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恒啼悲不泄。帐中起。窗前髻。
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恒啼悲不泄。帐中起。窗前髻。
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
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

zhǎngxiāngèrshǒuèr--líng

zhǎngxiānghǎochūnjiémènghéngbēixièzhàngzhōngchuāngqián

liǔfēiháiyóuduànjiéjiànluòyánghuājūnlǒngtóuxuě

徐陵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 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春盘宜剪三生菜¹,春燕斜簪(zān)七宝钗²。春风春酝(yùn)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译文:立春到来,应该采摘生菜和各种果蔬装满春盘;佩戴斜插的七宝钗上春燕展翅欲飞。春风吹送着酒酿的香气透人心脾。排好春宴,大家一齐歌唱着《喜春来》。
注释:¹生菜:即莴苣叶,生熟皆可食。立春那天,人们常用生菜、春饼等物装盘,叫作春盘,邀集亲友野游,以庆贺春天来临。²七宝钗: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妇女用的首饰。“七”为虚数。

  这首曲子描写了民间的立春习俗和迎春的欢悦。此曲句句有“春”,着意渲染迎春气氛,节令特征鲜明。春盘、春燕、春风、春酝、春宴、春歌,一派祥和的春气象,令人心醉。

  四首散曲中,以第一首的体式最为特别,散曲采用了巧体中的嵌字体形式。嵌字体可每句都嵌同一个字;或分嵌限定的某些字,如贯云石《清江引·立春》每句之首分别冠以“金、木、水、火、土”五字,每句又都用一个“春”字;又有的则是嵌数目。嵌字体以构思奇特取胜,其中也能表达一些特别的思想感情,在加强语气、增加形式美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此曲描写了民间的立春习俗和迎春的欢悦。人文与自然交融,动与静交替,意趣盎然。运用嵌字体连连咏叹春之到来,表现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4
2、 赵其钧.元曲举要.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3、 蔡践解译.元曲全鉴(典藏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2-3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译文:春风如剪刀般裁剪植被的技术高超,先裁出柳叶,又裁出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¹牢。
译文:杏桃的花瓣,疏密适中,它们的颜色红若胭脂,艳丽无比。
注释:¹燕脂:同胭脂。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黄鹂¹未鸣鸠(jiū)欲雨,深园静墅声嗷(áo)²
译文:整日吵闹的黄鹂停止了鸣叫,幽静的园中不时传来鹁鸠嘈杂的喧叫声,这都是要下雨的征兆啊。
注释:¹黄鹏:均写即将下雨的征兆。俗语“天将雨,鸠逐妇”,见《埤雅》。²嗷嗷:象声词,形容鸠逐其匹的嘈杂喧叫声。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役徒开汴(biàn)¹前日放²,亦将决水归河槽³
译文:从事引黄河入汴河工程的夫役也已于前日被遣发。要不了多久,滚滚黄河之水就会通到汴河了。
注释:¹开汴:疏浚汴河。²放:停止。³河槽:河床。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¹已近沟已淘²
译文:都城的人盼望下雨就像渴极的人盼望有水喝一样,寒食前夕,大沟小沟都已疏淘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排水。
注释:¹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²沟已淘:谓汴京城中沟渠疏淘完毕。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何当¹黄流²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gāo)
译文:如果地面降水深一尺即可解除旱情,汴河水深一篙即可通航,等到大雨来临,黄河水也到来之时,不仅都城人民和吴楚人民得以解除旱象,而且汴河也畅行无阻了。
注释:¹何当:多么合适,犹言正巧。²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译文:马遵也不用再滞留京城,可乘着如刀之轻舟,顺流直下,夜兼程,回到江南了,那可更是皆大欢喜呀。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gāo)¹
译文:吴楚常常受到苦旱灾害的折磨,连年欠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可以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还是不能缓过气来。
注释:¹脂膏:油脂,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喻人民的财物。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吾愿取之勿求羡¹,穷鸟困兽²易遯(dùn)逃。
译文:重税之下,老百姓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
注释:¹求羡:征收额外的赋税。羡:盈余。唐代节度使等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无名税收贡献朝廷,称为“羡余”。²穷鸟困兽:喻百姓将如无食之鸟、被困之兽,被迫逃亡。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gū)酒不惜典弊袍¹
译文:我今天出城去送马遵,不惜拿旧衣服去典押以便换取酒钱,买些酒好为他践行。
注释:¹典弊袍:拿破旧之袍典押。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数途必向睢(suí)¹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译文:此次离开必定向雎阳的方向进发,太傅大尹都是大英雄大豪杰。
注释:¹雎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译文:请求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对于天下的人有好处。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国给民苏¹自有暇(xiá),东园乃可资游遨。
译文:国家富裕充足,人民安居乐业,才能有闲暇时间跟马遵去遨游东园。
注释:¹国给民苏:国家富裕充足,人民安居乐业。苏:困顿之后获得休养生息。

