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君山孤棹游,如今尽室石城州。明年白发桑榆日,何地青山萸菊秋。
去岁君山孤棹游,如今尽室石城州。明年白发桑榆日,何地青山萸菊秋。
客气已为强弩末,宦情空绕大刀头。果成问舍求田策,未让元龙百尺楼。
客气已为强弩末,宦情空绕大刀头。果成问舍求田策,未让元龙百尺楼。

guǐjiǔ--yáosuì

suìjūnshānzhàoyóujīnjǐnshìshíchéngzhōumíngniánbáisāngqīngshānqiū

wèiqiánghuànqíngkōngràodāotóuguǒchéngwènshěqiútiánwèiràngyuánlóngbǎichǐlóu

姚燧

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 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楚山¹秦山²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译文:楚山和秦山之上都有白长,白长到处长久地跟随着您。
注释:¹楚山:这里指今湖南地区,湖南古属楚疆。²秦山:这里指唐都长安,古属秦地。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xiāng)¹
译文:长久跟随您,您进入楚山里,白长也跟着你渡过了湘水。
注释:¹湘水:湘江。流经今湖南境内,北入长江。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湘水上,女萝衣¹,白云堪(kān)²卧君早归。
译文:湘水之上,有仙女穿着萝衣,白长在那里可以停留,愿你早些找到归宿。
注释:¹女萝衣:指的是屈原《九歌·山鬼》中的山中女神。²堪:能,可以。

  诗命题为“白云歌”,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了。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这首诗直接从白云入手,不需费词,一下子便把人们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

  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这首送别诗不再从别的方面申叙离情,只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便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读者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在不言之中。胡应麟说“诗贵清空”,又说“诗主风神”(《诗薮》),这首诗不直写隐者,也不咏物式地实描白云,而只把它当做隐逸的象征。因此,是隐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隐者,真正达到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方弘静说:“《白云歌》无咏物句,自是天仙语,他人稍有拟象,即属凡辞。”是体会到了这一妙处的。

  这首歌行运笔极为自然,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首句称地,不直言秦、楚,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相应,气氛谐调,增强隐逸色调;而且古人以为云触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择字之妙,一笔双关。当诗笔触及湘水时,随事生情,点染上“女萝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山鬼爱慕有善行好姿的人,“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汉代王逸注云:“所思,谓清洁之士若屈原者也。”这里借用这一故实,意谓湘水对洁身修德之人将以盛情相待,进一步渲染了隐逸地的可爱和归者之当归。而隐以屈原喻归者,又自在言外。末句一个“堪”字包含无限感慨。白云堪卧,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这个“堪”字,“君早归”三字虽极平实,也含有无限坚定的意味了。表现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锋芒。

  此诗采用了歌体形式来表达倾泻奔放的感情是十分适宜的。句式上又多用顶真修辞手法,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参考资料:
1、 孙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7-268

