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鱼米近颇贵,缩项长腰最可珍。江东莼鲈亦何好,能令张翰称达人。
街头鱼米近颇贵,缩项长腰最可珍。江东莼鲈亦何好,能令张翰称达人。

xiāngyángjuéèr--wángyuáncuì

jiētóujìnguìsuōxiàngzhǎngyāozuìzhēnjiāngdōngchúnhǎonénglìngzhānghànchēngrén

王元粹

王元粹

金平州人,字子正,初名元亮。弱冠作诗便有高趣。哀宗正大末,为南阳酒官。遭乱,流寓襄阳。后北归,寄食燕中。年四十余卒。 ▶ 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zhuì)。疑净洗铅华¹,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²同燕³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gōu)熏素被。
译文:粉白的矮墙边,一树梅花耀人眼,清香神韵似去年。花瓣上、露珠晶莹亮闪闪,就像美人去脂粉、清新淡雅美无限。去年曾经来此处,独自倚树尽情看。明月圆圆似冰盘,请过来、共赏梅花同欢宴。雪中的景致更可爱,满树红花白雪盖,就像是熏香笼上、白色的被子铺展开。 
注释:¹铅华:搽脸的粉。²冰盘:果盘。³燕:通“宴”。诗意,指喜得梅子以进酒。⁴篝:熏笼。这句比喻梅花如篝雪如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¹。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²。相将³见、 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译文:今年赏花最匆忙,看上去、梅花憾恨意不畅,容颜憔悴似悲伤。我久久沉吟呆呆望。花瓣儿,打着旋儿、飘悠悠落到青苔上。将来再相见,一定是青翠的梅子上酒宴;那时候,江面空旷白浪翻,我正乘着远行船。只能够寄托心愿于梦幻:潇洒脱俗的一枝梅,微微横斜插船边,月光下、风姿摇曳映水面。
注释:¹悴:忧也。²旋看飞坠:屡屡看梅花飘飞坠在青苔上面。³相将:行将。⁴翠丸:梅子。⁵潇洒:凄清之意。黄昏斜照水,用林浦“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

  本词的特点是在咏梅中打入个人身世之感,但不是用如林逋在《霜天晓角》中“谁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等直抒其情的语言来表达,而是用前后盘旋、左顾右盼、姿态横生的手法,多方位、多角度地来体现自己的情感。宋代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云:“此只咏梅花,而纡徐反复,道尽三年间事,圆美流转如弹丸。”

  词作的上片先从眼前的梅花着手,叙写其风神,再回想去年观赏梅花之情形,展示其风姿依旧。“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词人官舍的低矮粉墙头伸出一棵梅树,盛开的梅花格外引人注目。只见梅花上还留有露水痕迹,有如美人洗却脂粉,更显得天生丽质。这里“依然”二字埋下了叙写去年梅花风采的伏笔。“铅华”,此指妇女擦脸的粉。曹植《洛神赋》有“芳泽无加,铅华不御”。接着词人便转入去年赏梅之回想:“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这是去年赏梅之第一层,叙写自己客中寂寞,独自一人持酒赏花。梅花盛开,又恰逢“宴喜”,更映衬词人的孤寂。“冰盘”句,化用韩愈《李花》诗:“冰盘夏荐碧实脆,斥去不御惭其花”句意。“冰盘”,即白瓷盘。第二层“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这三句是说,一眼望去,高耸横逸的梅树被厚雪所覆盖,宛如香篝上熏着一床洁白的被子,煞是逗人喜爱。“香篝”,指里面放香用来熏烘衣物的熏笼。

  词作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今年眼前的对花,并由此想象以后当青梅可佐酒时,自己又将飘泊于江湖上,而只能梦想梅花之倩影了。“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词人叙述自己,离别在即,故亦无闲情逸致对花仔细观赏,故曰:“对花匆匆”。在此情形下对花,似亦觉花含有离恨,呈现愁闷憔悴之情。这与词人在《六丑》中写蔷薇花“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写法同出一机抒,花之有恨、有愁,其实都是词人的移情作用。次三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描写梅花凋落。词人凝神驻足,想吟咏一首惜别之词,忽见梅花朵朵飘坠于青苔之上。这一笔似实又似虚,既可理解为是实写;又可理解为仍是词人的移情作用,它象征了词人心中在流泪,接下词人即展开想象,“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这几句承上人花相逢、花落、而想象至梅子可供人就酒之时,自己却正泛舟飘泊于空江烟浪之中。这里借写与梅天各一方,实则暗伤羁旅飘泊之苦。歇拍句又顺此思路进一步想象:“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词人推想,此后自己天涯飘零,只能在梦中再去见那枝黄昏夕照下横逸凄清的梅花了。这梦中之梅影与开头现实中的照眼之梅遥相呼应。

