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鹤高飞雪气浓,梅烟清浅月朦胧。
独鹤高飞雪气浓,梅烟清浅月朦胧。
译文:天空孤鹤高飞,周围雪下得正大, 一树梅花在薄薄的雾气中若隐若现,月光朦朦胧胧,撒在了梅花的花瓣上。
一声箫管归何处?人在琼楼玉宇中。
一声箫管归何处?人在琼楼玉宇¹中。
译文:一声羌笛不知从何处吹来, 我在这梅花林里就仿佛在天上的琼楼玉宇之中。

méi--wángmiǎn

gāofēixuěnóngméiyānqīngqiǎnyuèménglóng

shēngxiāoguǎnguīchùrénzàiqiónglóuzhō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空孤鹤高飞,周围雪下得正大, 一树梅花在薄薄的雾气中若隐若现,月光朦朦胧胧,撒在了梅花的花瓣上。

一声羌笛不知从何处吹来, 我在这梅花林里就仿佛在天上的琼楼玉宇之中。

注释

王冕

王冕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 6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zhēng)(róng)¹
译文: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注释:¹峥嵘:高峻的样子。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译文: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译文: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hāo)里茔(yíng)¹
译文: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注释:¹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¹马鬣(liè)²今已平。
译文:老人对我说:这里是上留田,如今周围的蓬科和坟头都已荡然无存。
注释:¹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²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míng)(jīng)¹
译文: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习俗插上了旌幡。
注释:¹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译文: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huán)¹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译文: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注释:¹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jīng)¹
译文: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注释:¹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交柯(kē)¹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译文: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注释:¹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shēn)¹胡乃寻天兵。
译文: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注释:¹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孤竹¹延陵,让国扬名。
译文: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注释:¹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高风¹(miǎn)(miǎo)²,颓波³激清。
译文: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注释:¹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²缅邈:久远、遥远。³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译文: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参考资料:
1、 宗廷虎 陈光磊主编 吴礼权 赵毅副主编 李金苓 郭焰坤著,中国修辞史 (中册),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1版,第963页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¹,骚人²(gē)³笔费评章
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注释:¹降,服输。²骚人:诗人。³阁:同“搁”,放下。⁴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须逊(xùn)¹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注释:¹逊:不及,比不上。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06-507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344-345

xuěméi

yuè sòngdài 

méixuězhēngchūnwèikěnxiáng sāorénfèipíngzhāng 
méixùnxuěsānfēnbái xuěquèshūméiduànxiāng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落日松陵¹道,堤(dī)²长欲抱城。
译文:日落时在松陵道上前行,长长的江堤围绕着这座古城。
注释:吴江:在今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¹松陵:指吴江。²堤:指吴江县长堤。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¹盘湖势动,桥²³月痕生。
译文:塔影在湖水中随波浮动,长桥牵引出一弯新月出生。
注释:¹塔:吴江东门外方塔。²桥:指吴江城外利往桥,又叫长桥,共有八十五孔。³引:长。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译文:街市寂静无人皆因逃税,江宽见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廿年交旧¹散,把酒²叹浮名。
译文:二十年间故友旧交多离散,端起酒杯感叹这身外浮名。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松陵”,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间,蜿蜒八十余里。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护拥偎倚的情态。首联是对吴江的远眺,颔联两句,则由远而近,进一步作具体刻画。第三句所说的“塔”,原在吴江东门外的宁境华严讲寺内,共七层,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处均可看见,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第四句所说的“桥”,一名垂虹桥,俗呼长桥,东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间有垂虹亭;前临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旧称“三吴绝景”。由于桥身很长,所以有一种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的感觉。两句抓住当时吴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写。诗中有塔有湖,有桥有月,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同时,颔联这两句除了写景之外,实际上另有某种深刻的寓意蕴藏在内,与颈联相呼应。

