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此塘好,碧水映红蕖。垂杨袅袅烟笼,绿发倩风梳。医却尘埃俗病,唤起沧浪幽兴,怀抱一时舒。更把直钩钓,得意不须鱼。忆当年,吟北渚,醉西湖。兰舟撑入云锦,未必画中如。世事春风一梦,回首欢游安在,烟海隔蓬壶。清赏有今日,题壁记来初。
我爱此塘好,碧水映红蕖。垂杨袅袅烟笼,绿发倩风梳。医却尘埃俗病,唤起沧浪幽兴,怀抱一时舒。更把直钩钓,得意不须鱼。忆当年,吟北渚,醉西湖。兰舟撑入云锦,未必画中如。世事春风一梦,回首欢游安在,烟海隔蓬壶。清赏有今日,题壁记来初。

shuǐdiàotóuzhāngdōuyùnshìliǔtángshǎngyùn--wáng

àitánghǎoshuǐyìnghóngchuíyángniǎoniǎoyānlóng绿qiànfēngshūquèchénāibìnghuàncānglàngyōuxìng怀huáibàoshíshūgèngzhígōudiàodāngniányínběizhǔzuì西lánzhōuchēngyúnjǐnwèihuàzhōngshìshìchūnfēngmènghuíshǒuhuānyóuānzàiyānhǎipéngqīngshǎngyǒujīnláichū

