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桐君山水,正睡雨,听淋浪。记短棹曾经,烟村晚渡,石磴飞梁。无端故人书尺,便梦中、颠倒我衣裳。此去钓台多少,小山丛桂秋香。青苍秀色未渠央。台榭半消亡。拟招隐羊裘,寻盟鸥社,投老渔乡。何时扁舟到手,有一襟、风月待平章。输与浮丘仙伯,九皋声外苍茫。
想桐君山水,正睡雨,听淋浪。记短棹曾经,烟村晚渡,石磴飞梁。无端故人书尺,便梦中、颠倒我衣裳。此去钓台多少,小山丛桂秋香。青苍秀色未渠央。台榭半消亡。拟招隐羊裘,寻盟鸥社,投老渔乡。何时扁舟到手,有一襟、风月待平章。输与浮丘仙伯,九皋声外苍茫。
张雨

张雨

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号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曾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 ▶ 3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wú)¹翻叶动秋声。
译文: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注释:¹井梧:井边的梧桐。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楼头夜半风吹断¹,月在浮云浅处明。
译文: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¹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496-497

jiāngshàngqiū--dàoqián

àncāngjiāngwǎnwèiqíngjǐngfāndòngqiūshēng

lóutóubànfēngchuīduànyuèzàiyúnqiǎnchùmíng

何许江山发兴长,浑疑庐阜对彭郎。
何许江山发兴长,浑疑庐阜(fù)对彭郎¹
译文:这是哪里的江山,意蕴悠长,看起来好像是庐山对着江中彭浪矶。
注释:¹庐阜对彭郎: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
胸中丘壑元萧爽,笔下烟波故渺茫。
胸中丘壑(hè)元萧爽,笔下烟波故渺茫。
译文:这是画家原本就胸中有丘壑,所以下笔之后才能让我们看到烟波浩渺。
落落疏松长映座,冥冥飞雨欲侵床。
落落疏松长映座,冥冥飞雨欲侵床。
译文:座位边有树叶稀疏的孤松相伴,深邃的空中细雨蒙蒙,好像要沾湿床铺。
冷然已作华胥梦,便有群仙到枕旁。
冷然¹已作华胥(xū)²,便有群仙到枕旁。
译文:面对此画就感觉飘飘欲仙,仿佛进入了超脱美妙的梦境,有成群的仙人来到我的枕边。
注释:¹冷然:轻妙的样子。²华胥梦:梦境的代称。
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
十二山¹晴花尽开,楚宫双阙(què)对阳台²
译文:晴日下的十二峰繁华尽开,花团锦簇,楚王离宫正门两侧的对称形门楼与神女出没的阳台遥遥相对。
注释:¹十二山:即巫峡十二峰,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长江北岸。楚宫:是春秋战国时楚王的离宫,俗称“细腰宫”,在巫山县西北,三面皆山,南望长江。²阳台:一名“阳云台”,在巫山来鹤峰上,南枕长江,高一百二十丈。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曾梦与巫山神女交欢,神女临去时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怀王之子顷襄王也梦见过这神女。
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
细腰¹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
译文:楚宫美人扭动纤细的腰肢,争先翩翩起舞,楚王终日沉醉此中;哪料强秦光天化日之下,长驱直入楚境。
注释:¹细腰:代指楚宫美人。

