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理无休暇,良宵共此筵。地当深巷阻,候属一阳前。
官理无休暇,良宵共此筵。地当深巷阻,候属一阳前。
款语方谐洽,披襟各粲然。炉薰芝阁煖,灯晃锦袍鲜。
款语方谐洽,披襟各粲然。炉薰芝阁煖,灯晃锦袍鲜。
霜月萦窗细,寒花照几妍。未窥风雅窟,试续孟韩篇。
霜月萦窗细,寒花照几妍。未窥风雅窟,试续孟韩篇。
倚玉才难并,眈吟兴颇偏。冥搜超象外,角胜得奇联。
倚玉才难并,眈吟兴颇偏。冥搜超象外,角胜得奇联。
壮拟戈挥日,狂思剑倚天。文章悲世代,声价仰前贤。
壮拟戈挥日,狂思剑倚天。文章悲世代,声价仰前贤。
翼亮须群彦,甄陶属大铨。尘劳方鞅掌,雅会合留连。
翼亮须群彦,甄陶属大铨。尘劳方鞅掌,雅会合留连。
星宿萧何履,风云祖逖鞭。汇征时正泰,端揆任弥专。
星宿萧何履,风云祖逖鞭。汇征时正泰,端揆任弥专。
白发催予老,青山结旧缘。病驹怀恋恋,威凤故翩翩。
白发催予老,青山结旧缘。病驹怀恋恋,威凤故翩翩。
浮世看皆幻,虚名秪用传。有怀惭窃禄,无术解延年。
浮世看皆幻,虚名秪用传。有怀惭窃禄,无术解延年。
兴尽归骖动,诗成彩笔悬。何时拟重会,把盏赋云烟。
兴尽归骖动,诗成彩笔悬。何时拟重会,把盏赋云烟。
孙承恩

孙承恩

(1485—1565)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 7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¹晴滩²。入淮清洛³渐漫漫
译文: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注释:¹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²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³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⁴漫漫:水势浩大。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¹浮午盏²,蓼(liǎo)(róng)³(hāo)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而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¹雪沫乳花:形容点茶时上浮的白泡。²午盏:午茶。³蓼茸:蓼菜嫩芽。⁴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旷达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入淮清洛渐漫漫。”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上片结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近,非目力所及。那么词中为什么提到清洛呢?这是一种虚摹的笔法。作者从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青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在这里显然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归隐林泉的寓意在内。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2页

huànshā··xiéfēngzuòxiǎohán--shì

yuánfēngniánshíèryuèèrshícóngzhōuliúqiànshūyóunánshān

xiéfēngzuòxiǎohándànyānshūliǔmèiqíngtānhuáiqīngluòjiànmànmàn

xuěhuāzhǎnliǎorōnghāosǔnshìchūnpánrénjiānyǒuwèishìqīnghuān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群鸡正¹乱叫,客至鸡斗争²
译文: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的时候还在争斗。
注释:¹正:一作“忽”。²斗争,争斗;搏斗。一作“正生”。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jīng)¹
译文: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注释:¹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父老鸡五人,问¹我久远行。
译文: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注释:¹问: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手中各有携,倾榼(kē)¹浊复清。
译文:每个人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注释:¹榼: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苦 一作:莫)
苦辞酒味薄¹,黍(shǔ)²地无人耕。(苦 一作:莫)
译文:一再解释,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注释:¹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苦,一作“莫”。²黍:黍子。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兵革¹既未息,儿童²尽东征。
译文:战争尚未平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注释:¹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²童:一作“郎”。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为父老歌¹:艰难愧深情²
译文: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注释:¹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²艰难句:就是歌词。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歌罢仰天叹,鸡座泪纵横。
译文:歌唱完毕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这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前鸡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于是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待到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父老鸡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鸡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鸡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鸡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鸡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3-46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3-465

