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枫雨过锦光明,涧壑云寒暝色生。信是两翁忘世虑,相逢山水自多情。
霜枫雨过锦光明,涧壑云寒暝色生。信是两翁忘世虑,相逢山水自多情。

wángshūmíngwèiyáozizhānglínquánqīnghuà--huánggōngwàng

shuāngfēngguòjǐnguāngmíngjiànyúnhánmíngshēngxìnshìliǎngwēngwàngshìxiāngféngshānshuǐduōqíng

黄公望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 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醉,蓑(suō)衣舞¹,醉里却²寻归路。轻舟短棹(zhào)³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译文: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酒醒以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注释:¹蓑衣舞:指渔父穿着蓑衣醉行之状。²却:往回走。³短棹:小桨。

  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zuì

shì sòngdài 

zuì suō zuìquèxúnguī qīngzhōuduǎnzhàorènxiéhéng xǐnghòuzhīchù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这首诗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jiǒngxiāngréngqiánchàngchóujiànqiánxián

zònghéngzhèngyǒulíngyúnyǎngsuírénlián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晋室昔横溃,永嘉¹遂南奔。
译文: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
注释:¹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沙尘何茫茫,龙虎¹斗朝昏²
译文: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
注释:¹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²朝昏:即朝蒋。日日夜夜。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胡马风¹汉草,天骄²³中原。
译文: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
注释:¹风:放逸,引申为追逐、奔弛。²天骄:天之骄子,本指匈奴。这里指侍坚的前秦。³蹙:迫,侵扰。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哲匠¹感颓运,云鹏²忽飞翻。
译文: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
注释:¹哲匠:指贤明有才之士,这里指谢安。²云鹏:大鹏,指谢安。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胡练¹照楚国²,旌旗连海门。
译文: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
注释:¹胡练:古时车卒与步兵穿的战服。²楚国:指江淮一带。此句形容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海门:指海边。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西秦¹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译文: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
注释:¹西秦:指十六国时苻坚的前秦。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投鞭¹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译文: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
注释:¹投鞭:据《晋书·符坚载记》:荮坚进攻东晋时,曾吹嘘其兵力强大,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扫不足论,一举荡平晋军不在话下,此二句描绘苻坚的骄傲狂妄不可一世。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皇运¹有返正²,丑虏³无遗魂。
译文: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
注释:¹皇运:指东晋王朝的命运。²返正,复归于正道,这里是振兴的意思。³丑虏:指苻坚的军队,无遗魂,吓掉了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¹
译文: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
注释:¹“谈笑”二句: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苻坚攻晋时,谢安镇静如常,与其侄谢玄对局下棋.谈笑自若、遏:阻挡,此二二句意为:谢安谈笑自若地扣。败了前秦军,老自姓希望他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译文: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凭览¹周地险,高标²绝人喧³
译文: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
注释:¹凭览:倚栏远望,周,四周。²高标:指谢安墩高高耸立。³绝人喧,无喧闹之声。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想像东山¹姿,缅怀右军言²
译文: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
注释:¹东山,指谢安。谢曾隐居东山。²右军言: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与王羲之(右军)同登冶城时.王对谢说:“现在天下大乱,应人人为国效力,不可空谈,荒废正业。”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译文: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白鹭¹映春洲,青龙²见朝暾³
译文: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注释:¹白鹭:白鹭洲,在今南京,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²青龙:山名,在南京东南。³朝暾:初升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地古云物¹在,台倾禾黍繁。
译文: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
注释:¹云物:景物。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来酌清波¹,于此树名园²
译文: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
注释:¹清波:指酒。²树名园:在墩一上建筑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¹源。
译文: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注释:¹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武陵源即桃花源,晋陶潜有《桃花源记》,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从“晋室昔横溃”到“天骄蹙中原”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西晋末年,军阀割据,朝野纷争不断。“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两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窒息的乱世画面。“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是指,当时匈奴的军队相继攻陷了洛阳和长安,整个中原已经在胡人的铁蹄之下。此刻如果再没有杰出的将领出来抵御侵略,司马王朝必将灭亡。这一段极力描述局势的纷乱与紧迫.是在为下一段谢安的出场做铺垫。时势造英雄.正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主人公才可更具英雄色彩。

