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消魂。
惊回一枕¹当年梦,渔唱²起南津。画屏云嶂(zhàng),池塘春草,无限消魂。
译文:当我正在梦中重忆当年美好生活,突然南面渡口,上的渔歌吵醒了我。抬望眼,我只看到重峦叠嶂被云雾遮挡着,眼前的景物已经大变,方知时光荏苒,令人销魂。
注释:人月圆:黄钟宫曲调。句式:上片七五、四四四,下片四四四、四四四,共十一句四韵(第二、五、八、十一句押韵),与词调全同。但曲调用韵往往较密,三组四字句文多作鼎足对,还是有它的特点。 ¹一枕:一卧。卧下必定躺在枕上,故称。²渔唱:渔人唱的歌。
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旧家¹应在,梧桐覆(fù)井,杨柳藏门。闲身²空老,孤篷³听雨,灯火江村。
译文:料想从前的宅院应还在,但梧桐枝叶已掩盖了水井,家门也被杨柳枝遮盖了。而自己则是一身清闲,无所作为,只能独自在小船上听着雨声,望着夜晚江彼岸渔村的孤寂灯火发呆。
注释:¹旧家:从前。宋元人诗词中常用。²闲身:古代指无官职的闲居之士。³孤篷:孤舟。

  这是一首作者浪迹江湖时思念家乡的作品,描写南边渡头打渔人唱起的歌声,惊醒了作者的好梦,回想刚才梦中,作者又回到了家乡,重温了当年在家中的生活。该小令在浓烈的思乡情绪中,又流露出一种岁月易逝、老大无成的人生感慨。该小令文笔俊美,结构严谨,风格疏淡。

  元末散曲多已雅化,近于词,此曲颇有词风,语辞清丽,情蕴伤感。另外,这首小令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其绘画效果。倪瓒擅长以水墨绘江南景色,其山水画有简约、疏谈之风。受其画作影响,这首小令中的“旧家”与“江村”等仅以几个意象便已成图,如在目前。

  上片借梦境追忆过去之恬静生活。“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作者采用倒叙手法,从梦醒后写起。南边渡口的渔歌阵阵,惊醒了作者的一场好梦,一个“惊”字写出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可见梦中场景令其流连不已。接着“画屏云嶂”三句,既是再现梦中情景,同时也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画屏云嶂”,重峦叠嶂掩映于云雾之间,恍若身处画中。“池塘春草”, 语出东晋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早春的江南充满生机,正如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这三句描述极为简洁,但却抓住了江南风光之精髓,令人心生憧憬。如此美景,叫人怎能不“销魂”?

  下片写如今栖身地之孤寂荒凉。作者的思绪从梦中回到故乡,遥想“旧家”,如今应是“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处处寂寞,沓无人迹。这两句出自李白诗:“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赠崔秋浦》)此处是反用其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末三句又无奈地回到现实,自己“闲身空老”,无所作为,空待时光流逝,只能“孤篷听雨”,坐看“灯火江村”。最后二句以孤篷、雨、灯火和江村为主体,写作者孤身独坐,听雨打篷顶,飘忽间唯见远处点点渔火摇曳,显得寂寞悲凉。“闲”“空”“孤”等字,营造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下片诗句,作者将情感与景物有机交融,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夜雨灯火图,在想象与现实的交替中,似乎可见作者飘零之现状。

  这首小令以作者夜间被渔歌惊梦作背景,将梦中的美好与当前的现实作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沧桑的慨叹。这是元末社会动荡带给诗人的痛苦经历。一句“旧家应在”,点破了首句“当年梦”所指的是对从前的幸福田园生活的追忆:“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则是如今落魄的样子;“闲身空老”及以下两句,把作者对以往的追忆又拉回到了现实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全篇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将怀念与失望交结在一起,动人心肠。

参考资料:
1、 段颖龙主编. 元曲三百首 新编[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338-339.
2、 墙峻峰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元曲三百首[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94-29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我正在梦中重忆当年美好生活,突然南面渡口,上的渔歌吵醒了我。抬望眼,我只看到重峦叠嶂被云雾遮挡着,眼前的景物已经大变,方知时光荏苒,令人销魂。

料想从前的宅院应还在,但梧桐枝叶已掩盖了水井,家门也被杨柳枝遮盖了。而自己则是一身清闲,无所作为,只能独自在小船上听着雨声,望着夜晚江彼岸渔村的孤寂灯火发呆。

注释

人月圆:黄钟宫曲调。句式:上片七五、四四四,下片四四四、四四四,共十一句四韵(第二、五、八、十一句押韵),与词调全同。但曲调用韵往往较密,三组四字句文多作鼎足对,还是有它的特点。

