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夜,微醉时,月明中倚栏独自。吟成几联断肠诗,说不尽满怀心事。
新秋夜,微醉时,月明中倚栏独自。吟成几联断肠诗,说不尽满怀心事。
鸾凤配,莺燕约,感萧娘肯怜才貌。除琴剑又别无珍共宝,则一片至诚心要也不要?
鸾凤配,莺燕约,感萧娘肯怜才貌。除琴剑又别无珍共宝,则一片至诚心要也不要?
周文质

周文质

周文质(?-1334),元代文学家。字仲彬,建德(今属浙江)人,后居杭州。与钟嗣成相交二十余年,两人情深意笃,形影不离,故《录鬼簿》对他有详细的记载:“体貌清癯,学问渊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儒业,俯就路吏。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好事敬客善绘画,谐音律。所作杂剧今知有四种。现仅《苏武还乡》(或称《苏武还朝》)存有残曲。散曲存有小令四十三首,套数五套,多男女相思之作。 ▶ 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译文:被放逐到黄州的诗人还未被召还,在江南江北饱看了绿水青山。
注释:子瞻: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郭熙:字淳夫,河阳温(今河南温县)人。熙宁初为御书院学艺,工画山水寒林。著有画论《林泉高致》。黄州逐客: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次年二月到黄州,至七年方离开。环:取其谐音,同“还”。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译文:如今,在翰林院中躺着欣赏郭熙的画作,引动游兴,心早飞到青林之间。
注释:玉堂:汉代待诏在玉堂殿,唐代在翰林院,故唐人已多以玉堂代指翰林院,至宋初,苏易简为翰林学士,太宗红罗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以赐之。玉堂遂确定为翰林院之代称。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译文:郭熙作的官画,画中意境多是荒寒平远,这幅短画笔致曲折地展开秋天的傍晚。
注释:官画:郭熙以画艺在朝廷任职,因称其画为官画。短纸:小幅纸。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yǎn)
译文:在漠漠的轻烟中,在绵延不断的雨丝里,江边的村落更显分明,一行归雁高飞,层叠的山峦比归雁还要远。
注释:雨脚:形容绵延不断的雨。叠巘:层叠的山峦。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译文:因为想到洞庭湖边,霜降之后柑桔黄,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译文:郭熙虽然头发已白,但眼力未衰,还能在明窗下执笔作画。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译文:希望他能画出江南美好的风物,来慰藉我这镜中的白发苍苍。
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译文:只要郭熙肯答应作画,那就可宽缓时间之限,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也都无妨。
注释:但:只要。宽作程:宽缓时间之限。

