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住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nóng)¹住东吴²震泽³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译文: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注释:¹侬: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²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³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译文: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这首与上一首一样,表达了词人情愿作浩淼烟波中的钓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赵孟頫家在太湖,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烟波的湖面上,天天驾着渔船来往,闲来看山,兴至饮酒。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群山,愈发觉得古人范蠡的选择没错,逍遥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这首词清淡优美,仿佛见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诗情画意洋溢其间。诗中对山水的描绘是客观风景的真实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充满危机的官场世界,以求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的愿望。全词最后归结为“自由”二字,而这正是词人最深切、最热烈的向往。
参考资料:
1、 程郁缀主编.百首渔歌子: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2.05:84-86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注释

侬: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

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赵孟頫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4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孟冬¹十月,北风徘(pái)(huái)²
译文: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
注释:¹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十月。²徘徊:往返回旋;来回走动。流连;留恋。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天气肃清¹,繁霜²(fēi)³
译文: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
注释:¹肃清:清扫。形容天气明朗高爽。²繁霜:繁多的霜雾。浓霜。³霏霏:飘洒,飞扬。泛指浓密盛多。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kūn)¹晨鸣,鸿雁南飞,
译文: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清方远去。
注释:¹鹍鸡:大鸡。鸟名。似鹤。凤凰的别名。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zhì)¹潜藏²,熊罴(pí)³(kū)(qī)
译文: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注释:¹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雕、枭等。²潜藏:潜伏隐藏。³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罴,棕熊,又叫马熊,毛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⁴窟栖:窟穴里栖止。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钱镈(bó)¹停置,农收²积场³
译文: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
注释:¹钱镈:两种农具名。后泛指农具。借指农事。钱,铁铲。镈,锄一类的农具。²农收:农作物的收获。谓农事终了。³积场:囤积在场院。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逆旅¹整设²,以通³(gǔ)
译文: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
注释:¹逆旅:客舍;旅馆。旅居。²整设:整理设置。³以通:用以通商。⁴贾商:商贩。贾,作买卖的人;商人。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商,行商。行走在外的商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鹍鸡”,鸟名,形状象鹤,羽毛黄白色。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逆旅”,客店。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乐府正义》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chūxiàménxíng ·dōngshíyuè

cáocāo liǎnghàn 

mèngdōngshíyuè běifēngpáihuái 
tiānqīng fánshuāngfēifēi 
kūnchénmíng hóng鸿yànnánfēi 
zhìniǎoqiáncáng xióng 
qiántíngzhì nóngshōucháng 
zhěngshè tōngshāng 
xīngshènzhìzāi yǒngzhì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晚日照空矶(jī)¹,采莲承晚晖。
译文:落日映照在水边的礁石上,采莲女沐浴在余晖中。
注释:¹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译文:风起时湖面划动很困难,莲子太多采了也不见稀少。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zhào)¹动起蓉落,船移白鹭(lù)飞。
译文:木桨摇动,时而有荷花瓣落下,小船慢慢移动旁边偶有白鹭飞过。
注释: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荷丝傍(bàng)¹绕腕(wàn),菱角远牵衣。
译文:荷丝绕上采莲人手腕,菱角会牵扯着衣襟。
注释:¹傍:依附。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渡”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cǎilián--xiāogāng