王旭

王旭

王旭(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以文章知名于时,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三王”。早年家贫,靠教书为生。主要活动于至元到大德年间。有《兰轩集》二十卷,原本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十六卷,其中诗九卷,文七卷。与王构、王磐相比,王旭处境最不好,诗文中往往流露出怀才不遇情绪,《古风三十首》集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二三、《元诗选·癸集》乙集小传、《元书》卷五八。 ▶ 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自初九日¹别台山²,初十日抵黄岩³,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岩岙(ào)
译文:我初九离开天台山,初十就抵达了黄岩。太阳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歇宿于八番的旅舍。
注释:雁宕山:即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境内。¹初九日:指公元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旧历四月初九日。²台山:即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作者于初一日至初岩日游览了天台山。³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⁴岩岙:地名。浙江一带把山间平地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迭,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象。坐玩至瞑色,返寺。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¹,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²。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³,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yǔ)(lǚ)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lù)逾谢公岭,渡一涧(jiàn),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gèn)天,危峰乱迭(dié),如削如攒(cuán),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fú)之欹(qī)。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diàn)¹⁰者。双鸾¹¹、五老¹²,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¹³。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象。坐玩至瞑色,返寺。
译文:十一日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遥望雁荡山的那些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插蓝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扑进人的眼里。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用饭。饭后向南渡过一条溪水,便看到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奴仆们认定是两头陀岩,我则怀疑它是老僧岩,但又不是很像。走了五里路,经过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真实面目:它穿着袭装,头上秃顶,栩栩如生地直立着,高约百尺。它的旁边还有一块岩石,像一小孩童弯腰曲背地跟随在后面,不过平时被老僧所遮掩罢了。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腰处找到石梁洞。洞门东向,洞门口有一石桥,从洞顶斜插于地上,有如飞虹下垂。由石桥侧面‘尸的缝隙中一层一层地拾级而上,上面高而宽敞、空阔。坐下休息了好一会,才下山而去。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刚一转过山腋,就见两边的岩壁陡峭笔立,直亘云天,险峰重重叠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峰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一般直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有的碧绿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双莺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莺犷五老峰酷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走过景致如此幽奇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顺灵峰寺侧的山道登上灵峰洞。灵峰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从缝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瞪,直达窝顶上,深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塑像。坐在平台上玩赏景色,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注释:¹盘山岭:又称盘山,在浙江乐清市山门乡。²大荆驿:驿站名。在乐清市东北,通黄岩区界。³章家楼:在大荆驿南,明人章巘建。⁴向:刚才。⁵腋:腰。⁶骈笋:并生的笋。⁷挺芝:挺拔的芝草。⁸幞: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⁹欹:歪向一边。¹⁰靛:蓝色染料。¹¹双鸾:双鸾峰,在东内谷。¹²五老:五老峰。在东内谷。¹³灵峰寺:在东内谷灵峰下,公元1023年(宋天圣元年)文吉和尚创建,公元1041年(宋康定二年)赐匾额。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¹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²。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³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xià)口石纹一缕,青绀(gàn)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qi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jì)。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yù)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译文: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觅碧霄洞。返回原路走,到达谢公岭下。从南边经过响岩,走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再走进去寻觅水帘岩,所谓水帘岩,就是两崖相夹,流水从崖顶上飘落而下。走出水帘谷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这里四面围合着绝壁,摩天臂地,通过曲折的小道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幽来的一个广阔世界。灵岩寺位居其中间,南向,背后则是屏霞嶂。屏霞嶂顶部平而整齐,岩石呈紫色,高有数百丈,宽与高相称。屏霞嶂的最高处,左面是展旗峰,右面是天柱峰。介于屏霞嶂右胁与天柱峰当中的地方,最先看见的是龙鼻水。龙鼻水的出水洞穴,从岩石缝隙一直向上,像灵峰洞,但小一些。洞穴内岩石的颜色都呈黄紫色,唯独缝隙口有石纹一缕是青红色而又湿润,很像龙鳞龙爪的形状,从洞顶部连贯到洞底,落下的一端很像人的鼻子,鼻尖端的石孔可以容纳手指,水就从石孔内滴下来:注入石盆中。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了。屏霞嶂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岩石的尖锐却不相上下。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锐却与两峰一般。南面的山坳间,轰然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漱瀑布了。隔小龙漱瀑布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玉女峰顶开满鲜艳的春花,很像是播在玉女发髻上的装饰。从此经过双莺峰,即以天柱峰为尽头。双莺峰仅止有两座山峰并列耸起,峰际有“僧拜石”,身穿袭装,讴楼着躯体的样子,很像老僧人。由屏霞嶂的左胁,介于展旗峰的中间地方,最前是安禅谷,安禅谷即屏霞嶂的下岩。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相似屏霞嶂,高度、宽处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处。石屏风峰顶有“蟾蛛石”,与屏霞嶂侧面的“玉龟石”相对。从石屏风向南去,展旗峰侧面的褶皱中,有小径一直通向峰顶上,石瞪级的尽头处,有石门坎阻隔着。俯身石门坎而窥看,下临似乎看不到地,头顶上嵌镶着高高的天空。展旗峰外有两个圆孔,侧面有一个长孔,亮光从孔中射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方的第一奇景。尖峰与高山重重叠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精巧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揪瀑布的水向下流,流经天柱峰、展旗峰,有石桥横跨溪流之上,灵岩寺的山门则面对石桥。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麓,顶珠峰则在展旗峰之上。这又是灵岩寺的外观了。
