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兰舟泛绿漪,采莲花露湿红衣。
越女兰舟泛绿漪,采莲花露湿红衣。
万荷影裹歌声过,惊起鸳鸯贴水飞。
万荷影裹歌声过,惊起鸳鸯贴水飞。
黄庚

黄庚

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习举子业。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编其诗为《月屋漫稿》。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关诗文。黄庚诗,以原铁琴铜剑楼藏四卷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本卷次不同,文字亦各有错诲空缺,而底本多出校本诗十馀首。 ▶ 38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野有死麕(jūn)¹,白茅²包之。有女怀春³,吉士诱之。
译文:一头死去的獐子在荒野,白茅缕缕将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荡,小伙追着来调笑。
注释:¹麕:同“麇(jūn)”,也可用“野有死麇”,獐子。比鹿小,无角。²白茅:草名。属禾本科。在阴历三四月间开白花。³怀春:思春,男女情欲萌动。⁴吉士:男子的美称。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林有朴樕(sù)¹,野有死鹿。白茅纯(tún)²,有女如玉。
译文: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
注释:¹朴樕:小木,灌木。²纯束:捆扎,包裹。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¹而脱(tuì)²兮!无感(hàn)³我帨(shuì)兮!无使尨(máng)也吠!
译文:慢慢来啊少慌张!不要动我围裙响!别惹狗儿叫汪汪!
注释:¹舒:舒缓。²脱脱:动作文雅舒缓。³感:通假字,通:撼 ,动摇。⁴帨:佩巾,围腰,围裙。⁵尨:多毛的狗。

  (1)男子小心翼翼用白茅包好刚打到的獐子,怀着坎坷不安的心情送给心爱的女子,并称女孩就像这白茅一样纯洁美丽。

  (2)二人亲热时女孩不好意思让他不要太粗鲁,以免招来人旁观的细节说明两位古代男女青年对待恋爱的方式是自然、直接、主动,对待恋爱的态度是真诚大方,朴实率真,不矫揉造作,女生还带着年轻的娇羞。

  (3)獐和鹿,都是古人求亲的时候必备的礼聘之物,诗中引用这獐和鹿含义深刻。

  诗经是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篇,当时社会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礼教尚未形成,社会风气较开放,古代男女对性的态度不像后世般受礼教禁锢,所以男女表达爱情还是比较大胆,直接的。谈情说爱、男欢女爱是人纯真性情的流入,不能言其淫艳、不符礼义廉耻。

  《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直面讴歌爱情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全诗三段,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第三段转变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赞美了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后人鉴赏《野有死麕》应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民俗风情及文化背景才不失之偏颇。

  《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纯真的情歌,一首在荒烟蔓草的年代,人纯真性情的流淌之爱歌!

yǒujūn

míng xiānqín 

yǒujūn báimáobāozhī yǒuhuái怀chūn shìyòuzhī 
línyǒu yǒu鹿 báimáotúnshù yǒu 
shūértuìtuì hànshuì shǐ使mángfèi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朝闻游子¹唱离歌²,昨夜微霜³初渡河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注释:¹游子:指魏万。²离歌:离别的歌。³微霜:薄霜,指秋意已深。⁴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yàn)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¹
译文: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注释:¹“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 一作:曙)
关城¹树色²催寒近³,御苑(zhēn)向晚多。(树 一作:曙)
译文: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注释:¹关城:指潼关。²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³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⁴御苑:皇家花苑,代指长安。⁵砧声:捣衣声。⁶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cuō)(tuó)¹
译文: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¹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初,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初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初,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初,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初”——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112

sòngwèiwànzhījīng

 tángdài 

zhāowényóuchàng zuówēishuāngchū 
hóng鸿yànkānchóutīng yúnshānkuàngshìzhōngguò 
guānchéngshùcuīhánjìn yuànzhēnshēngxiàngwǎnduō  (shùzuò shǔ )
jiànchángānxíngchù kōnglìngsuìyuècuōtuó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两种风流¹,一家制作²。雪花全似梅花萼³。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译文:两种风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梅花的花瓣,仔细一看不是雪,因为雪无香气,风把香气梅得四散。
注释:¹风流:风度、标格。²一家制作:意指雪和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³萼:花萼,这里指的是花瓣(因押韵关系用“萼”字)。⁴细看不是雪无香:仔细一看,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zhāo)¹。雪花不似梅花薄(báo)²。梅花散彩³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译文:虽然色彩一样,形状相似,但是有一个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薄。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注释:¹着:等次。²薄:厚度小的。³散彩:放射出光彩。⁴帘:窗帷。

  这是一首咏物之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一开篇,就是指点江山、直抒胸臆。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只咏雪或只咏梅,而是花开两朵、两朵俱美。一会是一个平台上的比较,一会是各自舞台上的辉煌;既各有高低,又各有所长。从篇章角度分析,上下阕的结构是一致的:一二句,先立主旨、总领全段;三四五句,以鲜明意象,比较二者异同;把这异同的典型特征,完全袒露在作者笔下、袒露在读者眼前;其中的对比手法,恰好也照应了主旨。这样的结构意图,就是抓住雪与梅的同与不同:上阕的“全似”,下阕的“不似”,这就全面的比较了两种风流。

  从段落到全篇,这首词大体可以分出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起: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承: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转:虽是一般,惟高一着。合: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具体看来,梅雪争春,同样风流,这就是不可避免的梅与雪的不同。不过,异中寻同,词人偏要说“雪花全似梅花萼”。这里,雪花与梅花同在雪花仿佛就是梅花的花瓣。是啊,梅花的美丽,在于不仅有形,而且有香。雪花有梅之形,于是就输了一段香

