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yīng)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¹。事事风风韵(yùn)²。娇娇嫩(nèn)嫩,停停当当³人人。
译文:一只只黄莺一只只春燕一派大好阳春,一朵朵红花一条条绿柳实实在在迷人。行为举止一言一事都富有风韵,娇嫩多情。一切都恰到好处,端端正正。
注释:¹真真:暗用杜荀鹤《松窗杂记》故事:唐进士赵颜得到一位美人图,画家说画上美人名真真,为神女,只要呼其名,一百天就会应声,并可复活。后以“真真”代指美女。²风风韵韵:指美女富于风韵。³停停当当:指完美妥帖,恰到好处。

  《天净沙·即事》系叠字小曲,28字全都用叠字,真可谓妙语天成,自然通俗,诗人全用白描手法,写出久别重逢后喜悦的心情,也写出了心上人的娇柔可爱。

  前四句用春天的莺燕双双飞舞、花柳婆娑多姿来形容两情相悦和女子的美好。后三句赞美女子言谈举止事事都很有风度,富于韵致,又是那么娇美年轻,一切都恰到好处,端端正正。全曲音韵和谐,语带双关,言简意丰,极具特色。

  此曲描写春暖花开时燕飞莺啼,柳绿花红的明丽春景,以及那极具风韵、袅娜娉婷的佳人。此曲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篇使用叠字,颇具重叠复沓的单间之美,将人之美与景之美交融在一起,互相映衬。

  柳绿花红、燕飞莺啼、美人如云,使人产生暇接的感觉,诗人以语言音韵来表情达意,颇有情致。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681页
2、 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4月:第181页

tiānjìngshā··shì--qiáo

yīngyīngyànyànchūnchūnhuāhuāliǔliǔzhēnzhēnshìshìfēngfēngyùnyùnjiāojiāonènnèntíngtíngdāngdāngrénré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只只黄莺一只只春燕一派大好阳春,一朵朵红花一条条绿柳实实在在迷人。行为举止一言一事都富有风韵,娇嫩多情。一切都恰到好处,端端正正。

注释

真真:暗用杜荀鹤《松窗杂记》故事:唐进士赵颜得到一位美人图,画家说画上美人名真真,为神女,只要呼其名,一百天就会应声,并可复活。

后以“真真”代指美女。

风风韵韵:指美女富于风韵。

停停当当:指完美妥帖,恰到好处。

赏析

  《天净沙·即事》系叠字小曲,28字全都用叠字,真可谓妙语天成,自然通俗,诗人全用白描手法,写出久别重逢后喜悦的心情,也写出了心上人的娇柔可爱。

  前四句用春天的莺燕双双飞舞、花柳婆娑多姿来形容两情相悦和女子的美好。后三句赞美女子言谈举止事事都很有风度,富于韵致,又是那么娇美年轻,一切都恰到好处,端端正正。全曲音韵和谐,语带双关,言简意丰,极具特色。

  此曲描写春暖花开时燕飞莺啼,柳绿花红的明丽春景,以及那极具风韵、袅娜娉婷的佳人。此曲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篇使用叠字,颇具重叠复沓的单间之美,将人之美与景之美交融在一起,互相映衬。

  柳绿花红、燕飞莺啼、美人如云,使人产生暇接的感觉,诗人以语言音韵来表情达意,颇有情致。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681页
2、 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4月:第181页
乔吉

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 [1] 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 ▶ 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bì)开。
译文: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¹八月何如此?涛(tāo)似连山喷雪来²
译文: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注释:¹浙江:此指钱塘江。²来:一作“东”。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

héngjiāng··--bái

hǎishénláiguòèfēnghuílàngtiānménshíkāi

zhèjiāngyuètāoshìliánshānpēnxuělái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长安回望绣成堆¹,山顶千门²次第³开。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注释:¹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²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³次第:依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qí,旧时读jì)红尘¹妃子²笑,无次知是³荔枝来。
译文: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注释:¹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²妃子:指杨贵妃。³知是:一作“知道”。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新丰¹绿树起黄埃²,数骑渔阳探使回。
译文: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
注释: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²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ní)(cháng)¹一曲千峰²上,舞破中原³始下来。
译文: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注释:¹霓裳:《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²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³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万国¹(shēng)歌醉太平,倚天²楼殿月分明。
译文: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
注释:¹万国:指全国。²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云中乱拍禄山舞¹,风过重峦下笑声。
译文: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注释:¹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次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其一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其二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玄宗轻信谎言,自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有“一石二鸟”的妙用。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转换,那么后两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示了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从全篇来看,从“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诗人的构思是很精巧的。