一枕:一卧。卧下必定躺在枕上,故称。

渔唱:渔人唱的歌。

旧家:从前。宋元人诗词中常用。

闲身:古代指无官职的闲居之士。

孤篷:孤舟。

创作背景
   倪瓒晚年弃家避乱,泛舟往来于太湖泖水之间,以绘画自给。其作品多以追忆往事,缅怀故国为内容,此曲即是晚年遁隐于太湖和三泖之间所作,主要抒发故园之思。
参考资料:
1、 墙峻峰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元曲三百首[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94-295.
2、 (元)关汉卿等编著.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元曲三百首[M]. 2015 ,200页
赏析

  这是一首作者浪迹江湖时思念家乡的作品,描写南边渡头打渔人唱起的歌声,惊醒了作者的好梦,回想刚才梦中,作者又回到了家乡,重温了当年在家中的生活。该小令在浓烈的思乡情绪中,又流露出一种岁月易逝、老大无成的人生感慨。该小令文笔俊美,结构严谨,风格疏淡。

  元末散曲多已雅化,近于词,此曲颇有词风,语辞清丽,情蕴伤感。另外,这首小令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其绘画效果。倪瓒擅长以水墨绘江南景色,其山水画有简约、疏谈之风。受其画作影响,这首小令中的“旧家”与“江村”等仅以几个意象便已成图,如在目前。

  上片借梦境追忆过去之恬静生活。“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作者采用倒叙手法,从梦醒后写起。南边渡口的渔歌阵阵,惊醒了作者的一场好梦,一个“惊”字写出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可见梦中场景令其流连不已。接着“画屏云嶂”三句,既是再现梦中情景,同时也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画屏云嶂”,重峦叠嶂掩映于云雾之间,恍若身处画中。“池塘春草”, 语出东晋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早春的江南充满生机,正如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这三句描述极为简洁,但却抓住了江南风光之精髓,令人心生憧憬。如此美景,叫人怎能不“销魂”?

  下片写如今栖身地之孤寂荒凉。作者的思绪从梦中回到故乡,遥想“旧家”,如今应是“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处处寂寞,沓无人迹。这两句出自李白诗:“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赠崔秋浦》)此处是反用其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末三句又无奈地回到现实,自己“闲身空老”,无所作为,空待时光流逝,只能“孤篷听雨”,坐看“灯火江村”。最后二句以孤篷、雨、灯火和江村为主体,写作者孤身独坐,听雨打篷顶,飘忽间唯见远处点点渔火摇曳,显得寂寞悲凉。“闲”“空”“孤”等字,营造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下片诗句,作者将情感与景物有机交融,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夜雨灯火图,在想象与现实的交替中,似乎可见作者飘零之现状。

  这首小令以作者夜间被渔歌惊梦作背景,将梦中的美好与当前的现实作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沧桑的慨叹。这是元末社会动荡带给诗人的痛苦经历。一句“旧家应在”,点破了首句“当年梦”所指的是对从前的幸福田园生活的追忆:“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则是如今落魄的样子;“闲身空老”及以下两句,把作者对以往的追忆又拉回到了现实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全篇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将怀念与失望交结在一起,动人心肠。

参考资料:
1、 段颖龙主编. 元曲三百首 新编[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338-339.
2、 墙峻峰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元曲三百首[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94-295.
倪瓒

倪瓒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 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步出齐城¹门,遥望荡阴里²
译文:缓步走出临淄城的城门,遥望萧瑟死寂的荡阴里。
注释:¹齐城:齐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²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里中有三坟,累(lěi)¹正相似。
译文: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相连,形状大小都非常的相似。
注释:¹累累:连缀之貌。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问是谁家墓,田疆(jiāng)古冶(yě)¹
译文: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
注释:¹田疆古冶氏: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力能排¹南山²,又能绝³地纪
译文: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断系大地的绳子。
注释:¹排:推也,这里是“推倒”的意思。²南山:指齐城南面的牛山。³绝:毕,尽。⁴地纪:犹“地纲”。“天纲”与“地纪”,指天地间的大道理,如“仁”、“义”、“礼”、“智”、“信”等。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一朝¹被谗(chán)言,二桃杀三士。
译文:不料一朝遭到谗言,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 。
注释:¹一朝:一旦。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yàn)¹
译文: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他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子。
注释:¹晏子:齐国大夫晏婴,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乃齐国名相。

