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驾虹霓¹,乘赤云,登彼九疑²³玉门
译文:驾着五彩的虹霞,乘着红色的云朵,经过玉门关登上九嶷山。
注释:陌上桑: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曹操只是沿用旧题,内容与古词无关。¹虹霓:为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出现的七色圆弧。虹霓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也称正虹、雄虹;外环称霓,也称副虹、雌虹或雌霓。²九疑:山名,又作“九嶷”,或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据司马迁《史记》载:舜南巡,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³历:经过。⁴玉门:古关隘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玉,一作“王”。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¹天汉²,至昆仑³,见西王玉(yè)东君
译文:渡过银河,到达昆仑山,专门拜见西王母和东王公。
注释:¹济:渡河。²天汉:银河。³昆仑:昆仑山,西王玉的居所。《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玉。”⁴西王玉: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居昆仑瑶池。谒东君:道家说东华为男仙居住之处,东方公为男仙之首西华为女仙居住之处,西王玉为女仙之首。⁵谒:见,拜见。⁶东君:东王公,西王玉的配偶神。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交赤松¹,及羡门²,受要秘道³爱精神
译文:与赤松子和羡门高交流接受成仙和养生的方法保持自己精华灵气。
注释:¹赤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班固《汉书·古今人物表》:“赤松子,帝喾师。”²羡门:羡门高,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汉·韦昭注:“古仙人。”³要秘道:指成仙和养生之道。⁴精神:指人的精华和灵气。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食芝英¹,饮醴(lǐ)²,柱杖桂枝³秋兰
译文:吃灵芝的精华,喝甘美的泉水拄着桂枝的手杖戴着香草。
注释:¹芝英:灵芝的精华。灵芝,菌类,古人认为服食灵芝可以长生不老。²醴泉:甘美的泉水。《史记·大宛传》:“河出昆仑……上有醴泉瑶池。”³杖桂枝:一本杖枝,无桂字。⁴佩:带在身上。⁵秋兰:香草,属菊科,高三、四尺,秋天开淡蓝色小花。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
绝人事¹,游浑元²,若疾风³游欻(xū)(piān)
译文:断绝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尽情的遨游在大自然,就像狂风在吹动。
注释:¹人事:指功名利禄、饮食男女等世俗之事。²浑元:大气,指大自然。³疾风:暴风。⁴欻:吹动的样子。⁵翩翩:一作“飘飘”。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景未移¹,行数千,寿如南山²不忘愆(qiān)³
译文:在很短的时间里走了数千里,寿命如同南山一样长久也不忘自己的过失。
注释:¹景未移:形容时间很短。景:日光。²寿如南山:寿命如南山一样长久。³愆:过错,过失。当指其在过去统一战争。

  这首乐府诗先写游仙的路程,再写谒见、交游神仙,三写学习和修养成仙之道,四写得道后的遨游,篇末点明虽寿比南山但不忘自己的过失。全诗句式长短错落,语气则急缓相间,造成飘忽荡逸的气势,极恰切地表现了游仙的内容。

  诗开始就紧扣游仙的主旨,直叙诗人驾彩虹、乘赤云升天。接着写他升天的经历、与众多仙人相见的情景以及在仙境的神仙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写与众多仙人相见以及神仙生活时,特别写了要断绝人事和长寿,但又不忘自己的过失。既流露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也没有完全割舍掉对社会、对人生的牵挂。

  诗以“驾虹霓”领起,通过层层渲染表达了诗人向往仙界、与神仙交往以求长生不老的心愿。然而,往事历历在目,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末句“寿如南山不忘愆”,富有张力。当一个人希望寻求解脱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时,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塑造的理想国是虚无飘渺的。为此,当诗人以浪漫的笔调写飘飘欲仙的感觉时,就不得不反省过去,为曾经有过的错误提出自责。