  词人的智慧,就在于丰富的想象力。风流,像风一样流芳天下,因而是世间万物的最佳典范。作者在梅与雪的映衬中,明知雪花有弱点,但却把她的弱点,放在险恶的处境中,想象为是狂风夺去了雪花能与梅花媲美的资格,这是极其高明的想象力,正是这样的想象,既说明了“全似”中的真实距离,也说明了这确实情有可原。这既是替雪花找托词,又是进一步展示了梅花的风采。

  这基础上,作者归纳说,雪梅的风流看似一样,但梅花其实更高一着。前面是雪花与梅花异中之同,这里是二者终有高下、毕竟不同的现实状态。“雪花不似梅花薄”,一个“薄”字,意味深长。按古代汉语,薄通泊,淡薄即淡泊,这是一解;另一解则是薄的本义,薄即草木丛生。是啊,雪是水气的精华,而梅花是草木的精华、百花的精华、生命的精华,不愧是花中之花。所以,雪花的“不似”,表现了略逊一筹。是啊,梅花把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的色彩,装点向草木凋零、万花俱谢的雪山;雪花虽无生命,却依然善解人意的飞向人们的身边。

  这就是词人最重要的比较。两种美丽的花朵,一是梅花,她挑战着寒冷的世界,以自身的豪气,呼唤着天地中生命的色彩、呼唤着天地中美丽的春天,也呼唤着天地中美丽的百花;另一是雪花,她把单调的冬天变成飞花溅玉的世界,这就是异中有同。那雪与梅各展所长,只要都是一流,又何必在意第一第二呢。这就是美丽的雪花,不卑不亢,绝无对梅花的嫉妒,只有与梅花的互补。即使不得第一,绝不与第一对立。这就是雪花,甘做背景、甘做配角,恬淡中显示雪花的美丽。

  可见,词中梅雪并举,映衬之妙、拟人之巧、想象之高,就让梅与雪刚柔相济、共迎春光。其中那个“薄”字,引出了太多的争议:其一,薄字取贬义时,即意指雪花比梅花更薄一点。其二,用作褒义时,作为和严冬战斗的宠儿,怎么能比雪花更厚呢?然而词人不会取“薄”字的贬义,因为那与词人笔下的“风流”形象太不相称。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武松打虎,不能是武松打猫,贬低斗严冬的“战友”,实际就是贬低自己。因此薄字在此词为第二种说法,这也就是把“薄”理解成褒义的最好依据。

参考资料:
1、 穆杰主编.古诗词鉴赏·冬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第182页
2、 王筱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词曲卷(二)辽、金、元、明、清(词):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4-25

shāxíng··xuězhōngkànméihuā--wáng

liǎngzhǒngfēngliújiāzhìzuòxuěhuāquánshìméihuāèkànshìxuěxiāngtiānfēngchuīxiānglíngluò

suīshìbānwéigāozhexuěhuāshìméihuābáoméihuāsàncǎixiàngkōngshānxuěhuāsuí穿chuānlián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芙蓉阙(què)¹下会千官,紫禁朱樱²出上阑³
译文:芙蓉阙下聚集了众多的官员,紫禁城内朱红的樱桃从上阑宫中捧出。
注释:文部郎中:即吏部郎中(从五品上)。据《禅鉴》载,天宝十一载((752)三月乙酉(28日)改吏部为文部,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复旧。本诗即作于天宝十一载三月二十八日之后。本诗崔兴宗有同咏,可参阅。¹芙蓉阙:指皇宫门前两旁的胭楼。²朱樱:樱桃,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³上阑:汉宫观名,在上林苑中,参见《三辅黄图》卷四。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才是寝园¹春荐²后,非关御苑鸟衔(xián)残。
译文:这是刚到陵园完成春季祭献的樱桃,不是御花园的鸟儿啄破的残果。
注释:¹寝园:先帝陵园。²春荐:唐李绰《岁时记》曰:“四月一日,内园进樱桃,寝园荐讫,颁赐百官各有差。”荐,祭献。
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归鞍竞带青丝笼¹,中使频倾赤玉盘²
译文:将樱桃装在缠绕着青丝的篮子里,宫中使者频繁倾倒装着樱桃的玉盘。
注释:¹青丝笼:系有青丝绳的篮子。²赤玉盘:指盛樱桃的盘子。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饱食不须愁内热¹,大官还有蔗浆寒。
译文:饱食樱桃无须担心内火,膳食官还提供寒凉的甘蔗汁呢。
注释:¹内热:《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三引孟锐曰:“樱桃热,益气,多食无损。”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渡辽水¹,此去咸(xián)²五千里。
译文: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注释:¹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²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¹(zhuó)衣裳如²送死。
译文: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注释:¹重:一作“里”,一作“裹”。²如:动词,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¹各与题²本乡。
译文: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注释:¹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²题:上奏呈请。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身在应无回渡¹日,驻(zhù)²相看辽水傍(bàng)³
译文: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¹回渡:一作“渡辽”。²驻马:停住了马。³傍:同“旁”。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liáoshuǐ

wángjiàn tángdài 

liáoshuǐ xiányángqiān 
láishízhīshēng chóngzhuóchángsòng 
yǒubáiguīxiányáng yíngjiāběnxiāng 
shēnzàiyīnghuí zhùxiāngkànliáoshuǐp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