  诗的前四句,先从位于齐城(今山东淄博)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之三壮士冢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步出”与“遥望”相呼应,人未到而两眼视野先到,表明了对三坟之专注。“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这是已经来到冢前,看清了三坟相连,形状相似。这三坟相似,也象征着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于君,皆使气好胜,皆被谗不悟。接下去六句转而写坟中三人的遭遇。

  “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是为了突出所咏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这是以两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孙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紧承上句,盛赞三人勇力绝伦。排南山,推倒南山(齐城南之牛山)。绝地纪,语出《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里指折断地脉。这样的勇士,结局却又如何呢?“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一朝,既言时间之速,也表明此阴谋之轻易得行。“谗言”二字,倾向性极明,既是对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对主谋者的有力谴责。二句写得斩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个力能推倒南山、折断地纪的勇士来,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实现杀掉三士的目的。诗句所构成的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惊心动魄。诗至此,似可结又实未结,因为还留下一个疑问,这就是“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结尾再一次用问答句式,波澜突起,把做国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点出来。二句看似客观叙述,不着议论,不含感情,实则皮里阳秋,有深意在。一问,意在提醒读者注意设此不寻常之谋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为谋之人。

  “国相”,字面上是点明其身份,实际上是谴责这个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肩负沟通上下、协调文武之责的“国相”,人当以至此。这样的行为与“国相”的地位、气度、职责该是多么的不相称。“齐晏子”,是直点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远展出示众,使人们知道,这个善机变、巧谋划的“名相”,竟干出了这样的事。关于此诗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说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应该有晏婴这样的能臣。

  从诗的主题和语言看,这首古辞当是出于文人之手。在汉乐府诗作中,此诗显得朴拙了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诗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层层推进,语语相衔。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语言虽质朴而少文彩,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可见是经过一番锤炼之功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89-91

liángyín--míng

chūchéngményáowàngdàngyīn

zhōngyǒusānfénlèilèizhèngxiāngshì

wènshìshuíjiātiánjiāngshì

néngpáinánshānyòunéngjué

cháobèichányánèrtáoshāsānshì

shuínéngwèimóuxiāngguóyànzi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虫响灯光薄¹,宵(xiāo)²寒药气浓。
译文:虫噪灯暗,我的家境是那样贫寒;夜寒药浓,我的身体是那样孱弱。
注释:¹薄:微弱。²宵:宵夜。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¹怜垂翅(chì)²,辛苦尚³相从。
译文: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样孤单;只有你,怜悯我这垂翅败落的苦鸟,不畏艰辛,与我作伴。
注释:¹君:指巴童。²垂翅客:诗人以斗败垂翅而逃的禽鸟自比。³尚:还。
虫噪灯暗,夜寒药浓。政治上的失意与贫病交加,令诗人感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诗人把他的感激之情奉送给了日夜相随的巴童。不难发现闪烁其中的,还有诗人横遭委弃的悲情。此诗可与诗人代巴童作答的诗—《巴童答》对读。“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诗人百般无奈,又借巴童对答来做自我宽慰。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李德辉,凤凰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50600157。