báiyúnsòngliúshíliùguīshān

bái tángdài 

chǔshānqínshānjiēbáiyún báiyúnchùchùchángsuíjūn 
chángsuíjūn jūnchǔshān yúnsuíjūnxiāngshuǐ 
xiāngshuǐshàng luó báiyúnkānjūnzǎoguī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¹宋郁²、安定³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宋、士坚、利辩、道深、道建¹⁰、神照、云皋(gāo)、息慈、寂然¹¹凡十七人,自遗爱¹²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¹³,憩(qì)峰顶¹⁴,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¹⁵,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¹⁶,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¹⁷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¹⁸一世界者。因口号¹⁹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²⁰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²¹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²²屋壁,见萧郎中存²³、魏郎中弘简²⁴、李补阙(quē)²⁵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²⁶至山门²⁷,曾²⁸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²⁹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jiē)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译文:我与河南的元集虚,范阳的张允中,南阳的张深之,广平的宋郁,安定的梁必复,范阳的张特,东林寺的出家人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共十七人,从遗爱寺旁边的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和西林寺,抵达了化成寺,然后在峰顶院歇息一会,再登上香炉峰,在大林寺住宿。大林寺在僻远的地方,人迹罕至。寺周围有许多清澈的流水、青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和细瘦的竹子。寺里只有板隔的房间和木制的器具,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由于山高地深,季节转换得很迟,按时令已是初夏四月,天气还像正二月一般。梨树、桃树才刚刚开花,山涧中的青草还未长高,人物风俗气候与平地的村落都不一样,初到这儿恍忽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我口占绝句一首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会儿我们遍观了房间的墙壁,看见萧存郎中、魏弘简郎中、李渤补阙三人留下的姓名和文句,于是与集虚他们叹道:这里确是庐山首屈一指的地方。由驿路到寺门,还不足半日的路程,但自从萧、魏、李三人到此游览之后,至今相隔将近二十年了,二十年间这里一片寂寥,再也没有来游览的人。哎,人们忙于追名逐利而冷落了大自然的美景,名利对人的诱惑是如此强烈啊!
注释:¹广平:县名。今属河南。²宋郁:其人不详。³安定: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泾北。⁴梁必复:其人不详。⁵张特:其人不详。⁶沙门:佛教名词。梵文Shramana之音译。勤修善法、息灭恶法之意。佛教用以指依戒律出家修道之人。⁷法演:其人不详。⁸智宋:即《草堂记》中的宋。⁹士坚:《草堂记》中的坚。¹⁰利辩、道建:僧神凑的弟子。¹¹道深、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其人均不详。¹²遗爱:遗爱寺。寺名,位于庐山香炉峰下。¹³化城:上化成寺。在庐山讲经台北。为晋代所建。¹⁴峰顶:峰顶院。陈舜俞《庐山记》卷三:“过香炉峰,至峰顶院。院旁盘石极平广。下视空阔,无复障蔽。”¹⁵孟夏:即阴历四月。孟,四季的第一个月。¹⁶华:开花。动词。¹⁷聚落:村落。人的聚居地。¹⁸造:往,到。¹⁹口号:犹口占。信口吟成之意。²⁰芳菲:指花草。²¹长:常。²²周览:遍看。²³萧郎中存:萧存,字伯诚,萧颖士之子。²⁴魏郎中弘简:魏弘简,字裕之。累官至户部郎中。年四十七无疾而卒。郎中:官名。唐至清为各部尚书的属官,分掌各司事务,是位于尚书、侍郎、丞之下的中级官员。²⁵李补阙渤:李渤,字溶之。尝偕仲兄涉隐居庐山。元和九年(814)以著作郎征,岁余迁补阙。补阙,官名。以规谏皇帝、举荐人员为职责。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²⁶驿路: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而修筑的大道。沿路设驿站。²⁷山门:佛寺的大门。佛寺多在山中,故称。²⁸曾:还。²⁹垂:将近。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时元和十二年¹四月九日,乐天序。
译文: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作序。
注释:¹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元和,唐宪宗年号。

  这篇文章就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语言平易浅切,但是用语却很准确,描写生动形象,极富诗一样的美感。文章的重点是描写那里不同于山下的季节气候和幽美的景色,发抒了自己的感慨。全文文笔简洁,格调清新,并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韵味隽永。

  文章开始一段写去游大林寺所经过的地方,从“自”字开始,连用了“历”、“抵”、“憩”、“登”、“宿”等几个动词,既把所到地方交代得清清楚楚,又把沿途迤逦而行,走走停停的情状描写得非常简练传神,描绘了他们一行人在山间有说有笑、愉快行进的情景。

  作者先以“穷远”、“人迹罕到”记叙了大林寺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接着记叙了大林寺周围有许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清澈的泉流,苍劲的怪石,青翠的短松,浓密的瘦竹,显得大林寺格外清幽。

  接着又记叙了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作者进入大林寺时是孟夏四月,正当大地春归,芳菲落尽之时,而这里却像早春二月,春意始盛,生机勃勃。梨花、桃花正盛开,周围长着毛茸茸的绿绿的短草,这里的景物、节候与山下完全不同。作者看到此景,感觉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即兴赋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抒发了大林寺胜景给他所带来的特殊感受。

  进而写作者。周览屋壁”,观赏了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写下的文句。这里乍看似乎是写景,细读则知语尽而意未尽。作者见大林寺风景如此优美,而游者甚少,故而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用“嗟乎”二字,引出“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一句,立见警动之感。因为,自李渤等三人在大林寺壁上题句以后,二十年来之所以“寂寥无继来者”,乃是由于世人看重的不是高尚的人生情趣,不是林泉之乐,而是追逐名利,趋炎附势。此刻,作者联想到自己因直上封章,受到诬陷、打击而遭贬谪,然而却得以游赏大林寺的奇景,所以在感叹世风的同时,内心深感欣慰,显现出美的心灵。

