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忧世难,生俊*,佐时来。有忠孝诚心,文章大手,经济雄才。他年汉庭三策,要青云高步出尘埃。儿女徒惊气岸,丹青莫状灵台。诗人清骨即仙才。何处觅蓬莱。便唤取何郎,一尊同醉,东阁官梅。充闾郁葱佳气,挽春风、都入紫霞杯。休道寿君无物,滔滔万里江淮。
皇天忧世难,生俊*,佐时来。有忠孝诚心,文章大手,经济雄才。他年汉庭三策,要青云高步出尘埃。儿女徒惊气岸,丹青莫状灵台。诗人清骨即仙才。何处觅蓬莱。便唤取何郎,一尊同醉,东阁官梅。充闾郁葱佳气,挽春风、都入紫霞杯。休道寿君无物,滔滔万里江淮。

lánhuāmànyángzhōu寿shòuzizhōu--wáng

huángtiānyōushìnánshēngjùnzuǒshíláiyǒuzhōngxiàochéngxīnwénzhāngshǒujīngxióngcáiniánhàntíngsānyàoqīngyúngāochūchénāiérjīngàndānqīngzhuànglíngtáishīrénqīngxiāncáichùpénglái便biànhuànlángzūntóngzuìdōngguānméichōngcōngjiāwǎnchūnfēngdōuxiábēixiūdào寿shòujūntāotāowànjiānghuái

王旭

王旭

王旭(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以文章知名于时,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三王”。早年家贫,靠教书为生。主要活动于至元到大德年间。有《兰轩集》二十卷,原本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十六卷,其中诗九卷,文七卷。与王构、王磐相比,王旭处境最不好,诗文中往往流露出怀才不遇情绪,《古风三十首》集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二三、《元诗选·癸集》乙集小传、《元书》卷五八。 ▶ 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
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
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
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这首诗展示了楚地的萧瑟秋景和诗人的旅途感伤。首二句交代了他到江、汉一带任职,才首次看到荆山,而感叹于它的广袤、绵远。奉义即慕义,对巴陵王表示敬慕,这是一种谦逊的说法。楚塞,指荆山,因其为古代楚国郢都的北边屏障,故称。这两句开篇记游,点明到荆山的因由,从而引出下文,笔法干净利落。

  “南关”以下六句,全是写景,切题“望”字。“南关”指荆山南端的关隘。“桐柏”,山名,界于信阳以西的河南湖北两省之间。“西岳”,言荆山西端的峰岭。“鲁阳”,关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西南。这二句说,荆山的南关要绕到桐柏山,其西端的峰岭将伸出到鲁阳关。这里紧接着上文“楚塞长”,加以夸张形容,极力写出荆山伸展的地域之遥远。其实,荆山距桐柏山和鲁阳关都很远,并不连接。诗人这样写,是以一种宏观的眼光,总揽荆山大的形势,也是为了表示旅途的漫长,从而创设一个与下文所抒发的深广愁思相适应的空间境界。从艺术效果来看,也使诗的画面气象显得壮阔。江淹写景,时以“警遒”取胜,和谢朓有类似之处。这两句,便使人感到有一种雄浑的气势,笼罩全诗。“寒郊”以下四句,展现出一幅荒凉清旷的深秋景色:郊野一片荒寒,木叶尽脱,见不到什么阴影;悬在空中的一轮秋日,发出的光辉也是惨淡清冷。这两句绘光设色,语言精练,表现出诗人对于深秋独特的感受和印象,令人感到一股凛冽寒气从纸上扑面而来。“桡”,通“挠”,屈曲。秋风掠过,重重密林中的树木竟然被吹刮得弯曲、俯伏,可以感到它们在挣扎、呻吟,由此可见风势之猛烈。“风”上着一“悲”字,更给秋风涂染上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也令人竦然如闻秋风凄厉肃杀之声。“云霞”句,写江景,表现河水暴涨。在深秋,河流一般是不会涨水的,可是沮漳二水汇流,却往往洪水迸发。诗人目睹其景,如实描绘。深秋洪水滔滔,已使人惊警异常,再加上云霞照映,更显出水势浩大,波涛惨白、浑黄。一个“肃”字传达出其内心的强烈感受。这四句是全篇最精采之处。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态,动静相生,有声有色。“寒”、“悬”、“清”、“桡”、“悲”、“重”、“肃”、“涨”这一连串动词和形容词,都下得生动、精警、传神,见出诗人写景状物、锤炼语言的功力。陈祚明评江淹诗长于“刻画”,“苍秀之句,颇亦邃诣”(《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四),信然。