chāngshūshìtóng--

chóngxiǎngdēngguāngbáoxiāohányàonóng

jūnliánchuíchìxīnshàngxiāngcóng

轻拈斑管书心事,细折银笺写恨词。可怜不惯害相思,则被你个肯字儿,迤逗我许多时。
轻拈斑管¹书心事,细折银笺(jiān)²写恨词³。可怜不惯害相思,则被你个肯字儿,迤(yí)我许多时。
译文:轻轻拈着斑纹的竹子做成的毛笔写着心里的事情,细细的信笺抒写离愁别恨的话,可怜常常害相思之苦,都是你口中说的“肯”字,挑逗我等了多时。
注释:阳春曲:曲牌名,又名“喜春来”、“惜芳春”。题情:曲题。¹斑管:有斑纹的竹子做成的毛笔。²银笺:洁白的信笺。³恨词:抒写离愁别恨的话。⁴迤逗:勾引,挑逗。
鬓云懒理松金凤,胭粉慵施减玉容。伤情经岁绣帏空,心绪冗,闷倚翠屏。
(bìn)¹懒理松金凤²,胭粉慵(yōng)施减玉容³。伤情经岁绣帏(wéi)空,心绪冗,闷倚翠屏。
译文:乌云般的鬓发懒得去梳理,头上金凤钗也松散了,脂粉也不想施抹,颜容渐渐地衰减。长时间的独守空房让人伤情,心绪混乱,愁闷地倚靠着翠屏。
注释:¹鬓云:形容妇女鬓发美如乌云。²金凤:凤形的首饰。³玉容:美称女子的容貌。
慵拈粉线闲金缕,懒酌琼浆冷玉壶。才郎一去信音疏,长叹吁,香脸泪如珠。
慵拈(niān)粉线¹闲金缕,懒酌(zhuó)琼浆²冷玉壶。才郎一去信音疏,长叹吁,香脸泪如珠。
译文:懒得去裁剪衣裳,针线活也闲下来了,连美酒都提不起劲头了,只能让玉壶生冷。才子情郎这一去音信全无,我只有长吁短叹,香脸上流泪如珠。
注释:¹粉线:沾有黄、白色粉的粗线,用于裁衣时打底样。²琼浆:原指仙人的饮料,此处喻美酒。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
从来好事¹天生俭²,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³催逼紧拘钳(qián),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xiān)
译文:自古以来老天爷对好事都很吝啬,瓜儿的生长也总是先苦后甜。奶娘催逼拘管得像钳子一样紧,特别严。可越是从中阻拦,咱两人的感情却越深炽。
注释:¹好事:指男女间的爱情。²俭:约束,拘检。³奶娘:即亲娘。⁴紧拘钳:紧紧地加以拘束钳制。⁵间阻:从中阻拦。⁶情忺:情投意合。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何如。
笑将红袖¹遮银烛²,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³(dié)应举,及第待何如。
译文:笑着用红袖遮挡着白色的蜡烛,不让我的才子情郎夜里苦读书。互相依偎互相拥抱欢愉取乐,只不过是为了应举才如此用功,就算考上了又怎么样?
注释:¹红袖:红色的衣袖。²银烛:雪亮的蜡烛。³止不过:即只不过。⁴迭应举:屡次参加科举考试。⁵及第:科举应试后中选。
百忙里铰甚鞋儿样,寂寞罗帏冷篆香。向前搂定可憎娘,止不过赶嫁妆,误了又何妨。
百忙里铰(jiǎo)¹甚鞋儿样,寂寞罗帏²冷篆(zhuàn)³。向前搂定可憎娘,止不过赶嫁妆,误了又何妨。
译文:百忙中你剪什么鞋样呢,我这里罗帐空空很寂寞,连篆香都发冷了。上前搂住可爱又可恨的娇娘,只不过是为了赶做嫁妆,就是误了嫁妆又有何妨?
注释:¹铰:用剪刀的两刃相夹切,用剪刀剪。²罗帏:罗帐。³篆香:犹盘香。

  这一组曲子名曰“题情”,共六首。前三首写女子的相思,后三首写男女的相会。它们是互有关联而又能独立成篇的作品。

  第一首写初恋少女被情人撩起情感的风波后又遭冷淡时的复杂心情。前两句说女主人公将银白色的信笺细细折来,然后轻拈有着美丽斑纹的毛笔,打算一字字一行行地抒写自己的心事。而她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离恨”。第三句是女主人公的自叹之词,她初尝相思滋味,无计消除,而自悯自怜。最后两句说明女主人公这般相思这般恨,原来是因为她得到心上人的首肯。早已亲口许肯,却依然被“迤逗”,因而女主人公爱怨交加,恼恨绵绵。

  第二首和第三首可以看作是第一首中“迤逗”的具体内容:懒理鬓云、慵施脂粉;慵拈粉线,懒酌琼浆;还常常要在长吁短叹声中落泪。这样就生动地勾勒出一个陷于相思的情网中人的形象。

  第四首,表现女主人公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语言质直有力,颇有古代民歌小调色彩。“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说明任何好事都像瓜儿要先苦后甜一样,历经磨难方能成功。这后一句是元人习用俗语,常被曲家引入作品中。“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古代少女居于深闺,从小就被家长严加看管,但是人的自然天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却关锁不住。最后女主人公的态度表达得极为分明,口吻犀利,活现出一个大胆、热烈,敢于藐视礼教、冲破封建罗网的女子形象。

  第五首写女主人公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蔑视。封建社会迫使青年男子追求功名,应试中举,不知拆散和破坏了多少热恋的和新婚的青年男女。女主人公的大胆举动,看似轻浪,实际是对科举制度破坏爱情幸福的批评,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青年男女的共同愿望。