  这首诗虽然说的是题画,却颇多咏怀言志之意,以题画为线索,融画意、友情、感慨于一体,于意象超远中见奇崛之气。 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转韵。诗的前四句从苏轼遭贬黄州起笔、转入玉堂观画,引发归隐青林之想;五至八句写郭熙平远秋山图画意荒旷杳远;九至十二句表达诗人的南归之心;最后四句承上写诗人归愿难遂,求画慰归心。全诗章法曲折有序,韵法神形齐备,句法明丽清秀,内涵深蕴。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由“卧对”而“发兴”,用一“已”字,写出了苏轼身在玉堂,心游青林,顿然间神驰魄动的精神状态,点出郭熙画作使人“真即其处”的特点,真是“笔所未到气先吞”。这四句为平声删韵。按次韵诗惯例,隐括苏轼原作大意,叙述其在玉堂,即翰林院看郭熙画,因而萌生青林之思、隐逸之想。诗人次韵,语句多与苏轼原诗相应,却变化其次序。他从苏轼贬谪黄州起笔,转入玉堂观画,同时引发隐逸之想。诗人这一变化首先突出了郭熙画作的传神处。郭熙所谓“象外意”“景外妙”,就是要使人“见青山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总之,要使人观此画而“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苏轼原诗已有此意,诗人更用倒插句法来突出它。这一变化更使这首诗起笔即有龙腾虎跃之势。黄州与京师地隔千里,苏轼从遭贬到被召回,已有七年。这四句却以极简省的笔墨将偌大的时空距离紧紧相连。前二句由“黄州逐客”起,起得陡健;三句转入玉堂观画,转得突兀;四句既照应二句“饱看山”,将前三句紧相钩连,又落脚于“青林间”,点出一篇主旨,为后文开出无穷天地。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郭熙《秋山》图虽为御院画,却不像当时画院派那样偏重形似,而是崇尚荒旷杳远的意境。第六句含三重意,说此画虽为短幅,但是笔致曲折,能于尺寸之间开拓出一派秋晚旷远景色。“短”“曲折”“开”一语一转,句法拗折夭矫。五、六两句是虚写,七、八两句则实写,以补足上面的意思。从苏轼原作可知此画是一幅平远秋山图。从“外”字“余”字可以看出这是远景,正合从近山望远山之意。近景处将霁未霁,所以雨点明晰可辨,而景深处渐远渐淡,叠嶂江村正在烟岚之外若沉若浮。山峦的另一端上方,又有一行秋雁高飞南向。雨烟与叠巘的隐显变化,雁行与层峦的远近映衬,构成了“有明有晦”的色调、“冲融而缥缥渺渺”的意境。虽然画面上并未致力于秋山形状的刻画,然而其荒远之致却从字里行间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遭际相同、气味相投的两位大诗人,在郭熙那种荒旷杳远的画意中又一次发生了共鸣。这四句转用上声阮韵,承上“郭熙画”正写画面,照应原作“离离短幅”二句。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四句转平声阳韵,“画取”四句复转入声质韵,此二节韵意不双转。前四句承上秋雁之行而生南归之思,意脉遥遥呼应首节“青林”之想。“坐思黄柑”句化用唐代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秋霜降,桔柏黄,诗人却不能归去,于是感叹“恨身不如雁随阳”。“恨身不如雁随阳”句是化用杜甫“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表面上与上文意不相续,实则“雁随阳”句点明“黄柑”之思的含意,复将诗脉接回到画上来,以顿挫回旋之笔转入下文。既然归隐的愿望不能实现,那么慰藉情感聊胜于无,趁郭熙头虽白而目力尚能映窗作画时,请他“画取江南好风日”,以稍慰衰鬓游子的归心吧。这里“熙今”七句用的韵与“黄柑”二句相协调,意思则直接与下面“画取”几句相接,是三、四节的关键,不但补写了《秋山》图的主人形象,而且极自然地由三节过渡到四节。最后二句仍就求画而言。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句意收束全诗。杜甫诗言盛唐名画家王宰的佳作都成于舒闲不迫之间。诗人却变化其意,笔锋一转,说道:只是郭熙虽然肯作画,但他像王宰一样,要十日五日方能画得一幅,这对于渴望立刻见到家乡山水的诗人来说,略嫌迟缓。至此,全诗在迫切期待中结束。从次韵角度看,与苏轼原诗末尾求取龙门伊川图相应;而从此诗意脉看,又与开首苏轼的“青林”之思遥相呼应,画意、友情、归隐之思,一笔总收,余意荡漾于尺幅之外。

  这首诗艺术上成功之处是能于跌宕恣纵之间表现出法度的深严,可从三方面体会。

  章法:全诗的内涵很复杂,有苏轼与郭熙画做的关系,也有诗人自己与郭熙画作的关系及他与苏轼的关系。在这众多意思中,黄庭坚把握住情趣高洁旷远这一点,这正是郭画的精髓,也是苏、黄友谊的基础,这就在命意上抓住了根本,然后通过精心的结构,曲折有序地加以表现。作者首叙苏轼对画,末写自己求画,中间正写郭画以联结两端。在顺叙中处处用逆笔作顿宕勾勒,诗势似断复续,读来有龙腾虎跃之势。

  韵法:这首诗用韵宽平,并且遵守七言诗四句一转韵、平仄互押的惯例。首四句用平声删韵,音调舒展清亮,正适于表现苏轼观画的旷逸情致。次四句用上声阮韵,音调上扬宛转,又很适宜表现郭画悠远的意境。这两节意随韵转,故节奏舒徐,有清远之趣。由观画而思乡,陡转平声阳韵,如大钟骤鸣,表现出画境在诗人心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末段又转入声质韵,短促的节律又如同在诉说诗人渴望家乡山水的焦切心情。这两节韵脚音质变化大,又参用古诗韵意不双转之法,在古朴峭折的音律中隐隐透出一种抑郁之气。由舒徐清远而峭折不平,正反映了诗人观画时心情的变化。

  句法:诗人的诗工于锤字炼句,前述“郭熙官画”二句的含意屈折、“但熙肯画”二句的善于点化,均是好例。更从全篇看,此诗前后两部分造句均陡快豪健,而中段的“江村”、“归雁”二句,明丽清秀,摇曳生姿,如同老树开花,别添一段妩媚。全诗因之而有变化神奇之妙。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558-559页

