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译文:虽然我们都住在洛阳城,仅仅分在城东、城西,但每次分别都往往跨越季节。
¹去雪如花,今来花似²雪。
译文:当时离开的时候,漫天的雪花像盛开的白花;如今回来的时候,遍野的花朵像纷纷的白雪。
注释:¹昔:以前。²似:如同,犹如。
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biéshīèrshǒu ·

fànyún nánběicháo 

luòyángchéngdōng西 chángzuòjīngshíbié 
xuěhuā jīnláihuāxu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虽然我们都住在洛阳城,仅仅分在城东、城西,但每次分别都往往跨越季节。

当时离开的时候,漫天的雪花像盛开的白花;如今回来的时候,遍野的花朵像纷纷的白雪。

注释

昔:以前。

似:如同,犹如。

参考资料:
1、 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第三卷)(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216-225页
2、 夏传才主编;张蕾校注.《王粲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27-31页
范云

范云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 ▶ 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¹
译文:到哪儿去寻访吴道子的画?普门和开元两座寺院的墙壁。
注释:¹普门、开元:即普门寺和开元寺,都在凤翔。吴道子在两寺画有佛像,王维在开元寺画有墨竹。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开元有东塔,摩诘(jié)留手痕¹
译文:开元寺有东塔,留存着王维绘画的手迹。
注释:¹手痕:手迹,即谓开元寺的东塔上有王维的画。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吾观画品¹有,莫如二子尊。
译文:我看古往今来的画家,没有谁比得上这两位先生尊贵的品级。
注释:¹画品:画的品格、品评。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道子实雄放¹,浩如海波翻。
译文:道子的画风实在雄奇奔放,浩浩荡荡如同海浪翻滚。
注释:¹雄放:奔放,豪放。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译文:当他下笔时灵感像疾风骤雨,画笔未到处气势已先夺人。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亭亭¹双林²间,彩晕³扶桑(tūn)
译文:在那高高的两棵娑罗树间,灿烂的朝阳从扶桑冉冉东升。
注释:¹亭亭:高高耸立。²双林:吴道子画有所画的两株娑罗树。³彩晕:五彩光华。⁴扶桑:古代神话有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有有至人¹谈寂灭²,悟者悲涕(tì)迷者手自扪³
译文:画中间有至高无上的佛祖,在讲说寂灭的教义是超脱死生。觉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扪胸膛表示理解不深。
注释:¹至人:至高无上的人,指释迦牟尼佛。²寂灭:佛家语,“涅槃”的意译,意谓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之境。³手自扪:以手捶胸,这是形容听者未解寂灭之意时的状态。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蛮君¹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yuán)²
译文:天竺的众多君长和千千万鬼王,互相拥挤争听佛法,像鼋一样拼命把头伸。
注释:¹蛮君:天竺国的君王。鼋: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此处形容信徒众头攒聚、伸长。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摩诘本诗老,佩芷(zhǐ)袭芳荪(sūn)¹
译文:摩诘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诗人,如佩香草诗风秀美芳芬。
注释:¹佩芷袭芳荪:这是以美人佩带香草的形象来形容王维的诗风。佩、袭,穿戴。芷、荪,香草。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¹
译文:现在观看他的壁画,也像诗品一样朴美清淳。
注释:¹清且敦:风格清秀而又浑朴。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qí)园弟子¹尽鹤骨²,心如死灰³不复温。
译文:画中的祇园弟子个个清瘦如仙鹤,内心枯寂宛若死灰不会再温。
注释:¹祇园弟子:佛徒。²鹤骨:形容佛徒的清瘦。³心如死灰:此处指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断绝尘念,内心孤寂。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¹
译文:门前的两丛竹子,霜雪般清劲竹节贯连着竹根。
注释:¹雪节、霜根:形容竹子内在的清劲品格,不单指其颜色。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交柯¹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译文:枝干交错,繁乱的叶子像在摇动,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经脉。
注释:¹交柯:枝叶交叉。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译文:吴先生的画虽然绝妙,还只能看作杰出的画工技艺超迈。
注释:画工:指重视艺术技巧。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摩诘得之以象外¹,有如仙翮(hé)²³笼樊(fán)
译文:摩诘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就如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形迹以外。
注释:¹象外:外部形象之外,指内在的精神实质,脱略形迹的悠远情韵。²翮:鸟翎的茎,即指鸟。³谢:离开。⁴笼樊:鸟笼。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吾观二子皆神俊¹,又于维也敛(liǎn)(rèn)²无间言³
译文:我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对于王维我尤其崇敬说不出一句异议的话来。
注释:¹神俊:精神饱满,气势飞扬。²敛衽: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³无间言:完全同意。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吴二人绘画艺术的观感及评价。

