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春闭户。人不思量处。蓦地花神通一路。留得神仙肯住。相欢忘却无家。对花细引流霞。此日诗来肠断,望君东海西涯。
经春闭户。人不思量处。蓦地花神通一路。留得神仙肯住。相欢忘却无家。对花细引流霞。此日诗来肠断,望君东海西涯。

qīngpíngqiányùn西guōāndàosuǒqīngpíngyán--liúmǐnzhōng

jīngchūnrénliàngchùhuāshéntōngliúshénxiānkěnzhùxiānghuānwàngquèjiāduìhuāyǐnliúxiáshīláichángduànwàngjūndōnghǎi西

刘敏中

刘敏中

刘敏中(1243~1318) 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人。自幼卓异不凡,曾任中书掾、兵部主事、监察御史等职,因弹劾秉政的桑哥,辞职归乡。后又入为御史、御史都事、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洒、翰林学士承旨等,还曾宣抚辽东山北,拜河南行省参政等。刘敏中一生为官清正,以时事为忧。敢于对贵□横暴绳之以法,并上疏指陈时弊。仕世祖、成宗、武宗三朝,多为监察官,受到皇帝的嘉纳。 ▶ 16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这首诗的意思在初秋的一个晴天在长江边眺望长江。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和浩浩荡荡的赞美之情。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

qíngjiāngqiūwàng--cuīqīng

yuèzhǎngjiāngwànqíngqiānfāndàodàifēngqīng

jǐnfēntiānshuǐdòngtíngnánshìyuèyángchéng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chuán)¹,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子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子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ī)(hǎi)²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³之以(xīn),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zōng)(gǔ)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译文: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制,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品德声望没有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注释:¹遄台:遄台又叫歇马台、戏马台。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先秦齐国时这里是进入都城的最后一个驿站。信使来到这里,要进行适当的休息,故有歇马台之称;另一种说法是,当年齐王经常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在这里赛马,故称戏马台。传说台下平地是齐国的赛马场,孙膑指导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²醯醢:指鱼肉做成的酱。³燀:炊。⁴以:用。⁵薪:柴火。⁶不干:指行为不违礼制。干:违背。
古木向人秋,惊蓬掠鬓稠。是重阳、何处堪愁。记得当年惆怅事,正风雨,下南楼。
古木向人秋,惊蓬¹掠鬓(bìn)(chóu)。是重阳、何处堪愁。记得当年惆怅事,正风雨,下南楼。
译文:多年的古树向人展示秋色,蓬乱的头发掠过浓密的鬓角。重阳佳节,无处忍受忧愁。记得当年惆怅的往事,风雨交加之时,正下南楼。
注释:南楼令:又名《唐多令》。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前片第三句加一衬字者。重九:指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¹惊蓬:杂乱的蓬草,这里指头发蓬乱。
断梦几能留,香魂一哭休。怪凉蟾、空满衾裯。霜落乌啼浑不睡,偏想出,旧风流。
断梦几能留,香魂一哭休。怪凉蟾(chán)¹、空满衾(qīn)²。霜落乌啼浑不睡³,偏想出,旧风流。
译文:好梦易断,尚有多少残留?亡魂一哭,万事皆休。都怪月光空照在当年的床被上,满床凉意。一地落霜,乌鸦啼鸣,全无睡意,却又偏偏想到当年的风流韵事。
注释:¹凉蟾:指月光。²衾裯:床帐被褥。³“霜落”句: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上片写塞外重阳日之景,蓬草联飞,萧瑟荒凉。而此景又不禁触动了离愁与相思,遂追忆当年重阳的往事,惆怅的情怀就更加浓重了。

  下片写此时相思之情况。先是写梦断忆梦,梦中的妻子音容宛然,但“一笑”而别,好梦却难留。然后以“凉蝉”、“霜落乌啼”等情景再加渲染烘托,其愁怀难遣,孤寂无助,更为深切动人。

  诗人的愁怀难耐、孤寂无聊,在词中场景里,显得更为深切动人。全词语句清丽,用典恰到好处,可谓妙笔之作。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61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41页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秋风湖上萧(xiāo)¹雨。使君²欲去还留住。今日漫³留君。明朝(zhāo)愁杀人。
译文:秋风徐徐,湖上风雨潇潇,你刚想启程,又被雨留住。今日枉自留你,明天我会十分忧愁。
注释:¹萧萧:同潇潇,形容风雨急骤。²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这里借指送别的对象陈襄。³漫:枉,徒然。⁴朝:早晨。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佳人¹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liǎn)双蛾²。路人³啼更多。
译文:送行的留人们的千滴泪,一起洒向钱塘江水。不用为分别而愁苦,你不见路上还有更多的人在洒泪相别。
注释:¹佳人:美女,指宫妓。²敛双蛾:即皱眉,此处指流泪。³路人:指站立在路旁送别陈襄的杭州百姓。

  上片先写天意留客。“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西湖上的晴雨变化是常见的现象,离任的太守陈襄将要远行,却被风雨留住。这是天从人意的美事,老天爷仿佛被送别的人们所感动,所以才特意以“萧萧雨”“留住”客人,满足了大家的心愿,这是老天有情。接下来苏轼笔锋陡然一转,“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为何这样写。接下去苏轼又把笔锋收回来,申述了一个使人信服的理由,“明朝愁杀人”原来是离情再经过一夜的酝酿和蓄积,会变得更深更浓,到明天送别时一下子爆发出来,会把人“愁”死的!可见老天有情,人更有情。经过这一纵一擒,心理上或情感上的回旋跌宕,苏轼将离情推向了纵深。