  全诗虽尽说仙人之事,其本意却与仙人之事无涉。因作者“老骥伏木厉,志在千里。”实不可以消极看。主要实质意图在于运用韬晦谋略而瞒天过海,消减社会舆论误解压力,使政敌不战而屈。同时也要做出功成身退的示范。然而“寿比南山不忘愆”,只要他活着他就要完成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的大誓愿。这就是他不忘愆的意思。既然“不忘愆”,又岂能“绝人事,游浑元”!故曹操在《述志令》中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竟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就流露出了他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情。“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略提其述志之言以示其此诗“不忘愆”之真谛。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2-4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驾着五彩的虹霞,乘着红色的云朵,经过玉门关登上九嶷山。

渡过银河,到达昆仑山,专门拜见西王母和东王公。

与赤松子和羡门高交流接受成仙和养生的方法保持自己精华灵气。

吃灵芝的精华,喝甘美的泉水拄着桂枝的手杖戴着香草。

断绝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尽情的遨游在大自然,就像狂风在吹动。

在很短的时间里走了数千里,寿命如同南山一样长久也不忘自己的过失。

注释

陌上桑: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曹操只是沿用旧题,内容与古词无关。

虹霓:为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出现的七色圆弧。虹霓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也称正虹、雄虹;外环称霓,也称副虹、雌虹或雌霓。

九疑:山名,又作“九嶷”,或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据司马迁《史记》载:舜南巡,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

历:经过。

玉门:古关隘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玉,一作“王”。

济:渡河。

天汉:银河。

昆仑:昆仑山,西王玉的居所。《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玉。”

西王玉: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居昆仑瑶池。谒东君:道家说东华为男仙居住之处,东方公为男仙之首西华为女仙居住之处,西王玉为女仙之首。

谒:见,拜见。

东君:东王公,西王玉的配偶神。

赤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班固《汉书·古今人物表》:“赤松子,帝喾师。”

羡门:羡门高,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汉·韦昭注:“古仙人。”

要秘道:指成仙和养生之道。

精神:指人的精华和灵气。

芝英:灵芝的精华。灵芝,菌类,古人认为服食灵芝可以长生不老。

醴泉:甘美的泉水。《史记·大宛传》:“河出昆仑……上有醴泉瑶池。”

杖桂枝:一本杖枝,无桂字。

佩:带在身上。

秋兰:香草,属菊科,高三、四尺,秋天开淡蓝色小花。

人事:指功名利禄、饮食男女等世俗之事。

浑元:大气,指大自然。

疾风:暴风。

欻:吹动的样子。

翩翩:一作“飘飘”。

景未移:形容时间很短。景:日光。

寿如南山:寿命如南山一样长久。

愆:过错,过失。当指其在过去统一战争。

赏析

  这首乐府诗先写游仙的路程,再写谒见、交游神仙,三写学习和修养成仙之道,四写得道后的遨游,篇末点明虽寿比南山但不忘自己的过失。全诗句式长短错落,语气则急缓相间,造成飘忽荡逸的气势,极恰切地表现了游仙的内容。

  诗开始就紧扣游仙的主旨,直叙诗人驾彩虹、乘赤云升天。接着写他升天的经历、与众多仙人相见的情景以及在仙境的神仙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写与众多仙人相见以及神仙生活时,特别写了要断绝人事和长寿,但又不忘自己的过失。既流露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也没有完全割舍掉对社会、对人生的牵挂。

  诗以“驾虹霓”领起,通过层层渲染表达了诗人向往仙界、与神仙交往以求长生不老的心愿。然而,往事历历在目,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末句“寿如南山不忘愆”,富有张力。当一个人希望寻求解脱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时,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塑造的理想国是虚无飘渺的。为此,当诗人以浪漫的笔调写飘飘欲仙的感觉时,就不得不反省过去,为曾经有过的错误提出自责。