  从“哲匠感颓运”到“苍生望斯存”为诗歌的第二部分。谢安于乱世中应时而出,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司马王朝的半壁江山。为了表现谢安的雄才大略,诗人首先描述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是如何强大。由“百万众”和“如云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众多,气势恢宏,这正与西晋王朝混乱纷杂的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投鞭可填江”,固然是在描述苻坚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前秦的军队之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安临危受命,凭借卓尔不群的军事才能,在淝水将前秦的军队一举击破,使“淝水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场著名战役。诗人又用“谈笑”一词勾勒出了谢安从容不迫的气度。战场上刀光剑影,惨烈异常,而谢安依然能够轻松自如,从容面对。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国时的奇才诸葛亮。“丑虏无遗魂”,写前秦军队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军进攻中原时的浩浩荡荡以及苻坚的不可一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烘托出谢安战绩的显赫。这一战的胜利为谢安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推崇,使他得以流传百世,受人敬仰。

  从“冶城访古迹”到“归入武陵源”是诗歌的最后一部分。诗人的目光从历史上回到了现实中。谢安墩地势高耸,鲜有人声喧哗,这样略显荒凉的场景引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王羲之当年正是在这里劝谢安以国家危亡为己任,这才有了之后谢安的应时而出、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之举。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谢安可谓志同道合,就像梧桐与嘉树一样,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样,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千秋佳话。想到这段历史,诗人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像谢安一样,建立不朽的功绩。然而身边并没有像王羲之之于谢安这样的知己,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无处排遣。在谢安墩上远望,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诗人看见的自然景物都蕴含着生机和希望,而身边的谢安墩由于年代久远,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茂的庄稼。这使他再次感叹功名富贵的不可长存,于是又有感而发: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业,实现心中抱负,一定会辞去官职,到归隐之地享受田园牧歌的生活。

  李白的诗歌字里行间常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劳。谢安一战而平天下的壮举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而登上谢安墩,诗人才会有这样多的感慨。虽然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他依然期待着有机会建立不朽的功业,这也是李白和一些归隐诗人不同的地方。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小隐于林,独善其身。而李白尽管有归人武陵源的念头,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后再将其实现。这成了他坚持一生的信念,也成为其大部分诗篇的终极主题。

参考资料:
1、 李白,杜甫,白居易 著,杨芳云 编译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1 :147-148 .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改序¹念芳辰²,烦襟³倦日永。
译文:换季了,怀念美好的春天,烦闷的心怀只因白天太长了。
注释:¹改序:指季节改变。²芳辰:美好的时光。多指春季。³烦襟:烦闷的心怀。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夏木已成阴,公门¹昼恒静。
译文:夏天的树木成荫,衙门白天里都一派宁静。
注释:¹公门:官署,衙门。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长风木飘阁,叠云才吐岭。
译文:大风已经吹进楼阁,层叠的云朵才露山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cú)¹景。
译文:坐在这里思念昔日相伴如今远在京城的各位弟弟,感叹珍惜流逝的光景。
注释:¹徂:过去。

xiàjīngshīzhū

wéiyìng tángdài 

gǎiniànfāngchén fánjīnjuànyǒng 
xiàchéngyīn gōngménzhòuhéngjìng 
chángfēngshǐpiāo diéyúncáilǐng 
zuòxiǎngrén háidāngjǐng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身在千山顶¹上头,突²岩深缝妙香稠(chóu)³
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注释:¹顶:顶头。²突:高出周围。³稠:浓郁。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¹无脚下浮云²³,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注释:¹非:不是。²浮云:天上的云。³闹:喧哗。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huàlán

zhèngxiè qīngdài 

shēnzàiqiānshāndǐngshàngtóu yánshēnfèngmiàoxiāngchóu 
fēijiǎoxiàyúnnào láixiāngzhī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