  下片转换角度,写动人的送别场景。“留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这两句写“留人”泣别,“留人”是指送别陈襄的一群官妓,同“长河水”联系起来,一方面是由于陈襄乘官船,从水程赴任,另一方面暗用了江淹《别赋》中的词语,“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水。” “留人”泣别是情重怨深的表现,这就把离情推向了一个高潮。“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这两句又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苏轼像是对“留人”们说,你们还是收住眼泪吧,且看站立在大路两旁的杭州百姓,他们哭得比你们还要伤心呢!广大百姓自愿前来送别一位离任的地方官,尽情挥洒泪水,离别场面庄严、感人。可以说,这是百姓对一位官员的最高褒奖。苏轼这样写,非溢美之辞。是苏轼从侧面写出了陈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在把离情推向极顶的同时,也暗含着对陈襄流惠于民的赞颂。

  全词无一处直接抒写苏轼自己当前的离愁,苏轼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但又无处不渗透了苏轼浓重的离情别绪。苏轼在对实际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出奇制胜,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21-223

mán··西--shì

qiūfēngshàngxiāoxiāo使shǐjūnháiliúzhùjīnmànliújūnmíngcháochóushārén

jiārénqiāndiǎnlèixiàngzhǎngshuǐyòngliǎnshuāngéréngèngduō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白头花满湔裙处。
几许伤春春复暮¹。杨柳清阴,偏碍(ài)游丝²度。天际小山³桃叶步。白头花满湔(jiān)处。
译文:多少回伤春又到了春暮,杨柳树浓浓的清荫,妨碍着游丝度过。远处的小山边是桃叶埠,白花盛开的河边是她洗裙的地方。
注释:¹春复暮:春天又将尽。²游丝:空气中浮游的蜘蛛所吐之丝。又,香炉中袅袅飘浮之烟亦称游丝。³天际小山:形容古代青年女子所画淡眉的颜色像远在天边的小山。⁴桃叶步:桃叶山,在今江苏六合。桃叶,晋代王献之的妾名,后来成为女子的代称。步,江边可以系舟停船之处,即“埠”。⁵湔裙:洗裙。湔,洗涤。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竟日¹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²语。数点雨声风约住³。朦(méng)(lóng)淡月云来去。
译文:我整天轻声吟诵诗句,在帘影之下暗灯前,让胡琴声把我心声吐。几点雨声被风止住,月色朦胧薄云飘来飘去。
注释:¹竟日:整日,整天。²胡琴:唐宋时期,凡来自西北各民族的弦乐器统称胡琴。³风约住:指雨声被风拦住。约,拦、束。⁴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片写暮春之景。伤春偏逢春暮,浓密的柳荫,已阻碍了游丝的飞度,游丝这里喻指相思心绪。桃花渡口、开满白蓣花的水边,那正是两人分手的地方。下片抒写相思之情。终日枯坐,难觅佳句,缭乱胡琴,夹杂风雨,长夜不成眠,惟有淡月相伴。

  开篇词人即点明时令及自己的心情,为全词奠定了忧伤的感情基调。暮春时节是多愁之人最难度过的时段之一,正是“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伤心人对伤心景,难免更增几分烦恼。于是见杨柳柔条上缠绕着的几缕游丝,也会生出几许嗔怪,全忘了柳阴清凉的好处。“偏”字把词人如游丝般浮动的烦恼意绪巧妙地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是传神之笔。

  “天际”二句,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思念。这两句写天边的小山触发了词人的情思,同想起与恋人间发生的故事。满怀着王献之对待爱妾桃叶般的深情,望着眼前铺满水面的白藏花,他的脑海中呈现出昔时上巳之日恋人水边湔裙的美好情景。那时的大好春光和愉悦的心情是植根于词人心中的珍贵回忆,其情其景与下阌词人感伤春暮的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片眼前之景与旧日之事的巧妙融合,把词人多情善感的心绪及对恋人无处不在的思念细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桃叶偏”典故的运用尤佳,今古相融、虚实相生中,巧妙而又含蓄。

  下片“竞日”三句,词人把春日的感伤、相思的煎熬都寄托在了忧伤的小词和凄苦的胡琴声中。“竞日微吟”道出了愁情的悠远绵长。而当夜幕降临,伴着昏暗的孤灯和偶随风动的帘影,词人的心事逐渐凝重,胡琴如怨如慕的呜咽与敲窗的暮雨正是他心中愁思无言的诉说。至此,全词的感情达到高潮,最为动人。末二句感情色彩由浓变淡。当清风送走凄雨,流云掩映淡月,作者的愁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呈现出月华般的朦胧与苍茫。结尾二句,语虽淡而饶富情味,让人陷入一片清愁之中。

  此词写景、叙事,把由日及夜所见之景、所做之事,与旧日之事和伤春之情、相思之苦相结合,跳跃的诗思中蕴涵着清新平淡的韵味和真挚深刻的情感,表达含蓄而见波澜,其寄情之景语尤其值得品读。贺铸词多浓艳之语,多慷慨之词,而这首小词颇显清新淡雅,这正说明作者风格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1、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414-415
2、 刘卉宇.宋词菁华典评: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167-168

diéliànhuā ·shāngchūnchūn

zhù sòngdài 

shāngchūnchūn yángliǔqīngyīn piānàiyóu tiānxiǎoshāntáo báitóuhuāmǎnjiānqúnchù 
jìngwēiyínchángduǎn liányǐngdēnghūn xīnqín shùdiǎnshēngfēngyuēzhù ménglóngdànyuèyún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