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杨柳乱如丝。直置佳人不自持。
门前杨柳乱如丝。直置佳人不自持。
适言新作作纨诗。谁悟今成织素辞。
适言新作作纨诗。谁悟今成织素辞。

chūnbiéyīnglìngshīshǒusān--xiāo

ménqiányángliǔluànzhízhìjiārénchíshìyánxīnzuòzuòwánshīshuíjīnchéngzhī

萧绎

萧绎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幼女¹才六岁,未知²巧与拙。
译文:小女孩方才到六岁,区分不了灵巧愚拙。
注释:¹幼女:指年纪非常小的女孩。²未知:不知道。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向夜¹在堂前,学人拜新月²
译文:日暮时分在正堂前面,学着大人拜新月。
注释:¹向夜:向,接近,将近。向夜,指日暮时分。²拜新月:古代习俗。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38-939页

yòu

shījiān tángdài 

yòucáiliùsuì wèizhīqiǎozhuō 
xiàngzàitángqián xuérénbàixīnyuè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qiú)¹
译文:今年冬天,很少出现霜雪天气;腊月时节,不喜欢穿厚厚的毛皮衣。
注释:¹重裘:厚毛皮衣;指质量极差、分量很重的皮衣(与轻裘相对)。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xīn)¹忧。
译文:春意渐渐萌动,园林里到处兴意盎然;心中顿觉宽慰,不需担心百姓薪炭之忧。
注释:¹薪炭:木炭。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山陂(bēi)¹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译文:山坡深处,泉水脉脉,潺潺流动;村市近处,柳树枝条,婀娜多姿。
注释:¹山陂:山坡。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春饼¹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译文:家中的春饼,我不需要担忧;新鲜的蔬菜,每天都忧以吃到。
注释:¹春饼:一种薄饼,吃春饼是中国民间立春饮食风俗之一。在一些地区(东北、华北等地区)立春有吃春饼的习俗,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

  这是陆游的一首乡村腊月诗。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乡村腊月图,处处彰显了春意萌动与阵阵暖意。诗人的悠然之心,自得之乐,闲适之境,富足之态,跃然纸上,令人心向往之。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首联是说:今年冬天,很少出现霜雪天气;腊月时节,不喜欢穿厚厚的毛皮衣。这是写“腊月之天气”。通过“少霜雪”“厌重裘”,可以感受到诗人眼前这个冬天是暖冬。暖的既无霜也无雪,既不需要穿皮衣,也不要穿棉袄。这个冬天,确实有点暖和呢。然而,这么个暖冬,带给诗人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颔联是说,春意渐渐萌动,园林里到处兴意盎然;心中顿觉宽慰,不需担心百姓薪炭之忧。这是写“腊月之所思”。既然是暖冬,诗人一边想着春意早就在园林开始萌动了吧。另一边也是最重要的,能够彰显陆游诗歌特别之处的,就是忧国忧民。诗人首先想到的是,百姓不要为了薪炭发愁,这才是真正值得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诗人之所思,其境界之高,格局之大,眼界之宽,远超一般诗人矣!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颈联是说,山坡深处,泉水脉脉,潺潺流动;村市近处,柳树枝条,婀娜多姿。这是写“腊月之所见”。此联写得极其优美,对仗也极其巧妙。特别是一个“活”字,一个“柔”字,放在句末,使得整句诗一下子就写活了。诗人眼中所见的是泉水叮咚,是柳枝发芽,是处处充满春意的一个暖冬,这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尾联是说,家中的春饼,我不需要担忧;新鲜的蔬菜,每天都可以吃到。这是写“腊月之富足”。今年不仅仅是一个暖冬,还是一个丰收年。诗人通过写自己衣食无忧,折射出周围村民的生活状态。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富足的腊月,老百姓可以开开心心过一个祥和的春节了。 纵览全诗,虽处腊月,但春的喜悦,无处不在,山河园林,泉水柳枝,远景近景,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是腊月诗中的名篇佳作。

