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简时日,上辛称天吉。平晓禁门开,隐隐乘舆出。
开年简时日,上辛称天吉。平晓禁门开,隐隐乘舆出。
乘舆出九重,金根御六龙。章移千乘动,旆举百神从。
乘舆出九重,金根御六龙。章移千乘动,旆举百神从。
黄麾引朱节,灵鼓应华钟。神歌己相续,神光复相烛。
黄麾引朱节,灵鼓应华钟。神歌己相续,神光复相烛。
风中飏紫烟,坛上埋苍玉。
风中飏紫烟,坛上埋苍玉。

jiàchūhuánqiūshī--dào

kāiniánjiǎnshíshàngxīnchēngtiānpíngxiǎojìnménkāiyǐnyǐnchéngchū

chéngchūjiǔzhòngjīngēnliùlóngzhāngqiānchéngdòngpèibǎishéncóng

huánghuīyǐnzhūjiélíngyīnghuázhōngshénxiāngshénguāngxiāngzhú

fēngzhōngyángyāntánshàngmáicāng

卢思道

卢思道

卢思道(公元531年-583年)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 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未入麒麟阁¹,时时望帝乡²
译文:不期望麒麟阁的画像,也时时把故国遥望。
注释: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他奉命以中郎将持元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他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元不屈。¹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内。画功臣像于其上,苏武是第十一人。²帝乡:京城。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译文:大雁送来苏武的音信,在北海牧羊时茹毛饮雪。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máo)尽风霜元¹,心悬日月光。
译文:牧羊时卧起操持,元旄尽落,心中却有日月的光芒。
注释:¹旄尽风霜元:指苏武持元牧羊,卧起操持,元旄尽落。旄:古时旗杆或元杖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风霜元:比喻元操高洁。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李陵何以别¹,涕泪满河梁²
译文:李陵送别了归国的苏武,不断的泪水洒满河粱。
注释:¹李陵何以别:指苏武回归汉朝时,李陵置酒送别事。李陵:汉朝将领,率兵击匈奴时,兵败屈元投降。后苏武归汉时,李陵曾置酒相送。²河梁:桥梁。

  诗的首联为点题之笔,由图像麒麟阁而追述苏武忠贞品格;中间两联选取了极富代表性的细元,体现苏武不畏艰难而始终心向汉室的精神;尾联则以李陵泣别作为反衬,更见出苏武人格的崇高。诗人在这首题画诗中,热烈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元,悲壮深沉,慷慨激越。

  这首诗的前两句“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无理扣留十九年期间,时时刻刻都在深切怀念祖国的情形。一个“望”字,表现了怀念的深切。诗一开头就抒写并赞美了苏武的高风亮元。

  接着“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两句主要叙写苏武被匈奴幽禁后啮雪、吞毡,后被流放于北海牧羊的情形。苏武被无理扣留之后,匈奴掌权者百般折磨苏武,强迫他投降匈奴,但苏武威武不屈,忍受着残酷的折磨,视死如归决不变元。数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得知苏武尚在,但匈奴仍不让苏武返汉。后来匈奴继续胁迫、折磨苏武强使投降。他们密密幽禁苏武。数天后,饥渴难忍,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后把他流放于北海荒无人烟之处,强追他放羊。短短两句诗把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期间所遭受的种种折磨,非人待遇以及苏武英勇不屈跟匈奴顽强斗争的情景深刻表现出来。

  五、六句“旄尽风霜元,心悬日月光。”侧重议论抒情,写苏武虽历尽艰辛,遭受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与摧残,但他心怀祖国,有坚强的信念,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宁死不屈,宁死也不变元,不投降,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元和操守。

  最后“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用李陵的羞愧难当来反衬苏武的不辱使命,秉持汉元,光荣返回汉朝的情形,进一步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这首题画诗既写了苏武啮雪吞毡和冰天雪地中的持元牧羊,又写了他与降将李陵的相别,以李陵的羞愧痛苦来映衬苏武的高风亮元及高尚的操守。同时,还写了苏武回朝后,在甘露三年被图画于麒麟阁的光荣,短短八句诗,概括了苏武光辉而又经受无数磨难坎坷的一生。

  诗人把一个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对仇敌威武不屈,受尽折磨摧残而毫不动摇,始终坚持民族气元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既有描叙,又有议论、抒情;既有比拟、夸张,又有映衬手法。语言淳朴自然,亲切生动而又晓畅。

