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朝*诺。世事真难托。旅舍淙淙冬雨恶。怎地觥筹交错。东篱尚有花丛。他时不避悭风。传语徐卿二子,佳怀足慰衰翁。
昨朝*诺。世事真难托。旅舍淙淙冬雨恶。怎地觥筹交错。东篱尚有花丛。他时不避悭风。传语徐卿二子,佳怀足慰衰翁。
曹伯启

曹伯启

曹伯启(1255—1333)元文学家。字士开。砀山(今属安徽)人。元世祖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累迁集贤侍读学士,进御史台侍御史,出浙西廉访使。泰定初以年老告退。天历初,起任淮东廉访使,拜陕酉诸道行台御史中丞,辞疾不起。赠河南行省左丞,谥文贞。性庄肃,奉身清约。著有《曹文贞公诗集》(一名《汉泉漫稿》)十卷。生平事迹见《曹文贞公诗集》附录曹鉴《溢文贞公神道碑铭》、《元史》卷一七六。 ▶ 3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¹,今上岳阳楼²
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注释:¹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²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¹东南坼(chè)²,乾坤³日夜浮
译文: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注释:¹吴楚: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²坼:分裂。³乾坤:指天、地。⁴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无一字¹,老病²有孤舟³
译文: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注释:¹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²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³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¹关山北²,凭轩³涕泗(sì)
译文: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注释:¹戎马:指战争。²关山北:北方边境。³凭轩:靠着窗户。⁴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dēngyuèyánglóu