  咏大林寺的绝句,第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由点及面,以斑见豹,借山寺桃花写深山的特有的景色;三、四句“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前两句基础上抒发情感,突破了惜时伤春的老框框,自然地流露出诗人的内心喜悦。前两句是实写山景,后两句用虚笔,进一步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 陈元垲编.庐山历代游记选择: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19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第205页
3、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196页

yóulín

bái tángdài 

    nányuán fànyángzhāngyǔnzhōng nányángzhāngshēnzhī guǎng广píngsòng āndìngliáng fànyángzhāng dōnglínshāményǎn zhìmǎn shìjiān biàn dàoshēn dàojiàn shénzhào yúngāo  ránfánshírén àicǎotángdōng 西èrlín huàchéng fēngdǐng dēngxiāngfēng 宿lín línqióngyuǎn rénhǎndào huánduōqīngliúcāngshí duǎnsōngshòuzhú zhōngwéibǎn sēngjiēhǎidōngrén shāngāoshēn shíjiéjuéwǎn shìmèngxià zhēng èryuètiān shāntáoshǐhuā jiàncǎoyóuduǎn rénfēnghòu píngluòtóng chūdào huǎngránruòbiézàoshìjièzhě yīnkǒuhàojuéyún rénjiānyuèfāngfēijìn shāntáohuāshǐshèngkāi chánghènchūnguīchù zhīzhuǎnzhōnglái ér zhōulǎn jiànxiāolángzhōngcún wèilángzhōnghóngjiǎn quēsānrénxìngmíngshī yīnbèitàn qiěyuē  shíkuāngjìng yóu驿zhìshānmén zēngbànchéng xiāo wèi yóu dàijīnchuíèrshínián zhě jiē míngzhīyòurén  

    shíyuánshíèrniányuèjiǔ tiān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麦浪翻晴风飐(zhǎn)¹,已过伤春²候。因甚为他成僝(chán)(zhòu)³?毕竟是春迤(yǐ)(dòu)
译文:夏至春归,伤春的时节已经过了,而他还在因为什么烦恼?原来是伤春意绪仍在,春愁挑逗。
注释:四和香:词牌名,又名四犯令。双调,上、下片各四句,五十字,句句押仄声韵。¹风飐柳:风吹动柳条。飐,风吹物使其颤动摇曳。²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³僝僽:憔悴。⁴迤逗:汪刻本等作“拖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红药阑(lán)¹边携素手²,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译文:记得当年在芍药花下牵你的手,那耳畔暖语更胜美酒。好不容易盼到了繁花似锦的时候,可如今孤独的人却更加憔悴、消瘦。
注释:¹红药阑:红芍药花之围栏。²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此篇写伤春怀人意趣,温柔旖旎。“麦浪翻晴风贴柳,已过伤春候”风中绿麦,似是海浪,涟涟无边,清香幽幽;杨柳飐飐,随风飘扬。“麦浪”、“风飐柳”说明春去夏来,伤春季节已过。起二句,格调清新健朗,似表明作者内心也是自有一番愉悦之情的。但果真如此吗?“因甚为他成僝僽”,“僝僽”即憔悴,愁苦,周紫芝《宴桃源》词有“宽尽沈郎衣,方寸不禁僝僽”由此可知“僝僽”绝非一般的忧愁、烦恼,而是因哀愁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是柳永所说的“衣带渐宽”。然而毕竟“已过伤春候”,既然为春感伤的时候早已过了,那词人为何还落寞依然?