yuè--yóu

jīndōngshǎoshuāngxuěyuèyànzhòngqiú

jiàndòngyuánlínxìngdùnkuānxīntànyōu

shānbēiquánmàihuócūnshìliǔzhīróu

chūnbǐnghuànjiāshūqiú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译文: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胜残月势如弓。
译文: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垂竿已羡磻(pán)溪老¹,体道犹思塞上翁。
译文: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注释:¹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qiāng)¹怨无穷。
译文: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注释:¹羌笛:乐器,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调多凄婉。
这首诗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的壮丽景色,起句宏伟,而且跳脱,铺就出一绝大之空间。诗的颔联写水流的急,月势的静,两相映衬,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后四句抒发作者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题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8页

jīnchéngběilóu--gāoshì

běilóu西wàngmǎnqíngkōngshuǐliánshānshènghuàzhōng

tuānshàngliúshēngruòjiànchéngtóucányuèshìgōng

chuí竿gānxiànpánlǎodàoyóusāishàngwēng

wèiwènbiāntínggèngshìzhìjīnqiāngyuànqióng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杖策¹²隐士,荒涂³横古今
注释:¹策:细的树枝。²招:寻。这句是说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³荒涂:荒芜的道路。⁴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横:塞。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岩穴¹无结构²,丘中有鸣琴。
注释:¹岩穴:山洞。²结构:指房屋建筑。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有山洞没有房屋,山丘之中却有人弹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白云停阴¹²,丹葩(pā)³(yào)阳林。
注释:¹阴:山北为阴。²冈:山脊。³丹葩:红花。⁴阳林:山南的树林。这两句是说山北停白雪,山南曜丹葩。阳:山南为阳。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石泉漱(shù)¹琼瑶²,纤鳞³或浮沉
注释:¹漱:激。²琼瑶:美玉,这里指山石。³纤鳞:小鱼。⁴或浮沉:时沉时浮。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非必丝¹与竹²,山水有清音。
注释:¹丝:弦乐器。²竹:管乐器。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何事待啸歌¹?灌(guàn)²自悲吟。
注释:¹啸歌:吟咏。²灌木:丛生的树木。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秋菊兼餱(hóu)¹,幽兰间重襟²
注释:¹兼糇粮:兼作粮食。糇:食。²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间:杂。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chóu)(chú)¹足力烦²,聊欲投吾簪(zān)³
注释:¹踌躇:徘徊。²烦:疲乏。³投簪:犹弃冠,指放弃官职!簪:古人用它连结冠和发。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楚辞中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文选》中有左思的《招隐》诗,题目相似,而意趣不同。《招隐士》是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到宫廷里去;而左思的《招隐》却是去招寻隐士,欲与之同隐。同题两首,这里选取第一首进行赏析。

  左思《招隐》中的第一首,招隐,是招还,寻防隐士之意,写入山招还隐士,却被隐士生活环境所吸引,决意同隐以表现社会黑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第一首诗首句“杖策招隐士”,开门见山,点清题目。“策”,据扬雄《方言》,是树木细枝。中国人向来强调“见微知著”:纣设象筯(即箸字),比干以为奢侈之渐;五月披裘,即可知其人之不贪。折树枝为杖,则持杖者旧袍蔽屣的形象及厌弃豪华的性格已可见一斑。“荒涂横古今”和“岩穴无结构”两句写隐士居室及其周围的道路。既是隐士,当然就应当绝交息游,摒弃繁华。室开三径、蛙作鼓吹这些传为佳话的典故,“草堂”、“蓬户”这些常见的作为隐士(或寒士)居室代称的文字,便足以说明这一点。然而,作者笔下的隐士岂只是“草莱不翦”、“茅屋数椽”而已,他根本就没有房屋,而是像巢父一般的岩居穴处;他的住处周围也根本就没有道路,好像从古到今无人从这里走过(横,塞)。然则其人避世之深,可以想见。唯有山丘中传出的隐隐琴声,才能显示出他的存在。这几句写的是眼前近景。其中“荒涂横古今”也隐寓着与紫陌红尘的对比,“岩穴无结构”则隐与高堂华屋作比,这一点读到下文自可领悟。接下来“白云”二句写仰观,“石泉”二句写俯视。白云飘忽,去来无迹,正是隐士们最爱欣赏、最感会心的景物;树木葱茏、丹花掩映,清泉潺潺,游鱼嬉戏,这是十分宁静、自由、充满生机和自然之美的世界。庄子就是非常羡慕濠水中的鯈鱼之乐;曹孟德也是把“枕石漱流饮泉”(《秋胡行·晨上散关山》)看作是神仙生活。这些与喧嚣嘈杂、勾心斗角、扼杀人性的现实社会是非常鲜明的对比。作者对隐士生活环境的描写,处处在在,都流露出他对现实的强烈憎恶。