 tángdài 

wéndòngtíngshuǐ jīnshàngyuèyánglǒu 
chǔdōngnánchè qiánkūn 
qīnpéng lǎobìngyǒuzhōu 
róngguānshānběi píngxuānliú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干荷叶,色苍苍¹,老柄²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译文:干枯的荷叶,颜色变得苍黄,干巴的老茎在风里不住地摇荡。清香一点点减退了,颜色一点点枯黄,都是因为昨夜下了一场霜。秋天的江面上荷叶更加显得寂寞、凄凉。
注释:南吕:宫调名。干荷叶:曲牌名,又名“翠盘秋”,为刘秉忠自度曲。这个曲牌原是以“干荷叶”起兴的民间小曲,而“干荷叶”在当时又被作为女子色衰失偶的隐语。¹苍苍:深青色。²老柄:干枯的叶柄。
干荷叶,映着枯蒲,折柄难擎露。藕丝无,倩风扶。待擎无力不乘珠,难宿滩头鹭。
干荷叶,映着枯蒲,折柄难擎(qíng)¹。藕丝无,倩²风扶。待擎无力不乘珠,难宿滩头鹭。
译文:干枯的荷叶,映着干枯的蒲草,折断的叶柄已难以承托露水。没有了藕丝都站不稳了,只有请秋风相扶。擎扶无力乘不住露珠,滩头难以留宿白鹭。
注释:¹擎露:承露。²倩:请。
根摧折,柄欹斜,翠减清香谢。恁时节,万丝绝。红鸳白鹭不能遮,憔悴损干荷叶。
根摧折,柄欹(qī)¹,翠减清香谢。恁(nèn)时节²,万丝绝。红鸳白鹭不能遮,憔悴损干荷叶。
译文:荷根已被摧折,荷叶柄已歪斜,翠绿色消减清香也凋谢。这个时候,万根藕丝都断绝。红鸳鸯与白鹭连个遮蔽之处也没有了,憔悴枯损的干荷叶。
注释:¹欹斜:歪斜不正。²恁时节:那时候。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cuò)¹。贴秋波,倒枝柯(kē)²。宫娃³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
译文:干枯的荷叶,翠绿的颜色已剩得不多了,受不了寒风吹打严霜折磨。紧贴在秋天的水面上,枝茎已折断倒下。那些宫女还在齐声唱着采莲歌,可繁华盛景像梦一样消逝了。
注释:¹锉:同“挫”,摧残,折磨,蹂躏。²枝柯:枝条。³宫娃:宫女,吴楚间称美女曰“娃”。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南高峰,北高峰¹,惨淡烟霞洞²。宋高宗³,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译文:南高峰,北高峰,凄凉惨淡的烟霞洞。宋高宗在此落得一场空。看如今吴山的酒旗依旧在风中飘动,而吴越同南宋在江南留下的只是两次兴亡梦。
注释:¹南高峰、北高峰:在杭州西湖边上,两峰遥遥相对,称“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一。²烟霞洞:在南高峰下的烟霞岭上,为西湖最古的石洞,洞很深。传说曾是宋高宗的避难之所,后被其封为“南山第一洞天”。³宋高宗:即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⁴吴山:在西湖东南面,俗称城隍山。⁵两度江南梦:指五代吴越和南宋王朝都建都杭州又都亡国。一说指在徽钦二宗被俘之后,赵构继位南京,二次南迁,先往扬州,继建都临安,求得一时偏安。
夜来个,醉如酡,不记花前过。醒来呵,二更过。春衫惹定茨糜科,绊倒花抓破。
夜来个¹,醉如酡(tuó)²,不记花前过。醒来呵,二更过。春衫惹定茨(cí)(mí)³,绊倒花抓破。
译文:昨夜里酒喝多了,醉醺醺的,不记得在花前经过。醒来以后,时间已经是二更过后了。春衫被揉得跟茨糜一样皱,摔了一跤头上的簪花都抓破了。
注释:¹夜来个:意为昨夜里。²酡:饮酒后脸色变红。³茨糜科:像茨糜一样。茨糜,是一种食物。
干荷叶,水上浮,渐渐浮将去。跟将你去,随将去。你问当家中有媳妇?问着不言语。
干荷叶,水上浮,渐渐浮将¹去。跟将你去,随将去。你问当家中有媳妇?问着不言语。
译文:干枯的荷叶,在水上漂浮着,渐渐地往你那边漂浮过去。跟着你去,随着你去。问你的家中是否已经有媳妇?问着你呢你却不言语。
注释:¹将: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
脚儿尖,手儿纤,云髻梳儿露半边。脸儿甜,话儿粘。更宜烦恼更宜忺,直恁风流倩。
脚儿尖,手儿纤,云髻(jì)梳儿露半边。脸儿甜,话儿粘。更宜烦恼更宜忺(xiān)¹,直恁(nèn)²风流倩³
译文:脚儿尖尖,手儿纤细,梳个云髻让脸儿露出半边。笑脸儿甜甜,话儿说得粘又粘。可以烦恼更适宜高兴,竟然有如此风流美好的时光!
注释:¹忺:高兴,适意。²恁:那么。³倩:美好。
 
 

  《干荷叶》为刘秉忠创制的始辞,借荷花意象的爱情内涵来叹咏情事之作,荷花之根名为藕与配偶的“偶”谐音。每到八月秋来,劳者采藕劳作于水塘之间,此时荷花已经凋谢,藕又无情的被人剥夺去,荷叶仿似无根的浮萍在江上孤寂凄凉,无依无靠。西风渐起,荷叶日益枯萎,其当有失偶之痛也。故以其比喻人有失偶之状,可悲可感。

  刘秉忠的《干荷叶八首》完成了荷花意象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将枯荷意象引入词曲的审美框架中来,并开启了荷花意象由高雅向俚俗方向转变的一个先例,但后世文人并未继承这一意象。《干荷叶八首》中的爱情当是在荷花爱情意象升华后借助于李商隐的枯荷意象而架构起的更为富有悲剧感和震撼力的俚俗丑化的另类,更值得后人去玩味体会。

  前二首曲子以干荷叶惨败凋零之景起兴,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苍茫荒凉而富有禅意的秋江败荷图。诗人置身其中仿似又游离之外,将生命意识的大悲哀与大感慨同眼前的枯荷图景圆融起来,使人感到凄苦的同时却又没有一个可以放逐生命的形式来缓解心中无限的悲伤之感。