wǎnzhàokōngcǎiliánchéngwǎnhuī

fēngnánliánduōcǎiwèi

zhàodòngróngluòchuánbáifēi

bàngràowànlíngjiǎoyuǎnqiān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龙泉¹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wā)²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rán)³,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zhuó)。松上薜(bì),纷纷披披,横敷(fū)¹⁰数十寻¹¹,嫩绿可咽¹²。松根茯(fú)(líng)¹³,其大如斗,杂以黄精¹⁴前胡¹⁵及牡鞠( jū)¹⁶之苗,采之可茹(rú)¹⁷
译文:龙泉县里有很多大山,它的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各个山峰,尤其幽深。有四周奋然突起,而中间忽然下陷的,形状很像撮箕竹筐,人们因此把它称作匡山。匡山上髯松特别多,放眼望去髯松峻峭挺拔,高耸入云霄,颜色翠绿得光可照人,就好像刚被水洗过似的。松林里薛荔与女萝枝叶交错,长得很茂盛,旁枝斜出,横起铺开大约有几十尺远,嫩绿得像可以酌取一样。松根上长着茯苓,有的大如斗,黄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杂生其间,把它们采摘起来,可以食用。
注释:¹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²窊:地势陷下。³髯松:大松树。髯,大。《淮南子·精神训》:“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⁴弥望:满眼。⁵新翠:初绿。⁶濯:洗涤。此指松树之绿如洗涤过一样。⁷薜萝:薜,指薜荔,亦称“木莲”,常绿藤。萝,指女萝,一种植物,一说为菟丝,一说松萝。⁸纷纷:茂盛的样子。⁹披披:枝叶交错的样子。¹⁰横敷:横布。敷,扩展。¹¹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¹²咽:吞食。¹³茯苓:别名松腴,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¹⁴黄精:又名黄芝菟竹鹿竹救穷草野生姜。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故名黄精。¹⁵前胡:叶似野菊花而细瘦,根可入药。¹⁶牡鞠:牡菊,《本草纲目·菊·集解》:“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即蛙)。说出《周礼》。”¹⁷茹:食。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苍润空翠,沉沉扑人,阴飔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挟纩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¹(ān)²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³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mǐn)数百里,嘉树(tiē)¹⁰地上如荠(jì)¹¹,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yuè)¹²¹³润空翠¹⁴,沉沉¹⁵扑人,阴飔(sī)¹⁶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¹⁷,使人翛(xiāo)¹⁸有挟(jiā)(kuàng)¹⁹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jiǒng)²⁰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²¹,令人爱玩忘倦²²,兼可琴²³可奕(yì)²⁴,可挈(qiè)²⁵²⁶(léi)²⁷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²⁸亭”。
译文:我的朋友章三益非常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水潭,蛟龙就藏身其间。有时水气蒸发像云气上腾一般,眨眼间就遮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白的,好像一片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一阵大风从东吹来,云气就飘散得无影无踪。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烟云万顷亭。与看松庵的东北若干步远,山更高峻,峰峦更加陡峭笔直,好像要和天空相连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见闽中几百里,树木长得整整齐齐,像贴在地上的荠菜一样。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东南面若干步远,在林木相交的阴凉处,深青色的丛林,泛起一片翠色,繁茂得像要向人扑来似的。凉风袭来,即使在夏日炎炎,也使人顿生寒凉之感,产生要披棉衣的念头。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若干步远,地势开阔明朗,给人凉爽干净之感,东西北几面的各个山峰,都在争着比赛它们的俊秀,呈献它们的壮美,这些风景让人忘记疲劳,在这儿还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没有一点不适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环中亭。
注释:¹结:构造。²庵庐:简陋的茅屋。³深渊:深水。⁴英英:云起的样子。⁵津涯:岸边峭。⁶峭刻:陡直。⁷霄汉:天际。⁸闽中:今福建省一带。⁹嘉树:材质优良的树木。¹⁰帖帖:帖伏,整齐的样子。¹¹荠:荠菜。¹²林樾:林荫。樾,树木交聚而成的树荫。¹³苍:深青色。¹⁴空翠:泛起的翠色。¹⁵沉沉:浓郁的样子。¹⁶阴飔:阴凉的风。飔,凉风。¹⁷烈火流金之候:比喻极其炎热的季节。¹⁸翛翛:象声词,犹言“萧萧”。本为羽毛凋零的样子,这里是感到寒冷的意思。¹⁹挟纩:披棉衣。纩,丝棉絮。²⁰明迥:明亮旷远。迥,远,这里是宽阔的意思。²¹献状:展现出各种姿态。²²爱玩忘倦:欣赏品味而忘了疲倦。²³琴:弹琴。²⁴奕:下棋。²⁵挈:提。²⁶尊:酒杯。²⁷罍:酒壶。²⁸环中:指超脱了世俗是非之境。《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君诗书之暇,被¹鹤氅(chǎng)²衣,支九节筇(qióng)³,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dì)髯松,如元夫巨人(gǒng)(yī)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jī),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¹⁰,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jiè)¹¹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译文:章君作诗读书的闲暇时间,披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手杖,游遍了三亭之间,回来后坐在庵庐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视着,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惚间就像跨越千年与古代的豪杰一起交谈。章君高兴极了,起身穿上谢公木屐,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吟,木屐锵锵的声音合乎节拍,与歌声相应和。髯松好像也了解章君的想法,亲情地发出笙箫一般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感叹道:“这是我获得了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看松”二字为他的庐舍命名。