  前五首都是女子的口吻,而第六首则是男子的声音,从男子角度表现这一对男女相爱的热烈程度。最后两首极具生活情趣,连起来看像是两组电影镜头,有声口,有场面,有俏皮的捣乱,有情急的嗔怪,十分生动。

参考资料:
1、 白寿彝 等.文史英华·散曲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32
2、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7-169

yángchūn··qíng--bái

qīngniānbānguǎnshūxīnshìzhéyínjiānxiěhènliánguànhàixiāngbèikěnérdòuduōshí

bìnyúnlǎnsōngjīnfèngyānfěnyōngshījiǎnróngshāngqíngjīngsuìxiùwéikōngxīnrǒngmèncuìpíng

yōngniānfěn线xiànxiánjīnlǎnzhuóqióngjiānglěngcáilángxìnyīnshūzhǎngtànxiāngliǎnlèizhū

cóngláihǎoshìtiānshēngjiǎnguāérhòutiánnǎiniángcuījǐnqiánshénshìyányuèjiānyuèqíngxiān

xiàojiānghóngxiùzhēyínzhúfàngcáilángkànshūxiāngwēixiāngbàohuānzhǐguòdiéyīngdài

bǎimángjiǎoshénxiééryàngluówéilěngzhuànxiāngxiàngqiánlǒudìngzēngniángzhǐguògǎnjiàzhuāngleyòufáng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¹长扫净²无苔³,花木成畦(qí)手自栽。
译文: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
注释: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¹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²净:一说“静”。³无苔:没有青苔。⁴成畦: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水护田¹将绿绕,两山排闼(tà)²送青来³
译文: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注释:¹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²排闼:推开门。闼:小门。³送青来:送来绿色。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

  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参考资料:
1、 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880-883
2、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49-250
3、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631-633

shūyīnxiānshē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máoyánchángsǎojìngtái huāchéngshǒuzāi 
shuǐtiánjiāng绿rào liǎngshānpáisòngqīnglái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
(zhé)¹岁云暮,晨起厨无烟。
译文:谪贬贫居转限到年底,早晨起来厨房也无炊烟。
注释:可爱日:冬日,语出《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¹谪居:贬谪后住在某地。
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
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¹边。
译文:幸亏有那可爱的太阳,悬挂在房屋的南檐。
注释:¹南荣:屋的南檐。檐两头高起的叫荣。
高舂已数丈,和暖如春天。
高舂(chōng)¹已数丈,和暖如春天。
译文:高高升起有几丈,和和暖暖如春天。
注释:¹高舂:傍晚时分。
门临商於路,有客憇檐前。
门临商於(wū)¹路,有客憇(qì)檐前。
译文:屋门对着商於路,赶路的客人歇息在屋檐前。
注释:¹商於:宋时地区名,在今河南浙川县西南。那时,商州为商於之地。
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
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pó)然。
译文:一位老翁和病弱的老妇人,鬓角银丝相牵连;
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
呱呱三儿泣,惸(qióng)¹一夫鳏。
译文:身边三个小孩呱呱在哭泣,茕茕鳏夫多可怜。
注释:¹惸惸:忧念貌。同“茕茕”,无兄弟曰茕。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
译文:道上的粮食不过一斗粟,路上的盘缠不到一百钱;
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聚头¹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译文:大家一起没有东西吃,脸上颜色呈饥寒。
注释:¹聚头:村口。村落日聚。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
译文:低声询问“是何处人”?回答说“老家原本在长安,
去年关辅旱,逐熟入穰川。
去年关辅¹旱,逐熟入穰(ráng)²
译文:去年关中遭大旱,跟随熟人下穰川。
注释:¹关辅:关中与三辅,指长安一带。逐熟:投奔年成好的地方。²入穰川:与“逐熟”同意。穰,指庄稼丰熟。川,指平原。
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
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
译文:老婆客死埋葬在他乡,他乡贫居思念旧故园,
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
故园虽孔迩(ěr)¹,秦岭隔蓝关。
译文:故乡虽然相隔路很近,可是横着秦岭和蓝关。
注释:¹孔迩:很近。
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
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¹
译文:山林深沓杳,道路多艰险盘旋。
注释:¹“山深”二句:商山高而险,有“六里山”“七盘十二净”之称。
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
(qiǎng)¹且乞丐,冻馁(něi)复险艰。
译文:带着小孩来乞讨,忍饥挨俄又艰险。
注释:¹襁负:用布幅兜裹着婴儿。
唯愁大雨雪,殭死山谷间。
唯愁大雨雪,殭死山谷间。
译文:只怕遇到大雨雪,冻死在那山谷间。”
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
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
译文:听到此人的话语后,我靠着门我长叹:
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
尔为流亡客,我为冗(rǒng)散官¹
译文:你为天涯流浪客,我是朝廷闲置的多余官,
注释:¹冗散官:被裁剪去的闲官。
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
左宦(huàn)无俸禄,奉亲乏甘鲜¹
译文:为官每月无俸禄,侍奉双亲缺乏甘与鲜。
注释:¹甘鲜:美好的食品。
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
因思筮(shì)¹来,倏忽过十年。
译文:因此想到入仕来,倏忽有过整十年;
注释:¹筮仕:古人出仕前先以著草占卜吉凶,后便称人官为“筮仕”。
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
峨冠¹(dù)²(qián)³,旅进长素餐
译文:身着峨冠却把百姓坑,进退随班空把官位占。
注释:¹峨冠:指官员。²蠹:剥削。³黔首:百姓。⁴旅进:旅进旅退的省称;意为随波逐流,庸庸碌碌。⁵素餐:不劳而食。
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
文翰¹皆徒尔²,放逐固宜然。
译文:挥文弄墨都白费,流放贬谪本应该。
注释:¹文翰:文章,借指读书人。²皆徒尔:都是徒然无用的啊!尔:你,指那些流亡道途的人。
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
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¹
译文:家里虽穷能与亲人伴,如今见你心里暂时得自宽。
注释:¹自宽:自我宽慰。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被贬商州期间。诗歌以风情的笔调写出了由于旱灾饥荒而流亡他乡的饥民的悲惨遭遇,对自己入仕十年无功受替表示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全篇运用杜甫在《兵车行》等新乐府诗中成功地用过的纪事与记言相结合的手法,写得平易自然,而感情却是强烈、深沉的。在叙事抒情中都显示出了作为宋诗在艺术上的鲜明特色之一的散文化手法。