  开头一首就曲调名立意遣词,写荷叶在深秋的风霜侵凌下翠减香消的形态和情态。开篇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干荷图,摹写秋风中残荷的憔悴之状:既写其叶干,又写其柄老;既写其色苍,又写其香减。这里并非仅写残荷的色和味,一个“减”字、一个“添”字写出了荷叶由盛到衰的全过程。这样多方描画,层层涂饰,已经极穷形尽态之能事,而“都因”一句用再加重笔墨、翻进一层的写法,写夜来的一场浓霜使本来已由翠绿变为深青的荷叶,更由深青变为枯黄。最后一句则进而以我观物,赋情于景,把作者的自我感受融入笔下所描绘的物象之中,使本为无知无情的残荷也变得有知有情,为自己如此凄凉的晚景而感到孤寂落寞。这首小令锤字炼句,构思新颖,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第二首作者用洗练的笔墨继续描写残荷叶枯柄折的情态,以残荷在风中摇摆不稳并承受不了露珠来说明其衰败的程度。这种从静到动的层层剖写,使残荷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并略带几分凄婉。

  第三首曲子进一步描写残荷的衰败情态。同是写藕丝折断,前一首还是“藕丝无”,而这一首则是“万丝绝”,程度明显更深。干荷叶已经遮蔽不了鸳鸯与白鹭,可见其残破不堪的情状。

  第四首写到残荷的最后结局,写它不耐风欺霜虐,终于枯死在秋波之中。这首曲子的前五句与第一首曲子相对照:出现在第一首中的残荷,虽然随风飘荡,因霜添黄,老柄尚且自摇而未倒,叶色只是苍中带黄;出现在这首曲子的残荷,则再难支撑于风霜之下,干叶已经暗淡无色,老柄终归枯折倾倒,不复挺立在水面上,而是沉浮于水波中了。至此,把残荷的悲惨命运写得淋漓尽致,已经写到了尽头;而曲思一转,在后两句里,以逆挽之笔追溯当日的繁华,从而把当前的情景反衬得倍加凄凉。

  第五首曲子离开对荷叶本身的刻画,而把笔触跳向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写到南宋的建立及其终于覆亡,借景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慨叹。这首曲子提到杭州的三个景点,是有寓意的。山有南北二峰,宋有南北二宋,以南北二峰起兴,写南北二宋之事,巧妙自然,足见高明。同时借用烟霞洞的传说故事,把历史人物与烟霞古洞联系在一起,又有意识地把“惨淡”二字冠于“烟霞洞”前,对宋高宗等在杭州筑巢、惨淡经营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吴山巍巍,酒旗临风,杭州都城依旧在,而两下江南的宋高宗赵构,却早已死去,南宋王朝也风雨飘摇,濒临灭亡。其所抒之情虽带有一些封建文人习气,但于感叹之中露出嘲讽的意味,耐人寻味。

  第六首体现了文人花间醉酒这一行为由前代文人的闲雅之醉向金元文人颓放之醉的放逐式的走向。这是魏晋风流的一次回光返照,也是生命意识成为困扰文人的最重要矛盾的一个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七首充分体现了元曲的俚俗特征。“跟将你去,随将去。问你当家中有媳妇,问着不言语。”这几句倾诉男欢女爱,又不似大家闺秀那般光明正大,轻佻语言与下层身份特征明显。

  最后一首以甚为生动的笔调描摹一女子的婀娜体态,风格艳冶俚俗,活脱脱一个低俗小调,男欢女爱直露于字里行间,不加丝毫的掩饰。查洪德认为此曲与秉忠的身份经历甚不相符。然秉忠一生大部分时间以禅僧的身份出现于世人面前,禅宗僧人有看艳诗以开悟修习之术。刘秉忠《藏春乐府》中亦有闺情之作,此曲当符合秉忠的身份经历。

  《干荷叶八首》是一位参与缔造王朝、饱历世事沧桑而又曾皈依空门、深受佛家洗礼者对自然界和人世间的观照和感慨。其最大的特点是借鉴民间文化,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