注释:¹被:通“披”。²鹤氅:羽毛编织的外套。³九节筇:九节筇竹杖。筇,竹,可制杖,故杖也称为筇。⁴回睇:回眼望。⁵元夫巨人:身躯魁伟的大汉。元,高大。⁶拱揖:躬身作揖。⁷精神凝合,物我两忘:精神高度集中而与髯松合二而一,感到我即松松即我,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物,外物。⁸恍:恍忽。⁹谢公屐: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游山特制的一种木底鞋。《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¹⁰合节:合乎音乐的节拍。¹¹唶:感叹。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¹,当闽寇(kòu)压境²,尝树旗鼓,砺戈矛³,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¹⁰耶,抑¹¹以斯人不足与¹²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¹³。夫植物之中,禀(bǐng)¹⁴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mèi)¹⁵思之:一气方伸¹⁶,根而蕴者, 荄(gāi)¹⁷而敛者,莫不振翘¹⁸舒荣¹⁹以逞²⁰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²¹而无余矣。其能凌²²岁寒而不易行改度²³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²⁴,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²⁵也,与松为伍,则嶷(yí)²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²⁷,刚贞自持²⁸,不为物议²⁹之所移夺³⁰,卒能立事功³¹而泽生民³²,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bèi)³³也。或者³⁴不知,强谓君忘世³⁵,而致疑于出处³⁶间,可不可乎?
译文:龙泉的人听说了这件事,怀疑地说:“章君具有救济世人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立起旗鼓,磨砺兵器,率领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以“看松”来给房屋命名,做法与隐居的人一样,这是鄙弃世间的混乱而不与世人亲近吗?还是认为世间人不值得交往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植物之中,具有贞刚之气的最多的,是松树。曾经暗暗思索:春天一来,蓄藏或者收敛草根,没有不舒展叶子开出花朵在一时间卖弄自己的美丽;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落以后,就枯黄陨落而什么都剩不下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就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因为时局而出世,以刚正贞烈自我克制,不因为外物和议论而有所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又泽惠百姓,开始的时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离。有些人不了解章君,硬要说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与隐居间有疑问,可不可以呢?
注释:¹负济世长才:怀抱造福社会的大才。²闽寇压境:章溢曾集乡民为义兵,当福建盗贼包围台州,攻陷龙泉时,章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闽寇,从福建来的盗寇。³树旗鼓,砺戈矛:指组织队伍,准备武器。砺,磨砺。⁴帅:率领。⁵捣退:打退。⁶植:树立。⁷自见:自我表现。见,通“现”。⁸将:表反诘意的副词。⁹胶扰:动乱不安。¹⁰不之狎:宾语前置,即“不狎之”,不接触他。狎,亲近。¹¹抑:表选择意的副词。¹²不足与:不值得接近。与,相与,相处。¹³窃不谓然:私下想不是这样。窃,谦词。不谓然,不以此种议论为正确。¹⁴禀:天然具有。¹⁵昧昧:深切。¹⁶一气方伸:刚刚得到舒展的时机。一气,指天地混然之气。王充《论衡·齐世》:“万物之生,俱得一气。”¹⁷荄:草根。¹⁸振翘:茂盛。¹⁹舒荣:舒展开枝叶。²⁰逞:显示。²¹黄陨:枯黄凋落。陨,坠落。²²凌:胜过。²³易行改度:改变行为态度。度,意志。²⁴自厉:自我勉励。厉,通“励”。²⁵处:兼有居处隐处义。²⁶嶷然:道德高尚貌。²⁷为时而出:顺应时势而出仕任事。²⁸刚贞自持:刚毅贞洁自守。²⁹物议:议论。³⁰移夺:放弃改变(态度志向等)。³¹立事功:建功立业。事功,事业功绩。³²泽生民:泽惠百姓。³³悖:背。³⁴或者:不定代词,有的人。³⁵忘世:忘去世事,喻指超然物外。³⁶出处:做官与隐居。出,出仕。处,家居。
濂家青萝山之阳,山西老松如戟,度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燹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栖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
濂家青萝山¹之阳²,山西老松如戟,度³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duó)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xī)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¹⁰¹¹亦迟¹²君久矣。
译文:濂家青萝山的南面,山西的老松树如同战戟一样,估计与章君所居住的地方很近。但是在战火的波及下,这里山水风光都失去了以前的样子。在道路上孤寂不安地走着,总难免要感慨叹息。章君什么时候归隐,宋濂应当拿着石鼎跟随,采集黄精茯苓,在洞穴云彩间烹煮,这也是一种乐趣。不知章君能不能让我跟从呢。即使这样,匡山的神灵大概也已经等了章君很久了吧。
注释:¹青萝山:在浙江省浦江县。宋濂曾居于此。²阳:南面。³度:估计。⁴第兵:战火。⁵栖栖:心不定的样子。⁶慨然:感慨叹息。⁷兴怀:伤感。⁸石鼎:以石制成的煎烹器具。⁹洞云:洞穴云彩。¹⁰灵:神灵。¹¹其:大概。¹²迟:等待。

