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卖玉杖,乘鹿去山林。浮杯度池曲,摩镜往河阴。
仙人卖玉杖,乘鹿去山林。浮杯度池曲,摩镜往河阴。
井内书铜板,灶里化黄金。妻摇五明扇,妾弄一弦琴。
井内书铜板,灶里化黄金。妻摇五明扇,妾弄一弦琴。
暂游忽千里,中天那可寻。
暂游忽千里,中天那可寻。

xiāngmíngshī--xiāo

xiānrénmàizhàngchéng鹿shānlínbēichíjìngwǎngyīn

jǐngnèishūtóngbǎnzàohuàhuángjīnyáomíngshànqiènòngxiánqín

zànyóuqiānzhōngtiānxún

萧绎

萧绎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年年此夕费吟呻¹,儿女灯前窃²笑频³
译文:年年除夕都要哼哼唧唧地作诗,儿女看见,便在灯前掩口而笑。
注释:¹吟呻:朗诵的声音,指作诗。²窃:私自、暗自。³频:屡次。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¹心力作诗人。
译文:你们别笑,我也自悔不该写诗,枉费心力做个诗人,却一无所用。
注释:¹枉抛:空费。

  这首诗写诗人在家中和子女的对话,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全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言近旨远,用贴近生活、朴实自然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心中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愤。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示了自己对于成为诗人感到后悔。此时,他正在家中掌灯,与儿女围坐在桌旁。写作此诗时,他生有一女一子,他们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当诗人一边敲韵一边思考诗句时,他的小儿女们见了,只是掩口而笑,并不理解他的行为。“窃笑”一词表现了小儿女们似懂非懂的表情,“频”字则突出了诗人思考诗句之久。

  面对这种情景,诗人感到非常悲伤,他用一半责备一半自责的语气倾诉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尔辈何知”,他对儿女们的窃笺行为感到责备,但同时也宽恕了他们,因为毕竟他们还太小,无法理解自己热衷于吟诗的真正意义。他转而自责,后悔自己写诗,并说“枉抛心力作诗人”。“枉抛”强调了自己精力白白浪费,没有任何价值。但实际上,诗人并不是真的后悔写诗,只是用“自悔”、“枉抛”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对于被埋没人才的黑暗政治的曲折抗议。

  诗人在这首诗中喊出的,又不仅仅属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而且也是历史上所有的怀才不遇的文人学士的共同心声。“英抛心力作词人”与“枉抛心力作诗人”之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303页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¹乱瓶罂(yīng)²
译文:早已种下的春季蔬菜因为干旱而不生长,园中用于打水浇菜的瓶罂四处乱放。
注释:¹汲水:打水。²瓶罂:指小口大腹的陶瓷容器。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sōng)¹葵经火未出土,僮乱²何朝饱食羹(gēng)
译文:菘葵等蔬菜因为天气太热都没有发芽,乱人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饱饭?
注释:¹菘:古时对白菜类蔬菜的通称。²僮乱:乱人。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¹
译文:总是有人追逐节令做事,可是,天公不作美已经很久没有下雨,根本没办法耕种。
注释:¹耘耕:耕地和除草,泛指田间劳动。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译文:天天在家里待着,厌烦这日子怎么这么长啊,想看年华染在菜茎上。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细雨晓莺(yīng)春晚。人似玉¹,柳如眉,正相思。
译文:蒙蒙细雨里,晓莺唱着晚春的晨曲。一位容颜如玉的美女,弯弯的柳眉,含着多少相思的情意。
注释:定西番: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¹人似玉:比喻美人如玉。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
罗幕(mù)¹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²(sài)³消息,雁来稀。
译文:把翠帘罗帐高高卷起,看镜中容貌花一样艳丽。相思使她愁肠断,只缘暮春雁来少,断了边关爱人的消息。
注释:¹罗幕:丝罗帐幕。古代闺阁多悬挂于卧室,或悬于纱窗、珠帘之上,目的是为了防尘、遮光。²肠断:表示极度关切。³塞门:塞外关口。⁴雁:此语意双关,咏雁兼指“雁书”。

  这首词写思妇幽怨。上片首先泛写晚春景色,细雨如丝,濛濛洒洒,晓莺啼鸣,倍添幽寂清冷之感。在此暮春环境中,接下来三句写人物形象,“人似玉”写美人如玉,温润秀洁;“柳如眉”写女子柳眉弯弯,娇柔婉媚,这句既写了春柳,又写了人面,把春景与人面自然地结合起来;“正相思”,表现了在暮春环境中人物的活动,由对女子外貌的描写深入到内心世界。

  下片转入具体刻画,都与上片相应。帘幕初卷,美人初起,与“晓莺”相应;晓妆对镜,如花一枝,与“人似玉”相应,揭示女子自怜自伤的复杂感受;“肠断”二句,明显女子所思的塞外征人,实写女子由相思而失望,乃至悲怆的心境,思念之情,使人肠断,与上片结拍的“相思”二字对应。

