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竹微闻钟磬音,墙头脩绿冷阴阴。
隔竹微闻钟磬音,墙头脩绿冷阴阴。
山迎初日花枝靓,寺里清潭塔影深。
山迎初日花枝靓,寺里清潭塔影深。
吾道萧条三已仕,此行衰病独登临。
吾道萧条三已仕,此行衰病独登临。
简书催得匆匆去,暗记风烟拟梦寻。
简书催得匆匆去,暗记风烟拟梦寻。

chāohuà--wángtíngyún

zhúwēiwénzhōngqìngyīnqiángtóuxiū绿lěngyīnyīnshānyíngchūhuāzhījìngqīngtányǐngshēn

dàoxiāotiáosānshìxíngshuāibìngdēnglínjiǎnshūcuīcōngcōngànfēngyānmèngxún

王庭筠

王庭筠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 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更羸与魏王处高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之下。更羸谓王曰:“其飞徐鸣悲。飞徐者帮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来,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gēng)(léi)¹与魏王处高台之下,仰见²飞鸟。更羸谓魏王:“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³,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之下。更羸谓王曰:“其飞徐鸣悲。飞徐者帮疮(chuāng)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来,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译文:有一回,更羸随魏王站在高台下,抬头望见一只鸟翩翩飞来。更羸告诉魏王说:“我可以虚拉弓弦,替大王把这只鸟射下来。”魏王疑惑地问:“你的射术竟能达到这样神奇的地步吗?”更羸自信地说:“能!”过了一会儿,大雁从东方飞临高台上空。更羸张弓拨弦,大雁应声落地。更羸说:“这只大雁飞翔缓慢而鸣声悲切。飞得慢,是创伤疼痛所致;叫声悲,是失群太久的缘故。创伤未愈而惊心又未定,听到攻击它的弓弦的响声,它一定要拼命往上高飞,结果因旧伤复发而跌落下来。”
注释:¹更羸: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大臣,著名的射箭能手。²见:看见。³有间:片刻,有一会儿。⁴徐:缓慢。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林庐¹烟不起,城郭(guō)岁将穷²
译文:登上黄楼后看到林中房舍已无炊烟缭绕,年底的这场大雪把城郭打扮得分外妖娆!
注释:黄楼:元丰年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于徐州城东门,称为黄楼。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¹林庐:林中房舍。²岁将穷:指年底,岁暮。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云日明¹松雪,溪山进²晚风。
译文:阳光透过云层照在松枝积雪上明亮闪耀,晚风吹来,溪水波光闪,青山响松涛。
注释:¹明:明亮。²进:指风吹进。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¹
译文:行进在小道上好像在画中行走,我正在吟咏,鸟雀一瞥即掠过。
注释:¹鸟度醉吟中:是说诗人正在吟咏,鸟雀一瞥即掠过。“度”通“渡”。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¹
译文:当年王徽之雪夜访戴逵,船到剡溪兴尽而返,不去拜访友人。我宁可不去拜访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
注释:¹“山阴兴”两句:指《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戴公:本指戴逵,这里指友人张仲连。

  这是一首登高寄友之作,前两联写黄楼所见景色,围绕题中“雪后”二字。第三联在写景中插入自己,使物我交汇,情景合流。最后将旧典翻新,写对友人负山居士的思念。全诗写景细腻精致,写情深远绵邈,冲淡闲远。其中第二联更是陈师道炼句的典例,历来备受赞誉。

  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林中屋舍已无炊烟缭绕,可知是向晚时分,正因为烟雾散净,所以林间茅庐历历在目,极目远眺,有一种广漠荒寒之感。这一切,加上城垣上的积雪,预示一年将尽。这两句表面上来是寻常写景,然而颇切合雪后登楼的情景。此二句,如同唐代祖咏的名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颔联的写景更表现出陈师道烹字炼句的功力。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溪水纵横的山间吹进晚风,又带来了阵阵寒意。这一联一字一意,绝无冗赘之语。“日”并非普通的日,而是“云日”,这就将雪后薄云遮日的景象表现了出来;“雪”是“松雪”,描绘出一幅青白交映的松雪图;“山”为“溪山”,“风”是“晚风”,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诗眼“明”、“进”维系,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好像都变活了,令人如见雪景,如闻风声。