yùnzizhānguōhuàqiūshān--huángtíngjiān

huángzhōuzhúwèihuánjiāngnánjiāngběibǎokànshān

tángduìguōhuàxìngzàiqīnglínjiān

guōguānhuàdànhuāngyuǎnduǎnzhǐzhékāiqiūwǎn

jiāngcūnyānwàijiǎomíngguīyànxíngbiāndiéyǎn

zuòhuánggāndòngtíngshuānghènshēnyànsuíyáng

jīntóubáiyǒuyǎnshàngnéngnòngyìngchuāngguāng

huàjiāngnánhǎofēngwèijiānglǎojìngzhōng

dànkěnhuàkuānzuòchéngshíshuǐshí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吾家有娇女¹,皎(jiǎo)²颇白皙(xī)³
译文:我家有娇女,小媛和大芳。皮肤很白净。
注释:¹娇女:这里的娇女,即左芳及左媛。²皎皎:光彩的样子。³白晳:面皮白净。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小字¹为纨(wán)素,口齿自清历²
译文:小媛叫纨素,笑脸很阳光。口齿更伶俐。
注释:¹小字:即乳名。左媛,字纨素。²清历:清楚历落。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bìn)发字广额¹,双耳似连璧²
译文:头发遮宽额,两耳似白玉。
注释:¹广额:宽广的额头。晋时女子习尚广额。邰希莞眉。²连壁:即双璧,形容双耳的白润。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明朝¹弄梳台,黛²眉类扫迹³
译文:早到梳妆台,画眉像扫地。
注释:¹明朝:犹清早。²黛:画眉膏,墨绿色。³类扫迹:像扫帚扫的似的。形容天真澜漫,随意涂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浓朱¹(yǎn)²丹唇³,黄吻烂漫赤。
译文:口红染双唇,满嘴淋漓赤。
注释:¹浓朱:即口红。²衍:漫,染。³丹唇:即朱唇。⁴黄吻:即黄口,本指小孩,这里指小孩的嘴唇。吻:唇两边。⁵烂漫:淋漓的样子。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娇语若连琐¹,忿(fèn)²乃明³集。
译文:说话娇滴滴,如同连珠炮。爱耍小性子,一急脚发跳。
注释:¹连琐:滔滔不绝。²忿速:恼急。³明:明晰干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握笔¹²彤管³,篆(zhuàn)未期益
译文:执笔爱红管,写字莫指望。
注释:¹握笔:执笔。²利:贪爱。在这里是以什么为好的意思,就是说纨素抓笔虽然专挑贵重的彤管笔,写字却像画篆字一样随意画圈,不过是一种无心的模仿,根本就没有把字写好的意愿。³彤管:红漆管的笔。古代史官所用。⁴篆刻:指写字。⁵益:进步。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执书爱绨(tí)¹²,诵习矜(jīn)³所获。
译文:玩书爱白绢,读书非所愿。略识几个字,气焰冲霄汉。
注释:¹绨:厚绢,粗厚平光的丝织品,用来做书的封面。²素:白绢,所以书写。³矜:自夸。就是喜欢拿最好的绢本书看,稍微懂一点就会引以为傲。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其姊字惠芳¹,面目粲(càn)²如画³
译文:她姐字惠芳,面目美如画。
注释:¹惠芳:左芳,字惠芳,是纨素之姊。(见《左棻墓志》)²粲:美好的样子。³如画:美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轻妆¹喜楼边,临镜忘纺绩²
译文:喜穿轻淡装,楼边常溜达。
注释:¹轻妆:谈妆。²纺绩:纺纱织布,续麻为缕叫绩。这两句是说淡妆只喜欢临近楼边,光顾照镜子竟忘了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举觯(zhì)¹拟京兆²,立的³成复易
译文:举笔学张敞,点朱老反复。
注释:¹觯:疑当作觚,是一种写字用的笔。²拟京兆:模仿张敞画眉。京兆:指张敞。张敞在汉宣帝时做京兆尹,曾为妻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³的:古时女子面额的装饰,用朱色点成。⁴成复易:点额屡成屡改。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玩弄眉颊¹间,剧²³机杼役。
译文:涂抹眉嘴间,更比织布累。照镜就着迷,总是忘织布。
注释:¹颊:嘴巴。²剧:疾速。³兼:倍。⁴机抒:纺织机。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从容好赵舞¹,延袖²象飞翮(hé)³