  这是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东城送别友人之作。运判马察院,指马遵,字仲涂,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当时以监察御史为江淮六路发运判官,是诗人的好友。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说:“龙图(龙图阁学士,马遵后来曾任此职)马公仲涂家藏蔡忠惠(即蔡襄,字君谟,谧忠惠,北宋大书法家)帖,用金花纸十六幅,每幅四字,云:‘梅二(即梅尧臣,字圣俞,排行第二)马五(即马遵)蔡九(即蔡襄)皇祐壬辰(1052年,即皇祐四年)仲春寒食前一日会饮于普照院,仲涂和墨,圣俞按纸,君谟挥翰,过南都试呈杜公(即杜衍)、欧阳九(即欧阳修)评之,当属在何等。’”所叙时间、人事与此诗相合,故此诗作于1052年(皇祐四年)二月,当时梅尧臣在京城汴京监永济仓。

  梅尧臣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此诗虽写送别,却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

  开头四句先写送别的时间。这几句化用唐代贺知章《咏柳》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意,但却又有发展变化。贺诗单写春柳,此诗重点在写杏桃。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裁出了柳叶,又裁出杏桃,这是变无情为有情,把没有感情的春风,写成了有情的巧匠,设想新奇而富有诗意。第三句的“圆尖作瓣”承接上句,写杏桃的花瓣,圆瓣指杏,尖瓣指桃。“得疏密”是说它们疏密适中,既不太稀,也不太密。第四句说它们的颜色红若燕脂(即胭脂),艳丽无比,也就是说,春风不但剪其形,而且染其色。春风荡漾,柳绿桃红,景色是如此宜人。这几句语调轻快,写出送别时的愉悦心情。朋友相别,使人怅恨,此诗却透出欣喜之情。当时京都地区原本大旱,据《宋史·仁宗纪》记载,1051年(皇祐三年)八月,汴河即已绝流,马遵比时也因此而被困在京城。而到这次送别时,气候已有转机,即将下雨;同时派去引黄河水入汴河的夫役,也已于不久前遣发,汴河即将通航,这令诗人十分欢欣。此刻就是因为马遵即将回到江南去,所以梅尧臣等人在东城为他送别。此诗第五句至十句就是描写此事。《埤雅》:“鹁鸠,灰色无绣顶,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鸿逐妇’是也。”“黄鹂”句诗意即源于此。黄鹂不鸣,鹁鸠逐妇,都是即将下雨的征兆;“深园静墅声嗷嗷”的“嗷嗷”,就是鹁鸠逐妇的嘈杂喧叫声。“开汴”指疏浚汴河河口和汴河上游,以便引黄河水顺畅地注入汴河。这四句是叙事,节奏急促,气氛非常热烈。下面接着写人们的心情:都城的人盼望下雨就像渴极的人盼望有水喝一样,寒食前夕,大沟小沟都已疏淘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排水。据《宋史·河渠四·京畿沟渠》记载,北宋京都每年春天疏浚沟渠,以防水潦成灾。诗人于1053年(皇祐五年)所作《淘渠》中有“开春沟,畎春泥,五步掘一堑,当涂如坏堤”,即专写汴京整修下水道。“何当”在这里是“合当”之意,表示肯定语气。“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宋代设有都水监,管理河道堤防,原来隶属于三司河渠,1058年(嘉祐三年)始置专监。作者写此诗时,都水尚无专官。诗中的都水御史即指马遵。舠是小船,形如刀。“雨深一尺”,可以解除早象;水深一篙,则汴河可以通航。友人马遵即可乘着轻舟,顺流直下,日夜兼程,回到江南的住所去。“亦即喜”的“亦”字,表明欢喜的不仅是马遵,还包括京都和吴楚地区苦于旱灾的人民,也包括作者在内。“回轻舠”点出题中的“送”字,“轻”字不仅同上文“水一篙”关合,而且还写出了行者的欢悦心情,因为只
  有水深流急,舟行迅疾,舟才显得轻;只有人心情愉快,才会更加感到小舟的轻。这几句如急流行舟,节奏非常轻快,写出了送行者和行者的愉快心情。