  颈联也是写登楼所见,然而“醉吟中”三字归到诗人自己,人和景物融合在一起。此联下语平淡,明白如话,然而对仗工稳,虽不像前一联那样颇见锻炼之工,然而意趣横生,诗人放达的高情逸兴已跃然纸上。李白《清溪》诗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是为陈师道此联所本。但李诗本写山水之秀美,以明镜状水,屏风状山;而陈诗乃写登楼所见之冬景,故易“明镜”为“图画”,变。屏风”为“醉吟”。虽不及李诗之清丽秀婉,然亦另有新意。尤其是“鸟度醉吟中”,似乎鸟之飞来亦属有意入诗,乎添了一种奇趣。有此—句,则不止于静态的描状,不只是置身于景物之外,而且物我交融,互为映衬。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都被置于同一个画框之中,与林庐低烟、松枝积雪、溪山晚风一起,共同构成一幅层次颇为丰富的岁暮雪景图。

  尾联用晋人王子猷事,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据《晋书》,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夜雪初霁,忽然忆及住在剡溪的朋友戴逵,就乘小船前去看他,隔夜才到了剡溪,但又不去登门拜访故友,却返舟回去,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个雪夜访戴的故事历来为诗人墨客广泛称引,用采表现高人雅士的逸兴。陈师道在这里更深一层发掘其意义。意指王徽之因访戴逵而起访问之兴,兴尽之后,忆戴逵的念头亦平息。而诗人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此二句,既可见诗人冲淡的情怀,又可见其友情的诚笃,把这个用滥了的典故翻出了新意。而且这里既契合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可见陈师道用典的精密。 [4-5]

  全诗结构谨严,写景则精微细腻,写情则深远绵邈。前六句的景带有情,从而使后两句怀人之情更显得冲淡闲远。清代王士稹论诗标举神韵,所以不喜欢江西诗派的诗,但唯独对此诗赞不绝口,这是因为本诗虽然在艺术手法上是典型的江西诗派家数,但在感情的流露及景观的表现上却神韵天然,清新淡泊。

参考资料:
1、 张海明著.林下风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226-228
2、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51-652页
3、 李梦生解.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49-150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襛(nóng)¹矣,唐棣(dì)²之华(huā)?曷(hé)³不肃雝(yōng)?王姬之车。
译文:怎么那样秾丽绚烂?如同唐棣花般美妍。为何喧闹不堪欠庄重?王姬出嫁车驾真壮观。
注释:召(shào)南:指周朝自陕以西的南方诸侯国之地。召,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襛:浓艳、盛大貌。²唐棣:树木名,又作棠棣、常棣。³曷:何。⁴肃雝:庄严雍和。雝,同“雍”,雍容安详。⁵王姬:周王的女儿或孙女,姬姓,故称王姬。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¹?平王之孙²,齐侯之子³
译文:怎么那样地秾丽绚烂?如同桃花李花般娇艳。平王之孙容貌够姣好,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
注释:¹华如桃李:如桃李之花,红白艳丽。²平王之孙:周平王的孙女。一说周平王的外孙女。平王:东周平王姬宜臼。³齐侯之子:齐国国君的公子。一说“齐侯之子”与“平王之孙”指同一人,即齐侯的女儿,平王的外孙女。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其钓¹²何?维丝伊³(mín)。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译文:什么东西钓鱼最方便?撮合丝绳麻绳成钓线。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平王之孙容貌够娇艳。
注释:¹钓:钓鱼的工具。这里专指钓鱼的线,比喻王侯贵族互相联姻,如丝之和。²维:语助词,有“为”的意思。³伊:语助词,有“是”的意思。⁴缗:多条丝拧成的丝绳,喻男女合婚。一说钓绳。。