  一是方言俚语的频繁使用。邢台一带盛产荷花,民间小调《干荷叶》当由此而生。刘秉忠对这些“民谣俚歌”加以吸收改造,在语言上留下明显印痕。“夜来个”、“恁时节”、“锉”都是典型的邢台方言。

  二是豪爽之情。《干荷叶·南高峰》在形式上类似其他几首,但在立意上却境界高远,绝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吟咏而出。此种悲情散曲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延续燕赵古风。

  三是尽显低俗民风,难登大雅之堂。燕赵地区自古畅行“以倡优立身、追求放荡游冶生活”的民间风俗,《干荷叶》六、七、八首,这种倾向分明。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9-11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3-4
3、 王维.论刘秉忠【干荷叶】风格多元化的渊源.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09).

nán ·gānshǒu

liúbǐngzhōng yuándài 

gān cāngcāng lǎobǐngfēngyáodàng jiǎnliǎoqīngxiāng yuètiānhuáng dōuyīnzuóchángshuāng zàiqiūjiāngshàng 

gān yìngzhuó zhébǐngnánqíng ǒu qiànfēng dàiqíngchéngzhū nán宿tāntóu 

gēncuīzhé bǐngxié cuìjiǎnqīngxiāngxiè nènshíjié wànjué hóngyuānbáinéngzhē qiáocuìsǔngān 

gān duō nàifēngshuāngcuò tiēqiū dǎozhī gōngchàngcǎilián mèngfánhuáguò 

nángāofēng běigāofēng cǎndànyānxiádòng sònggāozōng chángkōng shānjiùjiǔfēng liǎngjiāngnánmèng 

lái zuìtuó huāqiánguò xǐnglái èrgēngguò chūnshāndìng bàndǎohuāzhuā 

gān shuǐshàng jiànjiànjiāng gēnjiāng suíjiāng wèndāngjiāzhōngyǒu wènzhuóyán 

jiǎoérjiān shǒuérxiān yúnshūérbànbiān liǎnértián huàérzhān gēngfánnǎogēngxiān zhínènfēngliúqiàn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逡巡觉后,特地恨难平。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逡(qūn)¹中后,特地恨难平。
注释:¹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红烛半条残焰短,依稀暗背锦屏。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红烛半条¹残焰(yàn)短,依稀暗背锦屏。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注释:¹半条:一作“半消”。
此词创造了这样的意境:深秋寒夜,西窗梦醒,红烛半残,明月照人。院中露滴梧桐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使人更加伤凄。这首闺怨小词,通过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幽怨悲凉之情。

