生绿画桥低,昨夜前溪。
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
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

  这阕小词,可以说是一幅情景交融的暮春归舟图,只是其中漾着的意绪,却分外勾人。

  词的主体,是船上的人。但船上却只以“一篙”隐过,而通阕词则皆莫不是舟中之“人”眼中之所见,以及身心之所感。

  春天已快过去了;楝花风吹得这急。“楝花风”,标明时间已是春末了。因为从“小寒”算起,至第二年的“谷雨”,其中凡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每候应以一种届时要开之花,故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其间梅花最先,楝花最后。楝花过后,便已入夏了。此时,他坐在小船上,是在回家去的路上;但人却似乎并不愿意;是以还不时要回过头去看看。但霏霏细雨,夹着漫天杨花,使南北东西,蒙蒙一片。这分明是一个不宜上路的天气,恰如他此时凄迷的心境。如此一来,这“回首”二字就有了着落,也难怪他于“归”不是喜而要着以“催”字了。这催人之风雨,显得极其无情。

  分明是“归”,为什么又有这么多的不愿和留恋,诗人没有写,甚至连这心情也只于那“回首”的眼光和“凄迷”的意绪中流露。

  这下阕在词的章法上放在最后,在内容上却是词的主体,是最先的存在。然而却在词面上颠倒了次序:将首先出场的却故意隐去,而将之置于下阕补出。

  这也难怪,因为主体先自存在,若无感受,自然也就不显主体了。是以词一开头,便是那一个入眼的小小的渔矶上浣衣的女子。“袜罗溅春泥”,固然是系心者未免看得仔细,却也透出了无意中的关爱和怜惜。不知是他想到了他家的她,还是以想到了为之“回首”之处的她。

  他还来不及分辨,他乘坐的小舟已冲到了石桥前。所以说是“石桥”的,这是因为板桥是用不着“画”的,能在桥上作浮雕之花纹的,自然是石板架起的拱桥了。昨夜下了一场大雨,溪水涨了,所以石桥也显得“低”了,水急桥低,他得赶紧趴下,于是便打断了他对于那浣衣女子的判断。这一下,人是过桥了,却为读者留下了这一幅谜似的勾人挂念的画。柳絮夹着细雨的迷蒙的溪水上,那溪边的矶头,有浣衣的女子;溪水上正有一只小船,从石桥穿了过去。在这凄迷的空间,也许只有捣衣间断的杵声和着流水的涓涓声,似闹而实静。倒是于这无声的迷蒙之巨大的空间,它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推不开的怅惘。更妙在它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只用以构成这一幅淡淡的水粉画,让读者好一个思念。

huàtángchūn··jiānqúnshàngxiǎo--zhēnguān

jiānqúnshàngxiǎoluówēijiànchūngāoshēng绿huàqiáozuóqián

huíshǒuliànhuāfēngcuīguīfēifēitiānxiāngyōngnánběidōng西

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
万木云深隐¹,连山雨未开。
译文:满山的林木被浓浓的黑云所遮隐,天地茫茫浑然一色,大雨下个不停。
注释:¹深隐:深深隐藏。
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
风扉(fēi)掩不定¹,水鸟过仍回。
译文:简陋的木门被风吹的哗啦响,才飞出去的飞鸟,因为雨大风急,又急急忙忙飞回来了。
注释:¹不定:不稳定。
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
(jiāo)¹如鸣杼(zhù)²,樵舟³岂伐枚(méi)
译文:水面上传来如鲛人织布时发出的声音。雨下的如此之大,以至于樵子都无法砍柴,运柴了。
注释:¹鲛馆:指鲛人居住的地方,传说鲛人在水府中织绡。²鸣杼:指织具,梭子。³樵舟:指运柴的船。⁴枚:树干。
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台。
清凉破炎毒¹,衰意欲²登台。
译文:风雨带来的凉意冲淡了夏日所带来的炎炎暑气,让人想要登上高台,抒发自己愤懑的心情。
注释:¹炎毒:酷热。²意欲:想要。谓心想做某事。