  “岁晏”以下六句,集中抒写由深秋肃杀之气引出的悲愁之情。诗人先以“岁晏”二字总束上四句所写时节景物,并带起下面的抒情,章法严谨。“岁晏君如何”句中的“君”,是作者自叹自问,意谓:时至深秋,一年将尽,我究竟打算怎么样呢?“零泪染衣裳”是自答。一问一答,婉转地传达出内心悲愁。古代迁客骚人逢秋生悲,本是常事。但江淹如此悲不自胜,泪下之多,以至于衣湿如染,那就不是一句寻常的“羁旅之愁”可以了得的了。早些时候,他在建平王刘景素幕下,曾被人借端诬陷入狱。后来他在狱中写了《诣建平王上书》,血泪交迸,自陈冤屈,这才得释。陷身囹圄之冤,加上沉沦下僚的仕途失意,这一切郁积于心中的悲怨,此刻都因眼前的秋景而激发出来了。所以“零泪”一语,实在包含无限,沉痛莫比。“玉柱”以下四句,又借酒乐而进一步抒写这番沉痛之情。柱,瑟的安弦部件,这里代指瑟;尊,酒器;“金”、“玉”皆形容其华贵。诗人此时或许正在荆山下某处的宴席上吧。玉柱金尊,这宴席亦不可谓不盛矣。但诗人心绪迷茫,使这一切豪华都成了徒然之设,琴瑟被弃置一旁,蒙上了夜晚的露水,连杯中美酒,也含着严霜,令人纵然不饮也生出凛然寒意。空、坐二字同义,都是“徒然”的意思。最后两句,又写在寒夜寂静中,忽然有人奏起了描写行役途中艰难景况的《苦寒行》乐曲,这曲悲歌尚未了,又有人唱起了《艳歌行》中的“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古语云:“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而今这愁悲之音却“一”之“再”之,真教人情何以堪。全诗就在这感伤的音乐声中缓缓拉上帷幕,情调悲恻哀婉,使读者为之低回不已,黯然神伤。陈祚明评云:“末六句词气萧瑟”。(《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四)足见这后六句抒情,也回荡着悲凉秋气,整首诗是情景融一的。

  这首行旅诗的章法结构,仍大致沿袭谢灵运山水诗记游——写景——抒情——悟理的模式,层次分明,只是已经去掉了玄理的尾巴。诗中用了大量的对句,其风气也始于谢灵运,但遣词造句已不像灵运那样巉削、藻饰,而是显得比较清秀自然。诗押“阳江”韵,音调清越明亮,也有助于悲伤感情的抒发。诗人善于抒写悲愁的特点,在这首早期作品中,已经初步显示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931-933页

wàngjīngshān--jiāngyān

fèngzhìjiānghànshǐzhīchǔsāizhǎng

nánguānràotóngbǎi西yuèchūyáng

hánjiāoliúyǐngqiūxuánqīngguāng

bēifēngráozhònglínyúnxiáchuānzhǎng

suìyànjūnlínglèizhānshang

zhùkōngyǎnjīnzūnzuòhánshuāng

wénhánzòuzài使shǐyànshāng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yǔ)¹文章²老更成³,凌云健笔意纵横
译文: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有了高超雄健的笔力,做文章时文思如潮、挥洒自如。
注释:¹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²文章:泛言文学。³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⁴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⁵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今人嗤(chī)¹流传赋,不觉前贤²畏后生³
译文:当时( 唐朝 )的人讥笑庾信传下来的文章,以至于庾信都“害怕”他们了(主要是反话,讥讽讥笑他文章的人)。
注释:¹嗤点:讥笑、指责。²前贤:指庾信。³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