  整首词作不是客观地、呆板地来描写梅花的形与神,而是循着词人自己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去写梅花之变化;时间跨度大,以今年为轴心,贯串去年和明年,刻画了梅花,也刻画了自己,通篇写得纡徐反复,委婉曲折,很耐人寻味。又,前人也多认为该词有所寄托,《云韶集》云:“此词非专咏梅花,以寄身世之感耳。”《蓼园诗选》云:“总是见官迹无常,情怀落寞耳,忽借梅花以写,意超而思永。言梅犹是旧风情,而人则离合无常;去年与梅共安冷淡,今年梅正开而人欲远别,梅似含愁悴之意而飞坠;梅子将圆,而人在空江之中,时梦想梅影而已。”应该说,这些评说都较符合词作实际。

huāfàn ·xiǎoshíméihuā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fěnqiáng méihuāzhàoyǎn ránjiùfēngwèi hénqīngzhuì jìngqiānhuá xiànjiā niánshèngshǎngcéng bīngpántóngyàn gèng xuězhōnggāoshù xiānggōuxūnbèi 
jīnniánduìhuāzuìcōngcōng xiāngféngyǒuhèn chóucuì yínwàngjiǔ qīngtáishàng xuánkànfēizhuì xiāngjiāngjiàn cuìwánjiànjiǔ rénzhèngzài kōngjiāngyānlàng dànmèngxiǎng zhīxiāo huánghūnxiézhàoshuǐ 
陇云暗合秋天白,俯窗独坐窥烟陌。楼际角重吹,黄昏方醉归。
(lǒng)¹云暗合秋天白,俯窗独坐窥²烟陌³。楼际角重吹,黄昏方醉归。
译文:田野上暗云四合,天色灰白惨淡。女子独坐闺楼傍窗俯视,视线投往烟雾迷蒙的远方大路,似在寻找什么。直到黄昏时分,远处城楼上日暮闭门的凄厉号角吹了又吹,心上人才终于身披暮色,摇摇晃晃地归来。
注释:¹陇:同“垄”。田埂。²窥:观看。³陌:道路。
荒唐难共语,明日还应去。上马出门时,金鞭莫与伊。
荒唐难共语,明日还应去。上马出门时,金鞭莫与伊¹
译文:他酒气熏天,舌硬语乱,难与共语。到了明朝他应该还会再去。等他明日出门时,要把他的金鞭藏起来,这样他就可以在家陪伴自己了。
注释:¹伊:他。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早梅发¹高树,迥(jiǒng)²映楚³天碧。
译文: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注释:¹发:开花。²迥:远。³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shuò)¹飘夜香,繁霜滋²晓白。
译文: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注释:¹朔吹:北风吹。²滋:增加。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欲为万里赠¹,杳(yǎo)²山水隔。
译文:想折一枝寄赠吹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注释:¹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²杳杳:遥远。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寒英¹²销落³,何用慰远客。
译文: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¹寒英:指梅花。²坐:即将。³销落:凋谢,散落。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平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9页
2、 金涛.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03月:第211页-第212页