译文:从容跳赵舞,展袖飞鸟翅。
注释:¹赵舞:古代赵国的舞蹈。²延袖:展袖。³飞翮:飞翔的鸟翼。翮:鸟羽的茎,今所谓翎管。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上下弦柱¹际,文史辄(zhé)卷襞(bì)²
译文:奏乐调弦时,书籍靠边去。
注释:¹柱:琴瑟上架弦的木柱。²襞:折叠。
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
顾眄(miǎn)屏风画¹,如见²已指摘³
译文:粗看屏风画,不懂敢批评。
注释:¹屏风画:屏风上的绘画。²如见:仿佛看见,看得还不真切。³指擿:指点批评。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丹青¹日尘暗²,明义³为隐赜(zé)
译文:画为灰尘蚀,真义已难明。
注释:¹丹青:指屏风上的画。²尘暗:为尘土所蒙蔽。³明义:明显的意义。⁴隐赜:隐晦。赜:幽深难见。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驰骛(wù)¹翔园林,果下²皆生摘。
译文:追逐园林里,乱摘未熟果。
注释:¹骛:乱跑。²果下:指果实下垂。这两句是说在园林中乱跑,把未成熟的果实都生摘下来。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红葩(pā)¹缀紫蒂,萍实²³(dǐ)
译文:红花连紫蒂,萍实抛掷多。
注释:¹红葩:红花。蒂(出):花和枝茎相连的地方。²萍实:是一种果实,据《孔子家语·致思》记载,楚昭王渡江,见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园而赤。昭王得到后,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萍实也,惟伯者为能获焉。”《家语》为魏时王肃所伪造,它所说的“萍实”和此诗所咏当为一物。³骤:频繁。⁴抵掷:投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贪华¹风雨中,眒(shěn)²数百适³
译文:贪花风雨中,跑去看不停。
注释:¹华贪华:喜爱花。:即花,六朝以前无花字。²眒忽:左思《蜀都赋》:“鹰犬倏眒。”眒忽当即倏眒之意,疾速也。左思可能用的是当时的俗语。³适:往。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务蹑¹霜雪戏,重²(qí)³常累积。
译文:为踩霜雪耍,鞋带捆数重。
注释:¹蹑:踏。²重:复。³綦:鞋带。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并心¹注肴馔(zhuàn)²,端坐理盘鬲。
译文:专心关注着做菜,郑重其事的摆弄盘子。
注释:¹并心:专心。²肴撰:熟食的鱼肉叫肴,酒、牲、脯醢总名叫馔。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翰墨戢(jí)¹²³,相与数离逖
译文:笔墨收起了,很久不动用。
注释:¹戢:收藏。²闲:一作函,即书函(盒)。³案:即书案(桌)。⁴离逖:丢掉。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¹为垆钲(zhèng)²³,屐(xǐ)任之适。
译文:一听拨浪鼓,拖鞋往外冲。
注释:¹动:辄。²钲:《周礼·考工记》:“凫氏为钟鼓,上谓之钲。”注:“钟腰之上,居钟体之正处曰钲。”那末垆钲,当也指垆腰之正处。³屈:挫。⁴屣履:拖着鞋。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止为荼(tú)¹(chuǎn)²³,吹嘘对鼎立。
译文:为使汤快滚,对锅把火吹。
注释:¹荼:苦菜。²菽:豆类。这两种东西大概是古人所煮食的饮料。³据:急速。⁴鼎:三足两耳烹饪之器。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xī)¹
译文:白袖被油污,衣服染成黑。
注释:¹阿锡:宋刻本《玉台新咏》作“阿緆”,锡与緆古字通。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衣被¹皆重地²,难与沉水碧³
译文:衣被都很厚,脏了真难洗。
注释:¹衣被:衣服和被子。²重地:质地很厚。³水碧:可能是“碧水”的倒文。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任其孺子¹意,羞受长者²责。
译文:长期被娇惯,心气比天高。
注释:¹孺子:儿童的通称。²长者:年长者。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piē)¹闻当与杖²,掩泪俱向壁³
译文:听说要挨打,对墙泪滔滔。
注释:¹瞥:见。²当与杖:应当挨打。³向壁:对着墙壁。向,面对。