  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出之,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说一曲霓裳可达“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显然这是极度的夸张,是不可能的事,但这样写却并非不合情理。因为轻歌曼舞纵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却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这样写不足以形容歌舞之盛,非如此夸张不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此外,这两句诗中“千峰上”同“下来”所构成的鲜明对照,力重千钧的“始”字的运用,都无不显示出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力地烘托了主题。正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手法,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更显得余味无穷。

其三

  这是三绝句中的最后一首,也是一首讽喻诗。

  “万国笙歌醉太平”,此言唐玄宗整日与杨贵妃在骊山游乐,不理朝政,举国上下也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倚天楼殿月分明”,此言骊山上宫殿楼阁高耸挺拔,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此句语带讥刺地说:想当年安禄山在骊山上觐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在大殿中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竟引发了杨贵妃爽朗的笑声。“风过重峦下笑声”,此言那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峰峦,在山间久久回荡。

  据载:杨贵妃见安禄山作胡旋舞,心花怒放,竟收安禄山做自己的干儿子,唐玄宗也非常高兴,对安禄山分外器重,委任他为三镇节度使。但恰恰是他们的这位干儿子对他们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大唐帝国也从此滑向衰亡的深渊。

  此诗含蓄委婉,笔调看似轻快,实则对亡国之君的荒淫误国给予了辛辣无情的嘲讽。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3-374
2、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3-1065