  《何彼秾矣》一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美王姬”之作,云:“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雍之德也。”古代学者多从其说,朱熹《诗集传》也说:“王姬下嫁于诸侯,车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挟贵以骄其夫家,故见其车者,知其能敬且和以执妇道,于是作诗美之。”近现代学者大都认为是讥刺王姬出嫁车服奢侈的诗。高亨《诗经今注》却认为是“周王王的孙女出嫁于齐襄公或齐桓公,求召南域内诸侯之女做陪嫁的媵妾,而其父不肯,召南人因作此诗”。袁梅《诗经译注》又持新说,以为是男女求爱的情歌,诗中的“王姬”、“王王之孙”、“齐侯之子”不过是代称或夸美之词。此诗应是为王王之孙与齐侯之子新婚而作,在赞叹称美之余微露讽刺之意。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极力铺写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首章以唐棣花儿起兴,铺陈出嫁车辆的骄奢,“曷不肃雝”二句俨然是路人旁观、交相赞叹称美的生动写照。次章以桃李为比,点出新郎、新娘,刻画他们的光彩照人。“王王之孙,齐侯之子”二句虽然所指难以确定,但无非是渲染两位新人身份的高贵。末章以钓具为兴,表现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婚姻美满。

  “通篇俱在诗人观望中着想”(陈继揆《读诗臆补》),全诗在诗人的视野中逐渐推移变化,时而正面描绘,时而侧面衬托,相得益彰。从结构上说,全诗各章首二句都是一设问、一作答,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前后上下,分配成类,是诗家合锦体”(同上)。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每章首二句,一若以设谜为问,一若以破谜为答,谐讔之类也。此于《采蘩》、《采苹》之外,又创一格。此等问答体,盖为此时此地歌谣惯用之一种形式。”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8-49页

nóng

míng xiānqín 

nóng tángzhīhuā yōng wángzhīchē 
nóng huātáo píngwángzhīsūn hóuzhī 
diàowéi wéimín hóuzhī píngwángzhīsūn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结束¹浮云²³,翩(piān)出从戎。
译文:装束完毕跨上轻捷的骏马,马儿轻快奔驰慷慨从戎。
注释:塞下曲:汉乐府《横吹曲》有《出塞》《入塞》,多写边塞的战斗生活。唐代新乐府之《塞上曲》《塞下曲》均来源于此。¹结束:装束完毕。²浮云:良马名。相传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其一名浮云。³骏:好马。⁴翩翩:形容驰马形态轻疾生动。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且凭天子怒¹,复倚²将军雄。
译文:倚仗着天子的威严发怒,又倚仗将军的英迈豪雄。
注释:¹天子怒:《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²倚:倚仗。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万鼓雷殷(yǐn)¹地,千旗火生风。
译文:万鼓齐鸣如同雷震天地,千旗飘荡犹如烈火生风。
注释:¹殷:震动,震动声。司马相如《上林赋》:“殷天动地。”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日轮¹驻霜戈(gē)²,月魄³悬雕弓
译文:日光辉映着霜雪般的剑戈,悬空之月好像一张雕刻着图案的弓。
注释:¹日轮:日形如轮,指太阳。南北朝庾信《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²霜戈:指闪闪发光的戈、矛等兵器。³月魄:初生之月。也泛指月亮。梁简文帝《相宫寺碑铭》:“珠生月魄,钟应秋霜。”⁴雕弓:雕刻着图案的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青海¹阵云²(zā)³,黑山兵气冲。
译文:边境荒漠上空的乌云叠起如兵阵,黑山上的戈矛杀气直冲天穹。
注释:¹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境内。这里泛指边远荒漠之地。²阵云:言云叠起如兵阵。³匝:环绕。黑山:山名。在今陕西榆林西南。唐调露初年(679),裴行俭大破突厥条部于此。这里泛指边塞要地。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战酣太白¹高,战罢旄(máo)²空。
译文:唐军酣战之际太白星在夜空高悬,战罢髦头星落得一场空。
注释:¹太白:即金星,又名启明星、长庚星。《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战伐,常用以比喻战事。²旄头:星宿名,即昴(mǎo)宿。《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髦头星象征敌必败。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译文:从戎万里的勇士不怕死,谁知一时竟然获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画图麒麟阁¹,入朝明光宫²
译文:我的真容也画在麒麟阁,皇帝召见我入朝明光宫。
注释:¹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该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²明光宫:汉代宫名。代指皇帝临朝的宫殿。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大笑向文士,一经¹何足²³
译文:面对着文士我开怀大笑,《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哪里值得探究到底!
注释:¹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²何足:哪里值得。³穷:探究到底。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古人昧(mèi)¹此道,往往成老翁。
译文:古人不能明白此中玄妙,往往蹉跎一生就成白发老翁。
注释:¹昧:愚昧,不懂。

