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苍茫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
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

lángsuìháixiāngzhōushī--yīnkēng

cāngmángsuìwǎnxīnfāngxíngjiāngjìngyóulàngbiǎnzhōuqiězhēng

tángjiàngjǐndòngbáihuāqīngshùrénhánwàngshāqínjiǒngwèijīng

xiāngshēnqiǎnkōngzhěnniànguīqíng

阴铿

阴铿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 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译文:担子虽小却挑着无限风光,白白红红的花朵,每样花都很好。卖花人每日穿街过巷,巷东家、巷西家四处吆喝。
注释:昭君怨:本调四十字,前后阕相同。第一、二、三句,正与﹝如梦令﹞句法相同;惟﹝如梦令﹞第三句不用韵,此则换用平韵。第四句三字,即协平韵,句法为仄平平,不可移易。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huán)¹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译文:帘外好声声高叫,帘内丫鬟进去禀报。询问着女主人:买梅花还是买桃花好?
注释:¹鸦鬟:丫环。

  上片以“担子挑春虽小“起笔,花担虽小.怕挑起的却是整个春天。接下来笔锋好转.不写春天.而把目光投向担子里的花儿,那白白红红的花就是春天的象征。第二句“卖过巷东家,巷西家”以不免重复的方式写出了卖花人走街串巷的情形,通过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卖花人那熟悉而又悠长的叫卖声在曲折而深幽的老巷里回荡。

  下片紧接着写这叫卖声穿帘入户’被帘里的丫环听到,问道小姐"买梅花?买桃花?”

  在春雨过后的早提,俏丽的小丫环倚在窗边等待着这卖花的好声声吆喝。此刻地正迫不及待的回报着主人:卖花的已在门外了。她们等的岂只是那些花,俨然是春天的到来。最后以"买梅花?买桃花?"这样好个菏单的问句收尾.既让我们再次回咏起担花郎担子中的白白红红的花,又让我们不禁去猜想,主人家到底是想要悔花还是桃花呢?没等揭晓答案.整首词就戛然而止了,留下好丝回味。

  整首词作并不长,却为我们描绘 了好个鲜活的情景剧:在好个春雨后的早晨,卖花郎挑着红红白白的好担花,就象挑起了按个春天好样.走街串巷。他悠长的叫卖声在深幽的空巷中起伏。然后镜头好转,好个俏丽活泼的丫环出现了,她迫不及待的问主人要梅花还是要桃花?还没等主人回答.幕布便拉上了。这其中有人物、有声音、有色彩、有对话,让人过目难忘。此外,全词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平实的生活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生活中最常见、最生动、最真实的好幕,因而显得明具好格。

zhāojūnyuàn··dānzitiāochūnsuīxiǎo--jiǎngjié

dānzitiāochūnsuīxiǎobáibáihónghóngdōuhǎomàiguòxiàngdōngjiāxiàng西jiā

liánwàishēngshēngjiàoliánhuánbàowèndàomǎiméihuāmǎitáohuā

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百花心,蕙风兰思寄清琴。
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rě)百花心¹,蕙(huì)风兰思²寄清琴³
注释:¹花心:花蕊。²蕙风兰思:形容美人的思绪和风度。蕙:香草名。³寄清琴:将情思寄于清越的琴声之中。
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两沈沈。
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¹两沈沈²
注释:¹楚烟湘月:回忆往日游宴时的意境幽静、凄迷。²沈沈:也写作“沉沉”。