  诗的发端四句,以错落的句法,点切诗题,交待王、吴二人画迹的所在,使人了然于普门、开元二寺俱有吴画,而王维的画则在开元寺的塔中。下面“吾观”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的评断,肯定他们在画苑中并列的崇高地位。下面即分别描写二人的画象及是人所感受到的各自的艺术境界。

  “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这种对吴道子创作过程的体会,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艺术思想。后来诗人在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曾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么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若能意在笔先,成竹在胸,才能“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是艺术家的创作获得神妙境界的三昧所在,只有内具于自身,才能领会到他人获得这种成就的匠心所在。“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这一切都栩栩如生。

  “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纪昀说“交柯”句“七字妙契微茫”,王文诰说这四句即“公之画法”,这里面即寓有诗人画竹的艺法。这六句的画面,都具有“清且敦”的艺术风味。

  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又说:“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瘦竹、幽花与幽人、处女,物类的质性迥异,而从瘦竹之感到幽人的韵致,从幽花如见处女的姿态,俱是摄取象外的精神,意味无穷。这种脱略形迹、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长期支配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形成中国绘画艺术独具的风貌。

  这首杂言诗以七言为主。七言古诗是盛唐诗人的一个胜场,李白、杜甫在这一诗体上是并峙的两座高峰。七古与五古同是在创作上极少拘束的,而七言长古更宜于纵情驰骋,在章法结构及气势节奏各方面更可变化无方,臻于奇妙之境。李、杜之后,中唐惟有韩愈能有不少佳作,再后就很寥落。苏轼的七言长古名篇迭出,成就之高,足与李、杜、韩相抗衡,这篇《王维吴道子画》即为其早年意气骏发之作。这首诗的章法很值得注意,整首诗的内容都在发挥诗题,而起结分合,条理清晰完密。诗的开始四句总提王维、吴道子,为全诗的纲领。“吾观”二句,又在分写王、吴画前先作总评。“道子实雄放”及“摩诘本诗老”两层,依次分写王、吴画面,为全诗的腹身。最后六句以评论收束,前四句分评吴、王,末二句于一致赞赏之余又稍有高低轻重,重申总评的精神。起和结的两节诗句于整齐中有参差,虽始终将王、吴二人并提,并极灵活而极错落之致。全诗章法如诗中所说:“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原。”

  全诗的韵调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开端四句闲闲而起,似话家常,语极从容。结尾六句,因评论而有所抑扬,语气于转折间呈矫健之势,而掉尾又觉余音袅袅,悠扬无尽。中间写吴道子一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而全篇四节,波浪起伏,如曼音促节,递相转换,在大体上为七言句中适当间以五言,整体形成谐美的旋律,而气势仍自雄健。这是七言长古所必具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19-322

wángwéidàohuà

shì sòngdài 

chùfǎng访huà ménkāiyuán 
kāiyuányǒudōng jiéliúshǒuhén 
guānhuàpǐnzhōng èrzūn 
dàoshíxióngfàng hàohǎifān 
dāngxiàshǒufēngkuài suǒwèidàotūn 
tíngtíngshuānglínjiàn cǎiyūnsāngtūn 
zhōngyǒuzhìréntánmiè zhěbēizhěshǒumén 
mánjūnguǐqiānwànwàn xiāngpáijìngjìntóuyuán 
jiéběnshīlǎo pèizhǐfāngsūn 
jīnguānhuà ruòshīqīngqiědūn 
yuánjìn xīnhuīwēn 
ménqiánliǎngcóngzhú xuějiéguànshuānggēn 
jiāoluàndòngshù jiēxúnyuán 
shēngsuīmiàojué yóuhuàgōnglùn 
jiézhīxiàngwài yǒuxiānxièlóngfán 
guānèrjiēshénjùn yòuwéiliǎnrènjiànyán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¹
译文:只以为花开后红艳不了几天,但是月季花每天都是春风满面,娇艳欲滴。
注释:腊:指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¹春风:喻和悦的神采,也表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一尖¹已剥²胭脂笔³,四破犹包翡翠茸(róng)
译文:初绽的蓓蕾就像一枝胭脂色的毛笔,翡翠般的细茸包裹着绽放的花朵。
注释:¹尖:月季花蓓蕾的顶端,此指月季花苞。²剥:犹言绽开。³胭脂笔:形容胭脂色的毛笔,是诗人为形容月季花蓓蕾初绽而作的比喻。⁴四破:形容月季花完全展开时的形态。⁵翡翠茸:翡翠般的细茸。翡翠,一种绿色、兰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的玉石,这里是取其颜色形容花蕊。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译文:月季之芳香非但桃李所能媲美,更是同腊梅一起,抖擞精神,傲霜斗雪。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折来喜作新年¹看,忘却今晨是季冬²
译文:欣喜地折下它来,作春花观赏,忘却了今晨还是隆冬腊月。
注释:¹新年:指早春。²季冬:冬季的第三个月,犹言深冬、隆冬。