línjiāngxiān ·shēnqiūhányínjìng

yǐnè dài 

shēnqiūhányínjìng yuèmíngshēnyuànzhōngtíng 西chuāngyōumèngděngxiánchéng qūnxúnjiàohòu hènnánpíng 
hóngzhúbàntiáocányànduǎn ànbèijǐnpíng zhěnqiánshìzuìshāngqíng tóngshàng diǎndiǎnzhūlíng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左军¹羊长史²,衔(xián)使³秦川,作此与之。
注释:¹左军:指左将军朱龄石。²羊长史:指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长史:官名,将军的属官,主持幕府。³衔使:奉命出使。⁴秦川:陕西关中地区。⁵作此:写这首诗。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¹生三季²后,慨然念黄虞(yú)³
注释:¹愚:作者自称,谦词。²三季:三代,指夏、商、周。³黄虞:黄帝、虞舜,指上古时代。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得知千载上¹,正赖古人书。
注释:¹千载外:千年以前。指历史上所谓禅让时代,即唐虞之世。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
圣贤¹留余迹,事事在中都²
注释:¹圣贤:指三代以前的圣君贤相。²中都:占人以黄河流域为中原,在这里建都,都叫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岂忘游心目¹?关河²不可逾。
注释:¹游心目:心涉想目远望。²关河:山河。这两句是说北望中原,不能忘怀,但却去不了。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九域¹甫已一²,逝³将理舟舆(yú)
注释:¹九域:九州,即天下。²甫已一:开始统一。义熙十三年七月,刘裕灭后秦,送姚泓至京师,斩于市,天下渐趋统一。³逝:语助词,无义。⁴理舟舆:治备船和车要到中原去。理:治。舆:车。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
闻君当先迈¹,负疴(kē)²不获俱³
注释:¹先迈:先行。²负疴:抱病。疴:病。³不获俱:不能同行。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
路若经商山¹,为我少踌(chóu)(chú)²
注释:¹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是刘裕入秦必经之地。²踌躇:徘徊、停留。
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
多谢¹(qǐ)与甪²,精爽³今何如?
注释:¹多谢:多问。²绮与角:绮里季与甪里先生。³精爽:神如有灵。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
紫芝¹谁复采?深谷久应芜²
注释:¹紫芝:即灵芝。²芜:荒芜。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
驷马¹无贳(shì)²患,贫贱有交娱³
注释:¹驷马:富贵人的车乘。²无贳患:不能避患。贳:远。³交娱:欢娱。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
清谣¹结心曲²,人乖³运见疏
注释:¹清谣:指“四皓歌”。²心曲:心窝里、心坎上。³人乖:人生背时。⁴见疏:被时代遗弃。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拥怀¹累代²下,言尽意不舒³
注释:¹拥怀:有感。²累代:应前三季、黄虞、千载而言。³舒:展。

  这诗是陶集赠答诗中的名篇。诗中念古伤今,流露着作者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羊长史,名松龄,是和作者周旋日久的友人,当时任江州刺史、左将军檀韶的长史。这次是奉使去关中,向新近北伐取胜的刘裕称贺。秦川,今陕西一带。

  刘裕在消灭桓玄、卢循等异己势力之后,执掌朝政,功高位尊,已怀有夺取司马氏政权的野心。公元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率师北伐,消灭了羌族建立的后秦国,收复了古都长安、洛阳。自永嘉之乱以来,南北分裂,晋师不出,已逾百年。这次北伐胜利,本是一件大好事。无奈刘裕出兵的动机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所以才得胜利,便匆匆南归,去张罗篡位的事了。他一心只是“欲速成篡事,并非真有意于中原”。南北统一的希望,终成泡影。三年之后,他便代晋成了依然偏安江左的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

  对刘的意图,作者是看得很明白的。所以对北伐胜利和羊长史入关称贺,他都表现得十分冷漠,只在序里淡淡地说了一句“衔使秦川”而在诗中又委婉地讽示友人,不要趋附权势,追求驷马高官。这一切,都显现出这位“隐逸诗人”对现实和政治还是相当敏感、有所干预的。 因为诗所涉及的是很敏感的时政问题,所以其表现也十分隐约、含蓄。

  全诗分四节。首节八句,悠徐地从“千载上”说起,说是自己生在三季(夏、商、周三代之末)之后,只有从古人书里,得知些黄帝、虞舜之世的事,不禁慨然长念——那时真风尚存,风俗淳朴平和。言下之意,三季之后,就只剩下欺诈虚伪,争攘篡夺了。这自然是对刘裕的隐隐嘲讽。既提到“古人书”,就以它为纽带,自然地转入下文:也正是从书里,知道了贤圣余迹,多留存在中都一带。点到“贤”字,目光便已遥注到下文的“绮(里季)与甪(里先生)”;而“圣”,则上应“黄虞”。自己是一直向往“贤圣”们所作所为的,所以始终盼望着去那里游骋心目;只是限于关山阻隔(实际是南北分裂的代用语),没能如愿而已。这样缓缓说来,既说出自己对“贤圣”的崇仰心情,也以宾带主,渐渐引入羊长史的北去。思路文理,十分绵密。