  颈联“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这两句为全诗关键,它描写了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敛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阔,是由于行客为了躲避兵火战事,隐身遁迹。这“市”和“江”的萧条景象,一方面和前面“湖”和“月”同样开阔,另一方面却又使得原来的秀丽景色整个地为之黯然,蒙上了一层凄清惨淡的色调,从而产生了对照鲜明的艺术效果。再结合颔联“塔盘”、“桥引”两句。所谓“湖势动”,即可以视为写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对颈联的“逃赋”和“避兵”的人间风波的一种形象的暗示。所谓“月痕生”,则在写景之中隐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属阴象,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的《踏莎行》即云:“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这里的“碧云”典据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意思说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毕竟还在坚持;“月痕”则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灭南明。吴伟业和徐灿是同时代人,并且还是儿女亲家。他作《过吴江有感》时,明朝政权已经彻底覆亡,所以一开头写的就是“落日”而不是“日暮”;因此颔联中的“月痕生”,也同样应是暗指清兵到来,而颈联的“避兵”,由此也不显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诗的结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首联总起,概括吴江形势,点明时代背景;接着一分为二,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最后,诗又合二而一,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

  尾联“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这里的“廿年”不一定是确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写作此诗这二十余年的时间。“散”字承上文“逃”、“避”二字而来,“人逃”“客避”,故友自然也都离散了。这句虽然说得较虚,不过,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许多爱国文士相率结为诗社,遁迹林泉,砥砺气节,暗图匡复。顺治七年(1650)开始出现的吴江“惊隐诗社”,在当时尤为著名。吴江的吴炎、潘柽章,昆山的顾炎武、归庄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员。康熙二年(1663),庄廷鑨“明史案”兴,清王朝借机大搞株连,屠戮遗民志士,“惊隐诗社”亦被迫停止,吴炎、潘柽章也惨遭杀害,顾炎武曾做诗文吊之。而吴伟业同他们都有交往,因此,“廿年交旧散”云云,大概正是“有感”于这一事件。至于“把酒叹浮名”,则是吴伟业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锦,而明亡以后,由于“浮名”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乡家居。“浮名”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们或死或遁;名节不堕,令诗人深为叹息,借酒浇愁。

  纵观全诗,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章培恒.名家品诗坊 元明清诗.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4-127页

guòjiāngyǒugǎn

wěi qīngdài 

luòsōnglíngdào chángbàochéng 
pánshìdòng qiáoyǐnyuèhénshēng 
shìjìngréntáo jiāngkuānbīng 
niàn廿niánjiāojiùsàn jiǔtànmíng 

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钿尘网上蛛丝。
海色残阳影断霓(ní)¹,寒涛日夜女郎祠(cí)²。翠钿(diàn)³尘网上蛛丝。
译文:落日的余晖映在海面上,贴着涌动的浪涛,成为一段虚渺的霓虹。冰冷的潮水日夜拍打着姜女祠下的岩石,庙中孟姜女雕像的盘髻上已经布满了细密的蛛丝和尘埃。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姜女祠:又称贞女祠,在山海关欢喜岭以东凤凰山上。据民间传说,在秦始皇时,孟姜女的丈夫被强迫修筑长城,一去几年音信全无,她不远千里去送寒衣,却未找到丈夫。她在城下痛哭,城墙因而崩裂,露出了丈夫的尸骨,孟姜女痛不欲生,投海而死,姜女祠就是为纪念她而建,相传始建于宋,明代重修。¹断霓:断虹。谓残阳倒映海中犹如一段彩虹霓,副虹为霓。²女郎祠:即姜女祠。³翠钿:用翠玉制成的首饰。
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
澄海楼¹高空极目,望夫石²在且留题³。六王如梦祖龙非
译文:登上高耸的澄海楼眺望远处,望夫石至今犹在,且在那里可以见到文人墨客参观游览时写下的观感题诗。六王毕、四海一的大业,恍然做了一场大梦,而秦始皇也早已作古,长眠于地下。
注释:¹澄海楼:楼名。在河北省旧临榆县南宁海城上,明兵部主事王致中建。²望夫石:在姜女庙主殿后,为一巨石,上刻有“望夫石”三字。相传为孟姜女望夫之处。³留题:参观或游览时写下观感、题诗。⁴“六王”句:六王:指战国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祖龙:指秦始皇。

  上片写姜女庙的凄凉与冷落。“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词因景而起,落日残阳挂在薄薄的西天,余晖映在海面上,贴着涌动的浪涛,组成了一段虚渺的霓虹。冷冽的潮水不辞疲惫,姜女祠里日日夜夜听闻浪涛拍打礁石的动静。纳兰所处的时代距那痴情哭动长城,投海而死的孟姜女的年代已去甚远,汪洋与孤守的祠堂桕望也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所以“翠钿尘网上蛛丝”,庙中的孟姜女,盘髻上的翠翘金钿依然网上层层细密的蛛丝与尘埃,翠玉光鲜的着色随着女子投海,一同沉没在历史长卷之中。姜女追随爱人而去,光鲜的历史随时代终结而去。