  整首词的上下片,都用了比喻来描写人物形象,只不过上片写得细,下片写得概括。这不仅使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且她的相思情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无论是描写还是抒情,上下片都前后照应,构思精妙,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7-48
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8-39

dìng西fān··xiǎoyīngchūnwǎn--wēntíngyún

xiǎoyīngchūnwǎnrénshìliǔméizhèngxiāng

luócuìliánchūjuǎnjìngzhōnghuāzhīchángduànsāiménxiāoyànlái

蘅若首春华,梧楸当夏翳。
(héng)¹²首春华³,梧楸(qiū)当夏翳(yì)
译文:蘅芜和杜若最早在春天开花,梧桐和楸树每值夏日便绿叶成荫。
注释:四气:四季阴阳、寒热之气。这里当是指四时、四季。¹蘅:蘅芜,一种香草。²若:杜若,一种香草。³首春华:最早在春天开花。华,同“花”,开花。⁴梧楸:梧桐和楸树。⁵翳:遮蔽,这里指梧桐、楸树枝叶茂盛。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鸣笙(shēng)¹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译文:吹响笙管时正好是秋风乍起,安置暖酒已是冬雪漫天。
注释:¹笙:一种管簧乐器,笙箫易抒悲秋之情,故说“鸣笙起秋风”。

shī

wángwēi nánběicháo 

héngruòshǒuchūnhuá qiūdāngxià 
míngshēngqiūfēng zhìjiǔfēidōngxuě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寺出¹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译文:寺院高出飞鸟之外,青青峰顶戴着红楼。
注释:¹出:高出。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¹壁跻(jī)²半空,喜得登上头。
译文:顺着峭壁来到半空,心中欢喜登上山头。
注释:¹搏:攀缘。²跻:登。
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¹知宇宙阔²,下看三江流³
译文:只觉壁宙顿时开阔,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注释:¹殆:大概,这里有只是之意。²阔:深广。³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处三江会合处。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天晴见峨眉¹,如向波上浮。
译文:天睛气朗远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注释:¹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约六十里处。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jiǒng)¹²烟景³,阴森棕楠(chóu)
译文:烟气笼罩气象开阔,树木葱郁遍布四周。
注释:¹迥:远。²旷:空阔。³烟景:风景。⁴豁:明朗开阔。⁵阴森:幽暗阴郁的颜色。⁶棕楠:棕榈树、楠树。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愿割¹区中缘²,永从尘外游。
译文:我愿割断世间缘分,永远去那尘外漫游。
注释:¹割:弃。²区中缘:尘世缘分。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回风¹吹虎穴²,片雨³龙湫(qiū)
译文:旋风阵降吹过虎穴,把淋漓的小雨当做瀑布般宏大。
注释:¹回风:旋风。²虎穴:与下文“龙湫”均未详其处。³片雨:阵雨。⁴当:临。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
僧房¹云蒙蒙²,夏月寒飕(sōu)³
译文:寺院之间云气蒙蒙,夏日也觉凉风飕飕。
注释:¹僧房:指寺院。²蒙蒙:云雾迷茫的样子。³飕飕:阴冷貌。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行舟。
回合¹俯近郭²,寥落³见行舟。
译文:俯视近处城池环绕,眺望远处三二渔舟。
注释:¹回合:回环盘曲。²郭:外城,此处指嘉州城。³寥落:稀疏。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胜概¹无端倪²,天宫³可淹留
译文:眼前胜景难以望尽,天宫之上尽可久留。
注释:¹胜概:锦绣山河的美丽风光。²端倪:边际。³天宫:天上宫殿,此处指凌云寺。⁴淹留:逗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一官讵(jù)¹足道,欲去令人愁。
译文:身为一官本不足道,辞官离去又觉忧愁!
注释:¹讵:岂。

  作此诗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

  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从写寺过渡到写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烟景,就显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尽收眼底。写峨眉山,一咏一叹,用了六句。“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烟景豁,阴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气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状貌:山岭蜿蜒起伏,如波涛滚滚;辽远的云雾似袅袅青烟,使山景空旷浩茫;棕树楠树漫山遍野,蓊郁阴森,一派肃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诗人眼界高远空阔,触景生情,故有此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诗人看破凡尘,对纷扰的世俗产生了厌倦情绪,希望超凡脱俗,云游尘外。有了这番念头,才把眼光转向佛寺内部和佛寺的周围环境。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虎穴洞、龙湫潭都在附近,山风回旋,细雨濛濛,这是寺上的气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间间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气袭人,这是寺中气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风帆,撒于江面,这是寺下景象。

  写罢诸景,又是一番慨叹:“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寺美景无边,诗人很想在这宝刹天宫之中长留久住。然而,虽然“一官讵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终只落得满腹忧愁。诗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畅,这在此时的一些诗作中屡有反映。这首诗中说“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结,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诗人的心境。

  此时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写作手法上也与先前不同,不是一气写景,高调抒情,而是边咏边叹,一咏三叹,错综起伏。这大约与安史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六):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2-15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8-31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