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囊单乏去途悠,欲诣高人未有由。
客囊单乏去途悠,欲诣高人未有由。
如许江山明霁雪,与谁诗酒共危楼。
如许江山明霁雪,与谁诗酒共危楼。
忽惊天外来双鲤,自笑人间寄一鸥。
忽惊天外来双鲤,自笑人间寄一鸥。
舟滞楫胶肯予相,官河冰解即乘流。
舟滞楫胶肯予相,官河冰解即乘流。

xuězhōngzhòngyuānshījiàn怀huáiyùn--fānghuí

nángdānyōugāorénwèiyǒuyóu

jiāngshānmíngxuěshuíshījiǔgòngwēilóu

jīngtiānwàiláishuāngxiàorénjiānōu

zhōuzhìjiāokěnxiāngguānbīngjiěchéngliú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君子¹(xié)²,副³(jī)六珈(jiā)。委委佗(tuó)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¹⁰,如¹¹如之何¹²
译文:誓和君子到白首,玉簪首饰插满头。举止雍容又自得,稳重如山深似河,穿上礼服很适合。谁知德行太秽恶,对她真是无奈何!
注释:¹君子:指卫宣公。²偕老: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³副:妇人的一种首饰。⁴笄:簪。⁵六珈:笄饰,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颗。⁶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一说举止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像山一样稳重、似河一样深沉。一说体态轻盈、步履袅娜,如山一般蜿蜒,同河一般曲折。佗同“蛇”、“迤”。⁷象服:是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⁸宜:合身。⁹子:指宣姜。¹⁰淑:善。¹¹如:句首发语词。¹²如之何:奈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cǐ)¹兮玼兮,其之翟(dí)²也。鬒(zhěn)³发如如,不屑髢(dí)也;玉之瑱(tiàn)也,象之揥(tì)也,扬之皙(xī)¹⁰也。胡¹¹¹²¹³天也?胡然而帝也?
译文:服饰鲜明又绚丽,画羽礼服绣山鸡。黑亮头发似云霞,那用装饰假头发。美玉耳饰摇又摆,象牙发钗头上戴,额角白净溢光彩。仿佛尘世降天仙!恍如帝女到人间!
注释:¹玼:花纹绚烂。²翟:绣着山鸡彩羽的象服。³鬒:黑发。⁴髢:假发。⁵瑱:冠冕上垂在两耳旁的玉。⁶象:象牙。⁷揥:剃发针,发钗一类的首饰。一说可用于搔头。⁸扬:额。⁹且:助词,无实义。¹⁰皙:白净。¹¹胡:何,怎么。¹²然:这样。¹³而:如、象。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cuō)¹兮瑳兮,其之展²也。蒙彼绉(zhòu)(chī)³,是绁(xiè)(pàn)也。子之清,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译文:服饰鲜明又绚丽,软软轻纱做外衣。罩上绉纱细葛衫,凉爽内衣夏日宜。明眸善睐眉秀长,容貌艳丽额宽广。仪容妖冶又妩媚,倾城倾国姿色美!
注释:¹瑳:玉色鲜明洁白。²展:古代后妃或命妇的一种礼服,或曰古代夏天穿的一种纱衣。³絺:细葛布。⁴绁袢:夏天穿的亵衣、内衣,白色。⁵清:指眼神清秀。⁶扬:指眉宇宽广。⁷颜:额。引申为面容、脸色。⁸展:诚,的确。⁹媛:美女。

  《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淫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他们认为此诗所写的服饰仪容之美属于理想的“小君”(国君之妻)。而朱熹《诗集传》则说:“言夫人当与君子偕老,故其服饰之盛如此,而雍容自得,安重宽广,又有以宜其象服。今宣姜之不善乃如此,虽有是服,亦将如之何哉!言不称也。”他以为服饰仪容之美乃是反衬宣姜人品行为之丑。在这点上今之学者又多从朱熹之说。

  全诗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错落有致。首章揭出通篇纲领,章法巧妙。宣姜本是卫宣公之子伋的未婚妻,不幸被宣公霸占,后来又与庶子顽私通,劣迹斑斑。“君子偕老”一句基此而来,起调突兀如当头棒喝,寓意深婉,褒贬自明。“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四句造语奇特,叙服饰与叙仪容相交叉,辞藻工美,极力渲染宣姜来嫁时服饰的鲜艳绚丽,仪容的雍容华贵。末二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逗露讥刺,全诗惟此二句是刺意,其他均是赞叹称美之辞,但此二句与“君子偕老”一句遥相呼应,暗自缀合,含蓄蕴藉,藏而不露。