参考资料:
1、 李子光,符玲美主编.中外古典文学名作鉴赏辞典:同心出版社,2009.10:第715页

yáng--yángwéizhēn

wèilínshíshíwàngxiāngshūyuányǒuyànshíxuěyáng

máojǐnfēngshuāngjiéxīnxuányuèguānglíngbiélèimǎnliáng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壮岁从戎(róng),曾是气吞残虏(lǔ)¹。阵云²高、狼烟³夜举。朱颜青鬓(bìn),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译文: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气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上,原来是点着了烽火。红润的面庞、头发乌黑(的年轻人),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注释:¹虏: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蔑视的称呼。²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层。³狼烟:烽火。古代边疆烧狼粪生烟以报警,所以称狼烟。⁴戍:守边的意思。⁵儒冠:儒生冠帽,后来指儒生。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功名梦断,却泛扁(piān)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¹、又成虚度。
译文: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漫自悲歌,伤心地凭吊古人。烟波浩渺无际,边关到底在何处?感叹年华又被虚度了。
注释:¹流年:流逝的岁月,年华。

  上片写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及感叹。“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这几句是词人对南郑生活的回忆。他那时是多么地意气风发,胸中怀抱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一身戎装,手持剑戈,乘马于胯下,随军止宿,气吞残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颇能振奋人心。

  但接着词急转直下:“笑儒冠自来多误。”这一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感叹自已被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看上去,词人有悔意,悔恨自己不该学习儒家思想,执著于仕进报国,但实是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

  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词人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为排遣愁怀,他四处泛舟清游。“漫悲歌、伤怀吊古”,虽身在江湖,但心仍在朝堂之上。词人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自我宽解。他“泛扁舟吴楚”,吴楚古迹仍旧引发起他无限怀古伤今之意。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秦关”,即北国失地。那淼淼的烟波仍不能消除词人对秦关的向往,因壮怀激烈,他至老仍旧不忘收复失地,不甘断送壮志,故闲散的隐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虚度。

  这首词上片怀旧,慷慨悲壮;下片写今,沉痛深婉。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在字里行间充分地流露出来,感人至深。

  爱国之情在陆游这篇作品里频有表述,且多慷慨激昂,壮怀激烈,而当词人晚年赋闲乡里,鬓白体衰之后回忆往事,更加悲恸万分,却又因无力回天,只落得无奈叹息。

参考资料:
1、 (清)蘅塘退士等编.唐诗宋词鉴赏经典集 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03:第448-449页
2、 蔡景仙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349页
3、 上官紫微编著.宋词三百首导读: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01:第200页

xièchíchūn ·zhuàngsuìcóngróng

yóu sòngdài 

zhuàngsuìcóngróng céngshìtūncán zhènyúngāo lángyān zhūyánqīngbìn yōngdiāo西shù xiàoguān láiduō 
gōngmíngmèngduàn quèfànpiānzhōuchǔ mànbēi shānghuái怀diào yān wàngqínguānchù tànliúnián yòuchéng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蛾星眼笑微嚬,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楚腰¹蛴领²团香玉³,鬓(bìn)深深绿。月蛾星眼笑微嚬(pín),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译文:美人的腰很细,脖子白而长,肌肤白嫩有光泽,鬓发重叠,十分厚密。她的眉毛像弯月,眼睛像明星,笑起来略带愁意。晚上精心妆扮以后,就连春天也比不上她那如柳枝般妖娆、如桃花般艳丽的美貌。
注释:¹楚腰:泛指女子细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²蛴领:领项白而颀长。蛴,蝤蛴,木中的蝎虫,体白而长,以比喻女子颈项。见和疑《采桑子》注。³团香玉:形容肌肤白嫩而有光泽。⁴鬓叠:鬓发重叠,言其厚密。⁵月蛾星眼:如弯月之眉,如明星之眼。⁶笑微嚬:笑而略带愁意。嚬,通“颦”,皱眉头。⁷柳妖桃艳:如柳枝妖娆,如桃花艳丽。⁸不胜:比不上。
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恨忡忡。
水纹簟(diàn)¹映青纱帐,雾罩秋波²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³不得与君同,恨忡(chōng)
译文:美人在竹席上躺着,水纹映在青纱帐上,她的眼神也好似笼罩上了一层薄雾。她像一枝芙蓉花那样醉卧在竹席上,如此美好的夜晚却不能和心上人一起度过,她的脸上显得充满了恨意和忧愁。
注释:¹簟:竹席。²秋波:指女子的眼神。³良宵:美好的夜晚。⁴忡忡:忧愁的样子。《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měirén··chǔyāolǐngtuánxiāng--yánxuǎn

chǔyāolǐngtuánxiāngbìndiéshēnshēn绿yuèéxīngyǎnxiàowēipínliǔyāotáoyànshèngchūnwǎnzhuāngyún

shuǐwéndiànyìngqīngshāzhàngzhàoqiūshàngzhījiāozuìróngliángxiāojūntónghènchōngchōng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荷香清露坠(zhuì),柳动好风生。
译文:荷花散发阵阵清香,早晨的露珠将要坠入水中,柳叶随着风生动飘荡。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微月¹初三夜,新蝉(chán)第一声。
译文:初三夜晚新月高悬,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注释:¹微月:新月。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¹
译文: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的愁绪,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注释:¹东京: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我有竹林宅¹,别来蝉再鸣。
译文: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想来此时又有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注释:¹竹林宅:指作者洛阳履道坊宅。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译文:不知道我家园子里倒映着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着月色划船呢?