  全诗虽尽说仙人之事,其本意却与仙人之事无涉。因作者“老骥伏木厉,志在千里。”实不可以消极看。主要实质意图在于运用韬晦谋略而瞒天过海,消减社会舆论误解压力,使政敌不战而屈。同时也要做出功成身退的示范。然而“寿比南山不忘愆”,只要他活着他就要完成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的大誓愿。这就是他不忘愆的意思。既然“不忘愆”,又岂能“绝人事,游浑元”!故曹操在《述志令》中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竟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就流露出了他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情。“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略提其述志之言以示其此诗“不忘愆”之真谛。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2-44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一首游仙诗,游仙诗产生很早,秦代就已出现。到汉末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不安,战乱频仍,于是神仙之说盛行,求仙访道,幻想长生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种普遍思潮,游仙诗也开始大量产生。这类诗或歌咏仙山灵域,描写列仙之趣,或借描写仙境以寄托情怀。此诗即曹操为记录自己遨游太空、与神仙交游、受神仙秘道的事而写,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 殷义祥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三曹诗选译 修订版.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05:16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¹未过江。
译文:太阳西斜,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注释:¹孤吟:独自吟咏。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唯有鹭(lù)(sī)¹知我意²,时时翘足³对船窗。
译文: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静静地单足站在船窗边,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注释:¹鹭鸶:又叫鸬鹚,一种水鸟。²我意:作者心中所想的心事。³翘足:举足,抬起脚来。

  这首小诗遣词用字极为平易简淡,状物抒情活泼生动。它出现在“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的宋初,尤为难得,也传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精神情趣。

  第一、二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斜照,江面上飘着一只搭有苇蓬的小船,“半日”说明小船已经飘荡很久了,坐在船舱里的诗人通过蓬顶透下的日光,也知道天色已晚,时近黄昏。从江面的吟诵声中可以看出,此刻诗人既无意过江又不急于返岸。这吟诵声在这风平浪静、薄雾降临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无人欣赏与唱和,是那样的孤寂,从而看出江面只有作者一人一舟。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有声的图画,画面孤寂而冷清。

  第三、四两句,写尽诗人孤独之感,那一只只单足翘立、曲颈对窗的鹭鸶,仿佛理解人情、通晓事理。他们静静地伫立着,不时伸头探脑窥视着船舱里的诗人,似乎在聆听诗人吟诵。伴随着诗人泛舟,诗人于是对它们倾诉衷肠。诗人之“意”就是直道而行及“成败观千古,施张在思维”(《滴居感事》)的抱负,“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三黜赋》)的决心,以及“薄宦苦流离,壮年心更衰”(《春日官舍偶题》)的苦闷等,诗人的“意”是复杂的,而这里用“唯有”二字重重勾勒,则他人不知“我意”,不言而喻。愤懑之气、寂寞之心见于言外。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寻味余地。同时鹭鸶便是诗人的知音,所以他逗留船上半日孤吟未过江,他要把所有的“意”向鹭鸶倾诉。“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诗人的这种写法正符合此刻他的心境。后两句通过写鹭鸶对他有情,从而表现他对鹭鸶的喜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正反映了人世对他的无情以及孤独的处境,这正是这首诗的“奇趣”之所在。

  此诗以动静结合的特点着力渲染写景,人与野禽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使诗意与画意相互生发,趣味隽永,引人无限想遐思,风格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参考资料:
1、 何满子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7-18
2、 徐寒.《历代古诗鉴赏(中)全新校勘珍藏版 》.北京:中国书店,2011:479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壮岁从戎(róng),曾是气吞残虏(lǔ)¹。阵云²高、狼烟³夜举。朱颜青鬓(bìn),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译文: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气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上,原来是点着了烽火。红润的面庞、头发乌黑(的年轻人),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注释:¹虏: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蔑视的称呼。²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层。³狼烟:烽火。古代边疆烧狼粪生烟以报警,所以称狼烟。⁴戍:守边的意思。⁵儒冠:儒生冠帽,后来指儒生。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功名梦断,却泛扁(piān)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¹、又成虚度。
译文: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漫自悲歌,伤心地凭吊古人。烟波浩渺无际,边关到底在何处?感叹年华又被虚度了。
注释:¹流年:流逝的岁月,年华。

  上片写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及感叹。“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这几句是词人对南郑生活的回忆。他那时是多么地意气风发,胸中怀抱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一身戎装,手持剑戈,乘马于胯下,随军止宿,气吞残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颇能振奋人心。

  但接着词急转直下:“笑儒冠自来多误。”这一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感叹自已被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看上去,词人有悔意,悔恨自己不该学习儒家思想,执著于仕进报国,但实是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