qiāngcūnsānshǒu ·sān

 tángdài 

qúnzhèngluànjiào zhìdǒuzhēng 
shàngshù shǐwénkòucháijīng 
lǎorén wènjiǔyuǎnxíng 
shǒuzhōngyǒuxié qīngzhuóqīng 
jiǔwèi shǔréngēng  (zuò  )
bīngwèi értóngjìndōngzhēng 
qǐngwèilǎo jiānnánkuìshēnqíng 
yǎngtiāntàn zuòlèizònghéng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平远江山极目¹回,古祠漠漠²背城开。
译文:纵目远眺,只见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近处古老的三闾祠,却萧条冷落,背城而立。
注释:三闾(lǘ)祠:位于湖南汨罗,为纪念屈原而建。屈原曾官三闾大夫,故名。¹极目:纵目远眺,尽目力所及。²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译文:不要埋怨当时无城了解你忠心耿耿,历史上没有庸俗小城不忌贤妒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放逐¹肯消亡国恨²?岁时³犹动楚人哀!
译文:驱逐流放哪里能消除亡国之恨,直至今日逢年过节也总是激起楚城的悲哀!
注释:¹放逐:屈原曾经被流放。²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逝世以后,但在屈原生前,楚国郢(yǐng)都就已经被秦兵攻破,屈原作有《哀郢》。³岁时:一年中的节令。⁴楚人:即居住在楚地的人。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湘兰沅(yuán)¹年年绿,想见吟魂²自往来。
译文:蕙兰白芷年年绿遍湘江沅江两岸,料你英灵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注释:¹湘兰沅芷:“湘”、“沅”均为水名,今湖南境内的两条江流。“兰”、“芷”均为芳草名,屈原常用以比喻正人君子及自比。²吟魂:诗人的灵魂。这里指屈原。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城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城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

  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城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国无城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这是诗城泣血的深慨和绝望的浩叹。然而在颔联,作者并未直接抒写对诗城悲剧城生的同情嗟叹,却转而生发出这样的议论:“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城不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城无限的同情。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城哀!”颈联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城的沉痛惋惜之情。这二句说,即使被放逐,都不能消除亡国之恨。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城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的哀思。史载,屈原在怀王朝和顷襄王朝曾两度被放逐。此联首句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然而,其志向理想可“与日月争光”的屈原是不死的。千载而下,诗城屈原的悲剧命运犹自动城哀伤,足见其高洁的志行感城至深。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像作结:“湘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湘、沅、兰、芷,都是屈原诗篇中经常味叹的楚地风物。这二句说,兰蕙和白芷年年绿遍沅湘两岸,沁芳吐艳,屈原的灵魂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这首七律写得沉郁而清幽,既表现了屈原的悲愤也抒发了作者的哀深情。通观全篇,开头以写景生发,触起遐思由作者眼中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慨叹。中间两联论事,笔力曲折,言议透辟,而不乏情韵。末二句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此见出作者情意之真切运思之灵妙。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071-1072页

sān--cháshènxíng

píngyuǎnjiāngshānhuíbèichéngkāi

xiánshìzhīwèiyǒuyōngréncái

fàngzhúkěnxiāowángguóhènsuìshíyóudòngchǔrénāi

xiānglányuánzhǐniánnián绿xiǎngjiànyínhúnwǎnglái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二庭¹归望断,万里客心²愁。
译文: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
注释:次:在途中停留。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¹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²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山路犹南属¹,河源自北流。
译文: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
注释:¹南属:向南延伸。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晚风连朔(shuò)¹,新月照边秋²
译文: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
注释:¹朔气:北方的寒气。²边秋:秋天的边塞。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灶火通军壁¹,烽烟²上戍(shù)³
译文: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
注释:¹军壁: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²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³戍楼:边防驻军的嘹望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龙庭¹但苦战,燕颔(hàn)²会封侯。
译文: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
注释:¹龙庭:即龙城,汉代匈奴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边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²燕颔: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莫作兰山¹下,空令汉国羞。
译文: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注释:¹兰山:兰皋山。