 tángdài 

wànyúnshēnyǐn liánshānwèikāi 
fēngfēiyǎndìng shuǐniǎoguòrénghuí 
jiāoguǎnmíngzhù qiáozhōuméi 
qīngliángyán shuāidēngtái 
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列炬归来¹酒未醒,六街²人静马蹄轻。月中薄雾漫漫³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译文:排列着火把宴饮归来,酒还没有醒,夜晚的街道十分安静,马蹄声也显得很轻快。只见月色洁白,远处的渔火发出点点青光。
注释:¹列炬归来:谓打着灯笼火把夜归。²六街:泛指城中繁华的街道。³漫漫:无涯际貌。⁴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更堪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从醉里¹,忆平生。可怜心事²太峥(zhēng)(róng)³。更堪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译文:乘醉回想平生往事,满怀抱负,志向远大,更何况像今夜这样的万丈豪情,我要摘下满天的星星装在袖子里。
注释:¹从醉里:在酒醉之时。²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³峥嵘:卓越不凡的样子。⁴更堪:岂堪。

  “列炬”这个词出于杜诗的“列炬散林鸦”,本是写除夕守岁之后打着灯笼火把出去拜年。王国维多次用这个词,有的是写除夕,如《八声甘州》的“列炬严城去”;也有的不是,如这首词提到“月中薄雾”,大年三十晚上是没有月亮的,所以显然不是描写除夕景色。王国维之所以用这个词,乃是以灯笼火把的“动”来衬托六街月夜的“静”。从“列炬归来酒未醒”到“六街人静马蹄轻”和“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是一种环境和气氛的转变,其意境颇似冯延巳《抛球乐》的“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波摇梅蕊当心白,风人罗衣贴体寒”。二者都是从繁华热闹的人间生活转向冷清孤寂的自然景色,从中体现出内心的一种感受。“酒未醒”也就是“兴未阑”,正由于兴未阑,所以感觉到深夜的大街上特别冷清,只剩下马蹄的声音伴随着自己。

  “月中薄雾漫漫白”和“桥外渔灯点点青”都是现实的写景:在月光之下,眼前所有景物都像是罩上了一层迷蒙的白雾;苏州多水多桥,此时雾中的一切都是朦胧的影子,惟有远处水边桥外有渔船上的几点灯光在这静谧迷蒙的画面深处闪闪发亮。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月下风景。月下的景色是朦胧的,“酒未醒”的朦胧醉眼在朦胧的月色中捕捉那一闪一闪的光亮,由此联想到在酒意中松弛下来的意识在自由地捕捉那一点一滴的往事。

  由于前边的写景中已经有了这种隐约的暗示,所以过片的“从醉里,忆平生”就承上启下,顺理成章了。从醉里忆平生和清醒时忆平生是不同的。清醒时有许多理性考虑的干扰,所以有时候反而不够真实;而在喝醉的时候内心完全放松,不受任何约束,说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心里话。那么作者对自己平生的反省是什么呢,是“可怜心事太峥嵘”。“峥嵘”本来是山峰高峻的样子,作者用它来形容自己理想志向的特出和不同一般。理想志向太高有什么不好,志向太高了就容易遭受失望的打击。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只是取得个人温饱也许是容易满足的,但实际上人除了要求温饱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还有一个“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像杜甫,他说自己是“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稷和契都是辅佐舜的贤臣,而尧舜时代则是儒家理想中的盛世。杜甫身处安史之乱的战乱时代,以一个“布衣”的身份而怀抱有这样的理想,其不现实可想而知。可是他说,“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只要我不死,我就要为实现我这个理想而努力。杜甫的一生是贫穷的,直到晚年,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况下,他还在为国家的战乱和人民的流离而悲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搂》)这是“窃比稷契”的理想给他带来的苦恼。王国维也是一个关怀人生的人,而且比杜甫更进一步,他还渴望解释人生。然而,人生问题到底有没有一个答案,这种思索真是自寻烦恼,是“可怜心事太峥嵘”,“可怜”这个词用得很巧妙,因为它既有“值得怜悯”的意思,也有“可爱”的意思。因“心事太峥嵘”而造成一生的苦恼,值得自怜;为不同凡俗的理想而付出,虽苦犹甜,值得自傲。到底是自怜还是自傲,那种分辨是理性的事,现在他只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感觉里不知不觉地就渗透了作者清醒时意识形态里所存在的那种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正是由于归途中有了这种对平生的反省,所以此夜就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见自己在天上御风而行,轻而易举地就“摘得星辰满袖”。天上的星辰,象征着光明、高远、晶莹、皎洁,在现实中是可望不可即的,而作者在梦中却能够“摘得”,而且“满袖”。那种达成意愿的圆满,那种无求无待的自由,真是一个人在清醒的现实之中连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浑浑噩噩对自己的平生从来都没有过反省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梦;一个除了物欲与金钱之外再也没有更高向往的人也不会做这样的梦。可以说,“摘得星辰满袖行”不但是对“心事太峥嵘”的一种形象化的解释,而且流露出一种潜意识里对理想的坚持。