  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苏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月苦;最后两句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

  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东南风吹动着柳枝,有节奏地晃动着。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刚刚听到蝉叫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月,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月绪。原来诗人“静听忆东京”,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呜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园中的那个小池子内有人在月色中划动着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独感特别强烈,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态,诗人也不例外。诗人因病而特别想念洛阳的家园,想念那园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诗人的联想很丰富,他善于以一物为纽带,而展开遥远的另一空间的想象。月亮是诗人常用的一个联想的着笔点,但此诗不仅有月亮,还有蝉,用蝉来作联想的基础,这在历代诗歌中倒是比较少见的。但诗人将其放在特定的气氛中,感觉有些新奇,但也很亲切。

  诗从咏景物引发情思。开端咏荷、柳,伴随清露、好风,通过嗅觉、听觉的感受来透露夏夜纳凉的清爽舒适。诗境清新,近似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境界。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时,可见前两句未涉及视觉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以下从初闻蝉鸣表达月思。闻蝉而动客思,是诗人传统,白居易此际故园之思落干洛阳之宅,既有竹林风清与当前境界接近的原因,更含寓早日辞官闲居的心情。诗由景及情,浑然一体,自然无拘束。

参考资料:
1、 张黔,吕静平著.白居易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4:第165页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富有钱时,妇儿¹看我好。
译文:当我境况富裕,有很多钱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待我非常好。
注释:¹妇儿:妻子、儿女。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译文:如果我脱下衣裳,他们就会争着帮我把它们叠好。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吾出经求¹去,送吾即上道。
译文:我如果出门去若营求财,他们就会殷勤地送我,直到大路上。
注释:¹经求:经营求财。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¹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译文:我带着钱进入家门,他们见到我马上满脸堆笑。
注释:¹将:携。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译文:像白鸽一样盘旋在我的周围,像鹦鹉一样一呼百诺。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xiè)(hòu)¹暂时贫,看吾即貌哨²
译文:有时我偶然暂时贫穷,他们看到我就不给我好脸色看。
注释:¹邂逅:不期而至,此处为一旦、偶然的意思。²貌哨:脸色难看。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人有七¹贫时,七富还相报。
译文:人有多次贫困的时候,也还有多次富裕的时候以相报偿。
注释:¹七:虚指多次。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译文:如果只图钱财而不顾念亲人,那就等着看来时的报应吧。

  这是一首慨叹人情冷暖的诗作。表面上看,全篇既没有精彩的警句,也很少有环境氛围的艺术描绘,似乎是平平淡淡、语不惊人;实际上它以“直说”见长,指事状物,浅切形象;信口信手,率然成章;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别具一种淡而有味的诗趣。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步步围绕主题,写得颇有情致。首段六句,作者以概述的笔调,指出妻室儿女态度好坏的关键在于一个“钱”字。拥有钱财时,一切都好,妻室儿女也显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脱衣服,很快就会有人把脱下的袍袄折叠得整整齐齐;假如离家出外若商,还要一直送到大路旁边。诗人在这里选取习见的生活现象,以凝炼的笔触,不加修饰地叙写出各种场景,给人以平凡而生动的感觉。

  接着,作者利用贴切的比喻,进一步刻画出金钱引起的种种媚态:“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当携带金钱回到家中时,他们一个个笑脸相迎,像白鸽那样盘旋在周围,又好似学舌的鹦鹉在耳边喋喋不休。人们向来把鸽子当成嫌贫爱富的鸟类,而鹦鹉则被视作多嘴饶舌、献媚逢迎的形象。因此诗人用“白鸽”、“鹦鹉”来比喻见钱眼开的贪财者。

  最后六句,概括全篇主旨,也是王梵志对世情险薄的愤激之语。句中的“邂逅”、“貌哨”,皆为唐人口语。这几句诗中,作者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贪财者,如果只为贪图钱财,而毫不顾及人的情义,那就要看看来时的报应了。这里,诗人率直地写下了他的愤激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的特点是:以锐敏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为人重视的动作和事理,运用通俗凝炼的语言,设想奇巧的对比描写,着墨不多,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便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作者利用比较娴熟的驾驭民间语言的能力,出语自然,质直素朴,言近旨远,从而开创唐代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1、 张锡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

yǒuqiánshí

wángfànzhì tángdài 

yǒuqiánshí érkànhǎo 
ruòtuōshang diépáoǎo 
chūjīngqiú sòngshàngdào 
jiāngqiánshèlái jiànmǎnmiànxiào 
ràobáixuán qiàyīngniǎo 
xièhòuzànshípín kànmàoshào 
rényǒupínshí háixiāngbào 
cáirén qiěkànláishídà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