guòhuáqīnggōngjuésānshǒu

 tángdài 

chángānhuíwàngxiùchéngduī shāndǐngqiānménkāi 
hóngchénfēixiào rénzhīshìzhīlái 

xīnfēng绿shùhuángāi shùyángtànshǐ使huí 
chángqiānfēngshàng zhōngyuánshǐxiàlái 

wànguóshēngzuìtàipíng tiānlóudiàn殿yuèfēnmíng 
yúnzhōngluànpāishān fēngguòchóngluánxiàxiàoshēng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cuàn),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译文: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dàn)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áo)¹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注释:¹敖:通“傲”。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译文: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¹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²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zāng)³之裘(qiú),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yāo),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lí)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注释:¹于:为“迂”之假借字。²说:通“悦”。³牂羊:母羊。⁴韦:熟牛皮。⁵细要:细腰。⁶碎:疑为“阵”字之误。⁷士:为“上”之误。
涉至虚以诞驾,乘有舆于本无,禀玄元而陶衍,承景灵之冥符。荫朝云之苍蔼,仰朗日之照煦。既敷既载,以育以成。幼希颜子曲肱之荣,游心上典,玩礼敦经。蔑玄冕于朱门,羡漆园之傲生。尚渔父于沧浪,善沮溺之耦耕,秽鸱鸢之笼吓,钦飞凤于太清。杜世竞于方寸,绝时誉之嘉声。超霄吟于崇岭。奇秀木之凌霜。挺修干之青葱,经岁寒而弥芳。情遥遥以远寄,想四老之晖光。将戢繁荣于常衢,控云辔而高骧。攀琼枝于玄圃,漱华泉之渌浆。和吟凤之逸响,应鸣鸾于南冈。
涉至虚以诞驾,乘有舆于本无,禀玄元而陶衍,承景灵之无符¹。荫朝云之苍蔼²,仰朗日之照煦(xù)。既敷既载,以育以成。幼希颜子曲肱(gōng)³之荣,游心上典,玩礼敦经。蔑玄冕(miǎn)于朱门,羡漆园之傲生。尚渔父于沧浪,善沮溺之耦(ǒu)耕,秽(huì)(chī)(yuān)之笼吓,钦飞凤于太清。杜世竞于方寸,绝时誉之嘉声。超霄吟于崇岭。奇秀木之凌霜。挺修干之青葱,经岁寒而弥芳。情遥遥以远寄,想四老之晖光。将戢繁荣于常衢(qú),控云辔(pèi)而高骧。攀琼枝于玄圃,漱华泉之渌(lù)浆。和吟凤之逸响,应鸣鸾(luán)于南冈。
译文:涉入极虚无的境界而驰聘,乘车舆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行驶,禀受天宇之气而陶冶推衍,承受日月之精的符命。在弥漫的朝云下庇荫,仰望明朗的日光的照耀。阳光普照,大地承载,养育生灵,成就万物。自幼仰慕颜子清贫而闲适的生活,潜心研读典籍,熟习礼淳厚于经。蔑视朱门的荣华富贵,羡慕庄子的傲视世人;崇尚渔父的随遇而安,赞美沮、溺的避世耕种。厌恶鸱鸺鹞鹰的在笼中怒吓,钦慕凤凰飞上云天;心中杜绝世俗奔走钻营的念头,耳中不听时人称誉的赞美声音。在崇山峻岭中吟诵超出云霄,以嘉树不畏霜雪为奇美;挺立葱绿的长茎,经过岁末的严寒而更加芳香。遥遥寄托自己的情怀,想望四老的光晖;将要禁绝通常所谓的繁华,驾驭骏马昂首奔驰;在宫中玄圃园中攀缘玄圃的琼枝,用华泉的清泉水漱口;与凰鸟高鸣的绝响应和,在南山与鸾岛的鸣声呼应。