  《娇女诗》是中国最早吟咏少女情态诗之一。左思以诗人的敏锐和慈父的怜爱,选取了两个女儿寻常的生活细节,写出了两个女儿幼年逗人喜爱的娇憨,同时也写出了两个女儿令人哭笑不得的天真顽劣,展露了幼女无邪无忌的纯真天性。

  此诗采用了分总式的表现结构方式,开头简洁利落点出“娇女”主题。接着用了十四句描写小女儿纨素,中间十六句描写大女儿惠芳,诗人恰如其分的展现了两个不同年龄的幼女形象,小女儿娇憨笨拙,稚气横生;大女儿矜持爱美,稚气未脱。后半部分合纵写了她们共有的童年顽劣乐趣,同时展现了她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慈父忍俊不禁的爱意和家庭生活特有的情趣。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左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左芳,小字“惠芳”,小女儿叫左媛,小字“纨素”两个女儿长的白皙靓丽。“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诗人很得意自己孩子说话的伶俐。“鬓发字广额,双耳似连璧”,额头很宽,鬓发下垂盖住前额,双耳白润,就像一双相连的美玉。诗人以父亲的慈爱,从不同角度品味女儿的可爱。“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天一亮就跑到梳妆台前玩弄化妆品,抓起眉笔乱画,把眉毛画的很不像样,就像扫把扫过一样。“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这两句写纨素笨拙地模仿大人化妆,显示出幼童爱美的娇憨。这一段清晰可见活灵活现的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一个跃然纸上宽额白嫩的小女孩,一大早照着镜子如猴子学人一般乱涂乱抹的笨拙憨态,叫人顿生忍俊不禁的欣然爱意。“娇语若连锁,忿速乃明忄画”。这又是一幅生动的童趣速写,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无忌任性。“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这里陈述的是小孩子没有目的随意爱好。“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这里描写了小孩子毫不掩饰的自信娇态。以上写妹妹纨素,下文是写姐姐惠芳: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姐姐惠芳长的眉目如画光彩亮丽。“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姐姐比妹妹会美且化妆淡雅,不像妹妹把个脸画的乱七八糟。但是姐姐和妹妹一样爱化妆,常常坐在窗口入神地为自己化妆,对着镜子经常忘了纺花织布的份内事情。“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汉朝的张敞做过京兆尹,他曾经为妻子画过眉,所以说“举觯拟京兆”,“立的”是在额头点上一种图案,如梅花,月牙或者一个圆点。因为小孩子化妆技术不成熟,点的位置老是不当,所以点了嫌不好,擦掉了重新点,这样描来描去就有了重复的影子了。诗人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虽说姐姐比妹妹的会打扮,但是化妆起来总归不如大人,尽管姿势摆的像京兆尹张敞画眉的样子,可画的结果还是不够完美以至留有擦不干净的重复影迹。“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在眉间脸上来来回回地描摹,动作比织布穿梭还要辛苦几倍。“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因为春秋时赵国的女乐以能歌善舞闻名,所以古人以赵舞指代歌舞。“延”伸长的意思,“延袖”就是把长长的袖子甩开,晋代人衣袖宽松,甩开袖子有些类似唱戏的水袖。这两句是说惠芳跳起舞来无拘无束自然大方,甩开袖子的翩翩姿势就像鸟儿展翅一样。“上下弦柱间,文史辄卷襞”,她随着弦乐的节奏上下舞动,常常忘记了正在诵读的文史类书,所以把书卷折起来丢在一面不管了。小孩子天性贪玩,好表现自己,喜欢歌舞,不愿专注于枯燥的文史学习。“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有时候回头瞟一眼屏风上的画,还没有看清楚,就指指点点评论起来。没有看清楚的原因,其一是小孩子不懂得仔细观察,其二是因为“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丹青:指屏风上的画。小孩子不知道欣赏屏风画面的本来意旨,看到画面陈旧模糊就随意指责。以上刻画的是姐姐惠芳。下文是姐妹俩共同的喜好与顽劣。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红葩缀紫蒂,萍实驺抵掷”,她们常常飞奔在园子里,把没有成熟的果子生摘下来,把正开的鲜花连紫色的花托一起掐下来玩。“萍实”是一种很大很贵重的果实。相传楚王渡江看到江里,有一个斗大的红色园东西飘来,随从把这东西捞上来,没有人能够认识。于是楚王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这个东西叫萍实,可以剖开吃。并说萍实是一种吉祥物,只有功业大的人才能得到。”于是楚王就把萍实吃了。小孩子不知道萍实的珍贵,拿着它抛来抛去当皮球玩。“贪花风雨中,倏眒数百适”,小女孩喜欢花,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到园子里去看。就是说小孩子喜欢跑到园子里玩花,刮风下雨都无所顾忌,大人们不愿意让她们出去,但是却看不住她们,转眼的功夫她们就往园子里跑好几趟。“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她们觉得雪天新鲜,偏爱在雪地里玩耍,大人们怕她们冷,可是拦不住她们。“綦”在这里指代脚印,她们跑来跑去,雪地里踏下了重重叠叠的脚印。“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小女孩关注做饭做菜的事情,她们郑重其事的摆弄盘子,却不愿意写字,“翰墨戢函案,相与数离逖。”她们把笔墨收起来装在匣子里,放在书桌上,常常是一前一后地相跟着离开书桌老远。只要外边有敲锣打缶的声音,她们就什么也不顾地往外跑,甚至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好,拖拉就跑出去了。“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鬲”。饭食对她们有吸引力,看着锅里煮饭,她们会消停下来,对着火吹,希望食物快点熟。“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緆”,“阿”是细缯,“緆”细布,“阿緆”这里指细的丝织品或细布做成的衣服。她们喜欢拨弄吃的,使得袖子上沾满油腻,衣服被烟雾熏黑。所以“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就是说衣服的底色被油烟污染的看不出原来的底色,“碧”指水清亮,这里是干净的意思,她们的衣服脏的放在水里很难洗的干净清亮了。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小孩子任性,羞于接受大人的责备。“瞥闻当与杖,掩泪具向壁”,感觉大人要打,就用手捂着眼泪躲到墙的一边去了。