  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两句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路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诗人浮想联翩,构思奇特,措词朴实自然。“晚风路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路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诗照应题目,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

  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情感强烈,笔势波澜起伏,大笔勾勒与工笔刻画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34页

lèijīn--luòbīnwáng

èrtíngguīwàngduànwànxīnchóu

shānyóunánshǔyuánběiliú

wǎnfēngliánshuòxīnyuèzhàobiānqiū

zàohuǒtōngjūnfēngyānshàngshùlóu

lóngtíngdànzhànyànhànhuìfēnghóu

zuòlánshānxiàkōnglìnghànguóxiū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bǐ)¹²兮,匪车偈(jié)³兮。中瞻(zhān)周道,中心怛(dá)兮。
译文:那大风呼啸起来旗带飘荡,那车儿飞奔起来辚辚作响。回顾通周的大道渐行渐远,心里陡然涌起无尽的忧伤。
注释:¹匪风:那风。匪,通“彼”,那。²发:犹“发发”,风吹声。³偈:疾驰貌。⁴周道:大道。⁵怛:痛苦,悲伤。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匪风飘¹兮,匪车嘌(piāo)²兮。中瞻周道,中心吊³兮。
译文:那大风呼啸而来左右回旋,那车儿飞奔起来轱辘响转。回顾通周的大道渐行渐远,我心里无尽悲伤好不凄然。
注释:¹飘:飘风,旋风。这里指风势疾速回旋的样子。²嘌:轻快貌。³吊:悲伤。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谁能亨(pēng)¹鱼?溉²之釜(fǔ)³(xín)。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译文:哪位妙手烹制鲜美的河鲤?我愿为他当助手洗净锅底。哪位朋友准备西归故乡去?为我捎回一切安好的讯息。
注释:¹亨:通“烹”,煮。²溉:旧说释洗。闻一多《风诗类钞》则以为溉通“摡”,“摡同乞,给予也”。³釜:锅子。⁴鬵:大锅。⁵怀:遗,带给。⁶好音:平安的消息。

  此诗前两章字句略同,意思重复,写法也一样。前两句写所见之景,后两句直抒胸中忧思。开篇即进入环境描写:那风呼呼地刮着,那车儿飞快地跑着。诗人回头望一望远去的大道,心中禁不住地悲从中来。诗人滞留东土,伫立大道旁,见车马急驰而过,触动思归之情。他的心也随急驰的车辆飞向西方,但是,车过之后,留下一条空荡荡的大道和他孤身一人,车去而人竟未去。风、车之急速,他人之已归去,与自己之滞留不得归,动与不动,形成多层对比。“顾瞻周道”,描绘诗人徬徨无奈情状如在目 前。这时诗人再也按捺不住满腔的忧伤,终于喷发出强烈的心声:“中心怛兮”,“中心吊兮”。其声如急管繁弦,反映诗人思归的急切心态。

  第三章句法忽变,陡然一转,以“谁能”二句起兴,兴中有比,是在无可奈何的境地中发出的求援呼声,“谁将”二句,写诗人既不得归,只好托西归者捎信回家,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但这次着也未必能实现,“谁能”、“谁将”均是疑问希冀之词,还没有着落。诗人不说自己如何思乡殷切,羁旅愁苦,反以“好音”以慰亲友,情感至为深厚。有人认为最后一章“谁能享鱼?溉之釜鬵”二句,是用来概括使国家政治恢复到先祖时代的政治方法的,可联系老子所言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来理解。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5-287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88-289

fēng

míng xiānqín 

fēng chējié zhānzhōudào zhōngxīn 
fēngpiāo chēpiāo zhānzhōudào zhōngxīndiào 
shuínéngpēng gàizhīxín shuíjiāng西guī huái怀zhīhǎoy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