  次章与末章用赋法反覆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美。次章起始“玼兮玼兮”六句与末章起始“瑳兮瑳兮”四句复说服饰之盛,次章“扬且之皙也”三句与末章“子之清扬”四句是复说容貌之美。“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二句神光离合,仿佛天仙帝女降临尘寰,无怪乎姚际恒《诗经通论》称此诗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并谓“‘山河’、‘天帝’,广揽遐观,惊心动魄,有非言辞可释之妙”。“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二句巧于措辞,深意愈出,余音袅袅,意味无穷。这两章造句齐整,意象迷离,所以陈继揆《读风臆补》说:“后两章逸艳绝伦,若除去‘也’字,都作七字读,即为七言之祖。”

  全诗反覆铺陈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盛美,是为了反衬其内心世界的丑恶与行为的污秽,铺陈处用力多,反衬处立意妙,对比鲜明,辛辣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2-93页

jūnxiélǎo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jūnxiélǎo liùjiā wēiwēituótuó shān xiàngshì zhīshū yúnzhī 
 zhī zhěnyún xiè zhītiàn xiàngzhī yángqiězhī ránértiān ránér 
cuōcuō zhīzhǎn méngzhòuchī shìxièfán zhīqīngyáng yángqiězhīyán zhǎnzhīrén bāngzhīyuàn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cè)¹良耜(sì)²,俶(chù)³南亩。播厥百谷,实活。或来瞻(rǔ)¹⁰,载筐¹¹及莒(jǔ)¹²,其饟(xiǎng)¹³伊黍。其笠伊纠¹⁴,其镈(bó)¹⁵斯赵¹⁶,以薅(hāo)¹⁷(tú)(liǎo)¹⁸。荼蓼朽(xiǔ)¹⁹²⁰,黍稷(jì)茂止。获之挃(zhì)²¹,积之栗栗²²。其崇²³如墉(yōng)²⁴,其比²⁵如栉(zhì)²⁶。以开百室²⁷,百室盈止,妇子²⁸宁止。杀时犉(chún)²⁹牡,有捄(qiú)³⁰其角。以似³¹以续,续古之人³²
译文: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注释:¹畟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²耜: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³俶:开始。⁴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⁵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⁶实:百谷的种子。⁷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⁸斯:乃。⁹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¹⁰女:同“汝”,指耕地者。¹¹筐:方筐。¹²筥:圆筐。¹³饟:此指所送的饭食。¹⁴纠:指用草绳编织而成。¹⁵镈: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¹⁶赵:锋利好使。¹⁷薅:去掉田中杂草。¹⁸荼蓼:荼和蓼,两种野草名。¹⁹朽:腐烂。²⁰止:语助词。²¹挃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²²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²³崇:高。²⁴墉:高高的城墙。²⁵比:排列,此言其广度。²⁶栉:梳子。²⁷百室:指众多的粮仓。²⁸妇子:妇女孩子。²⁹犉:黄毛黑唇的牛。³⁰捄:形容牛角很长。³¹似:通“嗣”,继续。³²古之人:指祖先。

  从《周颂·良耜》诗中,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农奴所使用的耒耜的犁头及“鎛(锄草农具)”是用金属制作的,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

  全诗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诗一开头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当春日到来的时候,男农奴们手扶耒耜在南亩深翻土地,尖利的犁头发出了快速前进的嚓嚓声。接着又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撒入土中,让它孕育、发芽、生长。在他们劳动到饥饿之时,家中的妇女、孩子挑着方筐圆筐,给他们送来了香气腾腾的黄米饭。炎夏耘苗之时,烈日当空,农奴们头戴用草绳编织的斗笠,除草的锄头刺入土中,把荼、蓼等杂草统统锄掉。荼、蓼腐烂变成了肥料,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黍、稷长势喜人。这里写了劳动场面,写了劳动与送饭的人们,还刻画了头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展示的是另一种欢快的画面:收割庄稼的镰刀声此起彼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般,各种谷物很快就堆积成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城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于是上百个粮仓一字儿排开收粮入库。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人孩子喜气洋洋。“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心不慌,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可说是“田家乐图”吧!