注释:¹净名寺:在东内谷,公元977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²灵岩寺:在东内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³称:相当。⁴高半独秀: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⁵小龙湫:瀑布名。⁶石阈:石门坎。⁷崆峒:山洞。⁸山门:雁山的南天门。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手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为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¹于前。鸟道盘折,逾坳(ào)右转,溪流汤(shāng)²,涧底石手如砥(dǐ)³。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为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dèng)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qǐ),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译文:十三日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流霞与山间的色彩相辉映。高峻而顶部平展的,是板嶂岩。板嶂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狭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观音岩侧面则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溪流浩浩荡荡,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开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介立于涧旁。大剪刀峰北面,重岩陡然耸起,它的名称叫连云峰。从这里,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岩崖穷尽了。大龙漱瀑布的流水,轰然下泻,直捣潭中。山岩的态势开展而陡峭,而流水没有河床承受,于是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惧。水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诅那罗汉观赏流泉的地方。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犹如鸟儿展翅一般。面对瀑布踞坐着观赏了很久,才走下山岩回到庵中吃饭。蒙蒙细雨下个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飞到雁湖山顶。于是,冒雨到达常云峰,从常云峰半腰的道松洞外,攀登非常陡险的石瞪有三里之多,奔赴白云庵。人已空而庵已坍塌,一个和尚在草莽中,见有客人到来,望了望就离开了。再进入一里路,有云静庵,于是在此投宿。清隐和尚已病卧在床数十年,还能与客人谈笑。我见四周山峰乌云笼罩,细雨不止,凄凉寒冷,不能不为明天早晨的旅程担忧。
注释:¹横亘:横贯。²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³砥:细的磨刀石。⁴龙湫之瀑:指大龙湫。在西内谷。⁵诺讵那:罗汉名。相传是唐代眉州(今属四川)人,叫罗尧运,他最先进入雁荡山,在大龙湫看瀑布坐化成仙。⁶廉纤:细微,纤细。代指细雨。⁷圮:倒塌。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¹,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jī)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²,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³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kàn)山坳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chán)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译文:十四日天忽然间晴朗起来,于是强请清隐和尚的徒弟做向导。清隐说,雁湖中长满了草,已变成荒芜之田,白白地到此,再没有其他可去之处,但可以送我到峰顶。我想,只要到达峰顶,便可得以游览雁湖;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高峰之巅。四下一望,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山峰下面。各座山峰就像云海中的朵朵鲜花,仅露出一点峰顶,阳光辉映在峰顶之上,这景致就好像盛冰的玉壶、清净洁白的瑶台神仙世界一般,让人不能辨别哪是云海、哪是山川陆地。然而,那云海中的玉环山有如轻微的一抹飘带,似乎可以俯身去拾起来。向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削立,里面石笋茂盛繁密,参差不一。三面有布满绿树的山崖环绕,景致更比灵岩寺优美。但山谷幽深而境地非常陡险,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无法辨别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遥望四周,峰峦累累,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只有东面的山峰昂然独自向上高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绝断;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自己想,《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在山顶,龙湫瀑布的流水,就是从雁荡而来。”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高峰发脉,距离这里已隔开两道山谷。于是改变行走路线向东走,望着东面诸峰中的高峻山峰趋赴。莲舟和尚感到疲劳,不能跟上我。由原路向下走,我与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座山岭,人迹完全消失了;接着,前面的山越来越高,山脊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直立,使人感到像在刀背上行走。而且石片的棱角、锋芒非常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的缝隙中攀援而上。就像这样攀越了多次,但见所经境地难以容足,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高峰的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我一向惧怕石片锋利逼人,而到这里已经是没有锋利的石片可以放置脚了!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俯瞰南面的岩壁上有一石级,于是叫奴仆们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先让一奴仆顺布缒下去,我第二个跟从他缒下,想着可以找到攀援的路。等下到石级处,仅仅能容纳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援上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不能飞越登高上去。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突的锋利石头所紧勒,忽然中断。重新把布绳续接好使它悬空,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脱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太阳已渐渐西坠。主人及奴仆们的衣服和鞋子全都弄得破敝不堪,寻觅雁湖的兴致大为减退。于是,告别清隐师徒下山,再次到龙湫瀑布。而溪水积攒了雨水后,怒涛奔腾,倾泻而下,态势变幻极大,瀑布如喷雪,声大如雷轰鸣,水势比昨天增大一倍。一直坐到天黑才出山门,南行四里路,宿歇于能仁寺。
注释:¹复有他行:还有别的地方要去。²瑶界:仙境。³海中玉环:指浙江东南的玉环岛。⁴三尖:三座尖削的山峰。⁵《志》:指雁宕山志。⁶宕:雁湖。⁷莲舟:和尚名。作者的旅伴。⁸腾挽:向上拉。⁹能仁寺:在西内谷丹芳岭下。公元999年(北宋咸平二年)全了和尚创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¹,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²
译文:十五日在能仁寺后寻觅到方竹好几把,竹细如树枝。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径围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而老的竹杖已经砍伐殆尽了!于是,从岔道度过四十九盘岭,一路顺着东海边向南行,翻越窑番岭,往乐清县而去。
注释:¹数握:几把。²乐清:指乐清县城(今乐清市乐成镇)。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译文: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清朝饮醴(lǐ)(quán)¹,日夕栖(qī)山冈。
译文: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注释:¹醴泉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译文: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商风¹起,羽翼自摧藏。
译文: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的羽翼自然的收藏起来。
注释:¹商风:秋风。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译文: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但恨处非位,怆(chuàng)(liàng)¹使心伤。
译文: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注释:¹怆悢: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朝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朝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朝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