  以上六句多写所见,是隐士的生活环境;“丘中有鸣琴”则是写所闻,写隐士的活动。弹琴在古人诗文中向来是高雅之士、尤其是隐逸之士的爱好,这种例证太多,无烦列举,只须看不会弹琴的陶渊明也要取一张无弦琴在手上摆弄摆弄,就可知它在隐士生活中的地位了。而在这样一个幽静空寂的所在独坐拂弦,更可见其人情逸云上,非寻常隐士可比。

  “非必丝与竹”四句续写所闻。这四句的写法与上文相比稍有变化。上面都是直陈所见所闻而暗寓对比之意,这里却是首先提出了用作比较的对象。丝竹犹言管弦,指官僚贵族饮酒作乐时所欣赏的音乐。(需要说明,一般讲“丝竹”时,是指由女伎演奏的音乐,所以高士独自弹弄以遣怀的琴,是不包括在内的。所以刘禹锡的《陋室铭》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把琴排除在丝竹之外了。)聒耳的笙歌与山水之音相比,前者代表的是富贵和庸俗,后者代表的却是高情雅趣。史载梁昭明太子萧统“(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就很可以说明这一点。啸歌则是魏晋以来名士包括隐士常常喜欢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说诸葛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西晋的阮籍也是善啸的;《晋书·阮籍传》说他遇到过一个苏门山真人名叫孙登的,啸起来“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如此看来,啸歌和弹琴一样,也是高人雅士的举动。然而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作者看来,再动听的人为之音也无法与泉水漱石,泠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的“天籁”相比。在这四句中,前两句用的是对比手法,后两句则是衬托,更突出地强调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在着力描写了隐士的居处环境之后,作者又将视线投向他的衣着食物。古来写隐士衣食,多以“黄精白术”、“石髓茯苓”以见其食之稀少而精洁;“鹑衣百结”、“短褐不完”以见其衣之破旧单寒。然而作者写食只用了一句“秋菊兼餱粮”,写衣也只用了一句“幽兰间重襟”。秋菊幽兰之为物,具芳香之性,秉贞洁之姿,正是隐士人格与形象的象征。只此一点,足盖其余。纡青拖紫、怀金佩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族与以秋菊为食、以幽兰为佩的隐士比起来,其蠢俗不堪愈见明显了。诗至此,已写足了隐士的居行服食,不着一主观评价,已足以使人悠然神往。于是乎诗人不由得感慨系之:“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他也要抽去帽子上的簪子,意欲挂冠弃仕,追步隐者遗迹去了。这两句是诗中唯一的直抒,但置于对隐士所居的精心描绘之后,写来犹如水到渠成,略无突兀之感。而此二句亦是画龙点睛之笔,以此收势,亦使全诗显得神完气足,发人深思。

  此诗写景简淡素朴,语言亦高古峻洁,非有如诗人者之胸襟,不得出此。这就是“诗如其人”。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07-409页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¹者海鸟止²于鲁郊³,鲁侯而觞(shāng)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之以为¹⁰膳。鸟乃眩(xuàn)¹¹忧悲,不敢食一脔(luán)¹²,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¹³养鸟也,非以鸟养¹⁴养鸟也。
译文: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侯(派人)用车迎接它,并在宗庙里给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海鸟却眼睛发花,心情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这是因为(鲁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养鸟。
注释:¹昔:从前、过去。²止:停止,栖息。³鲁郊:鲁国的郊外。鲁:古国名,在今山东西南部。⁴鲁侯:鲁国国君。⁵御:吹奏。⁶觞:古代的饮酒器,这里用作动词。此指敬酒。⁷庙:祖庙。⁸《九韶》:虞舜时乐名。韶乐九章,故名。⁹太之: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猪、牛、羊三牲齐全的供品。¹⁰以为:用来作为。¹¹眩视:眼睛发花。¹²脔:量词,用于块状的鱼肉。¹³己养:供养自己的方法。¹⁴鸟养:喂养鸟的方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