zǎoméi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zǎoméigāoshù jiǒngyìngchǔtiān 
shuòchuīpiāoxiāng fánshuāngxiǎobái 
wéiwànzèng yǎoyǎoshānshuǐ 
hǎnyīngzuòxiāoluò yòngwèiyuǎn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¹,以费人君禄位也。
译文: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耗费国君主的俸禄官位啊!
注释:¹左琴右书:弹琴读书。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¹,经纶²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zhù)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³;四则藩(fān)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译文: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取其明白通达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取其治国的谋略,取其品学的博大雅正;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先古;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断有谋,强力能干熟悉军事;四是地方官员,用他能熟悉风土人情,廉洁爱民;五是从事外交活动的官员,用他能掌握形势的变化予以恰当的处置,不辱君命;六是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用他能估量工程的效率和进度,节约经费开支,谋划有方,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宗旨和要领,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注释:¹治体:指治理国家的体制、法度。²经纶:此指处理国家大事。³强干习事:精明强干,熟悉事物。⁴藩屏:藩篱屏蔽,比喻藩国。⁵明练:明白清楚。⁶程功:计算、考核工程的进度。⁷开略:思路开阔。⁸守行:品行端正,保持好的品行。⁹责:强求。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¹古今,若指诸掌²,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³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sì)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zhuó)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¹⁰,主书¹¹监帅¹²,诸王签省¹³,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¹⁴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jié)耳。
译文: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盘踞在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就擢升到尚书令、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管理机密要事。其余闲散的文职官员,多数言行迂腐荒诞,虚浮不实,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通晓熟悉官吏的职责,能按时完成当时应该处理好的事情,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用鞭杖严厉地监督他们,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注释:¹品藻:鉴定等级。²若指诸掌:像指示掌中之物一样,比喻事理浅近易明。³庙堂:宗庙明堂,旧时帝王议事之处,故也指朝廷。⁴战陈:作战的阵法。陈,“阵”的本字。⁵肆:踞。⁶晋朝南渡:指西晋被灭后,晋元帝于建武元年南渡,在建康立东晋事。⁷冠带: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称,以其戴冠束带,因得称。⁸令:即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长官。⁹台阁:指尚书省。¹⁰令史:尚书省属下的官员。¹¹主书:尚书省属下官员。¹²监帅:监督军务的官员。¹³省:指省事、尚书省属官。¹⁴梁武帝父子:指南朝梁的君主梁武帝萧衍和他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bāo)衣博带¹,大冠高履²,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³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léi)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译文: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率性而为。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突然发生的事变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注释:¹褒衣博带:宽大的袍子和衣带。²高履:即高齿屐。³周弘正:字思行,南朝学者,在梁、陈都做过官。⁴果下马:在当时视为珍品的一种小马,只有三尺高,能在果树下行走,故名。⁵放达:放纵不拘礼法。⁶侯景之乱:梁武帝太清二年北朝降将侯景叛乱,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而死。⁷建康:即今南京。本名金陵,吴为建业,晋避愍帝讳,故改为建康。⁸陆梁:跳跃。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古人欲知稼穑(sè)¹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²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³,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hāo)(chú)之,刈(yì)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bǒ)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lǐn),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jī)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译文:古人想要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这大概是使人珍惜粮食、致力于农业劳动的途径吧。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不能相互保全对方。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
注释:¹稼穑:指农事。²本:与下文之“末业”相对,本指农业,末指商业。³粒:以谷米为食。⁴存:想念、省问。⁵中兴: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垄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假令有者,皆信¹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垄(lǒng)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²,皆优闲之过也。
译文: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主持官府工作就不能胜任,治理家事也办不好,这都是优游闲散带来的危害!
注释:¹信:依靠。²办:治理。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¹围绕水平铺。
译文: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注释:¹乱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岭等。乱,缤乱。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松排¹山面千重翠,月点²波心一颗珠。
译文: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一片翠色,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注释:¹排:排列松树众多,故称“排”。²点:明月一轮,故称“点”。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碧毯线头¹²早稻,青罗裙带³展新蒲(pú)
译文: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毛毯上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
注释:¹线头:指毛毯上的绒头。²抽:抽出、拔出。³裙带:裙子上的飘带。⁴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¹是此湖。
译文: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西湖。
注释:¹勾留:稽留,耽搁。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从艺术上看,《春题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

  “画图”二字是诗眼,下五句皆实写画图中景,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樊维钢,陈铭,朱宏达 .《唐宋诗词评析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 余冠英,陶文鹏,韦凤娟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chūnshàng

bái tángdài 

shàngchūnláihuà luànfēngwéiràoshuǐpíng 
sōngpáishānmiànqiānchóngcuì yuèdiǎnxīnzhū 
tǎnxiàn线tóuchōuzǎodào qīngluóqúndàizhǎnxīn 
wèinéngpāohángzhōu bàngōuliúsh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