注释:¹无符:神授的符命。²苍蔼:云气弥漫貌。³颜子曲肱:用孔子高徒颜渊甘于清贫的典故。曲肱,弩着胳膊作枕头。⁴漆园:指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故称。⁵尚渔父于沧浪:用渔父歌沧浪的典故,见《渔父》。⁶沮溺:长沮、桀溺两人的合称,借指避世隐士。⁷鸱鸢之笼吓:鸱得腐鼠,吓凤凰之典,见《庄子·秋水》。⁸四老:指商山四皓。即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汉高祖刘邦召,不愿。后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迎四皓,使辅太子,高祖乃消除废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后用以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时弗获𩇕,心往形留,眷驾阳林,宛首一丘。冲风沐雨,载沉载浮。利害缤纷以交错,欢感循环而相求。乾扉奄寂以重闭,天地绝津而无舟。悼贞信之道薄,谢惭德于圜流。遂乃去玄览,应世宾,肇弱巾于东宫,并羽仪于英伦,践宣德之秘庭,翼明后于紫宸。赫赫谦光,崇明奕奕,岌岌王居,诜诜百辟,君希虞夏,臣庶夔益。
时弗获𩇕(jìng)¹,心往形留,眷驾阳林,宛首²一丘。冲风沐雨,载沉载浮。利害缤纷以交错,欢感循环而相求。乾扉(fēi)奄寂以重闭,天地绝津而无舟。悼贞信之道薄,谢惭德于圜(huán)流。遂乃去玄览,应世宾,肇(zhào)弱巾于东宫,并羽仪于英伦,践宣德之秘庭,翼明后于紫宸。赫赫谦光³,崇明奕奕,岌(jí)王居,诜(shēn)百辟,君希虞夏,臣庶夔(kuí)¹⁰
译文:时事不能清静,心神向往,形体却留在世间,想到阳明的山林中奔驰,却在一座小山中局促委曲;顶风冒雨,在水中上下沉浮。众多的利与害交错出现,欢乐和伤感循环往复。天门重重关闭而寂暗,天地隔绝而无船可渡;为贞信之道被损伤而悲痛,在漩涡急流中为内心有愧而谢罪。于是放弃了高视远望,顾虑世俗的交接往来,在东宫中开始戴上儒者之巾,与英豪之辈并肩而立,踏入宣扬圣德的宫廷,在宫禁中辅佐明王。赫赫的谦光,高大的崇明,高耸的王宫,众多的官员,君主仰慕虞、夏,臣下希望成为夔、益。
注释:¹𩇕:通“靓”,清静。²宛首:转头。³谦光:疑即谦尊而光。尊者谦虚,以显示其光明美德。《周易·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⁴崇明:指杰出的人物。⁵岌岌:高的样子。⁶诜诜:众多的样子。⁷百辟:诸侯,百官。⁸虞夏:指虞舜和夏禹。⁹夔:人名。相传为舜时乐官。¹⁰益:人名,即伯益,相传为尧舜时大臣。
张王颓岩,梁后坠壑。淳风杪莽以永丧,搢绅沦胥而覆溺。吕发衅于闺墙,厥构摧以倾颠。疾风飘于高木,回汤沸于重泉。飞尘翕以蔽日,大火炎其燎原。名都幽然影绝,千邑阒而无烟。斯乃百六之恒数,起灭相因而迭然。于是人希逐鹿之图,家有雄霸之想,闇王命而不寻,邀非分于无象。故覆车接路而继轨,膏生灵于土壤。哀余类之忪懞,邈靡依而靡仰。求欲专而失逾远,寄玄珠于罔象。
张王颓岩,梁后坠壑。淳风杪(miǎo)¹莽以永丧,搢(jìn)²沦胥(xū)³而覆溺。吕发衅(xìn)于闺墙,厥构摧以倾颠。疾风飘于高木,回汤沸于重泉。飞尘翕(xī)以蔽日,大火炎其燎原。名都幽然影绝,千邑阒(qù)而无烟。斯乃百六之恒数,起灭相因而迭然。于是人希逐鹿之图,家有雄霸之想,闇(àn)王命而不寻,邀非分于无象。故覆车接路而继轨,膏生灵于土壤。哀余类之忪(sōng)(méng)¹⁰,邈靡依而靡仰。求欲专而失逾远,寄玄珠于罔(wǎng)¹¹
译文:张王山崩,梁后坠落。淳朴的风尚已经长时间丧失而渺茫,搢绅之士沦丧而沉溺。吕氏在内室挑起事端,于是屋宇毁坏而颠覆;疾风在大树上吹拂,回旋的开水在深泉中沸腾;飞尘聚集遮,蔽了日光,大火熊熊,烧毁原野,名都变得幽僻没有人迹,千邑寂静,没有人烟。这是百六厄运的定数,兴灭互相依存而交替出现。于是人人都产生争夺政权的企图,家家都有争雄称霸的念头,君王的旨命得不到遵守,在国家失去常态时谋求非分。所以倾覆的车乘在道路上相连接,生灵的血肉使土地变肥沃。活着的人惶恐不安使人哀怜,遥遥地无依又无靠;追求越是专注失望就越大,在虚无中寄托教义的真谛。