  在结构上全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六句,写谪居期间的清寒生活和严冬难得的温暖阳光。

  第二层为中间二十二句,写一家灾民三代人逃荒流浪的凄惨景况。先写自己目中所见:二老三小一大,老者满头白发,小者哭泣不止,中年男子孤独无偶,无钱无粮,仉寒憔悴。次写鳏夫所言,语语辛酸,字字悲痛,“惟愁大尔雪,僵死山谷间”,前有“妇死埋异乡”,现有“病妪”,年关岁暮,有家难归,不但有饥寒之愁,而且有生命之优。

  第三层为最后十二句,诗人抒写自己的感慨,尽管诗人身处逆境,但并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自己,反而更多地想到了作为一个朝廷命官的责任,为自己无能为力解决人民的苦难而深感内疚,这种思想境界难得可贵。

  此诗与一般吟风弄月、模山范水的诗歌不同,这首诗反映流亡民众的凄苦生活,有很强的人民性,草根性。诗中“去年关辅旱”:因为大旱导致饥荒,人民的流迁。诗中的“一夫”自述灾情:他们本是长安人,逃荒至庄稼丰熟的地方。在逃荒途中,妻子死了,埋在异乡。他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头发斑白的老翁和牛病的老如,三个哭泣的小孩,其中一个还是婴儿,背在背上。他们缺粮少钱,流离失所。境况多么凄惨,情景多么难堪。不由人不为之怜悯、叹息。

  诗人出身下层社会,他关心民生疾苦,在朝廷当谏官,能直言时政之弊,建议君王对人民施以仁政。他多次贬为地方小史,生活在底层,接近民众,甚至与他们同病相怜。诗中不但写了流亡者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窘况,他把自己也融入作品之中。诗人听了流亡者叙述后的反映是“倚户独长叹”,叹流亡者,也叹自己,令人想起屈原的“长人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长喟叹。淳化二年(991年),诗人因严于执法触怒天子,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地方小吏,地位低下,俸禄微薄。他初到商州,生活困顿。此诗由人及己,写到自己被贬谪居的窘况,由己及人,想到一般官员对老百姓的损害:“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这与唐代诗人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民本思想如出一辙。

  此诗平易浅近,真率自然,描写灾民的悲惨生活,抒发愧疚的心理,情感凝聚,语气沉痛,读来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840-84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