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洒行路,垂杨拂砌尘。
极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洒行路,垂杨拂砌尘。
柳絮飘晴雪,荷珠漾水银。试酌新春酒,遥劝阳台人。
柳絮飘晴雪,荷珠漾水银。试酌新春酒,遥劝阳台人。

dēngjiāngzhōubǎihuātíng怀huáijīngchǔshī--xiāo

cáiqiānyóuwàngchǔjīnluòhuāxíngchuíyángchén

liǔpiāoqíngxuězhūyàngshuǐyínshìzhuóxīnchūnjiǔyáoquànyángtáirén

萧绎

萧绎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都护¹军书至,匈奴²围酒泉³
译文: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注释:¹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²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³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戍 一作:火)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¹无烟。(戍 一作:火)
译文: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注释:¹断:中断联系。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lǒng西xíng

wángwéi tángdài 

shízǒu yángbiān 
jūnshūzhì xiōngwéijiǔquán 
guānshānzhèngfēixué fēngshùduànyān  (shùzuò huǒ )
回廊小立秋将半,婆娑树影当阶乱。高树是东家,月华笼露华。
回廊¹小立²秋将半,婆娑³树影当阶乱。高树是东家,月华笼露华
译文:秋天将半时节,在曲折的走廊中小立片刻。只见枝叶扶疏的树影,零乱地撒满阶前。高树那边就是东邻,皎洁的月光笼罩着晶莹的露水。
碧阑干十二,都作回肠字。独有倚阑人,断肠君不闻。
碧阑干十二¹,都作回肠字²。独有倚阑人,断肠³君不闻。
译文:那曲曲折折的碧色栏杆,就像曲折的愁肠。独有倚栏愁思的人,她的痛苦是别人不知道的。
注释:¹碧阑干十二:化用唐李商隐《碧城三首·其一》:“碧城十二曲阑干。”阑干,同“栏杆”。十二,形容数量之多。²回肠字:谓栏杆曲折如回肠的“回”字。回肠,反复翻转的愁肠。³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这是一首托意幽婉的相思词。词中写一位女子秋夜徘徊回廊,独倚栏杆,陷入对“东家"的相思之中,而她所思念的人却毫无回应。全词将典故融于其中,加以景物描写,以景带情,以情生景,情调哀婉,意境深远。

  “回廊小立秋将半”,是写相思的女子在自家庭院里徘徊,在庭院的回廊中小立。“秋将半”,应该是在白露的节气,这时天气已经转凉。这个女子注意力所在的地方是“婆娑树影当阶乱”。“婆娑”既可以形容人的舞姿,又可以形容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而在这里恰好把两者结合起来,说的是月光投在地上,树影姿态美妙,好像人在翩翩起舞。“当阶乱”三个字比较复杂。它本来也是形容树影舞姿的,但“乱”字本身有缭乱、混乱的意思。而且,“阶”字也给人一种高低不平的感觉。这些都起着一种暗示的作用:那回廊小立之人表面上是在宁静地欣赏月下树影的姿态,内心却正在纷乱和波动之中。原来,“高树是东家”——树影是从高树上投下来的,高树是东邻楼前的树,而她所爱的那个男子,就住在高树后的红楼里,高树的树影都这么美妙,更不用说高树和高树遮掩下的红楼了。在这个女子的眼中,那里是“月华笼露华”——皎洁的月光笼罩着晶莹明亮的露水。连用两个表示光彩的“华”字,表明那地方在她的心目中具有不可仰视的美丽和神圣。

  “碧阑干十二”,用了李商隐《碧城三首·其一》的“碧城十二曲阑干”。“十二”是泛指栏杆曲折之多,而栏杆的曲折又暗示了倚栏人内心的哀怨曲折。“都作回肠字”,是进一步把栏杆的曲折比作愁肠的曲折。南朝民歌《西洲曲》云:“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那望郎而不见的女子当然是愁肠曲折,但她所爱的人可能在远方某个地方也在思念着她,割断他们的只是千山万水的空间距离。而现在这个女子所思念的对象近在咫尺却不能与她相见,是“断肠君不闻”。这个在月光下独自倚栏的女子,她心目中的向往,她单方面的苦恋,她藏在内心不欲流露出来的幽怨,可以说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459-464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夺泥燕口¹,削铁针头²,刮金佛面³细搜求:无中觅有。鹌(ān)(chún)(sù)里寻豌豆,鹭(lù)(sī)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kū)脂油。亏老先生¹⁰下手!
译文:从燕子口中夺泥,从针头上削铁屑,从贴着金子的菩萨脸上细细刮金:在没有中找有。从鹌鹑的喉囊里找细豆,从鹭鸶的腿上劈些精肉,从蚊子的肚子里刳脂油。真亏得你老先生能下得去手。
注释:正宫:宫调名。正宫是元曲常用的宫调,十二宫调之一。醉太平: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凌波曲”,入“正宫”,亦入“仙吕”“中吕”。首二句须对仗,五、六、七句鼎足对。¹夺泥燕口:从燕子口里夺泥。²削铁针头:从针头上削铁。³刮金佛面:从佛像面上刮金。⁴鹌鹑:鸟名,头尾短,状如小鸡。也叫“鹑”。⁵嗉:鸟类食囊。⁶鹭鸶:水鸟名,腿长而细瘦,栖沼泽中,捕食鱼类。又称白鹭。⁷劈:用刀刮。⁸精肉:瘦肉。⁹刳:剖、挖、刮。¹⁰老先生:本称极尊者,这里用来讽刺官僚、地主。