yǒng怀huáishíèrshǒu··shíjiǔ--ruǎn

línzhōngyǒuniǎoyánshìfènghuáng

qīngcháoyǐnquánshāngāng

gāomíngchèjiǔzhōuyánjǐngwànghuāng

shìféngshāngfēngcuīcáng

kūnlún西shíhuíxiáng

dànhènchùfēiwèichuàngliàng使shǐxīnshāng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西陆¹蝉声唱,南冠²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译文: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注释:¹西陆:指秋天。²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那堪 一作:不堪)
那堪¹玄鬓(bìn)²影,来对白头吟³。(那堪 一作:不堪)
译文: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注释:¹那堪:一作“不堪”。²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玄鬓称蝉,比喻自己正当盛年。³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露重¹飞难进²,风多响³易沉
译文: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注释:¹露重:秋露浓重。²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³响:指蝉声。⁴沉:沉没,掩盖。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无人信高洁¹,谁为表予心²
译文: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注释:¹高洁:清高洁白。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作者因以自喻。²予心:我的心。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意思是,秋天蝉声不断,引起了身陷囹圄的诗人的无限愁思。诗人触景生情,情因景生。情感从何而来,是因闻见了蝉声。该诗用起兴对起开篇,将蝉声与愁思对举,两相映照,下笔自然,工稳端庄。即是咏物,物必在先。首句咏蝉,次句写己。咏物非本意,借物抒情才是目的。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的帽子,指代囚犯。在此指诗人自己。《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因楚国在南方,南冠一词,便由此而生。后人借来用以指囚犯。首联两句诗衔接自然,浑然天成。写蝉时,抓住两点:时间是秋,动作是唱;写人时,抓住三点:身份是囚犯,心理活动是愁思,愁思的程度是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承接首联,是隔句相承。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继续写蝉,第四句承接第二句继续写己。不堪:承受不了。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玄鬓称蝉。白头吟:乐府曲名。据《西京杂记》说,西汉时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对才女卓文君的爱情发生危机,卓文君作《白头吟》诗:“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两情重归于好。“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的字面意思是,蝉凄切的悲声仿佛是在一遍遍吟唱卓文君的《白头吟》“凄凄重凄凄”,这声音真难以让人忍受。深层意思是,蝉啊,你不该对着我这鬓发苍白的牢狱之人唱你凄凉的歌。你的吟唱正好刺痛了我的内伤,正好引起了我的愁思。骆宾王巧借“白头吟”用来一语双关,加深了原意。首联写听觉,由蝉及人,闻蝉声而动客思;这一联写视觉,由己及蝉,观玄鬓而自悲伤。蝉是玄鬓,我却白头;我身陷囹圄,它来往自由;它倚树高唱,我独自哀愁。它如今的玄鬓,我过去也曾拥有,别看我现在白发满头!它如今的吟唱,我过去也曾练就,别看现在用铁锁锁紧了我的歌喉!蝉啊,你就是我的从前,你就是我的化身,我何时能脱去囚服像你一样蜕皮羽化,获取自由?这两句诗沉郁深婉,感人至深,令人叹惋。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蝉如此,我和它还会有什么两样?这两句诗至少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是在咏蝉,深层意思是在借物抒怀。在这里,蝉即我,我即蝉。“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响易沉”更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诗人结合自己的身世和处境,在选取意象方面十分精当,用露和风两种自然现象既适用于蝉,又适用于人。这里的露和风,一旦入诗,就不是普通的自然现象,而是注入了诗人的情感,由物象转化成了意象。所以,“露重”、“风多”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是咏蝉,处在不同环境的人所选的角度和立意皆不相同。初唐虞世南也有一首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身居高位,诗的字里行间迸发出的都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难见半缕愁绪。因冤狱而被投入大牢的骆宾王岂可跟虞世南同日而语。同是写露,在虞诗中用来供蝉饮,在骆诗中则因“露重”而“飞难进”;同是写风,在虞诗中不用借,因蝉已身居高位;在骆诗中则嫌“风多”,自己的声音难以发出。所以二人同咏一物,题材相同,时节相同,则立意迥异。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对照杨炯的《从军行》与杜甫《蜀相》,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

