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原四开,青嶂白波,非复尘境。忽治中英甫坚索鄙语,酒酣耳热,以乐晴倚层阑,飘飘醉上青鸾背。飞云崩坠。万叠银涛碎。青嶂白波,非复人闲世。人怀霁。夕阳有意。返照千山外。
川原四开,青嶂白波,非复尘境。忽治中英甫坚索鄙语,酒酣耳热,以乐晴倚层阑,飘飘醉上青鸾背。飞云崩坠。万叠银涛碎。青嶂白波,非复人闲世。人怀霁。夕阳有意。返照千山外。
王恽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 4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呻吟语》
大其心,容¹天下之物;虚²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³天下之变。《呻吟语》
译文:放宽心胸,就可以容纳天下事物;怀抱一颗谦虚的心,接受天下仁善;以平静的心态,分析天下事情; 潜心钻研,纵观天下事理; 安定身心,应对天下变化。
注释:¹容:容纳。²虚:使……谦虚。³应:应对。⁴变:变化。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暮年时期,当时作者的妻子早已撒手人寰,他不仅没有续弦,而且逐渐看淡仕途和名利。诗人有一次游访隋朝旧址,看见昔日繁华的宫阙,早已变成断壁残垣;一派触目惊心的荒芜氛围,也取代了过往的热闹景象。义山感触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传世篇章。

  关于隋宫,李商隐曾做过深入研究,他在早期作品《隋宫》中就抒写了他的观点和态度,既揭示了隋炀帝穷奢极欲的生活,又抒写了他对大唐帝国每况愈下的担忧。此次诗人故地重游,又有了更多的感慨。

  开篇并未直接写守岁活动,而是首先描写大年初一的情形。隋炀帝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前往东郊迎接木帝;而皇宫中新梅绽放,妃嫔宫女们都在开心地欣赏梅花,也暗示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天气也将逐渐变暖。木帝,指传说中的主管春天的神仙。

  颔联采用倒叙手法,继续深入描写宫中享乐的场景,也展现出人们通宵守岁的情形。宫廷里用珍贵的沉香木点燃篝火,又采用甲胶助燃,不仅照如白昼,而且香气四溢。 隋朝时宫廷守岁的活动形式多样,不仅有精彩的歌舞演出,而且还有跳猴、耍球等民间表演,皇宫里充满了欢乐与祥和的气氛。“玉液琼苏”,则代表极其稀有的美酒。为了庆祝佳节,天子拿出珍藏已久的纯酿,与众多嫔妃们觥筹交错。除此之外,还有饺子、年糕、水果,甚至海鲜等美味佳肴。

  颈联转而抒写壮观的夜景,巨大的露盘承接天上的甘露,远远望去,简直让人怀疑是高空中升起的明月;乐队敲击着坚实耐用的鼍皮鼓,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乍一听去,还以为是从云天里发出的一声惊雷。 李商隐并非生活在隋朝,他不可能耳闻目睹隋宫里守岁的场景,即使查阅资料,也不一定详实可靠。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不必照搬现实,很多场景应该是融入了作者的想象,所以读者也无须寻根求源。

  结尾抒写作者的议论,南朝齐国的帝王萧宝卷昏庸无能,又恰逢社稷处于困境。他不去想方设法重振朝纲、开疆拓土,却每天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甚至还用黄金浇筑了一个莲花座,让自己心仪的美人在上面凌波微步。

  作者借用这个故事,表达出对杨广奢靡生活的批判,更蕴含深意。诗人身处动荡时代,又是命运多舛,不过这些苦难经历没有让他逃避现实,反而对大唐王朝的前途充满了担忧。全诗虚实结合、想象丰富,更显技法高妙、景象壮观,不愧为七律中的佳篇!