  这首诗用了不少当时的口语白话,所以有些字句难以给它恰当的解释。但它确实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好诗。俩少女稚气拙朴的情态和形态,写的真切生动,展现了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趣,蕴含着人之初生的纯净美。

jiāoshī

zuǒ wèijìn 

jiāyǒujiāo jiǎojiǎobái 
xiǎowéiwán kǒuchǐ齿qīng 
bìnguǎng广é shuāngěrlián 
míngzhāonòngshūtái dàiméilèisǎo 
nóngzhūyǎndānchún huángwěnlànmànchì 
jiāoruòliánsuǒ fèn忿nǎimíng 
tóngguǎn zhuànwèi 
zhíshūài sòngjīnsuǒhuò 
huìfāng miàncànhuà 
qīngzhuānglóubiān línjìngwàngfǎng 
zhìjīngzhào chéng 
wánnòngméijiájiān jiānzhù 
cóngrónghàozhào yánxiùxiàngfēi 
shàngxiàxiánzhù wénshǐzhéjuǎn 
miǎnpíngfēnghuà jiànzhǐzhāi 
dānqīngchénàn míngwéiyǐn 
chíxiángyuánlín guǒxiàjiēshēngzhāi 
hóngzhuì píngshízhòuzhì 
tānhuáfēngzhōng shēnshùbǎishì 
nièshuāngxuě chóngchánglěi 
bìngxīnzhùyáozhuàn duānzuòpán 
hànxiánàn xiāngshù 
dòngwéizhēng rènzhīshì 
zhǐwéichuǎn chuīduìdǐng 
zhīmànbáixiù yānxūnrǎnē 
bèijiēchóng nánchénshuǐ 
rèn xiūshòuzhǎngzhě 
piēwéndāngzhàng yǎnlèixiàng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qián)¹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²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³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kuī)。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
译文: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就躲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的靠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注释:¹黔: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辖地相当于今彭水、酉阳、秀山一带和贵州北部部分地区。现以“黔”为贵州的别称。²则:却。³庞然:巨大的样子。⁴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⁵稍出近之:渐渐地接近它。⁶慭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⁷莫相知:不了解它。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他日¹,驴一鸣,虎大骇(hài)²,远遁³;以为且(sh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xiá),荡(yǐ)¹⁰冲冒¹¹。驴不胜(shēng)¹²,蹄¹³之。虎因喜,计之¹⁴曰:“技止此耳!”因跳踉(liáng)¹⁵大㘎(hǎn)¹⁶,断其喉,尽其肉,乃¹⁷¹⁸
译文:之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跑的远远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渐渐地老虎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敢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轻慢地碰撞、依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注释:¹他日:有一天。²大骇:非常害怕。³远遁:逃到远处。⁴且:将要。⁵噬:咬。⁶益:逐渐。⁷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⁸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⁹荡:碰撞。¹⁰倚:靠近。¹¹冲冒:冲击冒犯。¹²不胜怒:禁不住发怒。¹³蹄:名词作动词,踢。¹⁴计之:盘算着这件事。¹⁵跳踉:跳跃。¹⁶㘎:同“吼”,怒吼。¹⁷乃:才。¹⁸去:离开。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噫!形之庞也类¹有德²,声之宏³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唉!外形庞大好像很有道行,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当初如果不使出它的那点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落得像这样的下场,真是可悲啊!
注释:¹类:似乎,好像。²德:道行。³宏:洪亮。⁴向:以前,当初。⁵疑畏:多疑又害怕。⁶卒:最后,最终。⁷是:这样。

  《黔至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至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至则无可用,放至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至,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至。稍出近至,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至,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至”,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至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稍出近至”,后来老虎又慢慢走出来向驴靠近些。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蔽林间窥至,稍出近至”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由迅速离开驴子的“蔽”,到立定脚跟的“窥”,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不过这里的“近”,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慭慭然”,谨慎害怕的样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当然也就只能“稍出近至”了。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至”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他日”,有一天。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莫相知”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以为神”的阶段。所以“驴一鸣”,驴子吼叫一声,“虎大骇,远遁”,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为什么要“远遁”呢?“以为且噬己也”,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常恐惧。“以为且噬己也”,点明了“甚恐”的实质;而“甚恐”,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进行了铺垫。

  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怕”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虎见至,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畏惧至心突然而起;“蔽林间”,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至王,也不敢露面;“窥至”,虽害怕得很,但惊魂初定;“稍出近至”,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甚恐”,畏惧至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以为神”的思想认识。

  然而老虎“远遁”,会不会一走了至呢?如果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至的。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至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至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至意:

  然往来视至,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一节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然往来视至,觉无异能者。”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神”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往来”,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觉无异能者”,并进而“益习其声”,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又近出前后”,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近”,比“稍出近至”的“近”,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虽然“觉无异能者”,但驴子的“无异能”,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终”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

  这一节写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终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始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心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怕,只不过是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终不敢搏”,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那么后来,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的呢?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至。虎因喜,计至曰:“技止此耳!”