  马遵是转运判官,他这次回住所的任务,就是要协助转运使收缴吴楚财赋,由汴河运进京师。此诗第三大段,即由此着笔,写诗人对友人的希望。因为吴楚频受苦旱,连年歉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仍然缓不过气来,所心诗人希望友人在收缴赋税时,不要额外多收,如果加重剥削,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唐代刺史、节度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赋税贡献朝廷,称为“羡余”。“频年苦旱”而仅“一稔”,老百姓身上没有什么油水,所谓“勿求羡”不过是不要大肆搜括的委婉说法。当时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许元以聚敛刻薄为能,希图得到迅速提升,所以诗中特别以此嘱咐友人,作为此次的临别赠言,要他对上司许元加以规劝,实际上是讲给许元听的。据《宣城县志》记载,马遵为官清廉,他任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知州离去时,郡僚军民争欲挽留。最后八句又将此意加以申说。出城相送,不惜典袍沽酒,可见对友人情意深重。而计算行程,友人此去必定经过睢阳,杜衍、欧阳修正在那里,所以作者要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于天下的人不无少补。睢阳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太傅指杜衍,当时以太子太傅退居南京。大尹指欧阳修,当时任应天府知府兼南京留守事,汉唐时京师地区行政长官称尹,诗中即沿此例尊称其为“大尹”。他是作者的至友,曾为其《宛陵先生诗集》作序,对作者的诗极为赞赏。“万分岂不益一毛”是反用《孟子·尽心上》“杨子(指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语意,意思是说如果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于国家人民多少有点好处。诗中说请杜衍、欧阳修评说,是有深意的:他们二人都是朝廷的重巨,杜衍曾为宰相,为人刚正廉明;欧阳修曾为知制诰,能关心人民的疾苦,他们会赞同诗人的意见。这样一来,如果转告许元,许元对他们的意见就不能不加以认真考虑。结末两句仍承此意,以“国给民苏”相期许。“国给”和“民苏”是互为因果的:只有国家强盛富足,人民才能得到复苏;只有人民温饱,有力耕作,国家才能富足。只有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地方上没有事端,作地方官的许元和友人马遵,才有闲暇逸致,得以在东园尽情遨游。“东园”在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许元所筑,梅尧臣有《真州东园》诗。欧阳修有《真州东园记》,详记修园始末和马遵同发运使施昌言、许元园中游憩事,其中有“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语,与此诗之意相同。诗以东园作结,既能唤起友人的美好回忆,又从正面作了奖劝,表达了对友人的股切期望之情。

  此诗通篇都以国计民生为意,而将朋友深情,融贯其中,一韵到底,情调轻快,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李密,字令伯,犍(qián)为武阳人也,一名虔(qián)。父早亡,母何氏醮(jiào)。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zhēng)¹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²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qiáo)周,周门人方之游夏³
译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注释:¹烝烝:纯一宽厚的样子。²躬自:自己,亲自。³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少仕¹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译文: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注释:¹仕:做官。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¹。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译文: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注释:¹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hé)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译文:(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百姓之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身处高位的人很清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李密最后死在家中。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庄子》
黄帝¹游乎赤水²之北, 登乎昆仑³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chī)(gòu)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wǎng),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庄子》
译文:黄帝游历到赤水的北面,登上昆仑山向南眺望,返回时却遗失了玄珠。于是就叫最有智慧的知去寻找,没有找着,又让视力最好的离朱去寻找,没有找着,第三次又让最善辩的喫诟去寻找,还是没有找着。最后就叫无知无识、无所用心的象罔去寻找,结果却找着了。黄帝惊疑地说:“真是奇怪了,为什么偏偏是象罔却找到了呢?”
罔象求而得之,后为蒙氏之女奇相氏窃其玄珠,沉海去为神。《云笈七签》
罔象求而得之,后为蒙氏¹之女奇相氏窃其玄珠,沉海去为神。《云笈七签》
译文:象罔寻找玄珠并且找到了它,后来又被震蒙氏的女儿奇象偷走,奇象沉入海里,化为了神。
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沉江而死,化为此神,即今江渎庙也。《蜀梼杌》
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沉江而死,化为此神,即今江渎(dú)庙也。《蜀梼杌》
译文:震蒙氏的女儿,从黄帝那里偷了玄珠,沉江死了,化为江神,就是今天的江渎庙。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不惜千金买宝刀¹,貂(diāo)(qiú)换酒²也堪豪。
译文: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注释:¹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²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一腔热血勤¹珍重²,洒去犹能化碧涛³
译文: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注释:¹勤:常常,多。²珍重:珍惜重视。³碧涛:血的波涛。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秋瑾的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中华民族濒临灭绝的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的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习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近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的提醒,这就有了本诗的第三,第四句,秋女侠的回答。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满腔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
1、 《初中生必读古诗词100首》,文汇出版社,2008年2月1日版,第237~238页

duìjiǔ

qiūjǐn jìnxiàndài 

qiānjīnmǎibǎodāo diāoqiúhuànjiǔkānháo 
qiāngxuèqínzhēnzhòng yóunénghuàt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