  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咏物寄志散文。作者从山多髯松和结庐在此的原因,写到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环中亭的历历景物。文章篇幅不长,由于紧扣了髯松这一特点,所以能把看松庵雄伟壮丽、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了令人有飘然忘返之感。

  第一段状写匡山的美景,第二段叙写章三益在匡山建造庵庐及亭,第三段交代“看松庵”的命名缘由,第四段以问答的方式为章三益明志。此文主要对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第一段写章三益在庐筐山结庐的原因,紧扣“乐松”两字。筐山髯松弥望,新翠如濯,上有为隐者所尚服的薜荔、女萝,下有能安神和气的茯苓之属,环境特宜养生养性,蓄志律身,因而结庐其间。

  第二段写“看松庵”命名原由,全段围绕着“看松”两个字,先写庵的四周建有四亭,点明这个地方既有能生万顷烟云的深潭,又有高入云霄、视野广阔的峰峦,既有清寒空碧的林荫,又有众峰环翠、宛如仙人所居的静谧之处,庵庐就是结在这高、远、清、空的环境之中;继写“看松”的乐趣,从忘我入神而“看”到“行歌松间”的自乐,再到髯松解意“相娱”,层次分明。在章三益的眼里,松树根深叶劲,寒暑不惊,是“元夫巨人”以及“古豪杰”品格的像征,因此敬慕不已,久视不舍,以致主观精神与客体之形凝合为一,“物我两忘”;而章君行歌松间,髯松奉笙箫之音以“相娱”,则是以拟人手法点出髯松对章君之知遇。