wèiliùjué··--

xìnwénzhānglǎogèngchénglíngyúnjiànzònghéng

jīnrénchīdiǎnliúchuánjuéqiánxiánwèihòushēng

了了晴山见,纷纷宿雾空。
了了¹晴山见,纷纷²宿雾空。
译文:晴天来临,青山面目越发清楚,纷纷茫茫积攒了一整夜的大雾慢慢散去。
樵归妇腰斧,渔罢叟收筒。
樵归妇腰斧,渔罢叟(sǒu)¹收筒。
译文:打柴回来的农妇将斧头别在腰间,打鱼归家的渔翁收起鱼筒。
但取登临适,何须吟啸工。
但取登临适,何须吟啸工。
译文:如果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登临之处,哪里又需要吟啸高歌消磨时间的功夫呢?
平生钓台路,明日与君同。
平生钓台路,明日与筒同。
译文:我平生走过很多钓鱼的路,明天我与你一块去钓鱼。

zǎoxíngshìtóngzhōu--zhàofān

leleqíngshānjiànfēnfēn宿kōng

qiáoguīyāosǒushōutǒng

dàndēnglínshìyínxiàogōng

píngshēngdiàotáimíngjūntóng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问君何所思,迢(tiáo)(dì)¹艳阳时。
译文:想要问你在思念什么?在这艳丽明媚春之时。
注释:¹迢递:天高气清的样子。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译文:回来的晚门口寂静无声,蝴蝶采完花粉缓缓的飞过高墙。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一双青琐燕¹,千万绿杨丝。
译文:窗外燕子双飞,千万条绿杨柳枝低垂。
注释:¹青琐燕:这里指落在窗前的紫燕。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¹上吴山²远,楼中朔管³悲。
译文:屏风上的吴山辽阔幽远,楼中羌笛声声悲凄。
注释:¹屏:指屏风。²吴山:吴地的山,指屏风上画的南方山。³朔管: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区流行的管乐器。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宝书¹无寄处,香毂(gǔ)²有来期。
译文:珍贵的书信不知道该寄往何处,香车有来的日期。
注释:¹宝书:珍贵的书信。²香毂:古人乘坐的车。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草色将¹林彩²,相³入黛眉
译文:要把这草景与树林色彩,一同增添到眉际,排解心中忧愁。
注释:¹将:连词,与、和之意。²彩:一作“影”。³相:递相,先后。⁴添:一作“将”。⁵黛眉:特指女子之眉。

  此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且点明了时间、地点;后六句为第二部分是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羌笛悲凉,并说明了以赏春排解愁绪的原因。此诗笔墨挥洒,色彩趋于清淡,构建了清逸淡远的诗歌意境。

  此诗首两句,出句开门见山以“所思”设问。对句据之而答在“艳阳时”。蕴有薛涛《春望词》中“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之意。

  三、四句以“人归晚”“蝶过迟”描述人与昆虫各自在春天里所持行为。人回来的晚是被春景所吸引,蝴蝶过慢是因为花粉沉重。从而间接体现了春天的特征。

  五、六句描写室外景,燕子双飞,千万条柳枝低垂,以此意象象征对心上人的思念。

  七、八句描写室内景,条幅上画着吴山,楼内羌笛悲凉。九、十句承上解答“朔管悲”的原因是,书信无寄处。最后两句显示,要把这春天的草景与树林的色彩,一并映入眼帘,即以赏春排解愁绪。

  综上,从描写对象上看,前六句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其时间是在“艳阳时”,地点在“静琐”。后六句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朔管悲”。其原因是“宝书无寄处”,故乘香车将“林彩”“添入黛眉”。这种举动与其《春郊游眺寄孙处士》、《谒巫山庙》的精神排解法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译文: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过多的烘托。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就把所包含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译文: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译文: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译文: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译文: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译文: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难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难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shīpǐnèrshí ·hán

kōng tángdài 

zhuó jìnfēngliú 
shènán kānyōu 
shìyǒuzhēnzǎi zhīchén 
mǎnjiǔ huāshífǎnqiū 
yōuyōukōngchén hǎiōu 
qiǎnshēnsàn wàns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