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人家洲渚生,满城山色与溪声。船过鸥边掠浮玉,云移木末见飞英。
两岸人家洲渚生,满城山色与溪声。船过鸥边掠浮玉,云移木末见飞英。
书淫画圣王孙老,雪霁沙晴湖水清。洞经不用鹅群换,也许山阴道士迎。
书淫画圣王孙老,雪霁沙晴湖水清。洞经不用鹅群换,也许山阴道士迎。
张雨

张雨

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号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曾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 ▶ 3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qiú)¹
译文:今年冬天,很少出现霜雪天气;腊月时节,不喜欢穿厚厚的毛皮衣。
注释:¹重裘:厚毛皮衣;指质量极差、分量很重的皮衣(与轻裘相对)。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xīn)¹忧。
译文:春意渐渐萌动,园林里到处兴意盎然;心中顿觉宽慰,不需担心百姓薪炭之忧。
注释:¹薪炭:木炭。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山陂(bēi)¹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译文:山坡深处,泉水脉脉,潺潺流动;村市近处,柳树枝条,婀娜多姿。
注释:¹山陂:山坡。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春饼¹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译文:家中的春饼,我不需要担忧;新鲜的蔬菜,每天都忧以吃到。
注释:¹春饼:一种薄饼,吃春饼是中国民间立春饮食风俗之一。在一些地区(东北、华北等地区)立春有吃春饼的习俗,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

  这是陆游的一首乡村腊月诗。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乡村腊月图,处处彰显了春意萌动与阵阵暖意。诗人的悠然之心,自得之乐,闲适之境,富足之态,跃然纸上,令人心向往之。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首联是说:今年冬天,很少出现霜雪天气;腊月时节,不喜欢穿厚厚的毛皮衣。这是写“腊月之天气”。通过“少霜雪”“厌重裘”,可以感受到诗人眼前这个冬天是暖冬。暖的既无霜也无雪,既不需要穿皮衣,也不要穿棉袄。这个冬天,确实有点暖和呢。然而,这么个暖冬,带给诗人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颔联是说,春意渐渐萌动,园林里到处兴意盎然;心中顿觉宽慰,不需担心百姓薪炭之忧。这是写“腊月之所思”。既然是暖冬,诗人一边想着春意早就在园林开始萌动了吧。另一边也是最重要的,能够彰显陆游诗歌特别之处的,就是忧国忧民。诗人首先想到的是,百姓不要为了薪炭发愁,这才是真正值得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诗人之所思,其境界之高,格局之大,眼界之宽,远超一般诗人矣!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颈联是说,山坡深处,泉水脉脉,潺潺流动;村市近处,柳树枝条,婀娜多姿。这是写“腊月之所见”。此联写得极其优美,对仗也极其巧妙。特别是一个“活”字,一个“柔”字,放在句末,使得整句诗一下子就写活了。诗人眼中所见的是泉水叮咚,是柳枝发芽,是处处充满春意的一个暖冬,这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尾联是说,家中的春饼,我不需要担忧;新鲜的蔬菜,每天都可以吃到。这是写“腊月之富足”。今年不仅仅是一个暖冬,还是一个丰收年。诗人通过写自己衣食无忧,折射出周围村民的生活状态。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富足的腊月,老百姓可以开开心心过一个祥和的春节了。 纵览全诗,虽处腊月,但春的喜悦,无处不在,山河园林,泉水柳枝,远景近景,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是腊月诗中的名篇佳作。

yuè--yóu

jīndōngshǎoshuāngxuěyuèyànzhòngqiú

jiàndòngyuánlínxìngdùnkuānxīntànyōu

shānbēiquánmàihuócūnshìliǔzhīróu

chūnbǐnghuànjiāshūqiú

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
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
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
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
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
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

  夫子不自炫,世人知者稀,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夫子:指崔全。自炫:自我夸耀以求仕进。阮氏酒:西晋阮籍避祸全身,远离司马氏政权,以嗜酒为由,求为步兵校尉,终日酩酊,遗落世情。此处指崔全不以干君、谄媚官宦为务,故而被放。老莱衣:指春秋时的隐者老莱子。老莱子行年五十,父母犹存,着五彩斑斓衣以娱双亲。后常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见《初学记》卷十七《孝悌篇》。此处暗合诗题“觐省”意。此四句写崔全因其洁身自好,不务谄媚,不矜夸以干人君,故而知音者少,名声不外达。虽微官暂寄,然遗落世情,终被再放归省。诗人表达对崔全人格的赞赏,也对其不被重用表示同情和惋惜。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渭北:指渭水流域,在陕西一带,渭水流经长安。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此处指崔全回归的洛阳。楚千旬:用《韩非子》卷四《和氏》典。将:持。此处用楚王自惑喻崔全不得君臣遇合。片玉将归:喻崔全为怀瑾握瑜之才而不得重用,被放回乡。此四句写长安春草新发季,东都洛阳也值繁花烂漫时。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结句用典故暗喻友人的磊落胸襟、良玉之器不得重用,如璞玉之真价难以被人赏识。

  首二句作者以慧眼独识英才为好友叹息。出笔即开门见山,诗人义愤填膺、仗义伸屈之情溢于言表。五、六句以写景点示季节,用语平淡中有新奇,自然中有新巧,已现岑参后期追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瑶《河岳英灵集》)的诗歌艺术风格之端倪。诗中典故的运用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咀嚼。