注释:¹杪:微小。²搢绅:也作“缙绅”,代指官宦或儒者。绅,古代官宦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³沦胥:本义是相率牵连,泛指沦陷、沦丧。⁴覆溺:沉没。⁵衅:杀生取血涂物以祭,引申为祸乱。⁶阒:空。⁷百六:厄云。古代言灾变运数者,以阴阳为对立面,阴为六,阳为一,阴阳消长。百一为阴数极点,百六为阳数极点,必有厄运。⁸逐鹿:比喻争夺统治权。⁹闇:遮蔽。¹⁰忪懞:也作“忪蒙”,惶恐不安。¹¹寄玄珠于罔象:用黄帝失玄珠,罔象无心而得之典,见《庄子·天地》。
悠悠凉道,鞠焉荒凶。杪杪余躬,迢迢西邦,非相期之所会,谅冥契而来同。跨弱水以建基,蹑昆墟以为墉,总奔驷之骇辔,接摧辕于峻峰。崇崖崨嶫,重险万寻,玄邃窈窕,磐纡嵚岑,榛棘交横,河广水深,狐狸夹路,鸮鵄群吟,挺非我以为用,任至当如影响。执同心以御物,怀自彼于握掌。匪矫情而任荒,乃冥合而一往,华德是用来庭,野逸所以就鞅。
悠悠凉道,鞠(jū)¹焉荒凶。杪(miǎo)杪余躬,迢迢西邦,非相期²之所会,谅无契³而来同。跨弱水以建基,蹑(niè)昆墟以为墉(yōng),总奔驷之骇辔(pèi),接摧辕于峻峰。崇崖崨(jié)(yè),重险万寻,玄邃窈窕,磐(pán)(yū)(qīn)(cén),榛(zhēn)(jí)交横,河广水深,狐狸夹路,鸮(xiāo)(chī)群吟,挺非我以为用,任至当如影响。执同心以御物,怀自彼于握掌。匪矫情而任荒,乃无合而一往,华德是用来庭,野逸所以就鞅(yāng)¹⁰
译文:悠悠凉州道,极其荒凉凶险,渺小微末的我,在这遥远的西方,不是相约好了的聚会,确实是暗相投合来会合。跨过弱水建立基业,踏上昆墟作为城墙,控御奔马的惊骇的缰绳,在高峻的山峰上接上折断的车辕。悬崖高峻,重重险阻万丈,深邃幽暗,回旋高耸,丛生的草木纵横交错,河宽水深,狐狸野猫遍地,鹰鸷群鸣。生长出来本不是为我所用的,运用最恰当的方式如同影子和回声;结同心以制御万物,安抚远近于指掌之中;不是故意违反常情来此荒凉之地任职,而是暗相投合而前往,美德者因此来王庭,隐逸之人因此来效力。
注释:¹鞠:通“鞫”,穷极,大。²相期:期待,相约。³无契:默契,暗相投合。⁴弱水: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⁵崨嶫:高峻的样子。⁶窈窕:深远、秘奥的样子。⁷嵚岑:高峻的样子。⁸至当:最恰当。⁹无合:暗合。¹⁰鞅:本指套在牛马身上的皮带,引申为羁衅。
休矣时英,茂哉隽哲,庶罩网以远笼,岂徒射钩与斩袂!或脱梏而缨蕤,或后至而先列,采殊才于岩陆,拔翘彦于无际。思留侯之神遇,振高浪以荡秽;想孔明于草庐,运玄筹之罔滞。洪操槃而慷慨,起三军以激锐。咏群豪之高轨,嘉关张之飘杰,誓报曹而归刘,何义勇之超出!据断桥而横矛,亦雄姿之壮发。辉辉南珍,英英周鲁,挺奇荆吴,昭文烈武,建策乌林,龙骧江浦。摧堂堂之劲阵,郁风翔而云举,绍樊韩之远踪,侔徽猷于召武,非刘孙之鸿度,孰能臻兹大祜!信乾坤之相成,庶物希风而润雨。
休矣时英,茂哉隽哲,庶罩网以远笼,岂徒射钩¹与斩袂(mèi)²!或脱梏而缨(yīng)(ruí)³,或后至而先列,采殊才于岩陆,拔翘(qiáo)(yàn)于无际。思留侯之神遇,振高浪以荡秽;想孔明于草庐,运玄筹之罔(wǎng)滞。洪操槃(pán)而慷慨,起三军以激锐。咏群豪之高轨,嘉关张之飘杰,誓报曹而归刘¹⁰,何义勇之超出!据断桥而横矛¹¹,亦雄姿之壮发。辉辉南珍,英英周鲁¹²,挺奇荆吴,昭文烈武,建策乌林¹³,龙骧江浦。摧堂堂之劲阵,郁风翔而云举,绍樊韩¹⁴之远踪,侔(móu)(huī)(yóu)¹⁵于召武,非刘孙¹⁶之鸿度,孰能臻(zhēn)兹大祜!信乾坤之相成,庶物希风而润雨。
译文:赞美呀,当代的英才;努力吧,俊杰的哲人,希望能远远近近全部网罗招致,岂止是射钩之人和斩袂之人!有的解除镣铐而任职,有的后到而进入前列,在深山中寻求杰出的人才,不断地选拔才智出众的贤人。思慕张良的神遇,扬起大浪荡滁秽浊;想望孔明在草庐之中,运筹精妙的谋略而毫无凝滞;臧洪与诸侯慷慨盟誓,激励三军讨伐董卓。诵颂群豪的高卓举止,赞赏关、张的高超杰出,发誓报答曹操回到刘备那里,何等超绝的义勇!守住断桥而横矛怒喝,也是壮烈的雄姿。辉煌的南国之珍,英武的周瑜、鲁肃,在荆、吴奇绝耸立,显扬文采,赫赫武功,在鸟林运筹帷幄,在江边龙腾虎跃。摧垮盛大的敌军,如风飘如云举那样繁盛,继续樊、斡久远的业绩,与召、武的善美之道相同,如果不是刘、孙这样的大度,谁又能导致这样的大福!确实是乾坤所成就的大功,万物仰受风雨的吹拂滋润。