  此诗首联写月季花的季节特征;颔联重点描绘了月季花开放时的形态和色泽;颈联以桃李作比,透露出月季花的别有香味,以雪梅作比,又衬托着月季花的盎然英姿;尾联写诗人的独特感受,表露了诗人腊月前见月季的欣喜之情。全诗语言生动,新鲜活泼,且结构谨严,层层描绘,既有对月季花的精勾细摹,又有诗人的感情抒发,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有较好的艺术效果。

  此诗的标题是咏腊前月季,时候已是冬天,所以杨万里在诗里紧紧地抓住这两点来写。

  首联“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很自然地入诗点题。第二句破题承起句“花无十日红”,本世人之常见,诗人加上“只道”二字,否定了世俗之见,出了新意,读来倍感新鲜。“无日不春风”是纲领,统领全诗诗人以满腔的热情,歌颂月季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生机勃勃,奋发有为。这二句概写,一句说百花,“花无十日红”,二句说月季,“无日不春风”。虽不是对月季的具体描绘,有些抽象,但并不难理解,且总领两句,已见月季特色。

  颔联具体描绘。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写月季花花蕾初绽的喜人情态。这句又同上句“无日不春风”相应。用胭脂笔”摹其含苞待放时的神情意志,一“剥”字表现月季绽开时顷刻间的动作,化静态的物象为动态美,又以“破”、“包”两词,状描花萼托蕊,傲然而开。见出诗人观察之细致,描写之逼真,堪称独步。

  颈联写月季的浓香、风姿。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超”字与“斗”字仍是承首联中的“春”字,进一步刻画了月季的雪压霜欺花更艳的高尚气质。诗人在这里特别赞美了月季傲霜斗雪的可贵品格。不仅写了月季的香,而且写了月季的风姿。

  尾联是写诗人的独特感受。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头句急转,提出新题,尾句作答即合,点明题旨,回应开头综观四时,月季“无日不春风”,即使在隆冬腊月,仍与梅花盛开雪圃“喜作”与“忘却”两词用得极妙,增添了诗句的活泼性,幽默性,诙谐性。

  这首《腊前月季》,传为佳作。诗人为月季四季展浓艳,一年播芬芳,为人们生活增添乐趣的可贵品德所感,怀着深深的敬意,平平写来。对月季的爱悦,全部蕴含在浑融的诗歌意境中。玩索有味,体味有情。语言浅显,造境极佳,把月季写得神韵俱优。

参考资料:
1、 程龙 宋宝军,花卉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06月第1版,第273-274页
2、 麻守中,麻守中,张军,黄纪华主编,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04,第107页
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缸中酒似渑,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
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缸(gāng)中酒似渑(shéng)¹,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²
译文:水面辉映着美丽的晚霞,船头纷扬着细细的芦花。缸中酒有渑水那么多,天边的山色美如画,宽阔的秋江上有一片海鸥栖息的江沙。如果要问哪里是我家,红树掩映中有柴门的那间屋子就是啦。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此为北曲,属双调。¹酒似渑:酒像渑水那么多。渑水,古河名,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今已淤塞。²那搭:那里,那一带。

  这是一首小令,抒写的是作者游宴后邀朋乘舟晚归时的情景,是作者描写自然风光、表现闲适放逸生活情调的代表作。小令前五句写景,以浓墨重彩由远及近、由面及点、由实及虚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境界恢宏的秋江晚霞图;最后两句是写人,通过作者与友人的对话表现其归隐生活的惬意。全曲语言通俗而不乏文采,笔调轻松而富于情韵。