  这是一首歌颂大丈夫从军赴边、生死搏战、凯旋受赏的诗。全诗表现出主人公从戎报国、立功边域的远大理想,赞扬了他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语言明快、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意蕴深长。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推到读者面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此诗起调显然受到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但不同的是《白马篇》在“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突起之后,却以慢笔插入“借问谁家子”以下大段铺陈,写“游侠儿”的生平和高强武艺。高适却将这些一概摒弃,快人快语,一腔豪气,一泻到底。所以,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理直气壮。再加上“将军”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已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万鼓凭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删掉,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突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万鼓齐鸣,犹如惊凭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冲山岳,群峰为之晃动。这样神勇的军队,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文势至此高潮,陡然收住,如截奔马,使之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一般说来,在文势的高潮突转,比较难以为继,它必将聚集起更大的力量,才能再掀波澜,否则就有龙头蛇尾之弊。不过这种担心对高适来说显然是多余的。他的万斛豪情,不如此就不能尽情发泄,故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为直接参战的主人公,他的理想就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搏击,是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追求而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最高奖赏。因此,他被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鼓舞,为自已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自然,对于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英雄豪语,把主人公安边定远的壮志、豪宕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既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感情的洪流愈泻愈强,毫无衰减,如骏马注坡,不可羁勒。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518-520
綵服鲜华觐渚宫,鲈鱼新熟别江东。
綵服鲜华觐渚宫,鲈鱼新熟别江东。
刘郎浦夜侵船月,宋玉亭春弄袖风。
刘郎浦夜侵船月,宋玉亭春弄袖风。
落落精神终有立,飘飘才思杳无穷。
落落精神终有立,飘飘才思杳无穷。
谁人世上为金口,借取明时一荐雄。
谁人世上为金口,借取明时一荐雄。
这首诗的首联前四句通过想象,写刘秀才归家的情景,突出了刘秀才德才兼备的品行。首联用“彩服鲜华”用了老莱娱亲的典故,表达了对朋友孝心的赞美;颔联用了刘备和宋玉的典故,赞美了朋友的才华,颈联“精神终有立”“才思杳无穷”直接描写刘秀才才华过人;尾联抒发自己的感慨,“谁人世上为金口,借取明时一荐雄?”谁能一开金口推荐他呢?表达了对刘秀才才华无处施展的惋惜之情以及对有人能赏识他的才华的渴望。 情感: ①表达了对朋友刘秀才品德和才华的赞赏。 ②表达了对刘秀才才华无处施展的惋惜。 ③表达了对能赏识并推荐刘秀才的伯乐的渴望。

sòngliúxiùcáiguījiānglíng--

cǎixiānhuájìnzhǔgōngxīnshúbiéjiāngdōngliúlángqīnchuányuèsòngtíngchūnnòngxiùfēng

luòluòjīngshénzhōngyǒupiāopiāocáiyǎoqióngshuírénshìshàngwèijīnkǒujièmíngshíjiànx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