注释:¹射钩:用管仲助公子纠争帝,射中齐桓公衣带钩事。借指有宿仇者。²斩袂:斩断其袖,借指旧怨。典出《左传·僖公五年》。³缨蕤:冠上饰物,代指为官。⁴岩陆:山中。⁵翘彦:才智出众的人。⁶思留侯之神遇:用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兵法之典,见《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指张良。⁷想孔明于草庐:用诸葛亮隆中对之典,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⁸关张:指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和张飞。⁹曹:指曹操。¹⁰刘:指刘备。¹¹断桥而横矛:用张飞断桥横矛,力拒曹操典。¹²周鲁:指三国时期名臣周瑜和鲁肃。¹³乌林:地名,在今湖北省嘉鱼县西,位于长江北岸。赤壁之战,周瑜曾破曹军于此,后以乌林代指赤壁之战。¹⁴樊韩:指汉高祖刘邦之勇将樊哙和韩信。¹⁵徽猷:美善之道。《诗经·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¹⁶刘孙:指刘备和孙权。
崏益既荡,三江已清,穆穆盛勋,济济隆平,御群龙而奋策,弥万载以飞荣,仰遗尘于绝代,企高山而景行。将建朱旗以启路,驱长毂而迅征,靡商风以抗旆,拂招摇之华旌,资神兆于皇极,协五纬之所宁。赳赳干城,翼翼上弼,恣馘奔鲸,截彼丑类。且洒游尘于当阳,拯凉德于已坠。间昌寓之骖乘,暨襄城而按辔。知去害之在兹,体牧童之所述,审机动之至微,思遗餐而忘寐,表略韵于纨素,托精诚于白日。
(mín)¹既荡,三江已清,穆穆盛勋,济济隆平²,御群龙而奋策,弥万载以飞荣,仰遗尘于绝代,企高山而景行³。将建朱旗以启路,驱长毂(gǔ)而迅征,靡商风以抗旆(pèi),拂招摇之华旌(jīng),资神兆于皇极,协五纬之所宁。赳(jiū)赳干城,翼翼上弼,恣(zì)(guó)奔鲸¹⁰,截彼丑类。且洒游尘于当阳¹¹,拯凉德¹²于已坠。间昌寓之骖(cān)乘,暨(jì)¹³襄城而按辔(pèi)。知去害之在兹,体牧童之所述,审机动之至微,思遗餐而忘寐,表略韵于纨(wán)¹⁴,托精诚于白日。
译文:崏益已经荡平,三江已经扫清,建立盛大的功勋,太平兴隆的国家美好而有秩序,扬鞭驾驭群龙,繁荣昌盛超过万年,仰慕远古圣贸的遗迹,景仰高山的美德。将要竖起红旗出发,驾长车而迅速出征,高举帅旗,压倒西风,拂动飘扬的华丽旌旗,凭借皇帝的神灵,协调五星运行的规律。雄武的公侯捍卫园家,恭敬谨慎的大臣,尽力斩杀贼寇驱逐强敌,消灭那坏人。将为天子扫除浮尘,拯救堕落的薄德。与昌寓一起当骖乘,到襄城才停下。知道去除祸害就在此举,体会到牧童所说的话,审察时机出现的微小征兆,要废寝忘食、勤勉不怠。在素帛上简略地表达心声,寄托精诚之心于白日。
注释:¹崏益:古代泛指四川北部地区。崏,指岷山郡;益,指益州。²隆平:昌盛太平。³企高山而景行:景仰高尚的德行。⁴迅征:疾行。⁵商风:秋风,西风。⁶皇极:指古代有关天文、历算、五行等方面的专门方术。⁷五纬:全、木、水、火、土五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郑玄注:“星谓五纬,辰谓日月。”贾公彦疏:“五纬,即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言嫜者,二十八宿随天左转为经,五星右旋为纬。”⁸赳赳干城:比喻捍卫或捍卫者。《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⁹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或俘虏的左耳以计数献功。¹⁰奔鲸:奔跑的鲸鱼,比喻不义凶暴之人。¹¹当阳:古称天子南面向阳而治。¹²凉德:薄德,缺少仁义。¹³暨:至,到。¹⁴纨素:洁白精致的细娟。