  第三段是议论,就松树的“正刚之气”结合章三益生平实际行为进行阐发,笔端饱含抒情。由于议论是针对“龙泉之人士”以为章三益已经“忘世”而发,显得顺理成章。

  第四段是写作者邀请章三益一同游览青萝山,表示自己也有与章君相同志趣,也愿意以松为友以自律。文末以“虽然”一词转折,以“筐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一语呼应前文,戛然结束全篇。

  松树的“正刚之气”,历来是仁人志士自厉自立的榜样。撰作文章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了,在这样的年纪面对着不堪的世道,他不但不嗟老叹悲,反而能以髯松的正刚气质自厉自期,想要以此与章君共律共勉,积极的人生太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章三益与宋濂、刘基、叶琛四人同应朱元璋之召,为明初政权效力。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三益与刘基同拜御史中丞之职,证实了宋濂认为三益结庐筐山并非“忘世”的正确判断。

  文中提到章君久视髯松,“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是指主体对髯松正刚之气的神会与融合,即客体特征向主体的入化。这也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养志待时”的涵养过程,在某种特定境况下,它确有助于主体精神的扩充与升华。庄子所主的“物我两忘”是“无我”,是消极弃世;而这里所说是要将自己扩展成“大我”、“新我”,两者是不同的,这一点要加以区别。

参考资料:
1、 陈葛满.《宋濂诗文评注》.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45-48
2、 李去非.《古文自学选注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49、451
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选自《国语》)
公曰:“周其弊¹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²昭显,而好谗慝(tè)暗昧(mèi)³;恶角犀(xī)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¹⁰以成人,建九纪¹¹以立纯德,合十数¹²以训百体。出千品¹³,具万方¹⁴,计亿事,材兆物¹⁵,收经入,行姟(gāi)¹⁶。故王者居九畡(gāi)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¹⁷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zhuān)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译文:桓公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现在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音律使它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于是产生了千种品级,具备了上万方法,计算成亿的事物,经营万亿的财物,取得万兆的收入,采取无数的行动。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用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顶点了。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财货,选择敢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吏,处理众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只是一种声音就构不成动听的旋律,只是一种颜色就不会多姿多彩,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专门喜欢同一。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要想不衰败,可能吗?”
注释:¹弊:衰败。²高明:指崇高明睿的人。³暗昧:愚昧,昏庸。⁴顽童穷固:愚顽鄙陋的人。⁵丰长:丰富而长久。丰盛而长大。⁶四支:即四肢。⁷六律: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此处指音乐。⁸七体:人体的眼、耳、口、鼻七孔。⁹役心:养心。¹⁰八索:《左传》记载的一种古书名。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本文中郑人认为八卦与身体八个部位对应。¹¹九纪:指九脏的功能。¹²十数:十种等级。¹³千品:犹言百官。¹⁴万方:万官。¹⁵材兆物:万物。¹⁶行姟极: 采取了万万兆的行动。姟极: 姟是数的极点。¹⁷谏工:谏官。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瘦影亭亭¹不自容²,淡香杳(yǎo)³欲谁通
译文: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淡淡的香气飘得很远,是想同谁人通消息呢?
注释:秋莲: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爱莲说》,借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高洁的志趣。¹亭亭:耸立的样子。²不自容:形容荷茎细弱不能自持。³杳杳:深远的样子。此处形容香气飘得很远。⁴欲谁通:想同谁人通消息呢?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不堪¹翠减红销(xiāo)²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译文:在江清月冷中,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秋莲的花叶已经败落了。
注释:¹不堪:不能忍受。²翠减红销:指秋天红花凋残,绿叶飘零。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nǐ)¹欲青房²全晚节,岂知白露³已秋风。
译文: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刮起。
注释:¹拟:打算。²青房:指莲蓬。³白露:节气名,这里亦可解释为露水。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盛衰¹²眼依然在,莫放³(piān)酒易空。
译文: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变化一样,盛衰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还是不要让小船上的酒杯空着,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
注释:¹盛衰:有双关之意,既可指莲花的盛衰,也可以指世代的盛衰、朝代的更迭。²老:这里借指阅历多有经验。³莫放:不要让,不要使得。⁴扁舟:小舟。