  这首词写男女的欢会与分别。上片先从分别写起,河桥垂柳,蜂惹百花,喻其分别时的留念,并兴起相见之迟,相别之速。“蕙风”句是从弦管之间写女子的风度、情怀。

  下片写临流饯别,以春水之百状心意之百足,以酒杯之深喻感情厚挚,用语自然而深婉。末句以景结情,楚烟湘水,皆已寂寞,纯是分别时的感情外射。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huàn)花溪¹水水西头²,主人³为卜林塘
译文:在浣花溪水流的上游溪畔,主人选择有树林池塘并且景色幽雅之地为我筹建草堂。
注释:卜居:本自《楚辞》名篇《卜居》,字面意思是选择居住的地方,实际是借用屈原对人生道路的抉择。¹浣花溪:在四川成都西郊,一名百花潭,锦江上游一段,杜甫结草堂于溪畔。溪,一作“之”,一作“流”。²水西头:浣花溪由西向东流,水西头即在溪之上游。³主人:指当地的亲友,或指剑南节度使裴冕,或是诗人自称,未详。⁴为卜:即行卜。为,即施行;卜,选择。⁵林塘:指树林池塘,泛指幽居之所。⁶幽:僻静,幽雅。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已知出郭¹少尘事²,更³有澄(chéng)客愁
译文:他们知道我愿在城外少尘俗之事的地方卜居,这个地方另外还有清澈的江水,以销除我行旅怀乡的愁思。
注释:¹出郭:双关语,喻作者避难入蜀,远离了政治漩涡。郭,即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²少尘事:没有俗世打扰。尘事:尘俗之事。³更:另外。⁴澄江:清澈的江水,这里指浣花溪。澄,清澈静止。⁵销:消除。⁶客愁:行旅怀乡的愁思。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无数蜻(qīng)蜓齐¹上下,一双鸂(xī)(chì)²³沉浮
译文:我仿佛看到那无数的蜻蜓一齐在天地间飞翔,一对紫鸳鸯同在溪水上出没。
注释:¹齐:一齐。²鸂尘: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³对:共,同,合。⁴沉浮:在水上出没。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东行万里¹(kān)²乘兴,须向³山阴上小舟。
译文:如果兴会所至,这里能够东行万里,须要前往山阴的话,顺水搭舟即可到达。
注释:¹东行万里:即向东行驶万里。²堪:能够、胜任。³须向:需要前往。须:应当;向,前往,去。⁴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杜甫青年时期曾南游昊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到过会稽(即山阴)。

  此诗首联写出草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并透露出选择在此处营造的原因:浣花溪碧水蜿蜒曲折,绕着草堂潺潺流过,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令人沉醉。在幽静的地方居住有两大好处:一是少烦扰,二是洗客愁。这正符合诗人当时的状态。

  颔联从人的角度诠释“林塘幽”,实际上是写出了为什么要选幽静的地方的理由,比首联递进了一个层次。那里离城区远,出了城郭就少了许多凡尘俗事的烦扰,而且那里还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涤远客的忧愁。澄清的江水静静地流是自然之境;“消客愁”则是情感的流露。

  颈联则从物的角度写出“林塘幽”之情状,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陶冶情操,修养性情。许多蜻蜒点水,都是自由地上上下下。鸂鶒戏水,成双结对,时浮时沉,悠闲自在。以动物之动来衬托林塘之幽,幽中有生气。此情此景,让诗人顿觉先前漂泊辗转的疲惫一扫而空,忘却了俗世喧嚣带给他的烦恼,自然引出尾联的“乘兴”。

  尾联写诗人的内心想法,在这地方居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从这里出发可以乘船顺长江之流直下,直达山阴。诗人很想东行万里去山阴,效仿王子猷雪夜驾舟访戴安道。但诗人可能并非真的要拜访谁,或许诗人已经厌倦了烦嚣的现实生活了,想要去访道寻仙;或许诗人要访自己的朋友,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总之,诗人在经历人生动荡后,憧憬隐居与安逸。