  此赋分六段,第一段追述少年时志向,第二段回顾前凉之盛业,第三段概括前凉亡后河西衰弱不振景象,第四段写作者于危难之际创建西凉之业,第五段抒发思贤若谒之情,第六段瞻望未来东西奋勇出征的前景。全赋辞采清赡,篇章疏朗,气势峻拔,情挚言恳。

  第一段追述自己原本崇尚老庄思想,希企隐逸无为。

  第二段解释自己“弃玄览,应世宾”,改变人生态度,入仕任官,乃是出于匡整时局,希图再建虞夏之世的愿望。这段的核心,在于辩白作者自己并没有任何个人荣利追求、权位野心。

  第三段分析前、后凉政权灭亡给地区社会带来的丧乱,以及权力真空造成的争夺厮杀的可能与众人“逐鹿之图”、“雄霸之想”的虚妄性,向各路实力派发出告诫。

  第四段描述西凉创基的艰难,上下“冥合而一往”、“执同心以御物”的团结精神,广延人才的政策。敞开大门,招揽英雄,向实力派人物表示诚心的加盟邀请。

  第五段呼吁各位隽哲,不分出身,不分先后,追踪张良、孔明、曹操、关羽、张飞、韩信、樊哙等豪杰俊彦之迹,把握人生机会,建功立业,共图创建、维护汉家天下。

  第六段畅想将来的蓝图,企盼有像当阳长坂坡赵云那样的忠勇之士,拯救西部战局。进而再一次以自己“遗餐而忘寐”的渴念,呼唤人才们上应天意,下审时机。尽早来归。

  全赋以个人经历为经,以河西政局衍变为纬,前三段历述西凉建立之前的形势变迁,后三段细评西凉建基以来的惨淡经营,其中表达的志向,是在河西长期纷争动乱中逐步形成的,是面对重重困难不屈不挠要尽力去实现的,统一河西、建功立业,是作者不容推辞的责任所在,面对挫折失败,此志弥坚。

  本传所载著作于西凉建初元年(405年)、三年(407年)两次奉表给东晋王朝,前表所云“叩心绝气,忘寝与食,雕肝焦虑,不遑宁息”,后表所云“抚剑叹愤,以日成岁",反映的也是作者有所作为的急切心情。一赋两表,同期先后写成,相互参照,不禁令人击节称赏。

  全赋通体骈偶,辞采清赡,篇章疏朗,气势峻拔,骨力开张,情挚言恳,名曰“述志”,实为一篇政治招贤宣言,体现出作者念念不忘匡复晋室、统一国家的大业,尽管日月流逝,江南无音,但壮怀激烈,情笃意切。

参考资料:
1、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甘肃历代文学概览编写组编,甘肃历代文学概览: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92-95
2、 张国星 编著.六朝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01月第1版:146-147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川¹²长薄³,车马去闲闲
译文:清澈的流水环绕一片草木丛生的沼泽地,驾着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注释:¹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川。²带:围绕,映带。³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⁴去:行走。⁵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如有意,暮禽(qín)¹相与²还。
译文: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注释:¹暮禽:傍晚的鸟儿。禽:一作“云”。²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城¹²古渡³,落日满秋山。
译文:荒凉的城池紧挨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经秋的重山。
注释:¹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²临:当着。³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tiáo)¹(sōng)²下,归来且³闭关
译文:远远地来到嵩山脚下安家落户,紧闭房门不再与人来往。
注释:¹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²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³且:将要。⁴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闭:一作“掩”。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6-157

guīsōngshānzuò

wángwéi tángdài 

qīngchuāndàicháng chēxiánxián 
liúshuǐyǒu qínxiānghuán 
huāngchénglín luòmǎnqiūshān 
tiáosōnggāoxià guīláiqiěg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