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身不自量,温腹无恒拟。未能守封植,何能固廉耻。
疲身不自量,温腹无恒拟。未能守封植,何能固廉耻。
一经可人言,三冬徒戏尔。虚信苍苍色,未究冥冥理。
一经可人言,三冬徒戏尔。虚信苍苍色,未究冥冥理。
得彼既宜然,失之良有以。常言厌四壁,自觉轻千里。
得彼既宜然,失之良有以。常言厌四壁,自觉轻千里。
日夕聊望远,山川空信美。归飞天际没,云雾江边起。
日夕聊望远,山川空信美。归飞天际没,云雾江边起。
安邑乏主人,临卬多客子。乡乡自风俗,处处皆城市。
安邑乏主人,临卬多客子。乡乡自风俗,处处皆城市。
所见无故人,含意终何已。
所见无故人,含意终何已。

dōngjīngzhūxiànxiàzhèjiāng--xùn

shēnliàngwēnhéngwèinéngshǒufēngzhínéngliánchǐ

jīngrényánsāndōngěrxìncāngcāngwèijiūmíngmíng

ránshīzhīliángyǒuchángyányànjuéqīngqiān

liáowàngyuǎnshānchuānkōngxìnměiguīfēitiānméiyúnjiāngbiān

ānzhǔrénlínángduōzixiāngxiāngfēngchùchùjiēchéngshì

suǒjiànrénhánzhōng

何逊

何逊

何逊(466年—519年),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 1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¹千里又分歧。
译文: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注释:¹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重临事异黄丞相¹,三又(chù)²名惭柳士师³
译文: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
注释:¹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²三又:三贬。³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又。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yuán)¹时。
译文: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注释:¹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桂江¹东过连山²下,相望长吟有所思³
译文: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注释:¹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²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³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27-828 .
李廙为尚书左丞,有清德。其妹,刘晏妻也。晏方秉权,尝诣宅,延至室。晏见其门帘甚弊,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
李廙(yì)¹尚书左丞²,有清德。其妹,刘晏(yàn)妻也。晏方秉³权,尝诣宅,延至室。晏见其门帘甚弊(bì),乃令人潜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¹⁰,将以赠廙。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¹¹
译文:李廙担任尚书左丞时,有清廉的美德。他的妹妹是刘晏的妻子,刘晏当时正掌管大权,他曾经拜访李廙,李廙请他到家里坐。刘晏看到李廙的门的帘子十分破旧,就命令手下偷偷地测量门的长和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将要把它送给李廙。刘晏多次带着门帘去李廙家,都不敢提这件事就离开了。
注释:¹为:担任。²尚书左丞:官职名称。²方:正。³秉:执掌。⁴诣:拜访。⁵延:邀请。⁶弊:破旧。⁷潜:偷偷地。⁸度:量。⁹以:把(它)。¹⁰缘饰:修饰。¹¹去:离开。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国,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¹,共感秋色。废阁²先凉,古帘³空暮,雁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念上国,谁是、脍(kuài)(lú)江汉未归客。
译文:江水苍茫无际,眼望柳丝倦疲荷花愁凄,我跟柳荷共同感受到了秋意。荒废的楼阁先感到寒凉,陈旧的帷帘空垂着暮色,远飞的鸿雁最厌恶猛劲的风力。羁旅中企盼故园的消息,我爱故乡那映入眼帘的南山翠碧。眷念着京都,谁是那羁旅江汉、怀恋家乡美味的未归客?
注释:¹倦柳愁荷:柳枝荷花凋落的样子。²废阁:长久无人居住的楼阁。³古帘:陈旧的帷帘。⁴雁秋:雁飞的行秋。⁵信息:音信消息。⁶渠:你。⁷入眼:看上。⁸上国:首都。南宋京城临安。此泛指故土。⁹脍鲈:指鲈鱼脍。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家乡吴中的鲈鱼脍等美味,辞官归乡。后遂以鲈脍作为思乡的典故。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还又岁晚¹,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²。露蛩(qióng)³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bìn)毛白。年少俊游得,但可怜处,无奈苒(rǎn)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译文:很快又到了岁末,瘦骨嶙峋,临风而立,听着夜晚萧瑟的秋风,吹动起我心中的冷寂。夜露中蟋蟀叫得悲戚,一盏青灯照着冷屋,翻着书禁不住愁肠满腹,将两鬓染成了白色。年少时豪爽俊逸的游伴已完全断绝了消息。最使我可怜难堪的地方,使我痛楚无奈,柔弱的神魂惊悸,是在南浦采撷香草相送,是在雾绕烟迷的驿馆剪梅赠别!
注释:¹岁晚:岁未。²岑寂:寂寞,孤独冷清。³蛩:蟋蟀。⁴俊游:好友。⁵浑:还。⁶断:订约。⁷苒苒:柔弱的样子。⁸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⁹剪梅:用陆凯寄梅给范晔的典故。