参考资料:
1、 庄潇 编著.唐诗开卷 王维、李白、杜甫带你步入唐诗世界.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126
2、 童昌森 著.无离斋阅读笔记.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124
3、 倪琪 著.园林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199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长安伽男儿,二十心已朽。
译文:长安城里有一个男子汉,二十岁的年纪心灵已经枯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léng)¹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译文:佛经《楞伽》堆放在桌上,《楚辞》常常带着手肘后。
注释:¹楞伽:佛教典籍名,是法相宗所依的经书之一。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人生伽穷拙,日暮聊饮酒。
译文:人生有时会弄得穷困无能,对着黄昏,姑且喝几杯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只今道已塞¹,何必须白首?
译文:如今前进的道路已经堵塞,何必要存在幻想等白了头?
注释:¹道已塞:指仕进无路。《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chú)¹(zǔ)²
译文:清苦可怜的朋友陈述圣,穿着粗布衣,边耕锄边陈列俎豆。
注释:¹鉏:同“锄”。²俎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学为尧(yáo)舜文,时人责衰偶¹
译文:学成了尧舜时代的古朴文体,时髦人却要求他衰朽的骈偶。
注释:¹衰偶:大约是批评其文章气伽迂腐气。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柴门车辙(zhé)冻,日下榆(yú)影瘦¹
译文:我的柴门前车迹稀稀落落,夕阳西下,榆树影子又长又瘦。
注释:¹“柴门”二句:描写其居处冷落,连日光树影都显得不舒畅。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译文:黄昏时候,你来访问我,你苦守节操,致使额上已经打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太华¹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译文:你像那五千仞的太华山,劈地而出,抽拔挺立,森严而灵秀。
注释:¹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旁古¹无寸寻²,一上戛(jiá)³牛斗
译文:身旁连一寸一寻的土堆都没有,却独立冲云霄,触动牵牛与北斗。
注释:¹旁古:一作“旁苦”。²寻:古时长八尺为一寻。³戛:触动,碰撞。⁴斗牛:泛指星宿。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译文:达官贵人纵然不赏识你,可是哪能锁得住我的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¹
译文:我李生要师法你这太华山,傲然端坐,观看长天白昼。
注释:¹“李生”二句:言自己要向陈商学习,宁愿闲坐,也不奔走于富贵之门。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逢霜作朴樕(sù)¹,得气为春柳。
译文:逢上寒霜就做那坚强的朴樕,得到暖气就做那柔美的春柳。
注释:¹朴樕:木名。《诗经·召南·野伽死麕》:“林伽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后常以比喻平庸之材。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¹
译文:当了奉礼郎,却迫使我离开这个意愿,面黄肌瘦,如同任人摆弄的刍狗。
注释:¹“礼节”二句:言自己虽为奉礼郎,但在礼节方面远不及陈商,就像巫祝祭祀所用的刍狗一样卑琐不堪。这是自嘲之辞。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风雪直¹(zhāi)²,墨组贯铜绶(shòu)
译文:刮风飘雪,仍然在斋坛上值班,佩带铜印,贯穿着黑丝带的印绶。
注释:¹直:通“值”,值班。²斋坛:祭坛。当时李贺任奉礼郎,职掌祭祀君臣版位、陈设祭器、赞导跪拜,所以说直斋坛。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臣妾¹气态间,唯欲承箕(jī)帚。
译文:像奴婢受人颐指气使,只能乖乖地替人捧簸箕拿扫帚。
注释:¹臣妾:犹奴婢。郑玄《周礼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¹
译文:老天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能睁开,也让我这把沉沦的古剑大声一吼。
注释:¹“天眼”二句:言何时得遇明主,自己将如古剑鸣吼飞腾。这是激愤之语。

  此诗开头八句,作者诉说自己政治上“穷拙”的遭际。在“只今道已塞”的景况下,他日暮饮酒,酷爱诵读《楞伽经》和《楚辞》,以排遣内心的苦闷。他已看破官场的黑暗内幕,仕进的前途已经被阻塞,所以产生了“心已朽”的心态。这时他已二十一二岁,诗云“二十”,当为约数。“人生”两句,表达了很深的人生感叹。

  第九句至第十六句,写陈商的景况。先形容他寒酸落拓,穿着布衣,雅尚礼仪,他不肯追逐时尚,苦学古文辞,不像时人追求委靡的骈偶文风。次叙他的家很少有人来访,门庭冷落,连车轮的印迹都冻结起来,门前的榆树在夕阳照射下拖着瘦长的影子。这里,写景凄凉,与前文写人“凄凄”相呼应。黄昏时节来寻访作者,固守苦节,春气亦为之郁结不畅。以上八句诗,描述陈商的形貌、品格及其遭际。