zàiyǒngchán

luòbīnwáng tángdài 

西chánshēngchàng nánguānshēn  (shēnzuò qīn )
kānxuánbìnyǐng láiduìbáitóuyín  (kānzuò kān )
zhòngfēinánjìn fēngduōxiǎngchén 
rénxìngāojié shuíwèibiǎoxīn 
倏忽堕鹓行,天南去路长。片言曾不谄,获罪亦何伤。
(shū)¹忽堕(duò)(yuān)²行,天南³去路长。片言曾不谄(chǎn),获罪亦何伤
注释:¹倏:突然,很快地。²鹓:传说中鸾凤一类的神鸟,它们飞行时整齐有序,因而用“鹓行”比喻朝官们秩序井然的行列,而“堕鹓行”则比喻为失去朝廷官员要职。³天南:南方的天边,南方极远处。⁴伤:此处有耻辱、不光彩的意思。
象恋藏牙浦,人贪卖子乡。此心终合雪,去已莫思量。
象恋藏牙浦(pǔ)¹,人贪卖子乡²。此心终合雪³,去已莫思量
注释:¹藏牙浦:比喻有了珍贵之物而招致杀身之祸,藏牙浦也便成了藏险招祸之处的代名词。²卖子乡:佛教认为世俗生活本质是“苦”,而人生最凄苦的事莫过于出卖骨肉子女,因以卖子乡比喻痛苦的人生。³雪:洗雪、昭雪。⁴去已:去吧。已为衬词,无实义。⁵思量:本意为考虑。此处有回想,懊悔之意。
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这是一首为朋友送行的诗。这位朋友究竟因犯何罪而遭流贬,不得而知,但诗中明白地介绍了这位朋友为人正直无私,纵被不公正地处罪也不是可耻的事,早晚会得到昭雪。临别之际,朋友的心情自然沉郁黯淡。作者便通过自己的诗句语重心长地勉励朋友要重新振作,忘怀旧事,充满希望,勉励朋友珍惜前程。一方面,这首诗写得是非鲜明,态度坚决,语言明朗有力。另一方面,这首诗却也深沉委婉,亲切温暖,充满了知己朋友的深情厚意。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pǔ)¹,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²,上为政者³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¹⁰。至杀不辜¹¹人也,扡(tuō)¹²其衣裘(qiú),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jiù)¹³,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¹⁴,天下¹⁵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¹⁶,则弗¹⁷知非,从而誉之¹⁸,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注释:¹园圃:园,果园。圃,菜园。²非之:说他不对。 ³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⁴以:因为。 ⁵攘人犬豕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攘,偷盗。豕,猪。豚,小猪。 ⁶不义:不正当。⁷是:代词,此,这。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⁸苟:如果。⁹兹:同“滋”,更加。 ¹⁰益厚:更严重。益,更。厚,重。¹¹不辜:无罪。¹²扡:同“拖”,剥下来。¹³栏厩:养家畜的地方。¹⁴当此:遇到这种情形。¹⁵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¹⁶攻国:攻打别国。 ¹⁷弗:不。¹⁸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¹,杀十人,十重²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chóng)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³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译文: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注释:¹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向前行。 ²重:倍。 ³情:实在。 ⁴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⁵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¹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²,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³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如果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辨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辨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注释:¹辩:同“辨”,分别。 ²甘:甜。 ³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⁴ 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