  首二句“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地点。芦花在秋天开放,这是一个霞光明丽的秋天的傍晚。“水面”“船头”“芦花”三者组合在一起,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地方色彩。这二句字面没有写人,然而抒情主人公已在其中,他的目光由远而近,在船头停住,所以说:“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辉辉”“细细”是仔细观察体会的结果,因为细,所以芦花下垂,所以会点着船头,他看得那么细,那么有味,可见其心绪之恬静悠逸。

  次三句“缸中酒似绳,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再由近而远,描绘山水。这三句也没有写人,而又句句写人,——原来这位抒情主人公正坐在船中喝酒,所以有这时间、这心情去欣赏远近景物。“酒似渑”,极言酒之多,还够他慢慢喝的,他就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观赏景物。他看了水面晚霞、船头芦花之后,便放目望去,远山隐约可见,在宽阔的江面上有一片栖息水鸥的沙渚。山水如此淡雅闲静,这是把抒情主人公的心态物化了。远近上下的景物全由“我”将其连缀组合成一个整体画面,并且是物“我”交融的。

  最后二句“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以自问自答作结。这“红树”“柴门”所在的地方,从抒情主人公的视线看,当是在鸥沙附近的秋江之畔,而且也只有这样画面才完整,色调浓淡相衬而又和谐,与首二句相应而圆合。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至此才直写人物,自道府第,看来他也有点憋不住了,饶有趣味。

  因陈铎作曲,化用前人的较多,故常被论家指斥,或谓其“曲多蹈袭(《曲苑·雨村曲话》),或说他“所为散套,既多抄袭,亦少才情”(何良俊《四友斋曲说》),而对他精通声韵协律合乐的制曲艺艺术却是一致公认的。即便批评他“多抄袭”的何良俊也不得不肯定他在声韵艺术方面的成就:“字句流丽,可入弦索。《三弄梅花》一阕,颇称作家。”(《四友斋曲说》)顾启元则更为概括地对此作了肯定:“陈铎为指挥,善词曲,又善谑。”(《客座曲话》)这二“善”当然仅是从制曲艺术而言的,并完全扣住了曲的特点和陈铎的独到之处。陈铎确实是善谑的,如上举诸曲,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谑味,而在《滑稽余韵》集中更是比比皆是,真可谓竭尽揶揄调侃之能事。

  总之,尽管陈铎有“蹈袭”之病,而作为讲究声韵必须合律的散曲艺术而言,人以“能手”“乐王”称之,适得其所,而广泛而又生动地反映明弘治正德间社会生活面貌的《滑稽余韵》集更属他人所无,前人都充分肯定了他所作出的贡献。汪廷讷曰:“曲虽小技乎,摹写人情,藻绘物采,实为有声之画……金元作者尚矣。于昭代,独北面陈大声氏。……其韵严,其响和,其节。词秀而易晰,音谐而易按。言言蒜酪,更复擅场,借使骚雅属耳,击节赏音。里人闻之,亦且心醉。”(《刻陈大声全集序》)曹学佺曰:“其所著有《梨云》《可雪》《月香》《纳锦郎》诸稿,而《滑稽余韵》……则又妙极俳谐,令人绝倒。大都流丽清圆,丰藻绵密,事尽而思不乏趣,言浅而情弥刺骨。”(《汪昌朝精订陈大声集序》)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209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人有涉¹江者²,其³剑自舟中坠水。遽(jù)(qì)其舟,曰:“是¹⁰剑之¹¹所从坠¹²。”舟止¹³,从其¹⁴所契者入水求¹⁵¹⁶。舟已行矣¹⁷,而¹⁸剑不行,求剑若此¹⁹,不亦惑乎²⁰
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¹涉:过,渡。²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³其:他的,代词。⁴自:从。⁵坠:落。⁶于:在,到。⁷遽:急忙,立刻。⁸契:刻。本指占卜时以刀凿刻龟甲,后泛指刻物。⁹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¹⁰吾:我的。¹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¹²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¹³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¹⁴其:他,代词。¹⁵求:找,寻找。¹⁶之:剑,代词。¹⁷矣:了。¹⁸而:然而,表转折。¹⁸若:像。¹⁹此:这样。²⁰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zhōuqiújiàn