  孟浩然诗有“看取莲税净,应方不染心”之句;周敦颐谓。莲,花之君于者也”,极赞其。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莲花便是人们心圆中高洁品性的象征,诗家墨客每每称叹颂美,寄情写意,留下不少名篇佳句。

  然而,刘因这首《秋莲》却独脱旧制,不是正面歌颂莲花之洁美形质,而是以深沉抑郁的笔调伤惋秋后莲花之凋萎衰残。诗旨所在,是对美好事物横遭厄运的悼惜,也是自己坎坷身世、苦闷心绪的写照,别具一番情味,别呈一种意趣。

  首联开笔于“瘦影”二字,写出了“秋莲”枯衰的躯形,虽然仍是“亭亭”竖起,却瘦弱乏力,难以自持。“影”固如此,“香”更微淡,杳杳飘散之时,不知欲与谁相通消息。“不自容”,已见立身极其不易,随时均有倒下的可能;“欲谁通”,又显寂寞无朋,四周寻不到足以互慰的同伴,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种种辛酸情绪在两句中流露无遗。

  颔联进一步针对。秋莲’的遭遇与严酷的环境作了具体描述,当日盛开的花朵凋谢了,碧绿的叶子枯萎了,正是不堪忍受的“翠减红销”之际。尤有甚者,眼前的环境,江水清凉,月色冷漠,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如果说前两句写了“秋莲”萎顿落寞的状态,那么,这两句则点明造成此种状态的原因是大自然消长生杀的基本规律所致,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

  颈联笔意转深,谓“秋莲”虽已落尽铅华,却欲留得青青莲房,以保持美好的“晚节”;不料白露寒霜中吹来了凛冽秋风,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净尽。显然无论往日的花开得何等鲜艳,无论它的本质何等洁美,在严酷的季节,面临无情的风霜,“秋莲”被摧残而衰亡的命运是不可逃脱的。

  至此,这三联六句,字面上是句句写“秋莲”,但实际上却是处处写诗人自己。联系刘因的身世,他是南宋入元的遗民,作为元初的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在不少诗作中表露了对宋朝的追忆和怀恋、对当代政治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坎坷遭遇的感伤。这首诗正是以象征的手法,借咏“秋莲”来寄托感慨,诗中所写“秋莲”的一切情状都暗示着诗人自身的遭遇。因此,尾联两句,便明确点出世道、人生的盛衰变化,在自己眼中依然历历分明,还是聊且逍遥自乐,不要令小船上的酒杯空着。于愁闷之时想到了酒,希望在“醉乡”中逃避现实、自我完善,这是古代历遭磨难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常常采用的一种“解脱”手段;就诗歌作品中的此类内容而论,所造成的感情韵味,则宛如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首律诗以四分之三的笔墨吟咏秋莲,笔触细腻入微,既写了此花在特定环境下的形态、香气、色泽、花实,又写了江、月、风、露等与之同时并存的自然景物。其中以“瘦影亭亭”对“淡香杏杏”、“翠减红销”对“江清月冷”(此为句中对)。“青房全晚节”对“白露已秋风”,均见工巧贴切,独开新意。至于末两句的抒情,可谓真挚沉痛,寓旨幽深,为读者留下了品味回思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王坤.《中华古诗文精品导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295

qiūlián--liúyīn

shòuyǐngtíngtíngróngdànxiāngyǎoyǎoshuítōng

kāncuìjiǎnhóngxiāogèngzàijiāngqīngyuèlěngzhōng

qīngfángquánwǎnjiézhībáiqiūfēng

shèngshuāilǎoyǎnránzàifàngbiǎnzhōujiǔk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