suígōngshǒusuì

shāngyǐn tángdài 

xiāodōngjiāohuí gōngzhōngxíngyuèyǒuxīnméi 
chénxiāngjiǎjiānwéitíngliáo qióngzuòshòu寿bēi 
yáowàngpánshìyuè yuǎnwéntuójīngléi 
zhāoyángqīngchéng jīnliánkěnlái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悠悠¹²荒路,靡(mí)³我心愁。
译文: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注释:¹悠悠:忧思的样子。²涉:徒步渡水,此处意为徒步行走。³靡靡:行路迟缓。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四望无烟火¹,但²见林与丘³
译文: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注释:¹烟火:人烟。²但:只。³丘:小山包。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城郭¹生榛(zhēn)(jí)²,蹊(xī)³无所由
译文: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注释:¹城郭:内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²榛棘:丛生的树木和野草。³蹊径:小路。⁴由:经过。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huán)¹²³广泽,葭(jiā)夹长流。
译文: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注释:¹雚:芦类植物,幼时叫蒹,长成后称雚。²蒲:水生植物,即蒲草。³竟:遍布。⁴广泽:浩渺的水泽。⁵葭苇:初生的芦苇,此处泛指苇草。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日夕¹凉风发,翩翩漂吾舟²
译文: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注释:¹夕:日落的时候。²漂吾舟:风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寒蝉¹在树鸣,鹳(guàn)(hú)²摩天³游。
译文: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注释:¹寒蝉:秋后的蝉。²鹳鹄:这里泛指大鸟。³摩天:迫近于天,形容很高。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客子¹多悲伤,泪下不可收²
译文: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注释:¹客子:旅居异乡的人。此处为诗人自称。²收:结束,停止。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朝入谯(qiáo)¹郡界,旷然²消人忧。
译文: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注释:¹谯:郡名,曹操的故乡,在今安徽亳(bó)县。²旷然:豁然开朗。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鸡鸣达¹四境²,黍(shǔ)(jì)³原畴
译文: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注释:¹达:及。²四境:四方,各处,指谯郡地界。³黍稷:两种谷物,此泛指庄稼。⁴盈:满。⁵原畴:田野。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馆宅¹充廛(chán)²,士女³满庄馗(kuí)
译文: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注释:¹馆宅:房舍。²廛里:古代城镇里住宅的通称。³士女:男子和女子。⁴馗:通“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自非¹圣贤²国,谁能享斯³
译文: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注释:¹自非:假如不是。²圣贤:指曹操。³斯:这。⁴休:美善,指和乐美好的生活。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诗人¹美乐土²,虽客³犹愿留。
译文: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注释:¹诗人:指《诗·魏风·硕鼠》的作者。²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³客:指诗人自己。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望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望,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望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望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望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望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望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望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2页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¹村路板桥斜。
译文: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注释:¹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妇姑¹相唤²浴蚕³去,闲着中庭(zhī)花。
译文: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注释:¹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²相唤:互相呼唤。³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⁴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⁵中庭:庭院中间。⁶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 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倘如是平原大川,村落不会很小,一鸡打鸣往往会引起群鸡合唱(“群鸡正乱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雨看来不大(后文有“浴蚕”之事),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 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看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这诚如前人所说:“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参考资料:
1、 施亚,王美春.历代纺织诗解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8-6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唐宋名篇 唐诗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215-216
3、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201

guòshāncūn

wángjiàn tángdài 

míngliǎngjiā zhúcūnbǎnqiáoxié 
xiānghuàncán xiánzhezhōngtíngzhīhuā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
惊晓漏,护春眠¹。格外娇慵(yōng)只自怜。
译文:窗外屋檐在滴水,在演奏着大自然的鸣奏曲。滴滴答答,那是春天的声音。这一首新曲,是谁谱就?每一个少女,都是一本唤不醒的日记。因为春暖花开,因为有些事情,她们喜欢少女闭上眼睛。
注释:¹惊晓漏二句:意谓清晓,漏声将人惊醒,但却依然贪睡。
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寄语酿(niàng)¹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译文:趁着明媚春光,和园中的花朵都打声招呼。告诉她们不能贪睡,要早些开放。推开碧纱窗,让那古琴的琴声再优雅一点,飘得再远一点?
注释:¹酿花:催花开放。

  此篇以少女的形象、口吻写春愁春感,写其春晓护眠,娇慵倦怠,又暗生自怜的情态与心理。

  春晨,窗外屋檐滴水的声音将她唤醒。一“惊”分明写出了女主人公些微娇嗔恼怒之意,分明睡得香甜,不料漏声扰人清梦,合是十分该死。本就恋梦,这一醒来方知春暖花开,正是春眠天气,遂倦意袭来,无法抗拒。且看这句“格外娇慵只自怜”,“娇慵”谓柔弱倦怠的样子,李贺《美人梳头歌》中就有“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的句子,想必本词的女主人公也同这位女子一样,满脸睡意,辗转反侧,别有一番风韵。而“格外”一词,更是把这位慵懒的女子渲染得楚楚动人,似有千般柔情。是也,春天是生命生长,万物复苏的季节,却也是春愁暗滋,风情难抑的时候,少女们面对着春日美景而暗自生怜,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现在,这位女子醒了。那么醒后干什么去呢?“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趁着明媚的阳光,和园中的花朵打招呼,催促它们早点绽放。的确,“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是美好的,亦是短暂的。遂要这个晨起的小女子,去催促百花你争我赶竞相开放,免得错过了这春意盎然的季节而后悔不迭。然后推开碧纱窗,好让自己优雅的琴声飘得更远一些。词写此处,这位少女的春感,已转悠远、朦胧,同时又挟有一分淡淡而莫名的愁思,可谓言尽意不尽,含蓄蕴藉而后留白深广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