  次节四句,转入赠诗。现在九域已经初步统一起来了,诗人下了决心,要整治船只车辆,北上一行。听说羊长史要先走一步,自己因身有疾病,难以联袂同行,只有赠诗相送。诗人早衰多病,五十以后即“渐就衰损”(《与子俨等疏》),“负疴”当然是实情;但“不获俱”的真正原因,还应在于羊长史是奉使向刘裕称贺,而自己却是要“游心目”于贤圣遗迹,目的既不同,当然也不必同行了。

  “路若经商山”以下八句,是赠诗主旨所在。到关中去,说不定要经过商山,那正是汉代初年不趋附刘邦的绮、角等“四皓”的隐栖之地。作者很自然地借此向友人嘱咐,要他经过时稍稍在那里徘徊瞻仰,并多多向四皓的英灵致意。相传四皓在辞却刘邦迎聘时曾作《紫芝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兮,不若贫贱之肆志。”(见《古今乐录》)如今,紫芝无人采,深谷里也大概久乏人迹、芜秽不堪了——多少人已奔竞权势、趋附求荣去了。作者在这里说“为我”,流露出自己是有心上追绮、角精魂的人,同时也示意友人要远慕前贤,勿误入奔竞趋附者的行列。接着,他又化用《紫芝歌》后段的意思警醒友人:“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高车驷马,常会遭罹祸患;贫贱相处,却可互享心神上的欢娱。是讽示,也是忠告,朱光潜在《诗论》中曾举到这首诗说“最足见出他于朋友的厚道”,正指此处。

  《紫芝》一歌,可看作这首赠诗的灵魂。篇首的“慨然念黄虞”,已化用了“唐虞世远”之意;直到结尾,作者还郑重写出“清谣结心曲”,深慨绮、甪长往,人既乖违,时代亦疏隔久远,自己只有在累代之下,长怀远慕,慨叹无穷了。“言尽意不舒”,见出作者对时世慨叹的多而且深,也示意友人要理解此心于言语文字之外。

  此诗念古伤今,流露着诗人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全诗思路文理绵密,从远处落笔,紧扣正意,徐徐引入,最后突出主旨,手法高妙。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所思¹竟何在,怅望²深荆(jīng)³
译文: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叠嶂,只能怅然遥望荆州。
注释:¹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²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³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此处借指荆州。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举世¹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译文: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恐怕我还寂寂无名。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
注释:¹举世:普天下。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方将¹与农圃(pǔ)²,艺植³老丘园
译文:您遭不幸,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
注释:¹方将:将来,未来。²农圃:种粮和种菜的人。³艺植:种植,耕种,栽植。⁴老丘园:终老于田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目尽南飞雁¹,何由²寄一言。
译文: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
注释:¹飞雁:一作“飞鸟”。飞:《全唐诗》校:“一作无。”²何由:怎能。

  《寄荆州张丞相》这首诗寄托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抒发世无知音,自己也将归老田园的情怀。

  首联起笔疑问,设置悬念,然后用脑海中的想象做答,并点题,表明对张丞相的思念。“所思竟何在”,诗人“思”那名动一时的名相在哪里,接着“怅望深荆门”,既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深深怀念,又写出了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不满。颔联则是加深了这种不满的感情,在抒情上更进一层。“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追忆往事,诉说自己仕途的坎坷及对张九龄赏识、提拔自己的感激。“无相识”略显夸张,有明显的奉承之意;或有双关意,指别的丞“相”不“识”己的意思。颈联表明自己的立场:“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说明自己不会与昏暗的官僚门同流合污,将隐居于山川田园之中。那山水田园就是诗人在红尘中一直所沉吟向往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尾联讲寄言,“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眼睛望着南飞雁,一直看它们飞到天边的尽头,消失为止,与“怅望”首尾呼应。此处用了“雁”、“言”谐音,似乎也是在说或许那南飞雁能帮诗人捎带去吧。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大雁中,更以鸿雁过尽,无从寄书,抒发自己难言的隐痛,意在言外。

  全诗以景结束,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目尽南飞雁”有这个意思。以此收束全文,低吟婉转,更觉深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