  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词人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为排遣愁怀,他四处泛舟清游。“漫悲歌、伤怀吊古”,虽身在江湖,但心仍在朝堂之上。词人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自我宽解。他“泛扁舟吴楚”,吴楚古迹仍旧引发起他无限怀古伤今之意。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秦关”,即北国失地。那淼淼的烟波仍不能消除词人对秦关的向往,因壮怀激烈,他至老仍旧不忘收复失地,不甘断送壮志,故闲散的隐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虚度。

  这首词上片怀旧,慷慨悲壮;下片写今,沉痛深婉。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在字里行间充分地流露出来,感人至深。

  爱国之情在陆游这篇作品里频有表述,且多慷慨激昂,壮怀激烈,而当词人晚年赋闲乡里,鬓白体衰之后回忆往事,更加悲恸万分,却又因无力回天,只落得无奈叹息。

参考资料:
1、 (清)蘅塘退士等编.唐诗宋词鉴赏经典集 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03:第448-449页
2、 蔡景仙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349页
3、 上官紫微编著.宋词三百首导读: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01:第200页

xièchíchūn ·zhuàngsuìcóngróng

yóu sòngdài 

zhuàngsuìcóngróng céngshìtūncán zhènyúngāo lángyān zhūyánqīngbìn yōngdiāo西shù xiàoguān láiduō 
gōngmíngmèngduàn quèfànpiānzhōuchǔ mànbēi shānghuái怀diào yān wàngqínguānchù tànliúnián yòuchéng 
幅巾投晓入西园,春动林塘物物鲜。
幅巾¹投晓入西园²,春动林塘物物鲜。
译文:早晨打扮得很潇洒来到西园赏春,在春风的拂动下,林木池水,处处都显得生机勃勃。
注释:¹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不著冠。²西园:指汴京顺天门外的金明池,亦称西池。
却憩小庭才日出,海棠花发麝香眠。
却憩(qì)小庭才日出,海棠花发麝(shè)¹眠。
译文:走累了,退到小庭上休息一会儿,这时才刚刚日出,只见海棠花盛开,麝兽还在那里打瞌睡。
注释:¹麝香:指麝,亦称“香獐”,其分泌的麝香可作药用,可作香料。

chūnshǒu--qínguān

jīntóuxiǎo西yuánchūndònglíntángxiān

quèxiǎotíngcáichūhǎitánghuāshèxiāngmián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山海经》
共工臣名曰相繇(yáo)¹,九首蛇身,自环²,食于九土³。其所歍(wū)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yīn)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在昆仑¹⁰之北。《山海经》
译文: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长了九个脑袋和蛇的身子,盘旋自绕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喷吐停留过的地方,会立即变成沼泽,沼泽中的水的味道不是辛辣就是苦涩,百兽没有能在这里居住的。大禹治理洪水的时候,杀死了相繇,相繇流出的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长;那地方又水涝成灾,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将它的血流经之地掩埋起来,填几次又塌了几次,于是禹把它挖成一个池子,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诸帝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
注释:¹相繇:又叫相柳氏。 ²自环:身子盘绕在一起。 ³九土:一作“九山”。⁴ 歍:恶心呕吐。⁵尼:止。⁶源泽:这里指沼泽。⁷湮:阻塞。⁸仞:通“轫”,指满。⁹沮:毁坏。¹⁰昆仑:指昆仑山。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
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这是颜延之《五君咏》中的第二首,歌咏的对象是魏晋间的名士嵇康。嵇康因曾作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故于当时司马氏的政治集团抱不合作的态度。他虽崇尚老庄,喜言养生服食之事,但富于正义感和反抗性,曾勇敢地抨击虚伪的礼法与附炎趋势之士,最后被司马昭所杀。此诗就是通过对嵇氏不谐流俗的倔强性格的歌颂,表现了颜延之本人的人生态度。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两句是对嵇康个性的总述。嵇康不能与世俗之人和谐相处,他自己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说自己想学习阮籍的口不论人之过,“然未能及”,就说明了他禀性的刚直,又说自己“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都体现了他不谐流俗,孤高自傲的品格。又据《黄庭经》注中说,餐霞是神仙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指在幻觉中感到日中五色流霞环绕,于是便蒋甘光流霞吞入口中,是一种得道的途径。诗中说嵇康天生具有成仙得道的禀性,自然已高出众人之上。《晋书》本传中说他:“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可知嵇氏本人重视自然的禀赋,以为这是得道的根本。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两句从“餐霞人”三字而来,说嵇康的学道求仙,“形解”就是“尸解”,指学仙者遗弃形体而羽化飞升。《文选》李善注中引顾恺之的《嵇康赞》云,南海太守鲍靓是个有道之士,东海徐宁师事之,徐宁半夜听到室内有美妙的琴声,很是奇怪,便跑去问鲍靓,鲍氏以为是嵇康在操琴,徐宁问道:“嵇康已被杀,何以还在这里?”鲍氏说:“叔度迹示终,而实尸解。”这就是所谓嵇康“形解”之说的依据。由“形解”而可以证明他已默然仙去。嵇康曾作《养生论》,专论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之道。孙绰的《嵇中散传》中说:“嵇康作《养生论》,入洛,京师谓之神人。”《晋书》本传上也说他以为“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都指出《养生论》一文是嵇氏的力作,这里所谓的“吐论”即指此。“凝神”二字语本《庄子》,如《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其神凝。”又《达生》中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凝神”即指精神达到宁静专一的境界。这里说由嵇康的《养生论》一文即可看出他的精神面貌与深厚的修养。