  《竹枝》,是长江中游地区流行的民间曲调,词人即用它来歌咏当地的史事和传说。

  “十二山晴花尽开。”“十二山”,即巫峡十二峰,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北岸。其中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起句点地,将风光奇丽的巫峡写得花团锦簇。而此地又不仅以风景胜,更有着古老的历史遗迹与浪漫的神话传说,于是乃于第二句“楚宫汉阙对阳台”让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楚宫”,是春秋战国时楚王的离宫,俗称“细腰宫”,在巫山县西北,三面皆山,南望长江。“阳台”,一名“阳云台”,在巫山来鹤峰上,南枕长江,高一百二十丈。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曾梦与巫山神女交欢,神女临去时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怀王之子顷襄王也梦见过这神女。说见旧题宋玉所撰《高唐赋》和《神女赋》。此句言楚王离宫正门两侧的对称形门楼与神女出没的阳台遥遥相对,明显是影射神话传说中怀王父子与巫山神女间所发生的风流韵事,牵出了楚王荒淫好色的内容。第三句“细腰争舞君沉醉”即进一步渲染之。“细腰”,代指楚宫美人。春秋时,楚灵王以细腰为美,其臣下为了邀得灵王的宠爱,遂皆节制饮食,束紧腰带,甚至于饿得有气无力,须扶着墙壁才能站起身来。事见《墨子·兼爱》。据此推论,则楚宫中的美人自必为细腰了。美人投楚王之所好,扭动纤细的腰肢,争先翩翩起舞,而楚王也就在这欢快气氛中饮酒作乐,终至沉醉。三句层层铺垫,一笔笔勾出了一幅热闹喧天的“楚王行乐图”,其实都是在为第四句蓄势,势既蓄足,即开闸放出一库冰水,只“白日秦兵天下来”七字,就将前二十一字的歌舞升平气象收了个干干净净。据《史记·楚世家》,怀、襄二王统治时期,秦国曾多次举兵攻打楚国,其中以公元前278(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烧楚国先王祖坟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的那一次最为惨烈。自此,楚国一蹶不振,五十余年后终于为秦国所灭。此篇结句,就形象地集中地概括了这段史实;虎视眈眈的强秦瞅准了楚王沉醉于酒色之中的机会,光天化日之下,长驱直入楚境,将这富庶而美丽的南方大国并吞了去。

  其实,《高唐》、《神女》二赋是否真是宋玉所作,向来就有争议,即便真是,文学作品容许虚构,怀王、襄王父子梦交神女之事也未必属实。二王在历史上并不特别以好色著称,楚国之所以亡于秦,自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在相互作用。然而,咏史词毕竟是“词”而不是“史”,作者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历史事实,他有权遗貌取神。大凡历代的误国、亡国之君,未有不纵欲的,好色贪杯固是一大通病。所以词人攻此一点,也算抓住了要害。

  此篇在选材上,它熔铁于金,糅合正史与稗官小说,虚实相济,乃显得活泼而不拘谨。隶事时,又移花接木,叙怀、襄二王的行状而不假外求,信手拈出其祖先灵王好“细腰”的典故,给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楚君好色其来也有渐的历史暗示,手法十分机巧。不过,推究其本身的格律,它又符合于一首纯粹的七言绝句,而咏史七绝正是中晚唐作家的拿手好戏,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还不宜夸大它在咏史词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稍离烟瘴(zhàng)¹近湘潭²,疾病衰颓(tuí)³已不堪。
译文: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注释:¹烟瘴:瘴气。此代指多瘴气的岭南地区。²湘潭,地名,治所在现在的湖南省。今湖南湘潭。³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儿女不知来避地¹,强言²风物³胜江南。
译文: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注释:¹避地:因逃避战争祸乱而移居他地。²强言:坚持说。³风物:风光景物。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 : 第784-785页 .

liánzhōuyángshānguī--běnzhōng

shāoyānzhàngjìnxiāngtánbìngshuāituíkān

érzhīláiqiángyánfēngshèngjiāngnán

云树岩泉景尽奇,登临深恨访寻迟。
云树¹岩泉景尽奇,登临深恨访寻²迟。
译文:高耸入云的树木和岩石间流淌的泉水都是奇观,登临此处更加悔恨没有早点来。
注释:¹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²访寻:查访寻觅、访寻失去的踪迹。
长楼未得于何记,犹有君能雅和诗。
长楼未得于何记,犹有君能雅和诗。
译文:我还没有看到长楼,又能记录什么呢?但仍然可以和费君一起聊诗作词。

fèijūnyóushānzhīshén--zhōudūn

yúnshùyánquánjǐngjǐndēnglínshēnhèn访fǎngxúnchí

zhǎnglóuwèiyóuyǒujūnnéngs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