  这首小令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和一系列的巧妙比喻,淋漓尽致地嘲讽了世上那些贪婪成性的猥琐人物。

  起首三句,在三个分述和一个总括中,无一字言“贪”,而贪者形象自然跃然纸上。“夺泥燕口”:春天燕子筑巢的时候,是靠着小小的嘴一口一口地衔来泥巴、树枝、羽毛等,一点一点地堆垛起来。一口泥,大约只有人的小指头蛋大小。一只巢,也不知道需要燕子风里雨里飞多少个来回才能筑好。可是这个人却丝毫不怜恤这小小生灵生存的艰辛,不嫌弃它们口里那一点点泥的微不足道,硬是从它们口里夺下一口口泥来!“削铁针头”:其实别说针尖,就是一棵针掉在地上,人们也得摸索半天才能找到。可是这个人硬是能从针头上削下一块铁来拿走!“刮金佛面细搜求”:佛教寺庙里的佛像大多是泥塑或铜雕,表面局部或全身镀金。佛既是彻底悟道者,又是能救济诸难普度众生,是佛教中的膜拜对象。然而,在这个人眼里,佛像完全没有了这种神圣的意义,其所有的价值只在于佛面上那一层薄薄的镀金。他可以全然不顾对佛的冒犯与亵渎,只专心于用刀小心地刮下佛面薄薄的金层。

  接下来“无中觅有”一句是对前三句的总括:“无”是一般人眼中的无,“有”是这个人寻觅到的有。他总能在别人都不会注意到的地方找到“可揩之油”“可拔之毛”,让人无法不佩服其眼光的精到敏锐。

  五六七句用三个逐步深入的意象,继续挖掘贪者之心:对一切可以捞一把的事物,从不轻易放过。鹌鹑吞到嗉里的豌豆,他要掏出;鹭鸶细长腿上,他要劈下精肉;蚊子小肚内,他要刮出脂油。这一系列艺术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鲜明地突出了“贪小利者”的本质。

  结句精警,抨击有力。所谓“老先生”者,实指元代的各级官吏,本称极尊者。这里却有的尽是讽刺,反话正说,干净利索却又幽默有力,极富戏剧性。让人惊讶到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整首小令,显言直说,明白如话,却又潜藏着精心的艺术加工,巧妙运用了夸张和博喻手法,是一首以俗为雅,俗而有趣的俳谑曲中的上乘之作。作者将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六种事物罗列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妙的讽刺效果。正因作者是板起面孔、正经八百地将这些事物罗列在一起,所以才具有了不攻自破的荒唐特点;但动词“夺”“削”“寻”“劈”“刳”的选择、运用和六种比喻排列的工整,以及口语的通俗得体,又显出作者造的苦心经营。遣词造句是经过精心挑选、安排的,然而它给人的整体感却是平白浅近的。它更像一首民谣,于嬉笑怒骂间对当时贪婪无度、黩货病民的贪官污吏、为富不仁者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揭露和抨击,生动形象,入木三分,讽刺效果非常强烈。

参考资料:
1、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146-147
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392
3、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160-161

zuìtàipíng ·tānxiǎozhě

míng yuándài 

duóyànkǒu xuētiězhēntóu guājīnmiànsōuqiú zhōngyǒu ānchúnxúnwāndòu tuǐshàngjīngròu wénnèizhīyóu kuīlǎoxiānshēngxiàshǒu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半夜¹银山²上积苏³,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zhǔ)一时无。
译文: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变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注释:¹半夜:夜里十二点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维《扶南曲歌词》之四:“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²银山:雪堆积貌。³积苏:指丛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风上知府秘书》之一:“身轻亦仙去,罡风与之俱,俯视旧篱落,渺莽如积苏。”⁴九陌:田间的道路。 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之一:“雨收九陌丰登后,日丽三元下降辰。”⁵随车: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空腹有随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niǎn)(zī)¹
译文: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注释:¹捻髭须:捻弄髭须。沉思吟哦之状。

huànshā ·bànyínshānshàng

shì sòngdài 

bànyínshānshàng zhāoláijiǔdàisuíchē tāojiāngyānzhǔshí 
kōngyǒushīyǒujié shī湿xīnguìzhū dòngyínshuíbànniǎn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téng)影风摇拂槛(jiàn)¹垂。
译文: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
注释:¹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译文: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看云客倚(yǐ)啼猿树,洗钵(bō)僧临失鹤池¹
译文: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注释:¹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莫怪¹无心恋清境²,已将书剑³许明时。
译文: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¹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²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³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7
2、 李白.中华诗坛双璧:李白·杜甫名师名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1日:8-10
3、 郭宝玉,浮伟忠,张海波编著.唐诗宝鉴 壮志凌云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45-46

biékuāngshān

bái tángdài 

xiǎofēnghuàcēn téngyǐngfēngyáojiànchuí 
jìngláiduōjiāngquǎnbàn rénjiānguīwǎndàiqiáosuí 
kànyúnyuánshǔ sēnglínshīchí 
guàixīnliànqīngjìng jiāngshūjiànmíng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