  词以写景导入。“江水苍苍”三句是愁人眼中的秋色。江水浩渺而苍茫,秋天江潮常是最为壮观的,但在流放异乡的词人看来,江水仿佛离人之泪,纵使秋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倦柳愁荷”更是情景交融。秋霜以后,柳叶行将败落,已不是春夏时节的青翠欲滴,荷叶几个月来辛勤扶持着娇艳的荷花,这时花落叶老,往日的郁郁葱葱已不复存在,以至只留下听秋雨的“残荷”(别本“愁”即作“残”)。而这江、这柳、这荷,都感受到秋天的袭来。“废阁”、“古帘”与下文“清灯冷屋”都是写词人居所的。阁已“废”,却还住人;帘已“古”,却还挂着,可见词人生活的清贫。“雁程最嫌风力”句,“雁程”,指雁之行程。“嫌”,即怕。雁飞最怕风大,逆风飞翔,吃力而难停歇,自然也就不能捎来故园信息。史达祖原籍是北宋故都汴梁,但他生于高宗绍兴末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南宋都城临安度过的,其亲友也大都在那里。这里的“故园”,应指其西湖边葛岭一带的家园。“爱渠入眼南山碧”一句是忆旧。“渠”,即它。

  “南山”在临安是实有的,大旗山北有一座高四十余丈的山即名南山,山上有杜牧墓。西湖周围尚有南屏山、南高峰,皆可谓之“南山”,但这里当是泛指居所南面的群山。词人身处贬所,故格外留恋过去临安的家居生活。一“爱”字,一“碧”字,与上文贬所景象之感情色彩成了鲜明对照。“念上国”一句,明白道出所念乃是京都。词人尽管身遭不幸,而忠君爱国之心并未改变。“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一句,乃反躬自问,这江汉未归之客实指词人自己。“江汉”指长江、汉水间的地域。如杜甫在江陵(今属湖北)作诗自称“江汉思归客”,即指旅居在江、汉之间。此词的“江汉未归客”字面亦当本于杜诗。“脍鲈”用晋人张翰的典故。张翰任齐王冏之东曹椽,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命驾归。

  作者以张翰自诩,但却不能如张翰之全身远祸。宋代官员得罪流放远州,轻者送某州居住,稍重曰安置,又重曰编管,皆指定居住地,受地方官约束,不得自由行动。况且他是鲸面流放,身不由己,有家难归,并非留恋爵禄。词写至此,词情更为抑郁,便由伤秋怀乡转而感伤不幸身世。

  过片句以“还又”二字作过渡,更进一层。苍苍江水,倦柳愁荷,已使江汉未归之客黯然神伤,又值“岁晚”,况是“瘦骨临风,夜闻秋声”,故倍增孤寂之感。“岁晚”,犹岁暮。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以后,一年过去大半,仿佛日之黄昏,无怪乎杜甫《秋兴》诗中“一卧沧江惊岁晚”即谓深秋为“岁晚”。“瘦骨”二字道出词人贬中体貌枯槁,精神憔悴。

  “夜闻”二句写客中的所闻所感。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而称“秋声”。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暮志铭》谓“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乃西风吹动树木所发。“岑寂”,为冷清、寂寞之意。词人孤身羁旅,对萧瑟之秋风,萌发寂寥之情。

  此情既是触景而生,也是贬谪中的爱国志士无往而不在的身世之感的真实流露。词人一心报效祖国,他曾“每为神州未复”(《龙吟曲》)而忧心忡忡,也曾幻想“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满江红》),更希望有一天能“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满江红》)。但他寄予厚望的开禧北伐失败了,主战者的头颅成了向敌人讨好的贡品,当时的形势诚如王夫之《宋论》指出的:“侂胄诛,兵已罢,宋日以坐敝而讫于亡。”国事一日不如一日,有着报国之心的词人不能无动于衷。但眼前的现实却如此冷酷:“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蛩即蟋蟀,秋露降下,蟋蟀悲鸣,仅有冷屋中的一盏孤灯与词人相伴,只能以“翻书”来打发这漫漫长夜。屋是冷的,阁是破的,词人的心也是碎的。他忧国伤时,故愁得鬓发都白了。曾几何时,公元1201年(嘉泰元年)张镃为他的词集作序时还称他“郁然而秀整”,且“须发未白”,时间过去不多几年,他竟然已“瘦骨临风”、“鬓毛白”。其实他这时还不到五十岁,却已早衰。他早年也曾到过江汉一带,当时正值青春年少,与好友们相约嬉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可是此时贬谪故地,却是万般无奈,惊魂不定。史弥远政变的刀光剑影仿佛还在词人眼前晃动。继韩侂胄遇害后,丞相陈自强也被贬死雷州,北伐主帅苏师旦被处斩于韶州。史弥远虽对外只会腆颜事敌,但对政敌的迫害却从不手软。这时,史达祖在贬所会不会受到新的迫害只有天才知晓,但这种威胁是无时不在的。他既无辛弃疾那样的雄才大略,性格上也缺少稼轩的英雄气概,在这首词中也不难看出。