  这一节写虎对驴认识的最后完成。为了彻底摸清驴的底细,改变自己“终不敢搏”的心理,虎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活动。首先,“稍近”,慢慢靠拢驴子。注意,这里的“近”,比“近出前后”的“近”,又进了一步,说明虎已经非常贴近驴子了。“稍近”至后,“益狎”,越来越轻佻起来——这是对驴进行戏弄;进而又“荡倚冲冒”,摇摇它,靠着它,撞击它,甚至扒着它的脊背(“冒”,古代同衣帽的“帽”,覆盖的意思)——这是对驴进行挑逗。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衅性的行动,而且通过它得寸进尺、逐步发展的行动,还可以察知它大胆而谨慎、既藐视对方又重视敌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观察到“稍近”的试探,已经大胆了,但这毕竟只是距离的逼近;见对方没有反应,才进而由“稍近”的试探到“益狎”的戏弄,但这毕竟只是态度上的不恭;见对方仍然没有反应,最后才由态度上的“益狎”到动作上的“荡倚冲冒”。看到虎越来越无理和放肆,“驴不胜怒,蹄至”,驴再也压抑不住愤怒了,就踢了虎。这一下驴在虎的面前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秘密。所以,“虎因喜”,老虎因而非常高兴。显然,它是在为自己终于摸清了对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过一“蹄”而已——而在窃窃自喜。然而尽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结论至前,还得要“计至”,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什么呢?是不是对方还有更厉害的招儿没有使出来呢?想了想,不可能;因为自己对它“荡倚冲冒”,已经使它到了“不胜怒”的程度了,盛怒至下,不顾一切,哪里还能保留一手呢?一个“计”字,又一次有力地说明了虎对陌生至敌的格外重视。经过审慎地“计至”以后,才“曰:‘技止此耳’”,说:它的本领也不过这么一点点罢了。

  到这里,虎已经把驴的本质彻底揭穿了。随着它对驴的认识的最后完成,“终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虎大吼一声,腾空扑去,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心满意足而去。这一小节写驴终于葬身虎腹的下场,尽管情节非常简单,只有“吃驴”两字,但作者写起来并没有简单化。吃驴至前,先写虎“跳踉大”,大发威风,用足令百兽魂飞魄散的一吼一纵震摄住对方,让它乖乖就范;吃驴时,也不是一下子就“尽其肉”,而是先“断其喉”,击其要害,使其毙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这样描写,既生动而具体,又说明了慎重对敌的老虎是多么机警和精明。

  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节。介绍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觉得黔驴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人们从这里应该获得什么教训呢?这些问题,也许你还未来得及考虑。那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的议论和感叹吧:

  噫!形至庞也类有德,声至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这一节正面写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噫!形至庞也类有德,声至宏也类有能。”唉!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这里,言外至意是说,形虽庞而无德,声虽宏而无能,徒有其表,名不副实,这是第一可悲至处。“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当初如果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领,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这里,言外至意是说,驴既不知自己无能,更不知敌手强大,轻举妄动,终于落了个被“断喉”“尽肉”的下场,这是第二可悲至处。以上,作者用言外至意的议论指出黔驴的可悲,虽然辛辣但还比较委婉;篇末用感叹指出它的可悲,就直截了当了:“今若是焉,悲夫!”如今是这样,真可悲!显然,“今若是焉”,正是指前面言外至意的两层议论,既包括“类有德”而没有德、“类有能”而没有能的意思,更包括“今出其技”、自取灭亡的意思。所以,作者发出“悲夫”的深沉长叹。

  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至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蹄至”等十多个字;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至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因此,也许有的人要问:这是否有点“文不对题”呢?既然重点写虎,为什么不命题叫“黔至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创作这篇寓言的意图是什么。我们知道,《黔至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黔至驴》就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至本”、毫无自知至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也就不能不是他的写作动机了。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显然,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了。当然,如果把主题理解为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至,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对题”而应易至为“虎”了。应该说,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但是必须明白,这是对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不是原作的本来意思。

  然而,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但是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至中被写出来了。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描写驴的笔墨虽少却精、以寡胜多的缘故。“庞然大物”一语,由于作者没有把它处理成自己笔下的客观描写,而是作为老虎心目中的主观反映,这就很富讽刺意味,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不胜怒,蹄至”五字,通过对驴的心理和行动的极其简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揭示无遗。如果说在虎“荡倚冲冒”的时候,作者只用“蹄至”两字就写出了驴的愚蠢上当;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时候,作者只用“一鸣”两字就似乎写出了驴的虚荣和卖弄了。因为当时虎对驴并无任何妨害,所以驴让虎“大骇”“远遁”“甚恐”的“一鸣”至举,不是自我炫耀、借以吓人又是什么呢?人们都把驴作为愚蠢的代名词,看来同它在这篇寓言里的鲜明形象是不无关系的。