  下片抒发自己的感怀,情蕴景中。“澄海楼郎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立于澄海楼上眺望苍茫之景,望夫石一如往昔等待之妻,坚守于南宁海城上。传说孟姜女当年苦等丈夫不归,几番立于此地守望远方,又抱寒衣远赴寻找爱人,久之于此化为望夫之石,从此不论风雨部将停留于此,等候一个归期。归期无尽,望夫石伫立至今,已然可见文人墨客参观游览时:写下的观感题诗,点滴墨迹都是岁月流淌的痕迹,随着这长久坚守在此的石像一同见证历史长河,流淌不息。一转眼,“六王如梦祖龙非”,纳兰感叹,六王毕四海归一的大业,恍然只如梦了一场,悄无痕迹,秦始皇的英姿也业已长眠于地下。

  这词词题为“姜女祠”,写尽壮闹之景,博大之感,但事实并非单纯纪游之作,而是借游此庙发往古之幽思,批判残酷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疾苦:抒今昔之感,欲抑先扬。全篇深厚别致,感慨良深,意蕴悠然,是不可多得的咏史佳作。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62页

huànshā··jiāng--lánxìng

hǎicányángyǐngduànhántāolángcuìdiànchénwǎngshàngzhū

chénghǎilóugāokōngwàngshízàiqiěliúliùwángmènglóngfēi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天寒水鸟自相依¹,十百为群戏落晖(huī)²
译文:大冷天里,水鸟为了暖和挤在一起,十几只几百只一起,在快要落山的太阳光下游戏。
注释:¹相依:挤在一起。²落晖:西下的阳光。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
过尽¹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
译文:路上的人走来走去,它们都不躲开,忽然听到水里哗啦一声响,它们吓一跳,“轰”的一下一齐飞了起来。
注释:¹过尽:走光,走完。

  山水诗除以情景相生见长外,还得有味,有趣味。水鸟哄飞,是常见景,但秦观这首诗写得声色兼备、生趣盎然,非常巧妙地写出春的信息。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开头两句既自然清新,又生动传神。“依”、“戏”二字,把水鸟天真烂漫之姿,表现得真是惟妙惟肖。它们仿佛不是一群鸟,而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相戏打闹。晚霞抚摸着它们,它们也正在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它们安排的和谐、安逸、自由的生活,这种物物相亲的情景,令人羡慕神往。

  这两句的艺术技巧是相当娴熟的。“寒”有冷意,“相依”是静态,这是一幅表现静态美的画面;“戏”是动态,“落晖”却有暖意,这又是一幅表现动态美的画面。但这二者又不是割裂的而是浑然一体的。一部分水鸟在“自相依”,另一部分水鸟却在“十百为群”地嬉戏,这种合而有分,分而有合的状态,这种动静相宜的情调,正是自然界每时每刻所呈现的生动而实在的面貌。这一组画面是采用白描手法,点出了早春时令、晚霞中水鸟的安闲。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这是精彩传神之笔。从形式上看,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承续,但又是为第四句蓄势,“不起”,正是为“起”作准备的。从表现水鸟的动势上看;诗人是有意按照由安静到微动(“戏落晖”)再到喧动(“一齐飞”)的顺序步步演进的;从所表现的声音的频率上看,则是按照由静场(“自相依”)到轻响(“戏落晖”)再到骤响(“水响一齐飞”)的层次把音阶步步增高的。动态和声态同步进行,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最后,在第四句融为一体,把全诗的意境推向高潮。

  意境上看,前面描绘出落晖,后面冲飞入天,融入晚霞,更为壮美。这里,既有绘画美,又有色彩美,更因群鸟齐飞,呱呱乱叫,传送出声态美。真是景象飞动,诗趣盎然。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著.山水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63-264
2、 丁成泉,唐玲玲,田蕙兰,黄济华编写.古今诗粹 《语文新四书》之二:教育出版社,1985:288-289
3、 霍松林著.霍松林选集第十卷 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450
4、 陈友冰 杨福生著.宋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19-122

huánguǎng广líng

qínguān sòngdài 

tiānhánshuǐniǎoxiāng shíbǎiwéiqúnluòhuī 
guòjìnxíngréndōu wénshuǐxiǎng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