  然而,“更堪”这个词却是一种理性的反映:高远的理想给人的一生带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梦中的理想越是美满,梦醒后的失望越是痛苦,所以是“更堪”——怎么能够再受得了。梦中的意气风发和醒后的失望痛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这个结尾余音袅袅,有许多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值得慢慢地咀嚼品味。

  全词的那种朦胧与清醒、豪放与怅惘的结合,实际上也就是作者感性与理性的一种微妙的结合。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46页-第49页

zhètiān ·lièguīláijiǔwèixǐng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lièguīláijiǔwèixǐng liùjiērénjìngqīng yuèzhōngmànmànbái qiáowàidēngdiǎndiǎnqīng 
cóngzuì píngshēng liánxīnshìtàizhēngróng gèngkān西lóumèng zhāixīngchénmǎnxiùxíng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¹三峡²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³(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注释:¹自:在。²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³略无:毫无,完全没有。略:皆。阙:通“缺”,缺口,空隙。⁴嶂: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⁵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⁶亭午:正午。⁷夜分:半夜。⁸曦: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至于夏水襄(xiāng)¹²,沿³(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¹⁰(chéng)¹¹¹²风,不以¹³¹⁴也。(溯 同:泝)
译文: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如果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注释:¹襄:上,这里指漫上。²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³沿:顺流而下(的船)。⁴溯:逆流而上(的船)。⁵或:如果(也有版本上是有时的意思)。⁶王命:皇帝的圣旨。⁷宣:宣布,传达。⁸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朝:早晨。⁹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¹⁰虽:即使。¹¹奔:奔驰的快马。¹²御:驾着,驾驶。¹³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¹⁴疾: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¹绿潭²,回清倒影³,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绝巘 一作:绝𪩘)
译文: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注释:¹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湍:急流。²绿潭:碧绿的潭水。³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⁴绝巘: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峰。⁵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⁶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⁷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⁸良:很,甚。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至晴初¹霜旦²,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³凄异,空谷传响,哀转(zhuǎn)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cháng)。”
译文: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注释:¹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²霜旦:下霜的早晨。³属引:连续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⁴凄异:凄惨悲凉。⁵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婉转。⁶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⁷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⁸沾:打湿。⁹裳:衣服。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第一段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就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暗指秋季,以实景补足前意。这时已无江水喧腾,却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之气。写秋峡用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天三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参考资料:
1、 闫仲渝. 新课标经典文学名著金库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名篇[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16.01.第160-161页

sānxiá

dàoyuán nánběicháo 

    sānxiábǎizhōng liǎngànliánshān lüèquēchù chóngyándiézhàng yǐntiān fēitíngfēn jiànyuè  (quētōng quē chóngyánzuò chóngluán )

    zhìxiàshuǐxiānglíng yán沿jué huòwángmìngxuān yǒushízhāobái dàojiānglíng jiānqiānèrbǎi suīchéngbēnfēng   (tòng  dàozuò zhì )

    chūndōngzhīshí tuān绿tán huíqīngdàoyǐng juéyǎnduōshēngguàibǎi xuánquán fēishùjiān qīngróngjùnmào liángduōwèi 

    měizhìqíngchūshuāngdàn línhánjiàn chángyǒugāoyuánchángxiào zhǔyǐn kōngchuánxiǎng āizhuǎnjiǔjué zhěyuē  dōngsānxiáxiácháng yuánmíngsānshēnglèizhānch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