  “苒苒”二字乃柔弱之意,“苒苒魂惊”,正透出他性格上软弱的一面。故当其客中送客之际,只能一洒志士之泪,却无一壮语赠别,连牢骚也不敢发。后结二句,为送别寄远之辞。“南浦”指南面的水边。《离骚》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又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借“南浦”而点出送别之意。“烟驿”,指词人之居所,与前文之“废阁”、“冷屋”同义。“剪梅”乃寄远常用之典。据《荆州记》载,“陆凯、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因无所有而折梅寄远已属可叹,何况词人身处贬所,寄远之际更多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情。词即在这哀怨之中结束了,更显得一往情深。

  从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看,也是颇具特色的。词人身遭不幸,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郁积于胸,不可不言而又不可明言,故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凉的风格和回环往复、虚实相间的抒情结构。词人深沉哀怨之情是历历可感的。“雁程最嫌风力”、“无奈苒苒魂惊”等语,都写得沉郁深挚,颇为感人。梅溪词受清真影响,在章法结构上常常通过种种回忆、想象、联想等手法,前后左右,回环吞吐地描摹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看到的和想到的融于一篇。这一特点,在他被贬流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首词正是如此。词中之江水、柳、荷、废阁、古帘、清灯冷屋,都是实景,而“受渠入眼南山碧”,“年少俊游浑断得”则是回忆与想象,全词以伤秋怀归贯穿全篇,虚虚实实,欲言又止,摇曳生姿,朦胧而不晦涩,这就比直抒胸臆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含蓄蕴藉是沉郁风格的又一表现。结尾数句,既点明是送别友人,又将未了之情引起读者遐想,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显得含意隽永,余音不绝。清人对此词非常推崇,推它为《梅溪词》的杰作,显然是有见地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834-1837页 .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254-255页 .

qiū ·jiāngshuǐcāngcāng

shǐ sòngdài 

jiāngshuǐcāngcāng wàngjuànliǔchóu gònggǎnqiū fèixiānliáng liánkōng yànchéngzuìxiánfēng yuánxìn àiyǎnnánshān niànshàngguó shuíshì kuàijiānghànwèiguī 
háiyòusuìwǎn shòulínfēng wénqiūshēng chuīdòngcén qióngbēi qīngdēnglěng fānshūchóushàngbìnmáobái niánshàojùnyóuhúnduàn dànliánchù nàirǎnrǎnhúnjīng cǎixiāngnán jiǎnméiyān驿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太虚¹生月晕(yùn)²,舟子知天风³
译文: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注释:¹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²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³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挂席¹候明发²,渺(miǎo)漫平湖中。
译文: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注释:¹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²明发:天亮,拂晓。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中流见匡阜(fù)¹,势压九江²雄。
译文: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注释:¹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²九江:即指浔阳江。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黤黕 一作:黯黮)
(yǎn)(dǎn)¹凝黛²色,峥(zhēng)(róng)³(shǔ)。(黤黕 一作:黯黮)
译文: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注释:¹黤黕: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²凝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³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⁴当:耸立。⁵曙空:明朗的天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香炉¹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译文: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注释:¹香炉: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久欲追尚子¹,况兹怀远公²
译文: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注释:¹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²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我来限¹于役²,未暇息微躬³
译文: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注释:¹限:束缚。²于役:有事远行。³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淮海途将半,星霜¹岁欲穷。
译文: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注释:¹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寄言岩栖(qī)¹,毕趣²当来同。
译文: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注释:¹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²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席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席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显得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东晋高僧慧远,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席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显露出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是因为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如今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末两句暗寓出诗人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诗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席一斑。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席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席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75-76
含春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
含春¹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
译文:春花绽放笑颜,花心透出艳丽。蒙蒙细雨中,微风拂过,柳条千娇百媚,柔弱可人。
注释:¹含春:含着春色。
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
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
译文:难得没有能与之相比的,这春花翠柳,就好像美人醉酒时红红的小脸,跳舞时灵动的腰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