  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四句,称颂陈商的品格并表示师法陈商的心意。前四句写华山之高峻,用暗喻手法,比喻陈商人品、才学之崇高。后四句,说公卿们纵使不看重陈商,作者也不能禁口不称赞,他还要师法陈商,宁愿终日箕踞长坐,也不肯奔走权贵之门。诗句生动地表达出作者钦佩陈商的心仪和景行仰止的态度。

  第二十五句至第三十二句,诗思又回到自己身上。“朴樕”两句,是自谦之词,承上言,作者才不及陈商,不论何时,都不能成材。“礼节”以下六句,说到作者官职卑微,身为奉礼郎,专司礼仪,与作者的性格相背悖,形容憔悴,如同祭祀后被人抛在路边的刍狗。风雪天在斋坛值班,身穿黑色祭服,神气态度犹如承事箕帚的奴婢。诗句备述作者任职时所受的屈辱。

  诗的最后两句,巧妙运用古小说的典故,表达出宏大的志愿。这层诗意,涵盖陈商和作者两人,说何时天眼张开,他们像古剑那样鸣吼而飞去,施展自己的抱负。李贺诗中,“剑飞”“剑吼”之意象屡见,如“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临岐击剑生铜吼”(《开愁歌》),此诗又云“剑吼”,都有自喻之意,期望实现理想,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诗先分别写李贺、陈商,后写李贺师法陈商,再写李贺直斋坛的情景,各用齐整的八句诗为一个诗段,最后两句,以两人同时收结,形成单起双收的结构特征,自始至终将诗人和陈商交糅起来描写,写李贺,其中有陈商的神骨;写陈商,其中有李贺的气质,完善地创造出诗篇的结构美。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2-106

zèngchénshāng

 tángdài 

chángānyǒunánér èrshíxīnxiǔ 
léngqiéduīànqián chǔzhǒuhòu 
rénshēngyǒuqióngzhuō liáoyǐnjiǔ 
zhǐjīndào báishǒu 
chénshùshèng chúdòu 
xuéwéiyáoshùnwén shírénshuāiǒu 
cháiménchēzhédòng xiàyǐngshòu 
huánghūnfǎng访lái jiéqīngyángzhòu 
tàihuàqiānrèn chōusēnxiù 
pángcùnxún shàngjiániúdǒu 
gōngqīngzònglián nìngnéngsuǒkǒu 
shēngshītàihuà zuòkànbáizhòu 
féngshuāngzuò wéichūnliǔ 
jiénǎixiāng qiáocuìchúgǒu 
fēngxuězhízhāitán guàntóngshòu 
chénqiètàijiān wéichéngzhǒu 
tiānyǎnshíkāi jiànyōnghǒu 
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
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
野渡年摇月,空城雨翳(yì)¹钟。
注释:¹翳:遮蔽,覆盖。
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
此心随去马,迢递¹过千峰。
注释:¹迢递:遥远的样子。

  诗歌首联,感慨人生道路多而漫长,天下之大,不知何时才能与堂兄再次相见。表达了与从兄分别后不知何处能相逢的伤感。

  第二联希望珍惜时间,千万不要虚度,不然头发花白也难再相见,表达了岁月不等人,与从兄不知何时能相逢的伤感。这两句长于比拟,前句以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处不在的时间,比作可任人随意抛掷的物体,后句以无主观感情可言的华发拟人。两个比拟手法的运用,既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又使之显得生动活泼。“莫虚掷”三字给人以警示,“不相容“一句更增强了人的紧迫感,两句都起到了极好的劝诫作用。

  第三联是名句,注意炼词炼句,“摇”即摇动、晃动,月亮的倒影在水中随年荡漾,以动衬静,描绘出诗人送别从兄时环境的凄清冷寂。“雨”是诗眼,空城细雨绵绵,掩挡了钟声。

  第四联写自己心随从兄而去,想象自己随从兄跨越万水千山,表达了强烈的不舍之情。

sòngcóngxiōnggào

fānggān tángdài 

dàoběnxiàn yòuyīngchùféng 
liúniánzhì huáxiāngróng 
yáoyuè kōngchéngzhōng 
xīnsuí tiáoguòqiān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