míng xiānqín 

chǔrényǒushèjiāngzhě jiànzhōuzhōngzhuìshuǐ zhōu yuē  shìjiànzhīsuǒcóngzhuì  zhōuzhǐ cóngsuǒzhěshuǐqiúzhī zhōuxíng érjiànxíng qiújiànruò huò 
金鸭消香,银虬泻水,谁家夜笛飞声。正上林雪霁,鸳甃晶莹。鱼龙舞罢香车杳,剩尊前、袖掩吴绫。狂游似梦,而今空记,密约烧灯。
金鸭¹消香,银虬(qiú)泻水,谁家夜笛飞声。正上林雪霁(jì)²,鸳(yuān)(zhòu)³晶莹。鱼龙舞罢香车杳,剩尊前、袖掩吴绫(líng)。狂游似梦,而今空记,密约烧灯
译文:金鸭型的香炉飘香,计时用的银虬在不停地倾泄着流水(意即时间流逝),今夜是谁家的笛声飞泄而出?帝王之宫苑园囿中雪止而初晴,用鸳瓦砌成的井壁晶莹冰冷。鱼龙杂戏演出完毕后你(所思之人)所乘之车远去,只剩下樽前袖子掩住了(拭泪的)吴绫。看似痴狂的游玩如梦幻一般,而现在只记得与你秘密相约在元宵之夜的灯火下。
注释:¹金鸭:铸为鸭形之铜香炉。古人多用以薰香或取暖。此处指薰香。银蛇,银漏、虬箭。古代一种计时器,漏壶中有箭,水满而箭出,箭上有刻度,因以计时,又箭上刻有虬纹,故称。²上林雪霁:上林,上林苑,秦、汉时长安、洛阳等地之皇家宫苑,后泛指帝王之宫苑园囿。雪霁雪止而初晴。³甃:砖砌的井壁。⁴鱼龙舞:古杂戏。唐宋时京城于元宵节盛行此戏,亦称鱼龙杂戏,又称鱼龙百戏。⁵香车:谓女人所乘之车。⁶吴绫:指产于余杭(今杭州)一带的丝织品。⁷烧灯:即燃灯。古诗词中专指元宵之夜的灯火。
追念往事难凭。叹火树星桥,回首飘零。但九逵烟月,依旧笼明。楚天一带惊烽火,问今宵、可照江城。小窗残酒,阑珊灯灺,别自关情。
追念往事难凭。叹火树星桥¹,回首飘零。但九逵(kuí)烟月²,依旧笼明³。楚天一带惊烽火,问今宵、可照江城。小窗残酒,阑珊灯灺(xiè),别自关情
译文:追忆怀念往事又苦于无所凭借。空是慨叹元宵日的灯事之景,回首自己内心只是飘零,情无所托。京城之通衢大道上,烟云缭绕,月色朦胧,灯笼所发出的光依旧明亮。而江南一带正有战事,而今晚那样的月色可否照在江城?小窗下酒降酌尽,灯火将尽,烛光微弱,这样的情景,(那样的往事)总是让人动情。
注释:¹火树星桥:形容元宵日,灯事之景。²九逵烟月:谓京城之通衢大道上,烟云缭绕,月色朦胧。 九逵,京城之大道。³笼明,指月色微明。⁴楚天,本指楚地的天空,后泛指南方的天空。⁵阑珊灯灺:指灯火将尽,烛光微弱。灺,同“炧”,烧残的灯灰。⁶关情:动情。

  《金菊对芙蓉》,这个词牌华美而清妍。题副是“上元”,由词题看是咏节序。此类诗词是比较难写的,南宋的张炎曾慨叹:“昔人咏节序,不唯不多,付之歌喉者,类是率俗。”后有刘永济在《词论》中言:“咏节序风物之作‘贵能直写我目、我心此时、此际所得。’”容若这篇则是以咏节为蓄,实乃怀人之想,予景于情,清朗自然,婉转流深,情深意切。

  上元佳节,本是团圆欢聚的日子,这更让敏感多情的容若黯然神伤。容若思念着见阳,那个可以互诉衷肠把酒言欢的兄长知己,正身处战火纷飞之中。战地太过凶险,随时将有性命之忧,所以,他那细腻盛烈的心意中之深深牵念如何做的到独善其身呢?纵使再多书信,再多诗词,亦消融不了那一刻他心头凝结的悲凉愁绪。那,便是感人千古的义重如山啊。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