  另外,这首诗用韵或不用韵,依据内容的需要而作灵活处理,也是它的一大特色。“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开头两句都用韵,“耜”“亩”叶之部韵。接着“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两句,却是无韵句。“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三句描写妇女、孩子到田间送饭,句句用韵,“女”“筥”“黍”叶鱼部韵,节奏明快。“其笠伊纠,其鎛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五句写夏日耘苗的情景,句句用韵,“纠”“赵”“蓼”、朽”“茂”是幽宵合韵,节奏也明快。“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七句描写秋天农业大丰收情景,除“其崇如墉”一句不用韵外,其余句句用韵,“桎”“栗”“栉”“室”叶质部韵,“盈”“宁”叶耕部韵,同样节奏明快。最后四句,除中间两句“角”“续”叶屋部韵外,其余两句均无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90-692

liáng

míng xiānqín 

liáng chùzàinán juébǎi shíhánhuó huòláizhān zàikuāng xiǎngshǔ jiū diào hāoliǎo liǎoxiǔzhǐ shǔmàozhǐ huòzhīzhìzhì zhī chóngyōng zhì kāibǎishì bǎishìyíngzhǐ níngzhǐ shāshíchún yǒuqiújiǎo  zhīrén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春光都在柳梢¹头,拣²折长条³插酒楼。
译文:春天刚来,只能在杨柳梢头看得出,有人挑选几根杨柳长条折下来插到酒楼头。
注释: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一说湖南攸县东北,一说当涂县(今属安徽马鞍山)东五十里。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¹柳梢:柳条比较细的一头。²拣:挑选、选择。³长条:指长柳条。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便作在家寒食¹看,村歌社舞²更风流。
译文:虽然现在身在他乡,就权当在家里过寒食节一样,看那村社里搭台唱歌跳舞,实在是潇洒风流。
注释:¹寒食:即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原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后来直接与清明节并为一日,因此寒食节就是清明节。²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

宿xīnshìgōngdiànèrshǒu--yángwàn

chūnguāngdōuzàiliǔshāotóujiǎnzhézhǎngtiáochājiǔlóu

便biànzuòzàijiāhánshíkàncūnshègèngfēngliú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gāo)
译文:因为天旱,宽阔的湖里却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远帆如¹不动,原树竞相高。
译文:远远望去帆船好像一动不动,近岸的树(显得更加高大)争相比高。
注释:¹如:好像、似乎。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岁已占¹秋旱,民犹望雨膏²
译文:占卜发现今年秋季都会干旱,百姓仍然在盼望降下雨水滋润土壤。
注释:¹占:占卜。²雨膏:即“膏雨”,滋润土壤的雨水。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涸鳞¹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译文:只要能让遭受旱灾的百姓过上好的生活,我渡湖时遭受一些风浪波折也没关系。
注释:¹涸鳞:指处在干旱中的鱼,这里比喻遭受旱灾的百姓。

bǎi--cháshènxíng

miànkuānqiānqǐngliúqiǎnbàngāo

yuǎnfāndòngyuánshùjìngxiānggāo

suìzhànqiūhànmínyóuwànggāo

línhuógǎnwèitāo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小山压大山¹,大山全无力²
译文:小山压着大山,大山无力反抗。
注释:¹山:契丹文字中通“汗”,即“可汗”,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尊称。²无力:一作“无气”。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羞见故乡人¹,从此投外国²
译文:羞于见故乡人,从此投奔外国。
注释:¹故乡人:一作“本邦人”。²投外国:指投奔后唐。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概括了作者的处境,由此引出了后两句被迫出走他国的原因。这是一首十分巧妙的隐喻诗,全诗意象鲜明,隐喻深微。

  《立木海上刻诗》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契丹人写的汉文诗,也是今存最早的辽代五言古绝。这一首诗的意思是,既然自己无力抵住他人的压迫,只好躲避。耶律倍本为皇太子,按说继皇帝位者应是自己,可帝位却偏偏落在自己的弟弟德光身上,德光不仅没有因哥哥之让位而厚待兄长,反而见疑兄长欲加害之,这就是“小山压大山”;而自己虽为兄长,但却无力对抗作为皇帝的弟弟,所以说“大山全无力”。两句诗概括了自己所处的地位,说明了自己走适他国的原因。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辽代诗歌》中指出:“山是契丹小字,其义为可汗,与汉字之山形同义异。”把契丹文与汉文融合在同一个比喻中,是一种很特殊的比兴手法,也是一首典型的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融合的诗作。

  此诗写自己在弟弟的猜忌、倾轧下走投无路的遭际,以及逃奔异国、亡命海外之时的悲凉凄楚的情怀,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同根相煎、骨肉相残的现实。虽然它在艺术技法上尚欠火候,有些生硬、粗糙和平直,带有契丹人开始学习作汉语诗时尚欠成熟的痕迹,但仍不失为一首能体现契丹、汉文化碰撞交融、优势互补的佳作,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和当时其他汉语诗无法替代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田意可. 论辽代帝王后妃诗[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第6卷(5):92-95.
2、 刘达科. 辽金元绝句诗探骊[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63-6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