参考资料:
1、 岑参集: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山西: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年

sòngcuīquánbèifàngguījìnxǐng

cénshēn tángdài 

yǎn shìrénzhīzhě 
láiqīngruǎnshìjiǔ zhuólǎolái 
wèiběicǎoxīnchū guāndōnghuāfēi 
chǔwángyóuhuò piànqiějiāngguī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八月寒苇(wěi)¹花,秋江浪头²白。
译文: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注释:¹苇:芦苇。²浪头:掀起的波浪。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北风吹五两¹,谁是浔(xún)²客。
译文: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注释:¹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²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lú)(cí)¹山头微雨晴,扬州郭²里暮潮生。
译文: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注释:¹鸬鹚:一种鸟,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属于鹈形目鸬鹚科。²郭:外城。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行人夜宿金陵¹(zhǔ)²,试听沙边有雁声。
译文: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注释:¹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在有情无情之间,着笔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应酬。

  诗一开头,就以景衬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而扑向浪花,两者似乎浑然一“白”了。这“白”,不是严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凉秋八月之白,既不绚烂,也不凛烈,而是素净萧疏。此诗将芦花与秋江浪花联想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纯洁的友情之爱白浪滔天——那种“芦花一白万顷雪”的情景之美,也就构成了雪花一样翻腾的江水了。其时,北风吹动船桅上的“五两”,似乎在催赶着离客。“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浔阳,在镇江的西南方,北风恰是顺风。看来,船就要趁好风而开动了。那么,“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也不会愿意风行水宿。眼前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刘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风吹着五两,何况雨止潮生,又具备了扬帆启碇的条件。“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这两句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既暗示离客之将行,又补点出启行的地点(鸬鹚山当在镇江一带,其地已不可考)。而诗由此也已从前面的入声十一陌韵而转用八庚韵,给人以清新之感,与这两句所表现的秀丽景色是十分和谐的。于是,刘昱在这风高潮涨雨霁天晴之时走了。诗人伫立凝望着远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会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后来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么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试”字,即暗含比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毫无显豁呈露之气,别有一番情味,开后来神韵之风。

  此诗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109

sòngliú--

yuèhánwěihuāqiūjiānglàngtóubái

běifēngchuīliǎngshuíshìxúnyáng

shāntóuwēiqíngyángzhōuguōcháoshēng

xíngrén宿jīnlíngzhǔshìtīngshābiānyǒuyànshēng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荒山¹秋日午,独上意悠(yōu)²
译文:一个秋天的中午我登上了荒山,独自一人形影孤单意乱心烦。
注释:峨山:现名鹅山,在柳州市区西部,其形似鹅,是柳州市区内第一高山,已建成公园。¹荒山:指峨山。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说,“峨山在野中,无麓”。²悠悠:指无限的忧思。如何:奈何。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如何望乡¹处,西北是融(róng)²
译文:无可奈何望不到故乡的踪影,西北方向尽是融州的高大山峦。
注释:¹乡:故乡。这里是指京城长安。²融州:唐武德四年置,古称融州、玉融州,治所在今融水苗族自治县。

  这首诗就眼前景下笔,“秋”点节令,“午”点时间,“荒山”即峨山,荒凉萧疏,写景为抒写“意悠悠”之情作渲染。身遭贬谪,远离家乡,独上荒山,心绪万千,可见“意悠悠”涵盖着诗人当时复杂纷繁的情感。第三句虚接,转出“望乡”情,这悠悠情思中,乡情是诗人当前最重要的情愫。然而,登上峨山望乡,“西北是融州”,隔断了诗人的视线,故乡不可见。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显得自然和淡,含蓄有味。诗人先写“荒山”,后写“独上”,最后以疑问作结:为什么我望乡的地方,偏偏却只见融州。下面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深思,以想象和推论作补充。这里没有秾丽鲜艳的色彩,没有絮絮滔滔的叙述,仅仅二十字,既构思完整,又感情充沛。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实景虚写,表面是题写山水,实际抒发其归国无路的隐痛。作者以眼前之景,道难言之苦,构想自然,神妙无比。又蕴含离乡之情、迁谪之思,言简意赅,语近情遥,深于哀怨,真是绝妙好诗。

参考资料:
1、 (唐)白居易等著;王一娟,傅绍良选注.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诗精选200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311
2、 金涛.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03月:249

dēngliǔzhōuéshā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huāngshānqiū shàngyōuyōu 
wàngxiāngchù 西běishìróngzhōu 
爱他时似爱初生月,喜他时似喜看梅梢月,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盼他时似盼辰钩月。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
爱他时似爱初生月,喜他时似喜看梅梢月,想他时道几首西喜月,盼他时似盼辰钩月¹。当初意儿别²,今日相抛撇,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
译文:与他相爱的时候,觉得他像初生的月亮那样清新明媚;喜欢他的时候,觉得他像梅花枝头的月亮那样妩媚娇好;想念他的时候,填写几首《西江月》词寄托相思;盼望他来的时候,直盼得通宵无眠,残月如钩。回想当初,与他一见钟情,真是别有一番意绪,想不到如今却抛下了我,要再想与他相逢,恐怕是水底捞月,徒劳无益了。
注释:¹辰勾月:水星。这种星很难见到。²别:特别好。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