  这一点,词人似乎并不自知,所以才会有“因甚”的“扪心自问”。但真的不知吗?“毕竟是春迤因”,上阕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就有了下阕的回忆之语。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此二句承“春迤因”而来,点明烦恼之由。这两句是缅怀当初两人幽会情景: 犹记那日,在开满殷红芍药的阑边,他携起了她的素手,而她也不避闪,温言软语,笑意满眸。这一切如今想来,令人动情,亦使人伤感。“红药”,即芍药,“红药阑”即古诗词中常提及的芍药栏,药栏,亦泛指花栏。最早见于南朝梁庾肩吾《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南宋赵长卿《长相思》中有:“药栏东,药栏西。记得当时素手时”。《牡丹亭》里也有:“转过那芍药栏前”。

  “盼到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结二句再转回写此时之情景与感受,盼到花铺似绣,却仍不能相见,翻转之中更透过一层地表达出斯人独僬悴的情态,苦恋的悲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04-205

xiāng··màilàngfānqíngfēngzhǎnliǔ--lánxìng

màilàngfānqíngfēngzhǎnliǔguòshāngchūnhòuyīnshénwèichéngchánzhòujìngshìchūndòu

hóngyàolánbiānxiéshǒunuǎnnóngjiǔpàndàoyuánhuāshìxiùquègèngchūnqiánshòu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清风无力屠(tú)¹得热,落日着翅²飞上山。
译文:清风没有力量驱赶暑天的炎热,那西坠的太阳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
注释:¹屠:屠杀。这里意为止住、驱除。²着翅:装上翅膀。这里形容太阳腾空,久久不肯下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人固已惧江海竭(jié),天岂不惜河汉干?
译文:人们个个担心这样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昆仑¹之高有积雪,蓬莱²之远常遗³寒。
译文: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遥远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的清凉。
注释:¹昆仑:昆仑山,中国西部高山,传说为擎天柱,是神仙东王公、西王母居住的地方。²蓬莱:传说中海中三仙岛之一。³遗:留存。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译文: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

  此诗的开篇便不同凡响:“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前句写“清风”,凉爽的风对驱暑显得无能为力,是指清风小而无力驱暑,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这句中的“屠”字下得尤为精妙。“屠”,是杀掉的意思。“屠得热”,即使“热”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恨暑热的情感。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画面:时值酷暑,大旱不雨,小河干涸了,土地龟裂了,禾苗枯萎了,而太阳又偏偏不肯下山,炎气蒸腾,热得人们坐立不安。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可见,“人固已惧江海竭”还包含的潜台词:人们最害怕的还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无力解决的生计问题。紧扣住了诗题“暑旱苦热”中的“苦”字。“河汉干”诸语,想象瑰奇,令人拍案叫绝。

  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暑旱酷热,反映诗人憎恨“热”、“天”之情,后面四句重在发抒诗人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昆仑”是中国西部的高山,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蓬莱”是古代传说中渤海三座神山之一。这些都是诗人心目中无暑旱酷热之苦的清凉世界。诗人由“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这是极其自然的。如此清凉世界对饱尝暑旱酷热之苦的诗人产生的吸引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不能将整个世界拎在手里同去,又怎忍心只身独往那清凉世界昆仑和蓬莱山呢?诗人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手提天下”诸语,想象奇特,气魄宏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王令的诗集中,此相类的诗句:“长星作慧倘可假,出手为扫中原清”(《偶闻有感》),“终当力卷沧溟水,来作人间十日霖”(《龙池二绝》其一)。

shǔhàn

wánglìng sòngdài 

qīngfēng luòzhuóchìfēishàngshān 
rénjiānghǎijié tiānhàngān 
kūnlúnzhīgāoyǒuxuě péngláizhīyuǎnchánghán 
néngshǒutiānxiàwǎng rěnshēnyóujiān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临高阁,乱山¹平野²烟光薄³。烟光薄,栖(qī)归后,暮天闻
译文:登临高楼,只见山峦纵横,空旷的原野笼罩在轻薄的烟雾中,烟雾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乌鸦反巢,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号角声。
注释:¹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²平野:空旷的原野。³烟光薄:烟雾淡而薄。⁴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⁵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⁶角:画角。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断香残酒¹情怀²恶,西风催衬³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熏光燃尽,美酒饮完,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阵阵秋风吹落那一片片梧桐枯叶,梧桐叶落,又是一片秋景萧瑟,又让人总是满怀的孤独、冷落。
注释:¹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²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³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⁴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⁵还:回,归到。另说,当“已经”讲。⁶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⁷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本首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全词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10-112

qíné ·yǒngtóng

qīngzhào sòngdài 

língāo luànshānpíngyānguāng yānguāng guīhòu tiānwénjiǎo 
duànxiāngcánjiǔqínghuái怀è 西fēngcuīchèntóngluò tóngluò yòuhuánqiū yòuh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