  如果说“形解”二句主要是说嵇氏的学仙出世思想,那么“立俗解流仪,寻山洽隐沦”二句则是说他处世的经历。嵇康是个桀骜不驯的人,对当时的政治黑暗深表不满,曾当面奚落过司马昭的心腹钟会,他在思想上非汤武而薄周孔,大异于世俗之人的见解。故诗中说他身在俗世却与流俗之见相背。史传上又载嵇康曾采药入山泽,乐而忘返,樵者见之,以为神人。又说他曾入山与隐士孙登、王烈等游,过往甚契,故此诗中说他居于山中能与隐者融洽相处。这两句表现了他与世俗相违而希企隐逸的思想祈尚。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两句则是对嵇氏遭诬被害的解释和总结。据《晋书·嵇康传》中说,嵇康得罪钟会,钟会就在晋文帝司马昭面前进谗道:“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又说康曾助毋丘俭,遂遭到杀戮。然可见当时已有人将嵇氏比作龙,《晋书·嵇康传》中还说“人以为龙章凤姿”。故颜延之也以鸾、龙比喻嵇氏,以为它们虽然时常受到摧残,但其不屈的本性却是任何人也不能使之驯服的。言外之意是说嵇康虽时时受人诋淇甚至惨遭杀身之祸,然其不受世俗束缚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正是他受害的真正原因。作者以此歌颂了嵇氏的人品精神,同时也表示了他本人不肯屈从世俗的个性。

  颜延之的这组《五君咏》各诗在结构上相当严密而且一致。起二句为概述一人平生最重要之活动或思想核心如阮籍之韬晦隐沦,嵇康之不谐流俗,刘伶之寄情于酒,阮咸之高材美质,向秀之甘心淡泊,都于首二句中道出。后四句则叙述人物的主要行事与个性,往往取诸史传,择其典型,令人物的品行于数言之中揭出。最后两句则能在咏史的基础上翻出新意,以古证今,借古人之事而表现出自家怀抱。何焯评这组诗说:“既能自叙,仍不溢题。”就指它们能在紧扣论史题目的同时而自叙心迹,如此诗中“鸾翮”二句即表达了颜延之本人对人生与时事的态度。

  这组诗的结构也颇类似于后来的律诗。首二句总领起势,后四句铺填,最后议论作结,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对于颜诗结构的精严前人也已道及,如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就指出了颜氏体裁上的明晰与缜密,《五君咏》便是极好的例证。

zhōngsàn--yányánzhī

zhōngsànǒushìběncānxiárén

xíngjiěyànxiānlùnzhīníngshén

liúxúnshānqiàyǐnlún

luányǒushíshālóngxìngshuínéngx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