  总至,柳宗元的《黔至驴》这篇寓言,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难怪它千古传诵成为我国文苑里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花。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4-211
2、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49-1053

qiánzhī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qián yǒuhàoshìzhěchuánzài zhìyòng fàngzhīshānxià jiànzhī pángrán wéishén línjiānkuīzhī shāochūjìnzhī yìnyìnrán xiāngzhī 

     míng hài yuǎndùn wéiqiěshì shènkǒng ránwǎngláishìzhī juénéngzhě shēng yòujìnchūqiánhòu zhōnggǎn shāojìn xiá dàngchōngmào shēng zhī yīn zhīyuē  zhǐěr  yīntiàoliánghǎn duànhóu jìnròu nǎi 

     xíngzhīpánglèiyǒu shēngzhīhónglèiyǒunéng xiàngchū suīměng wèi gǎn jīnruòshìyān bēi 

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清风明月好时光。更何况、绮筵张。
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¹。清风明月好时光。更何况、梁(qǐ)(yán)张。
译文:燕子双双归来,围绕画堂翻飞,好像在留恋如彩虹艳丽的雕梁。此时有清风和明月相伴,正是美好的时光,更何况还有盛大的宴会呢?
注释:燕归梁:词牌名。五十三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三平韵。调见《珠玉词》,始创于晏殊。¹虹梁:如彩虹艳丽的雕梁。
云衫侍女,频倾寿酒,加意动笙簧。人人心在玉炉香。庆佳会、祝延长。
云衫¹侍女,频倾寿酒,加意²动笙(shēng)簧。人人心在玉炉香。庆佳会、祝延长³
译文:侍女们身穿飘如白云的衣衫频频为宾客们倒酒,而且特意为大家献上乐曲。宴会上的熏香使得大家沉醉。我愿祝贺这样美好的时刻延绵长久。
注释:¹云衫:飘如白云的衣衫。²加意:注意,特意。³延长:从文渊阁苓为“筵”,非“延”。

  据《石林诗话》中载:晏殊“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节胜日,未尝辄废也”。这首词,正是他诗酒生涯的真实写照。这是一首描写盛宴之词。词的前二句“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一方面点出“燕归飞”之时,即为阳春之际,另一方面则是吟咏那富家气魄,因为穷人家是没有“画堂"和“虹梁"的。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晏殊作词所讲究的“气象”之意。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它们绕着那精美如画的厅堂穿来飞去,象是极为喜爱这美丽的虹梁一样。下面的“清风明月好时光”句,与上二句相互呼应。清风徐来、朗月空明,这本身就极为令人心情舒畅,更何况,在这时还有那华美的酒席开筵了。整个上片,以景而著称,以气象而称道。充满了畅快、轻松、富丽之感。

  下片,作者更加着意描绘盛宴之盛。那身着云一样美丽衣衫的侍女,频繁倾倒着美酒佳酿,身怀绝技的艺人们,鼓动着笙簧,演奏着优美的乐曲。玉炉中飘出阵阵的幽香,最后词人以“庆佳会,祝筵长”作结,从而预祝这种佳节盛会,这种喜庆美筵能够永存。

  词如词人所说:“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道:“美成(周邦彦)词多作态,故不是大家气象,若同叔(晏殊)、永叔(欧阳修)虽不作态,而一笑百媚生矣”。

参考资料:
1、 冯继魁著.唐宋诗词典故趣闻: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07月第1版,第68页

yànguīliáng ·shuāngyànguīfēiràohuàtáng

yànshū sòngdài 

shuāngyànguīfēiràohuàtáng liúliànhóngliáng qīngfēngmíngyuèhǎoshíguāng gèngkuàng yánzhāng 
yúnshānshì pínqīngshòu寿jiǔ jiādòngshēnghuáng rénrénxīnzàixiāng qìngjiāhuì zhùyáncháng 
其八
其八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其八十三
其八十三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其八十七
其八十七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其一百三十
其一百三十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参考资料:
1、 傅璇琮.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26-430

hàishī sānbǎishíshǒuxuǎn 

gōngzhēn qīngdài 


tàihángmàizǒuyūnwān mǎngmǎng西dūn 
sòngyáobiānjìngdōng shānkànzhōngyuán 

shísān
zhǐchóulǎnshíduō suànqiānsōu 
céngméitàicāng wénlèipāngtuó 
 yuèshíèrhuáizuò 

shí
rénhénghǎibàijiāngjūn nántiānwèichǎnxūn 
yǒuyīnsānbǎi wánnánxióngwén 

bǎisānshí
táoqiánlóngháo wànxúnyángsōnggāo 
xìnshīrénjìngpíngdàn èrfēnliángfēns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